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高校师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快速提升我院的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我院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结合重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际,依据我院发展规划整体部署,特制定《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8-201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突破,以规章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研基地建设为平台,完善激励与评价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和学科综合潜力,大幅度提高学院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着力塑造自身特色,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重点扶持优势专业与学科,尽快提高科研水平,为育才学院本科教学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二)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思想,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和建设一支优秀的科研工作团队上来,做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二、规划目标与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我院科研条件有较大改善,科研氛围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科研团队初步形成,在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使科研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提升办学层次和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科研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团队。到2012年,争取全院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学科研人员达到 400 人左右;正、副教授达到500 人左右;聘请一批知名教授或企业家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逐步形成几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
2.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将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构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学科与科研组织的顶层设计和底层规划,建设一批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开展科学研究,并能进行技术转化和应用、开发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基地。力争促成建立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研究中心;1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训基地。
3.科研项目 以科研项目为抓手,积极鼓励全院教研人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大力支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启动和实施工作,以带动学院全面发展。
关于以科研促教学的目标 ,要做到两条,一是“教学水平高、教研促进教学成果明显”;二是在教学管理方面“研究与实践成果明显,有一系列的研究论文。科研项目方面,争取国家项目零的突破,力争平均每年有3-5项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有20项院级教研立项课题,力争突破1-2项市级奖项。同时,加大对优秀教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力度,为提高职业高等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育质量服务。
4.科研成果 2008-2012期间的科研工作要着力营造“倡导良好学风,突出质量意识”的学术环境,注重项目内涵,提升项目层次,打造精品成果,在重点形成一批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研究成果的总量。
全院争取平均每年公开发表一般论文100篇以上,在核心期论文30篇以上。体现理学工学研究成果的EI 、SCIE 等国际检索刊物争取零的突破,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含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CSSCI 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体现应用研究成果的专利技术力争每年申请量达到3-6项;面向社会需求,努力挖掘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投入,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工作;要加大各级成果奖项的整合设计与申报工作力度。
5.经费规模 科研经费总体规模要有显著提高,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在科研经费结构上呈现出明显转变:应用开发类研究经费在总科研经费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含教育科学研究)经费有大幅度的增长。 (三)“2008-2012”科研发展的年度指标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落实学院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推进学院科研工作,必须举全院之力,齐抓共管。根据学院总体规划要求,各级管理部门要明确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管理职责,并切实加强对全院科技工作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保障。
科研部门以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为切入点,选准学科研究方向,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认真组织和积极推荐优秀科研成果参与相关部门的各种评奖。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
设备管理部门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完善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室的科研任务完成。人事部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抓好科研团队建设。财务部门要保障学科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并帮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各二级学院、两课部等教研单位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促进教学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确立本单位的科研目标、任务和责任,动员和组织基础条件好、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积极申报院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课题,参与重点学科的遴选竞争,并具体负责重点学科的各项建设工作。
(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实行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科研工作的目标要求及完成情况要纳入教学部门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范围,要作为教师晋升技术职务的重要考核内容,科研处要结合科研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做好科研管理及服务工作。
2.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校、院、系三级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对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管理工作实行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3.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建制。学术委员会在对我院课题评审和重要学术问题咨询上发挥着作用,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对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不断调整,以期更好地发挥作用。
4.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继续实施学院资助科研经费的激励制度和奖励办法,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充分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同时又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非均衡机制,使重点和非重点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竞争态势,优胜劣汰。另外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不同类型科技工作及其成果科学评价考核,强化对科研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标志性成果的考核评价,强化对科技成果成熟度、转移转化情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情况的考核评价,强化对持续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强化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通过各种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使我院科研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有序轨道,极大地调动全院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三)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学院2008-2012期间科研经费逐步增加,每年保证增长百分之十五的科研经费投入,同时要积极开拓院外科研经费增长点,以更好保证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一是要在学院的计划投入基础上,根据规划的要求逐年有所增加。二是要加大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拓宽申报领域,提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命中率,争取各级政府更多的立项和投入支持。另外,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加强和规范我院科研经费管理,充分发挥科研经费投入的导向作用,通过重点支持研究基础好和研究特色明显的学科,鼓励学科交叉,构筑科技创新基地,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把创新文化作为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和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使自主创新成为学院建设重要内容,使创新精神成为广大教研人员的价值观,努力形成全院倡导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
科研处
