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考察报告
2011年10月19日至10月21日,我们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和09级的学生在院领
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奉天——沈阳,在这金秋送爽收获的季节里,
我们也丰收了历史知识。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大家收获都很大,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个人的
考察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二、考察实录
(二)清初皇宫奉天行宫——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
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
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 中路、西路3个部分。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
方。前面两侧排列亭子10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
大臣议政之处。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殿为八角重檐攒
尖顶木结构。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正门前金龙
蟠柱,殿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当时由于当时的皇帝比较怀念自己的草原生活喜欢绿色,所
以下令将沈阳故宫瓦边镶为绿边。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
分前后3个院落。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 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
为主的五宫建筑。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
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沈阳故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
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因为沈阳故宫而精彩。
(三)历史父子名人故居——帅府 我对张学良张少帅的敬仰已经非常久了,这次荣幸来到他的故居,心中的兴奋难以压抑。
张氏帅府位于沈河区故宫南侧,又称大帅府和少帅府。是清末民初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府第,
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四周围筑有三米多高的青砖厚墙,内部分为东、西两院,每部分都有自
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体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三进四合院落,共有房舍74间,呈目字形。
花园北面建造了一幢三层罗马式的青砖洋楼,建于二十年代。曾作为他的公署。其中,一楼
是会客场所,用作接待中外要员,商定军机大事之处;二、三楼是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大青
楼一楼正中是会客厅,因有两只老虎标本陈列其中,故称老虎厅。 二十世纪20-30年代,
张氏帅府中曾发生过多起震惊中外的事件:张作霖在此成为“东北王”;皇姑屯事件发生后,
“大帅”身负重伤,死在帅府;张学良将军在这里宣布“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并处
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解放后,人政府多次拨款维修这一建筑群,于1996年把它列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帅府果真很帅,让我体会 到了当时真正的民族英雄的气势宏伟。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来这里参观的日本参观者,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
历史不能重演,但在有些时候是惊人的相似,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要学习历史,都
要正视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
(五)皇家陵园——北陵公园 族的骄傲。
三 个人感受
1、沈阳能够将历史的风采保存的如此的完整,真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这座现代化
的大城市却依然保存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在是全国各大城市应该效仿的典范。
2、本次的沈阳实习考察可以说是一门比较好的历史课程,不仅使我们学习到了历史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使我们接受了大学生爱国教育活动,使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幸福
生活,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付出自己的努力。
3、历史知识是浩瀚的海洋,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要更加的发奋图强,将历史知识学
以致用,用来服务历史,服务社会,教育后人,以史为鉴。篇二:历史系沈阳考察报告 沈阳考察报告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古称‘盛京’,在东北近现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在这里发生的‘九一八事件’,张作霖‘易帜’以及更古老的辽河文明,沈阳故宫,使这
个城市成为历史学习者的沃土,作为历史专业学生,从这里,有所见,有所知,有所感。
【关键词】沈阳 历史 故宫 帅府 如果说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那么你从吉林——这座钟灵毓秀,郁郁乎文的城市
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汽车的颠簸,来到的却是一座有着“东方鲁尔”之称的东北重镇——
沈阳。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同时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1931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让这个城市遭到日本的侵略践踏,然而80年后,
映入你眼帘的却是繁华都市的人潮汹涌;沈阳,它埋藏着中国东北的历史。破旧、无序,却
拉住时间随意抛给它的藤绳挣扎着爬向现代化;狂躁、兴奋,却扭捏造作地倚在坟头古墓间
卖弄死人的陈腐风情。欲迎还拒、欲守还弃,经不住现代之光火辣炽热的诱惑又娇贵自己的
嫩肤想躲进传统的遮阴棚,焦虑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割掉了脑后三百年的屈辱,心中的那条
辫子却依然晃动不止,羞涩地密谋再嫁洋夫又想固守虚幻的名节,古名盛京,却不安于现状,
今名沈阳,充满活力。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而得名,浑河称沈水,因古代
以水北为阳,故称沈阳。从新乐文化到辽金时代设置沈州,;元朝改称沈阳路;明朝设置沈阳
卫。悠久的历史,辉煌的岁月,为沈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胜地景观。沈阳素有“一朝
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
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
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1657年设奉天
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沈阳市。沈阳故宫主体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年--
1643年)的皇宫,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和中国东北地域建筑特色。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
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
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
