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摄影记者的新闻生命

  掐指算来,涉足新闻摄影至今近20年了,干专职新闻记者已有15个春秋。就目前所获取的一些成就和荣誉,我总认为是机遇的特别眷顾,一些突发新闻之类的“好事”才让我撞上。也正是在一次次突发新闻现场拼抢的历练之中,我逐渐成熟起来,修炼了一个健康、灵动和沉稳的职业心态。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接受的主要方式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报纸的卖点,就体现在对图片的重视上。要想有些可读性强、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提升壮大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去跑、去发现、去捕捉第一时效的新闻,因为新闻摄影是一个现场行为,离开现场的一切摄影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徒劳。

  1995年10月15日下午1点多钟,从报社的热线电话中得知:郑州市南顺城街一建筑工地,发生一起幼女坠洞事件。一个一岁半的幼女李恒跟随来郑打工的父母在工地上玩耍时,不慎坠入一个直径不足40厘米的桩基洞内,小李恒被卡在8米深的洞中间,急待救援。来不及多想,我抓起摄影包,骑上自行车飞奔事发地点。到了现场,救援工作刚刚开始,调来的挖土机几乎与我同时到达。我用两台相机(尼康F5和90X)抓拍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救援人员趴在洞口向洞内输送氧气,呼唤孩子的名字;挖土机挖侧洞时,救援人员轻轻说慢点、慢点,别震着孩子;在杂乱中我爬到居民阳台上拍摄全景;坠洞幼女的父亲瘫坐在地上无奈地流着眼泪。一切对主题具有衬托作用的副题画面,我尽全力摄入镜头。这时我已清楚了这个事件的分量,它是对政府和社会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当幼女李恒被数百名公安民警、市政工人、医务人员经过3个多小时抢救、托出洞口那一刻,我的两台相机快门频点,因为我知道孩子被救出的那一刻是这一事件的主题画面,一定要拍得精彩。第二天,《大河报》发表和全国各大报刊转载都是用的小李恒被托出洞口一瞬间、围观群众热烈鼓掌的那一张图片作主题画面。后来,这组照片获得了全国新闻摄影赛突发新闻类金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河报》初创阶段的读者基础,摄影功不可没。说到这起突发事件的背后故事,还有一个细节挺感人:拍完照片,直至把小李恒送往医院,并获悉孩子脱离危险,我和文字记者才灰头土脸地返回报社。激动难捺的我,强压心情,先进暗房冲出胶卷,一看底片,厚薄正好,影像不错,我一个箭步冲出暗房,在报社的走廊里放开嗓子大叫一声,惊得同事纷纷跑出了办公室。后来,我把照片做出来,拿给总编们看,大家都很激动。当晚,编辑把版面排好,效果不错。几位老总高兴地回家里拿了好烟好酒,就在我们热线值班室,老总和我们几位记者、编辑痛饮了几杯。那是对一起成功新闻报道的赞赏和肯定。

  《幼女坠洞遇险获救》的成功报道,也让报社和同事们检验了我的摄影水平。当时,报社领导说,一件成功报道和一次获奖,不能证明一个记者的能力,看你来年如何展示了。我知道这是领导在鞭策记者再接再厉,多拍好照片,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摄影的现场特性,决定了摄影记者必须勤奋和吃苦。不勤奋不努力不吃苦,不奔波不思考,别说获得让人叫好的精彩图片,就是一般图片的影像语言也无法向读者传递。要冲、要抢、要舍得脸皮,有时还要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内。

  1996年12月18日,一个腰缠爆炸物、手持引爆器,挟持郑州国棉五厂幼儿园28名幼儿和两名教师的歹徒,被女警王玉荣贴身三枪击毙倒地之后,爆炸物还没排除,第一个冲进现场的摄影记者是我。当时挟持现场枪烟弥漫,一片混乱,警察纷纷往外抱孩子,被击毙的歹徒还躺在地上抽搐。事后,看了电视画面的同事和朋友劝我:更生啊,可不敢那么冒险了,如果当时爆炸物爆炸,你和那些幼儿、警察就都没命了。说真心话,事后想想也真后怕,可当时在现场真的没有多想,只想拍到精彩的画面,当时在现场,摄影记者几十名,长“枪”短“炮”,谁也不比谁的装备差。这时拼的就是胆量、勇气和智慧。看你如何临危不惧,看你如何乱中取胜,出奇出新的图像就在混乱中定格,关键时刻锁定精彩瞬间,毫不犹豫释放快门。另外,对这一《挟持28名幼儿的歹徒被当场击毙》的图片成功拍摄,还得益于我长期报道公安题材与公安人员熟悉,有些甚至成了好朋友。当时,一大帮摄影记者被公安人员挡在不能目击现场的外围,我到现场后,与当时的现场公安指挥商量,出于长期的破案报道配合和信任,他让我趴到与人质现场最近的一间小屋内与公安人员一起待命。枪声一响,我与公安民警冲进现场拍完照片出来,那帮眼巴巴的同行才赶到现场开拍。

