龙舟:荣格为什么会和弗洛伊德决裂?

1907年3月3日上午10点,应弗洛伊德的邀请,32岁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来到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工作室见面。对于弗洛伊德崇拜已久的荣格,一见面就兴致勃勃谈起自己对于精神分析的看法,弗洛伊德则沉浸在荣格充满想象力的话语中,直到三个小时后才打断了他。弗洛伊德还建议,他们应该就精神分析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于是,两个人的这场谈话,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直到两人都十分困倦无法坚持才告终止。

在这次会谈过后,弗洛伊德立刻给荣格写了一封信,提到:“我得特别强调的是,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来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1910年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下,荣格担任了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此时的弗洛伊德,已经把荣格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这位“接班人”后来的表现却大失弗洛伊德所望。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的研究注重实证,强调因果联系。而荣格的工作方法更看重神秘学和玄学,强调经验性(这也是他晚年对于佛教,包括古代中国《易经》感兴趣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分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1913年慕尼黑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荣格和他的追随者开始抨击弗洛伊德。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太过倔强,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让别的学者在他面前都降到儿女般的地位,这是荣格所不能容忍的。在这次大会以后,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们也开始撰写反对荣格的著作。显然,荣格是不可能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发展了。1914年4月,他辞去了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一职。弗洛伊德对此的评论是:“我们终于同他分道扬镳了,他的精力只倾注于发展他自己的兴趣和维护他自己的私利上。”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通常认为是对于心理动力(也称力比多libido)的本质上。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性。而荣格更愿意把心理动力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而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荣格不能仅仅提出对于性的质疑。他还需要为心理疾病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既然你说心理疾病的动力学本质不全是性,那还能是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他的理论基础: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主要来自于个体早年生活经历中被压抑的部分。而荣格认为,个体确有一部分潜意识有个人的特性,但还存在更深一层的潜意识,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而是先天就获得的”。

根据冰山理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是个体的意识,而沉在水下的部分则是个体的潜意识。而荣格认为,在个体的潜意识下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彼此连接在一起的海床。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他们的这一部分潜意识是相通的,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就是集体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结构的整体性颠覆,这才是他们理论上的根本分歧所在。

荣格创立集体潜意识的理论,源于他对人类考古学和神话学的研究。在古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很缺乏,意识的架构并不严密,例如神话、图腾等艺术作品,更能够反应出当时人类的潜意识状态。例如,在大部分的原始部落中,都有表现生殖器崇拜的图腾;在神话故事中,都有力大无比的巨人、预测将来的先知或智慧老人;或是能喷火、带有鳞片、会飞行的怪兽(龙)。荣格认为,在这些相似的艺术作品背后,有着共同的心理土壤,这就是集体潜意识。

密集恐惧症(Trypohobia),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表现。密集恐惧症患者主要恐惧的是密集排列的圆形或块状物体。心理分析认为,在早期的人类部落里面,密集排列的这些物体主要代表着蜂窝、毒卵、脓疮等预示危险需要逃离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产生本能的恐惧心理,有利于个体更快速地逃跑。不过,个人经历、认知水平、性格等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于密集事物的感受。从而把人群分成三种:

1.敏感人群,对于密集事物有不适的体验,并且自己不能调节,难以承受。

2.普通人群,对于密集事物有不适的体验,但自己可以调节,能够承受。

3.不敏感人群,对于密集事物没有不适的体验,或者即使有不适的体验,也在到达意识层面前就被消除掉。

同样,集体潜意识还可以解释恐高症(Acrophobia)等一些症状,并能说明为什么男性最喜欢的美女各有不同,但对于美女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

可见,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化的方面,而荣格的研究集中于潜意识彼此相通、一致的方面。虽然两个人因为学术上的分歧而分裂,但其理论却又是彼此补充和发展的。在现代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正是有这样的人物不断拓宽探索的领域,才让我们对于自身有了更多的了解。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龙舟

查阅过往文章,您可以订阅《舟公谈》。

微信公众号:zhougongtan

版权申明:本文系凤凰新闻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并通知[email protected],连同此句话一并带走。

1907年3月3日上午10点,应弗洛伊德的邀请,32岁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来到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工作室见面。对于弗洛伊德崇拜已久的荣格,一见面就兴致勃勃谈起自己对于精神分析的看法,弗洛伊德则沉浸在荣格充满想象力的话语中,直到三个小时后才打断了他。弗洛伊德还建议,他们应该就精神分析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于是,两个人的这场谈话,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直到两人都十分困倦无法坚持才告终止。