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
衍庆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
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
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
严。沈阳故宫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辽东地区兴起的清帝国在这里奠定基础,并从地方政
权发展为统治中国268年的统一王朝。在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
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蜚声世界。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
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氏帅府位于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始建于1914年,1933年基本建成。占地面
积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是“大帅府”、“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
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
3米余,四角归方。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
东、西两院。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
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式、又有中西合
壁式、欧式、日式。解放前,“帅府”名为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实际上先后被日本奉天第一
军管司令部和国民党市党部及接收大员等占踞,院内建筑多被毁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解放后,辽宁省图书馆及辽宁省文联、作家协会等文艺团体在这里办公,帅府成为文化活动
中心。帅府的产权,几十年来,一直归张学良将军所有,经过多次大规模维修,使这一建筑
群保存完好。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被列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至顺治八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
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
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
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
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在夕阳的余晖里看过这些沈阳的建筑,仿佛看到沈阳的过去,沈阳的昨天,透着淡淡的哀
伤,仿佛有诉说不完的故事。每一个时代都有岁月留下的印记,这种印记有辉煌,有苍凉,
也有寂寞。它展示出当时社会的背景。 沈阳,曾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灿烂和悠久,也曾拥有中国工业重镇的辉煌和骄傲。总之,
这次沈阳之行让我有很多感触,由历史看未来,人生也一样,历史的过去孕育腾飞的明天,
今天积攒的知识是未来成功的垫脚石,让我们用资讯唤醒每天,用历史照亮现实。篇三:北
京故宫调研报告
北京故宫调研报告: 姓名:何玺
学号:[1**********]8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形体、完
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的布局闻名于世。 本文从先故宫的整体规划入手,通过对其中轴线为代表的秩序性及等级性等建筑特点来
深入研究故宫对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再反过来从传统思想从新思考故宫的细节设计,
以屋顶为例主要分析。 关键词:
故宫 木构建筑特点 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群整体规划 中轴线 屋顶 正文:
一、 历史沿革
1.故宫历史及简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平面呈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长方形。占
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由高7.9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设角楼。城外由护城河环绕。城四
面各有一门,宫内有各式木结构殿宇9000余间,均为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精美
彩画。
故宫由“前朝”及“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
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
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命。在此期
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
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
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2.古木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现存最伟大的传统建筑,故宫是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典型,它几乎囊括了一切
木构建筑群的特点与优势。
这些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质灵活的框架结构 木材用于建筑有很多优点,轻质,整体性好,工期短,布置灵活等,而故宫,正是集这
些为一体的木构宫殿建筑群。
2.模数与标准构件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只建造了14年就完成了,这不仅是因为运用的是木材,也归功于中国
古代的先进的建筑思想与技术——模数与标准构件的运用。它使得很多构件一起加工,方便
快捷。
3.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故宫的屋顶样式非常多,几乎涵盖了那一时期所有屋顶的样式。不仅仅是等级的体现,
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
4.鲜艳而有气势的色彩运用 故宫色彩最重要标志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气势恢宏而又肃穆庄严。配上各色的琉璃
瓦,故宫的色彩美到极致。
5.庭院式的组群
这点主要是从故宫的整体规划得出的结论,严谨的中轴线,三大殿的高潮设计,整个群
体中每个建筑错落有致的组合,故宫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巅峰作品。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思想 建筑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传统与技术,它更是整个民族的
文化传承,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意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注意营造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尤其是建筑群的组织和园林建筑的匠意;既重视建筑群体的完整性,又在意建筑自身和建筑
群的平衡统一,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问的协调、均衡。
二、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 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群,更是体现我们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的文化财富。故宫的设计很讲究,它是一种人间秩序,它的严格与
精美是由一系列的秩序,围合经造出来的,既同时体现了中国“家”的文化与帝王的尊贵霸
气,也深深蕴含了周礼与儒家的经典思想,“天地人合一”。 而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又主要从2个方面展现:
1.设计手法
故宫的设计手法复杂而又精细,我们从整体与局部分而述之。 故宫的整体规划