  机遇给了我这些新闻事件,但机遇之中如何把握好每一幅视觉语言丰富的影像,是摄影记者要为之修炼的硬功夫。对此,我是坚信不移的。摄影需要的是投入,忘我地投入,特别是新闻摄影,甚至需要毕生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对新闻摄影的痴心痴情作铺垫,很难拍出感人至深的好照片,这是我对新闻摄影执著的认识,也是最基本的理解。新闻摄影来不得半点虚假,它需要用纯朴的感情去修饰,用真实的事件去张扬。

  对新闻摄影,我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的激情和感动,但这的确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有了激情和感动,年龄就不是阻挡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障碍和屏障。

  1995年,因拍南北交通大动脉107国道大塞车,我想穿过沟底上到立交桥上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当跳到沟底一脚未站稳崴了踝关节,当时脚底向左,我坐下把脚扳了回来,心想没事站起来时,又成了脚底向左,疼痛难忍,被人抬出来送往医院。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激情所使。

  1997年,郑州西郊一窑场挖土的工地塌方,3名民工被埋,数十名110公安、巡警和两台推土机在现场抢救。现场采访时,我欲穿过塌方沟底去拍照,当我跑到中间时,一批土塌下来,将我掩埋得只剩头和高举起的相机,巡警把我扒了出来。这不仅是新闻摄影的激情,更是新闻摄影记者的责任所使。

  采访路边装卸工背水泥,为了感受背水泥的滋味,我背过水泥,当一袋水泥扛上肩头,从袋子里渗出来的水泥粉末像水银一样顺着脖子一下子流到脚跟,那感觉是难言的“恐怖”!

  采访黄河滩淤堤工,一年四季跟踪拍摄,与淤堤工一起吃住在荒芜人烟的黄河野滩;半夜起来拍他们守护输浆口、打浆;和他们一起过元旦,喝两块钱一瓶的低劣白酒抗寒;下着大雪与淤堤工步行几十里到城区买烟;没有电视、报纸,没有一切与外界传递的信息,想家人想得掉泪时,陪他们一起给老婆孩子写信;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面条,一起下池干打浆工作。淤堤工的生活我断断续续体验了一年,夏天被蚊虫叮咬,冬天被寒风吹裂皮肤,都感受、也感动了,好照片也拍出来了,尽管最后发出来的仅仅是那么几张,可我为能够用镜头记录民生而感到欣慰。

  我出了两本画册,一本叫《目击》,一本叫《现场》,所有的“目击”和“现场”,都是纯新闻进行时的真实再现。我竭力反对摆拍,新闻进行的真实记录尊重事实、遵守客观规律是我摄影的生命力量,就此历练能力和技术,就此积淀文化和思想,就此把握影像和人生, 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能禁锢健康思维的发展和前进。

  “历险、激动、危险、挑战、担心、难堪”就是记者职业的最好描绘,这也是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谨记、必须具备,方能成功的注脚!

  编校:张红玲

  掐指算来,涉足新闻摄影至今近20年了,干专职新闻记者已有15个春秋。就目前所获取的一些成就和荣誉,我总认为是机遇的特别眷顾,一些突发新闻之类的“好事”才让我撞上。也正是在一次次突发新闻现场拼抢的历练之中,我逐渐成熟起来,修炼了一个健康、灵动和沉稳的职业心态。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接受的主要方式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报纸的卖点,就体现在对图片的重视上。要想有些可读性强、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提升壮大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去跑、去发现、去捕捉第一时效的新闻,因为新闻摄影是一个现场行为,离开现场的一切摄影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徒劳。

