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 舒德清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概念: 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

1. 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

2. 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

3. 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

4. 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5. 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

结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二、科学技术课

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 明确设计任务

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片,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

2. 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

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

3. 技术设计。

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

4. 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

5. 展示评价

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车。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反思自己的设计,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技术设计(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展示评价。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课外形成不同的变式。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

三、科学阅读课

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阅读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

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 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2. 了解火山和地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

(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3. 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 、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 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阅读资料---整理资料---抽象概括。

四、科学讨论课

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1. 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2. 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讨论交流--形成认识

五、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变式。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1. 概念的学习。通常科学探究都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一般会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科学实验课的起始环节。但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但学生并没有摩擦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首先就要加入一个概念学习环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双新的运动鞋和一双旧的运

动鞋的鞋底,从而引出“摩擦”这一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体验活动,是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2.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然后学生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的笔袋在课桌上拉动时的摩擦力,教师把各组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看到各组测量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为什么摩擦力大小不同呢?”“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 猜想与假设。在本节课中,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一些因素不适合小学生研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师采用课件出示高大、矮小对比明显的两位同学的照片和光滑、粗糙对比明显的照片,然学生根据生活中拉动同学滑行的经验进行选择。这样的假设的既体现假设合理性,又使学生的假设具有了明显的指向性,避免了其他无关因素对学生探究的影响。

4. 新的问题的提出。在一般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后,一般会进入实践应用环节,利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设计。但本节课作为单元整体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摩擦力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所以本节课的结尾不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而是通过课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实验课一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它的变式模式为:概念学习---实验操作---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新的问题。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有时会增加或减少一些板块的变式外,有时因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侧重于一般模式中某个板块的变式模式。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能溶解多少实验》这一课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方案设计的变式模式;四年级上册《分离实验与水的方法》这一课的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操作的变式模式;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就是侧重与猜想假设和数据分析的变式模式。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就是科学教学都会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同的课型的课,更会有更多相似的目标和结构,因此一般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法。而具体的每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它又会有一些小的差异,这些小的差异就会使这节课会在一般的模式基础上有所变化和侧重,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式,也就是“教无定法”。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 舒德清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概念: 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

1. 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

2. 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

3. 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

4. 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5. 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

结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二、科学技术课

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 明确设计任务

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片,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

2. 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

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

3. 技术设计。

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

4. 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

5. 展示评价

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车。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反思自己的设计,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技术设计(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展示评价。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课外形成不同的变式。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

三、科学阅读课

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课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阅读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

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 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2. 了解火山和地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

(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3. 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 、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 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阅读资料---整理资料---抽象概括。

四、科学讨论课

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1. 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2. 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讨论交流--形成认识

五、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变式。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1. 概念的学习。通常科学探究都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一般会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科学实验课的起始环节。但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但学生并没有摩擦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首先就要加入一个概念学习环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双新的运动鞋和一双旧的运

动鞋的鞋底,从而引出“摩擦”这一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体验活动,是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2. 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然后学生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的笔袋在课桌上拉动时的摩擦力,教师把各组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看到各组测量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为什么摩擦力大小不同呢?”“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 猜想与假设。在本节课中,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一些因素不适合小学生研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师采用课件出示高大、矮小对比明显的两位同学的照片和光滑、粗糙对比明显的照片,然学生根据生活中拉动同学滑行的经验进行选择。这样的假设的既体现假设合理性,又使学生的假设具有了明显的指向性,避免了其他无关因素对学生探究的影响。

4. 新的问题的提出。在一般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后,一般会进入实践应用环节,利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设计。但本节课作为单元整体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摩擦力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所以本节课的结尾不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而是通过课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实验课一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它的变式模式为:概念学习---实验操作---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新的问题。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有时会增加或减少一些板块的变式外,有时因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侧重于一般模式中某个板块的变式模式。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能溶解多少实验》这一课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方案设计的变式模式;四年级上册《分离实验与水的方法》这一课的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操作的变式模式;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就是侧重与猜想假设和数据分析的变式模式。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就是科学教学都会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同的课型的课,更会有更多相似的目标和结构,因此一般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法。而具体的每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它又会有一些小的差异,这些小的差异就会使这节课会在一般的模式基础上有所变化和侧重,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式,也就是“教无定法”。


相关内容

  • 体育论文题目
  • 体育论文题目 · 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 建好学生体育档案 · 初入学儿童的心理与体育教学 · 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 改革体育教学 提高育人质量 ·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 师范类(专升本)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 师范类(专升本)专业论文参考选题(新) 说明:学生可从以下题目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方向或自己的工作经验自拟题目,论文题目必须与当前就读专业密切相关,并经指导教师认可. 一.教育理论 1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思想.学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 试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3 ...

  • 教师教育管理论文选题参考大全
  • 教师教育管理论文选题参考大全 论文编号 论 文 题 目 001 如何对我国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教育 002 学校.家庭.同伴在青春期性教育中作用的调查研究 003 学校预防艾滋病不同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 004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 005 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探究 006 瑞典中学性教育的 ...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初探
  •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笔者从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出发,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作用,并针对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
  •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小学生的词汇少,知识面窄.语法欠缺,不宜开展阅读教学,甚至还有不少教师对阅读课采用"讲解式"的旧且呆板的教学方式,从而忽视阅读教学,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 ...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 2009级o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题目要新颖,有时代感.本指南提供八个方面的参考选题,学生可以自选其中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特长自定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原则上一人一题o . 一.小学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 我省城乡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

  •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 摘 要:词汇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让学生从音形义方面理解与掌握,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就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展开论述,阐述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游戏教 ...

  • 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的初探
  • 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的初探 吉林省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幼儿园 王富红 摘要:车族队伍的庞大,城市交通肇事屡见不鲜频发而至,面对这种情况,交通安全教育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养成安全出行的良好习惯势在必行. 关键词:幼儿 安全意思 安全知识 安全出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腾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