在这次会谈过后,弗洛伊德立刻给荣格写了一封信,提到:“我得特别强调的是,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来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1910年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下,荣格担任了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此时的弗洛伊德,已经把荣格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这位“接班人”后来的表现却大失弗洛伊德所望。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的研究注重实证,强调因果联系。而荣格的工作方法更看重神秘学和玄学,强调经验性(这也是他晚年对于佛教,包括古代中国《易经》感兴趣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分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1913年慕尼黑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荣格和他的追随者开始抨击弗洛伊德。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太过倔强,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让别的学者在他面前都降到儿女般的地位,这是荣格所不能容忍的。在这次大会以后,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们也开始撰写反对荣格的著作。显然,荣格是不可能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发展了。1914年4月,他辞去了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一职。弗洛伊德对此的评论是:“我们终于同他分道扬镳了,他的精力只倾注于发展他自己的兴趣和维护他自己的私利上。”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通常认为是对于心理动力(也称力比多libido)的本质上。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性。而荣格更愿意把心理动力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而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荣格不能仅仅提出对于性的质疑。他还需要为心理疾病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既然你说心理疾病的动力学本质不全是性,那还能是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他的理论基础: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主要来自于个体早年生活经历中被压抑的部分。而荣格认为,个体确有一部分潜意识有个人的特性,但还存在更深一层的潜意识,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而是先天就获得的”。

根据冰山理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是个体的意识,而沉在水下的部分则是个体的潜意识。而荣格认为,在个体的潜意识下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彼此连接在一起的海床。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他们的这一部分潜意识是相通的,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就是集体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结构的整体性颠覆,这才是他们理论上的根本分歧所在。

荣格创立集体潜意识的理论,源于他对人类考古学和神话学的研究。在古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很缺乏,意识的架构并不严密,例如神话、图腾等艺术作品,更能够反应出当时人类的潜意识状态。例如,在大部分的原始部落中,都有表现生殖器崇拜的图腾;在神话故事中,都有力大无比的巨人、预测将来的先知或智慧老人;或是能喷火、带有鳞片、会飞行的怪兽(龙)。荣格认为,在这些相似的艺术作品背后,有着共同的心理土壤,这就是集体潜意识。

密集恐惧症(Trypohobia),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表现。密集恐惧症患者主要恐惧的是密集排列的圆形或块状物体。心理分析认为,在早期的人类部落里面,密集排列的这些物体主要代表着蜂窝、毒卵、脓疮等预示危险需要逃离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产生本能的恐惧心理,有利于个体更快速地逃跑。不过,个人经历、认知水平、性格等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于密集事物的感受。从而把人群分成三种:

1.敏感人群,对于密集事物有不适的体验,并且自己不能调节,难以承受。

2.普通人群,对于密集事物有不适的体验,但自己可以调节,能够承受。

3.不敏感人群,对于密集事物没有不适的体验,或者即使有不适的体验,也在到达意识层面前就被消除掉。

同样,集体潜意识还可以解释恐高症(Acrophobia)等一些症状,并能说明为什么男性最喜欢的美女各有不同,但对于美女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

可见,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化的方面,而荣格的研究集中于潜意识彼此相通、一致的方面。虽然两个人因为学术上的分歧而分裂,但其理论却又是彼此补充和发展的。在现代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正是有这样的人物不断拓宽探索的领域,才让我们对于自身有了更多的了解。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龙舟

查阅过往文章,您可以订阅《舟公谈》。

微信公众号:zhougongtan

版权申明:本文系凤凰新闻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并通知[email protected],连同此句话一并带走。


相关内容

  • 端午习俗--象征与力比多的转化
  • http://www.psyheart.org/ 端午习俗--象征与力比多的转化 文 | 宋羽森 作者简介:宋羽森,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2013级心理分析专业学员. 一. 端午节的起源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作品 ...

  • 荣格原型理论的起源与演化
  • [摘要]20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史上,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原型理论出现以来,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原型理论的兴趣,原型理论也逐渐从心理学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的研究当中.要利用原型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原型理论有清晰的认识.本文回顾原型理论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原型理论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

  •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摘要: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是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 ...

  • 心理学入门阅读书目推荐
  • 心理学入门阅读书目推荐 文章出处:兰心网 作者:心理学考研资料部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幸福的现代人不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心理学"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非常巨大.在国际心理学大 ...

  • 心理学入门书籍导读
  •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幸福的现代人不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心理学"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非常巨大. 应一些朋友的需求,现介绍一篇心理学入门书籍导读文章,以供心理学爱好者作为阅读参 ...

  • 心理学书籍1
  •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幸福的现代人不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心理学"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非常巨大.应一些朋友的需求,现介绍一篇心理学入门书籍导读文章,以供心理学爱好者作为阅读参考 ...

  • 文学艺术的本质
  • 文学艺术的本质 作者:田天 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6期 摘要: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注重研究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和艺术与原型之间的关系,把文学纳入到一个广阔.完整的结构中去寻绎蕴涵其中的普遍规律.原型批评理论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通过对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 ...

  •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 ...

  • 157本心理电子书
  • 一.阿德勒 1.<超越自卑>阿德勒: 2.<理解人性>阿德勒: 3.阿德勒<西方的智慧+-+伟大书籍.pdf: 4.理解人性阿德勒.PDF: 5.阿德勒疗法.doc: 6.生活的科学.pdf: 7.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女人生活故事的观照与审视 阿德勒.txt: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