  1995年10月15日下午1点多钟,从报社的热线电话中得知:郑州市南顺城街一建筑工地,发生一起幼女坠洞事件。一个一岁半的幼女李恒跟随来郑打工的父母在工地上玩耍时,不慎坠入一个直径不足40厘米的桩基洞内,小李恒被卡在8米深的洞中间,急待救援。来不及多想,我抓起摄影包,骑上自行车飞奔事发地点。到了现场,救援工作刚刚开始,调来的挖土机几乎与我同时到达。我用两台相机(尼康F5和90X)抓拍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救援人员趴在洞口向洞内输送氧气,呼唤孩子的名字;挖土机挖侧洞时,救援人员轻轻说慢点、慢点,别震着孩子;在杂乱中我爬到居民阳台上拍摄全景;坠洞幼女的父亲瘫坐在地上无奈地流着眼泪。一切对主题具有衬托作用的副题画面,我尽全力摄入镜头。这时我已清楚了这个事件的分量,它是对政府和社会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当幼女李恒被数百名公安民警、市政工人、医务人员经过3个多小时抢救、托出洞口那一刻,我的两台相机快门频点,因为我知道孩子被救出的那一刻是这一事件的主题画面,一定要拍得精彩。第二天,《大河报》发表和全国各大报刊转载都是用的小李恒被托出洞口一瞬间、围观群众热烈鼓掌的那一张图片作主题画面。后来,这组照片获得了全国新闻摄影赛突发新闻类金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河报》初创阶段的读者基础,摄影功不可没。说到这起突发事件的背后故事,还有一个细节挺感人:拍完照片,直至把小李恒送往医院,并获悉孩子脱离危险,我和文字记者才灰头土脸地返回报社。激动难捺的我,强压心情,先进暗房冲出胶卷,一看底片,厚薄正好,影像不错,我一个箭步冲出暗房,在报社的走廊里放开嗓子大叫一声,惊得同事纷纷跑出了办公室。后来,我把照片做出来,拿给总编们看,大家都很激动。当晚,编辑把版面排好,效果不错。几位老总高兴地回家里拿了好烟好酒,就在我们热线值班室,老总和我们几位记者、编辑痛饮了几杯。那是对一起成功新闻报道的赞赏和肯定。

  《幼女坠洞遇险获救》的成功报道,也让报社和同事们检验了我的摄影水平。当时,报社领导说,一件成功报道和一次获奖,不能证明一个记者的能力,看你来年如何展示了。我知道这是领导在鞭策记者再接再厉,多拍好照片,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摄影的现场特性,决定了摄影记者必须勤奋和吃苦。不勤奋不努力不吃苦,不奔波不思考,别说获得让人叫好的精彩图片,就是一般图片的影像语言也无法向读者传递。要冲、要抢、要舍得脸皮,有时还要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内。

  1996年12月18日,一个腰缠爆炸物、手持引爆器,挟持郑州国棉五厂幼儿园28名幼儿和两名教师的歹徒,被女警王玉荣贴身三枪击毙倒地之后,爆炸物还没排除,第一个冲进现场的摄影记者是我。当时挟持现场枪烟弥漫,一片混乱,警察纷纷往外抱孩子,被击毙的歹徒还躺在地上抽搐。事后,看了电视画面的同事和朋友劝我:更生啊,可不敢那么冒险了,如果当时爆炸物爆炸,你和那些幼儿、警察就都没命了。说真心话,事后想想也真后怕,可当时在现场真的没有多想,只想拍到精彩的画面,当时在现场,摄影记者几十名,长“枪”短“炮”,谁也不比谁的装备差。这时拼的就是胆量、勇气和智慧。看你如何临危不惧,看你如何乱中取胜,出奇出新的图像就在混乱中定格,关键时刻锁定精彩瞬间,毫不犹豫释放快门。另外,对这一《挟持28名幼儿的歹徒被当场击毙》的图片成功拍摄,还得益于我长期报道公安题材与公安人员熟悉,有些甚至成了好朋友。当时,一大帮摄影记者被公安人员挡在不能目击现场的外围,我到现场后,与当时的现场公安指挥商量,出于长期的破案报道配合和信任,他让我趴到与人质现场最近的一间小屋内与公安人员一起待命。枪声一响,我与公安民警冲进现场拍完照片出来,那帮眼巴巴的同行才赶到现场开拍。

  机遇给了我这些新闻事件,但机遇之中如何把握好每一幅视觉语言丰富的影像,是摄影记者要为之修炼的硬功夫。对此,我是坚信不移的。摄影需要的是投入,忘我地投入,特别是新闻摄影,甚至需要毕生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对新闻摄影的痴心痴情作铺垫,很难拍出感人至深的好照片,这是我对新闻摄影执著的认识,也是最基本的理解。新闻摄影来不得半点虚假,它需要用纯朴的感情去修饰,用真实的事件去张扬。

  对新闻摄影,我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的激情和感动,但这的确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有了激情和感动,年龄就不是阻挡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障碍和屏障。

  1995年,因拍南北交通大动脉107国道大塞车,我想穿过沟底上到立交桥上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当跳到沟底一脚未站稳崴了踝关节,当时脚底向左,我坐下把脚扳了回来,心想没事站起来时,又成了脚底向左,疼痛难忍,被人抬出来送往医院。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激情所使。

  1997年,郑州西郊一窑场挖土的工地塌方,3名民工被埋,数十名110公安、巡警和两台推土机在现场抢救。现场采访时,我欲穿过塌方沟底去拍照,当我跑到中间时,一批土塌下来,将我掩埋得只剩头和高举起的相机,巡警把我扒了出来。这不仅是新闻摄影的激情,更是新闻摄影记者的责任所使。

  采访路边装卸工背水泥,为了感受背水泥的滋味,我背过水泥,当一袋水泥扛上肩头,从袋子里渗出来的水泥粉末像水银一样顺着脖子一下子流到脚跟,那感觉是难言的“恐怖”!