* 严格的中轴线
故宫的平面布置井井有条,尊卑有别,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严格对称,有着一条直接上其
他建筑群都无法比拟的中轴线。它将主要建筑整齐而严正的排列在其左右,次要建筑与其层
层叠叠,使得整个建筑群体及严谨有序又规模宏大。 “礼”的思想使得故宫的布局内外城分区明显,等级森严,开放与封闭并存,建筑规格
既多样又统一。
如此严格的整体规划布局,与封建王朝鼎盛时的建筑文化相比,少了些对自然的敬畏崇
拜意蕴(秦汉唐时的广阔雄伟而并不十分严格的布局则更具有文化胸襟),而是更体现人的意
志力量与君主王权的威严。
严格左右对称的格局,黄色线表明前朝与内廷的分界,前朝办公,内廷生活。前朝与内廷
的面积相当,而前朝更具有严格的对称性,更制度化政治化。 将主要建筑简化后的规划模式图如下: 中轴线
开端过渡渐进 高潮 午门 金水桥 太和门 广场 三大殿 * 景致的推进——建筑高潮的设计与营造 故宫不仅仅将每个建筑单体设计得宏大巍峨,威严霸气,整体的规划也是一步一步推进
景致,高潮迭起。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建筑序列中,最壮观的无疑是进入午门之后就充满视线
让人震撼的皇城“前朝”,这其中重点是三大殿。 外朝的三大殿,即位于中轴线前端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要
分析三大殿的建筑序列关系,还要从天安门看起。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进入后,天安门至
午门,以端门前近似四方形的封闭式庭院作为过渡空间,端门与午门之间的两侧又有较为低
矮的廊庑,高与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午门的高大恢弘,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能营造出庄严
肃穆的气氛,起到了收敛视觉和心境的效果,给走在其中的我们一种“暗示”,更期待之后的
宫殿。走过午门,映入眼帘的是太和门,这时空间骤然变得开阔明朗,殿前的空间突变成一
个横向开阔的矩形庭院。正当中的金水桥成弯月形横穿庭院,这就是三大殿的前奏,更是高
潮前的序曲。
进入太和门,故宫前朝真正的高潮正是呈现于眼前。太和殿屹立于前占地约80000平方
米的故宫内最大庭院之后,显示出其气势的宏大鼎盛。因为广场有着巨大的尺度,并且太和
殿挡住了后面的其他建筑(高高的宫殿基座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太和殿的仰望背景就是广
大的蓝天,更能凸显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便是由一连串递次对比增强的建筑空间序列而引
起的高潮。 * 烘托宫殿气势氛围的手法
1.开阔的庭院
纵观我国的宫殿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尺度感很大,而这恰恰是设计师(暂且如
此称呼)特意为之的结果。宽敞开阔的空间,置于雄伟的大殿之前,更能突显一种神圣的感
觉,置身其中,人的感官都变得很飘渺,并且让人有种清晰的感觉——人很渺小,天地建筑
很伟大。在人一步步靠近大殿的过程中,也就是感受天地建筑伟大的过程中,也就被这种气
势所压倒了,也就突显了建筑的高潮。
2.建筑群体的序列关系 故宫的建筑是很有秩序感的,一座大门一座大殿,接连不断,递次前进。在这些大大小
小的大门与大殿之间,遵循了一种变化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组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不是随意为之的,这些空间充满了引导性,它整体上越来越大,给你一种往前走
会更开阔的暗示,等到你真的到了建筑高潮的时候,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造成的
感觉就会是很有意境与气势。
3.建筑高低大小的对比 这点指的不是故宫中所有的建筑有高有矮,高低起伏,而是在围合同一个空间的建筑里,
高矮有序,以达成最完美的效果。依然以太和殿前的广场为例。广场南侧是大门,北侧是大
殿,东西是比较小的殿堂,这无形中给了广场定下了一个方向性,使空间更有组织性目的性,
更能突出重点。(例如右图)
2.体现了怎样的建筑文化思想 从上述介绍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故宫这个庞大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
我国的建筑文化精神意蕴和古典性格。这种文化意蕴的影响不仅是将天象天时等神治因素融
入建筑的建造理念,还深深地植入了披着“顺应天命”的表皮的人治思想上。 故宫的大殿的象征与起名都很明显的反映出天命的意义:乾清宫与坤宁宫象征着天与地,
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太和殿取名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道也”之意。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这些无非都是中华传统思想
中的天道和谐,阴阳和平。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故宫严格强烈的中轴线与秩序性很明显的看出这种宫殿建筑群
的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人治王权的主题十分醒目。我国建筑的规格制式都是依循周礼和儒
家经典思想的,周礼造就了我国古典建筑的制度,空间的秩序,儒家又赋予了它天地和谐的
神性,于是就有了集中华五千年精华大成的建筑文化思想。
三.细部设计:
中国古建筑除了在整体规划上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外,在空间结构与细节装饰上,也处处
体现着等级的思想。
例如,《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
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
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 而在紫禁城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九的数字——殿前石阶上的九条龙的雕刻、宫门上纵九横
九的门钉、重要宫殿屋脊上的九个小兽等,这亦是等级制的体现。 在色彩方面,故宫采用中国传统色彩里最为艳丽的原色——黄色与红色。闪闪发亮的金
黄色琉璃瓦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座落在白
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些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
显示出封建王朝富丽堂皇、光彩夺人的气势与威严。 以屋顶为例:
在这里,我们就以屋顶为例,对故宫细部的结构及形式设计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屋顶本是建筑最为实际必需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屋顶不仅要做到实用坚固,更是肩负
了很多礼制等级的使命。宫殿建筑都大于民间建筑,相比之下屋顶也较高大而突出,它也就
成为建筑体现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屋顶共分九级,其中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最高等级,其次为单檐庑殿、
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在故宫中,只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与皇极殿、奉先殿以及四面
城楼(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这种屋顶由四个曲面组成,
下面再加一道廊檐,平稳庄重,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 重要宫殿,如中轴线上的保和殿、天安门、端门和太和门,则采用次一级的重檐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四坡带两面山花面,亦称九脊殿。 再次一级的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用于较重要的宫殿上。单檐庑殿顶外形是标准的五
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此种形式。而配殿的大部分如
东、西六宫的殿宇等,均为这种样式。 另外,中轴线上的中和殿、交泰殿等次要宫殿,则采用重檐攒尖顶。而其他如硬山、悬
山等,简单而朴素,多用于附属建筑。卷棚,常用于园苑中。 既讲到屋顶,自然不能忽视屋顶上的种种装饰——吻与兽。 装饰必须是依附于结构而存在才有其价值。林徽因曾说过,“诚实的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
而不肯勉强得来掩饰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原是为加固及防水而设。故宫中的吻制成龙首张口含脊状。而
在元代以前,正吻的形象为鱼尾——“鸱尾”,传说其可以激浪而降雨。太和殿的正吻为现存
古
