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

[1][2]下一页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

[1][2]下一页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 <颐和园>评课稿 张建霞老师:王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来感受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美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牟艳华老师:王 ...

  • 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能力展示 颐和园试题
  • 能力展示 起步走 1.读拼音,写词语. gōng diàn cháng láng jiàn zhù diāo kâ ( ) ( ) ( ) ( ) yǐn yǐn yuē yuē zī tài bù yī ( ) ( ) 2. 请你帮我找伙伴.(加偏旁.组字.组词) ⎧__(主⎨⎩__( ( () ...

  •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课文目录 一年级上册 入学教育 汉语拼音(a o e) 汉语拼音(i u ü) 汉语拼音(b p m f) 汉语拼音(d t n l) 复习一 汉语拼音(g k h) 汉语拼音(j q x) 汉语拼音(z c s) 汉语拼音(zh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实录
  • <颐和园>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参观美丽的公园--颐和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有关颐和园的视频. 师:看完视频,你想说什么? 生:颐和园的景色太美了! 生:颐和园历史太悠久了! 生: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呀,有机会我也想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依次安排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八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每组开 ...

  •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生词表
  •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生词表 第一课 天下奇观 盐官镇 大堤 宽阔 钱塘江 笼罩 薄雾 屹立 观潮 若隐如现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风平流静 水天相接 沸腾 逐渐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颤动 奔腾 漫天卷地 依旧 风号浪吼 恢复 涨潮 壮观 特殊 奔涌 ...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集锦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集锦 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鸡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鸡>唐寅 (明)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 ...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和名言警句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和名言警句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邵雍(北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画> 王维 (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 惊. <画鸡> 唐寅 (明)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