  采访黄河滩淤堤工,一年四季跟踪拍摄,与淤堤工一起吃住在荒芜人烟的黄河野滩;半夜起来拍他们守护输浆口、打浆;和他们一起过元旦,喝两块钱一瓶的低劣白酒抗寒;下着大雪与淤堤工步行几十里到城区买烟;没有电视、报纸,没有一切与外界传递的信息,想家人想得掉泪时,陪他们一起给老婆孩子写信;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面条,一起下池干打浆工作。淤堤工的生活我断断续续体验了一年,夏天被蚊虫叮咬,冬天被寒风吹裂皮肤,都感受、也感动了,好照片也拍出来了,尽管最后发出来的仅仅是那么几张,可我为能够用镜头记录民生而感到欣慰。

  我出了两本画册,一本叫《目击》,一本叫《现场》,所有的“目击”和“现场”,都是纯新闻进行时的真实再现。我竭力反对摆拍,新闻进行的真实记录尊重事实、遵守客观规律是我摄影的生命力量,就此历练能力和技术,就此积淀文化和思想,就此把握影像和人生, 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能禁锢健康思维的发展和前进。

  “历险、激动、危险、挑战、担心、难堪”就是记者职业的最好描绘,这也是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谨记、必须具备,方能成功的注脚!

  编校:张红玲


相关内容

  • 新闻摄影记者如何应对突发新闻事件
  • 新闻摄影记者如何应对突发新闻事件 职称论文辅导网:论文发表,论文下载,论文写作 2009-09-27 22:45:55 作 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新闻摄影记者如何应对突发新闻事件 胡应征 随着网络媒体.多媒体的出现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影响,数字影像处理技 ...

  • 新闻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 章节名称 第二章 报道摄影的题材.体裁和分类 授课方式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实践课(√)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报道摄影的题材选择,掌握突发新闻.预发新闻的报道,掌握特写照片的报道,掌握人物报道和人物肖像报道.了解体育新闻报道的要点,了解摄影插图的报道方法,掌握专题图片报道,了解纪 ...

  • 新闻摄影自考名词解释
  • 1.摆拍: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段,是摄影记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现实生活和被拍摄对象进行的干涉和摆布. 2.数码伴侣:又称数码相机伴侣,大量储存数码相片的小型微型硬盘,具有数码相机存储卡的读卡和传输功能,以读卡 ...

  • 2012咖啡厅开业庆典活动策划方案
  • 2012咖啡厅 开 业 庆 典 活 动 策 划 方 案 2012,心灵重生 玛雅历预言:2012年12月21日,本次人类文明结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 2012年太阳风暴可能突袭地球: 中国的易经.推背图也将特殊的时间点指向2012. 侵袭中国的大暴雪.南部大水,印度.墨西哥大旱,希腊与加州大 ...

  • 新闻摄影自考复习资料
  • <新闻摄影> 第一编 新闻摄影基本史论 第一章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 2."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 "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

  • 用心做好一名学生记者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我是09级的学生记者赵一琳,今天作为优秀学生记者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心做好一名学生记者>. 源于对文学.写作的热爱,大一刚入校,我便选择了校报记者团.经过校报编辑部笔试.面试.实习考察等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一名校报 ...

  • 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新闻摄影题材
  • 新闻摄影师运用照相机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拍照,但它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而是要在那些极平凡的事件.会议和生活中,寻找出有意义的题材,在求变上下功夫,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 那么,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有意义的新闻摄影题材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在采访前要注重学习,特别是要在学习中深刻地 ...

  • 优秀战争摄影作品赏析
  • "摄影艺术"结课论文 题目 学 院: 管理学院 姓 名: 杨玲 班 级: 公共事业管理(1)班 学 号: 20102449 优秀战争摄影作品赏析 (美国)拉瑞. 保罗斯 1966年摄 这幅摄影图片极大的彰显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狼子野心!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幅幅惨绝人 ...

  • 自考摄影小抄版本.doc
  • 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卡罗摄影法"被认为是最具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摄影方法. 它为现代摄影术奠定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