建筑最大的,高达三四米,重约2125公斤。 檐顶翼角上的小兽,原是固定脊瓦构件。由前而后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仙人之后的小兽按九、七、五、三
单数设置。但是太和殿却破例用了十个,这也正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独特地位。 宫殿建筑屋顶出檐长,常用斗拱。斗拱是支撑屋顶出檐的木构件。其出挑层数亦表示建
筑物的等级。
——单从屋顶这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与美观实用方面,达到了
一种均衡而有秩序的高贵美丽。
四.现状及保护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
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
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故宫已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它与其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以及收藏其
中的文物精品,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种东方精神的象征。 从2002年10月开始的,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任务的故宫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
缮,更是对维持文化生态平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包括: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 2005年确定的总面积达1463
公顷的故宫缓冲区方案;以及对老城区的保护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已渐渐的使故宫重现了盛世庄严、大气、辉煌的原貌。
五.借鉴与启示
建筑群的整体设计
不同的地区、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都会对城市以
及建筑群体的形态起到极大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严苛的封建礼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政治形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
使了我国古建筑形成了整齐对称、强调中轴的方正规则的形式。扩而大之,由许许多多大小
不同但规格相似的此类建筑所组成的城市,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了这种规则的形式。 而相比之下,14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洪流中,几座著名的古城都
不约而同的有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的建筑几乎都采用了灵活不规则的布置,并
通过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亲切、自由的氛围。 建筑具有物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筑群体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应尽量满足这
两点要求——也就是说,要在使用、功能、交通等方面达到便捷、秩序的要求的同时,还要
考虑其与文化背景、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木构建筑的空间优势与现代技术怎样结合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不仅在建造时省时省力,而且其连接为软性连接,能够较好的防
御地震。
另外,这种木结构负担了房屋屋顶与梁架的全部重量,这样,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墙体
上开启门窗的数量、形式以及墙体的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具有环保、美观、健康等众多优点的现代木结
构建筑也渐渐的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篇四:沈阳故宫实践报告 沈阳故宫实践报告
晴朗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参观实践。 沈阳故宫从整体设计到局部建筑,从造型到结构,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它体现了我
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它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筹建
1636年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期又有部分增建。全部建筑三百余间,清乾隆年间又有较大
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六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了。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一六二五年开始创建,是封建皇帝
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大政殿为八角重檐钻尖式建筑,殿顶满铺黄琉璃瓦且
镶绿色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结构,榫卯相接,飞檐斗拱,彩画、琉璃以及龙盘
柱等,是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殿顶的相轮宝珠与八个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内
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
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封
建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凤凰楼于1627年—1635年建成,是当时封建统治
者进行政治活动和举行宴会的地方。清宁宫修在三点八米的高台商,是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
筑,在东次间开门,寝宫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窗从外关,烟筒设
在后面,这是满族的建筑特点。这些宫殿镶嵌的龙纹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画精致生
动。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
衍庆宫、永福宫等。
西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于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封建皇帝“东
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
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统治者建筑这样规
模的宫殿,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驱使成千上万的工匠和农民,日以继夜的
劳动,木材要到浑河上游的丛山峻岭的原始森林去砍伐,砖瓦要从三百多华里的海州(今辽
宁省海城)烧制,耗费无数人力畜力运到沈阳。故宫的每座殿宇,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这座宫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统计,仅用砖瓦一项就
折银六十八万两,约合当时四十五万贫苦农民一年的口粮。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
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它的规模比占地
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沈阳故宫是后金第一代汗
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驾崩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
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
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
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
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