2008-1-15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高校师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快速提升我院的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我院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结合重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际,依据我院发展规划整体部署,特制定《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8-201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突破,以规章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研基地建设为平台,完善激励与评价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和学科综合潜力,大幅度提高学院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着力塑造自身特色,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重点扶持优势专业与学科,尽快提高科研水平,为育才学院本科教学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二)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思想,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和建设一支优秀的科研工作团队上来,做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二、规划目标与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我院科研条件有较大改善,科研氛围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科研团队初步形成,在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使科研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提升办学层次和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科研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科研团队。到2012年,争取全院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学科研人员达到 400 人左右;正、副教授达到500 人左右;聘请一批知名教授或企业家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逐步形成几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
2.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将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构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学科与科研组织的顶层设计和底层规划,建设一批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开展科学研究,并能进行技术转化和应用、开发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基地。力争促成建立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研究中心;1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训基地。
3.科研项目 以科研项目为抓手,积极鼓励全院教研人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大力支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启动和实施工作,以带动学院全面发展。
关于以科研促教学的目标 ,要做到两条,一是“教学水平高、教研促进教学成果明显”;二是在教学管理方面“研究与实践成果明显,有一系列的研究论文。科研项目方面,争取国家项目零的突破,力争平均每年有3-5项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有20项院级教研立项课题,力争突破1-2项市级奖项。同时,加大对优秀教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力度,为提高职业高等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育质量服务。
4.科研成果 2008-2012期间的科研工作要着力营造“倡导良好学风,突出质量意识”的学术环境,注重项目内涵,提升项目层次,打造精品成果,在重点形成一批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研究成果的总量。
全院争取平均每年公开发表一般论文100篇以上,在核心期论文30篇以上。体现理学工学研究成果的EI 、SCIE 等国际检索刊物争取零的突破,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含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CSSCI 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体现应用研究成果的专利技术力争每年申请量达到3-6项;面向社会需求,努力挖掘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投入,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工作;要加大各级成果奖项的整合设计与申报工作力度。
5.经费规模 科研经费总体规模要有显著提高,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在科研经费结构上呈现出明显转变:应用开发类研究经费在总科研经费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含教育科学研究)经费有大幅度的增长。 (三)“2008-2012”科研发展的年度指标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落实学院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推进学院科研工作,必须举全院之力,齐抓共管。根据学院总体规划要求,各级管理部门要明确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管理职责,并切实加强对全院科技工作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保障。
科研部门以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为切入点,选准学科研究方向,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认真组织和积极推荐优秀科研成果参与相关部门的各种评奖。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
设备管理部门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完善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室的科研任务完成。人事部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抓好科研团队建设。财务部门要保障学科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并帮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各二级学院、两课部等教研单位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促进教学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确立本单位的科研目标、任务和责任,动员和组织基础条件好、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积极申报院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课题,参与重点学科的遴选竞争,并具体负责重点学科的各项建设工作。
(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实行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科研工作的目标要求及完成情况要纳入教学部门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范围,要作为教师晋升技术职务的重要考核内容,科研处要结合科研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做好科研管理及服务工作。
2.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校、院、系三级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对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管理工作实行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3.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建制。学术委员会在对我院课题评审和重要学术问题咨询上发挥着作用,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对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不断调整,以期更好地发挥作用。
4.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继续实施学院资助科研经费的激励制度和奖励办法,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充分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同时又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非均衡机制,使重点和非重点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竞争态势,优胜劣汰。另外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不同类型科技工作及其成果科学评价考核,强化对科研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标志性成果的考核评价,强化对科技成果成熟度、转移转化情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情况的考核评价,强化对持续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强化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通过各种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使我院科研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有序轨道,极大地调动全院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三)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学院2008-2012期间科研经费逐步增加,每年保证增长百分之十五的科研经费投入,同时要积极开拓院外科研经费增长点,以更好保证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一是要在学院的计划投入基础上,根据规划的要求逐年有所增加。二是要加大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拓宽申报领域,提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命中率,争取各级政府更多的立项和投入支持。另外,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加强和规范我院科研经费管理,充分发挥科研经费投入的导向作用,通过重点支持研究基础好和研究特色明显的学科,鼓励学科交叉,构筑科技创新基地,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把创新文化作为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和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使自主创新成为学院建设重要内容,使创新精神成为广大教研人员的价值观,努力形成全院倡导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
科研处
20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