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
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
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 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 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
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
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
的一个里程。
大清门是盛京皇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
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
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门庄严富
丽,与整个宫殿建筑混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
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
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
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 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
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
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
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
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
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有三层,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
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
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
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
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
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
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
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
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
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
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努尔哈
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
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
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
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 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
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
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
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中和殿为攒尖顶,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
息之用。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时宴请王公、举行
殿试等的地方。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英武殿原召
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三大殿建于八九米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璃
瓦,色调鲜丽。不同的屋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穿过保和殿后的乾清门,就是内廷,包括一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妃嫔所居
的院落式寝宫。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朝嘉靖时, 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左、右为东、西
六宫,后来是御花园,分别为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在此以外,东有皇极
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建筑,习惯上称为外东路,为准备皇帝退位后生活所建。西
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建筑,称为外西路,专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起
居之用。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
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在数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
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但与此同时,历代建造建造宫殿
都要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让人不禁会感慨,一宫之成,役作遍于
全国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所写下的壮丽历史诗篇。 进入午门,走过金水桥,就来到太和门前。再走过太和门,就能看见太和殿了。不愧是
古代的皇家宫殿,殿外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的,殿内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顶,竟都是
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
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顶上,龙的九子之一—嘲风,栩栩如生的立在
屋顶的两个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
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
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
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
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
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
在园中。园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
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
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
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遐迩。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
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沈阳考察报告
2011年10月19日至10月21日,我们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和09级的学生在院领
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奉天——沈阳,在这金秋送爽收获的季节里,
我们也丰收了历史知识。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大家收获都很大,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个人的
考察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二、考察实录
(二)清初皇宫奉天行宫——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
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
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 中路、西路3个部分。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
方。前面两侧排列亭子10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
大臣议政之处。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殿为八角重檐攒
尖顶木结构。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正门前金龙
蟠柱,殿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当时由于当时的皇帝比较怀念自己的草原生活喜欢绿色,所
以下令将沈阳故宫瓦边镶为绿边。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
分前后3个院落。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 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
为主的五宫建筑。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
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沈阳故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
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因为沈阳故宫而精彩。
(三)历史父子名人故居——帅府 我对张学良张少帅的敬仰已经非常久了,这次荣幸来到他的故居,心中的兴奋难以压抑。
张氏帅府位于沈河区故宫南侧,又称大帅府和少帅府。是清末民初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府第,
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四周围筑有三米多高的青砖厚墙,内部分为东、西两院,每部分都有自
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体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三进四合院落,共有房舍74间,呈目字形。
花园北面建造了一幢三层罗马式的青砖洋楼,建于二十年代。曾作为他的公署。其中,一楼
是会客场所,用作接待中外要员,商定军机大事之处;二、三楼是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大青
楼一楼正中是会客厅,因有两只老虎标本陈列其中,故称老虎厅。 二十世纪20-30年代,
张氏帅府中曾发生过多起震惊中外的事件:张作霖在此成为“东北王”;皇姑屯事件发生后,
“大帅”身负重伤,死在帅府;张学良将军在这里宣布“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并处
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解放后,人政府多次拨款维修这一建筑群,于1996年把它列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帅府果真很帅,让我体会 到了当时真正的民族英雄的气势宏伟。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来这里参观的日本参观者,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
历史不能重演,但在有些时候是惊人的相似,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要学习历史,都
要正视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
(五)皇家陵园——北陵公园 族的骄傲。
三 个人感受
1、沈阳能够将历史的风采保存的如此的完整,真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这座现代化
的大城市却依然保存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在是全国各大城市应该效仿的典范。
2、本次的沈阳实习考察可以说是一门比较好的历史课程,不仅使我们学习到了历史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使我们接受了大学生爱国教育活动,使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幸福
生活,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付出自己的努力。
3、历史知识是浩瀚的海洋,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要更加的发奋图强,将历史知识学
以致用,用来服务历史,服务社会,教育后人,以史为鉴。篇二:历史系沈阳考察报告 沈阳考察报告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古称‘盛京’,在东北近现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在这里发生的‘九一八事件’,张作霖‘易帜’以及更古老的辽河文明,沈阳故宫,使这
个城市成为历史学习者的沃土,作为历史专业学生,从这里,有所见,有所知,有所感。
【关键词】沈阳 历史 故宫 帅府 如果说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那么你从吉林——这座钟灵毓秀,郁郁乎文的城市
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汽车的颠簸,来到的却是一座有着“东方鲁尔”之称的东北重镇——
沈阳。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同时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1931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让这个城市遭到日本的侵略践踏,然而80年后,
映入你眼帘的却是繁华都市的人潮汹涌;沈阳,它埋藏着中国东北的历史。破旧、无序,却
拉住时间随意抛给它的藤绳挣扎着爬向现代化;狂躁、兴奋,却扭捏造作地倚在坟头古墓间
卖弄死人的陈腐风情。欲迎还拒、欲守还弃,经不住现代之光火辣炽热的诱惑又娇贵自己的
嫩肤想躲进传统的遮阴棚,焦虑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割掉了脑后三百年的屈辱,心中的那条
辫子却依然晃动不止,羞涩地密谋再嫁洋夫又想固守虚幻的名节,古名盛京,却不安于现状,
今名沈阳,充满活力。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而得名,浑河称沈水,因古代
以水北为阳,故称沈阳。从新乐文化到辽金时代设置沈州,;元朝改称沈阳路;明朝设置沈阳
卫。悠久的历史,辉煌的岁月,为沈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胜地景观。沈阳素有“一朝
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
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
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1657年设奉天
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沈阳市。沈阳故宫主体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年--
1643年)的皇宫,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和中国东北地域建筑特色。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
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
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
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
衍庆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
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
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
严。沈阳故宫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辽东地区兴起的清帝国在这里奠定基础,并从地方政
权发展为统治中国268年的统一王朝。在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
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蜚声世界。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
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氏帅府位于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始建于1914年,1933年基本建成。占地面
积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是“大帅府”、“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
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
3米余,四角归方。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
东、西两院。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
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式、又有中西合
壁式、欧式、日式。解放前,“帅府”名为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实际上先后被日本奉天第一
军管司令部和国民党市党部及接收大员等占踞,院内建筑多被毁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解放后,辽宁省图书馆及辽宁省文联、作家协会等文艺团体在这里办公,帅府成为文化活动
中心。帅府的产权,几十年来,一直归张学良将军所有,经过多次大规模维修,使这一建筑
群保存完好。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被列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至顺治八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
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
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
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
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在夕阳的余晖里看过这些沈阳的建筑,仿佛看到沈阳的过去,沈阳的昨天,透着淡淡的哀
伤,仿佛有诉说不完的故事。每一个时代都有岁月留下的印记,这种印记有辉煌,有苍凉,
也有寂寞。它展示出当时社会的背景。 沈阳,曾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灿烂和悠久,也曾拥有中国工业重镇的辉煌和骄傲。总之,
这次沈阳之行让我有很多感触,由历史看未来,人生也一样,历史的过去孕育腾飞的明天,
今天积攒的知识是未来成功的垫脚石,让我们用资讯唤醒每天,用历史照亮现实。篇三:北
京故宫调研报告
北京故宫调研报告: 姓名:何玺
学号:[1**********]8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形体、完
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的布局闻名于世。 本文从先故宫的整体规划入手,通过对其中轴线为代表的秩序性及等级性等建筑特点来
深入研究故宫对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再反过来从传统思想从新思考故宫的细节设计,
以屋顶为例主要分析。 关键词:
故宫 木构建筑特点 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群整体规划 中轴线 屋顶 正文:
一、 历史沿革
1.故宫历史及简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平面呈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长方形。占
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由高7.9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设角楼。城外由护城河环绕。城四
面各有一门,宫内有各式木结构殿宇9000余间,均为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精美
彩画。
故宫由“前朝”及“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
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
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命。在此期
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
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
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2.古木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现存最伟大的传统建筑,故宫是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典型,它几乎囊括了一切
木构建筑群的特点与优势。
这些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质灵活的框架结构 木材用于建筑有很多优点,轻质,整体性好,工期短,布置灵活等,而故宫,正是集这
些为一体的木构宫殿建筑群。
2.模数与标准构件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只建造了14年就完成了,这不仅是因为运用的是木材,也归功于中国
古代的先进的建筑思想与技术——模数与标准构件的运用。它使得很多构件一起加工,方便
快捷。
3.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故宫的屋顶样式非常多,几乎涵盖了那一时期所有屋顶的样式。不仅仅是等级的体现,
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
4.鲜艳而有气势的色彩运用 故宫色彩最重要标志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气势恢宏而又肃穆庄严。配上各色的琉璃
瓦,故宫的色彩美到极致。
5.庭院式的组群
这点主要是从故宫的整体规划得出的结论,严谨的中轴线,三大殿的高潮设计,整个群
体中每个建筑错落有致的组合,故宫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巅峰作品。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思想 建筑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传统与技术,它更是整个民族的
文化传承,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意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注意营造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尤其是建筑群的组织和园林建筑的匠意;既重视建筑群体的完整性,又在意建筑自身和建筑
群的平衡统一,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问的协调、均衡。
二、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 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群,更是体现我们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的文化财富。故宫的设计很讲究,它是一种人间秩序,它的严格与
精美是由一系列的秩序,围合经造出来的,既同时体现了中国“家”的文化与帝王的尊贵霸
气,也深深蕴含了周礼与儒家的经典思想,“天地人合一”。 而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又主要从2个方面展现:
1.设计手法
故宫的设计手法复杂而又精细,我们从整体与局部分而述之。 故宫的整体规划
* 严格的中轴线
故宫的平面布置井井有条,尊卑有别,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严格对称,有着一条直接上其
他建筑群都无法比拟的中轴线。它将主要建筑整齐而严正的排列在其左右,次要建筑与其层
层叠叠,使得整个建筑群体及严谨有序又规模宏大。 “礼”的思想使得故宫的布局内外城分区明显,等级森严,开放与封闭并存,建筑规格
既多样又统一。
如此严格的整体规划布局,与封建王朝鼎盛时的建筑文化相比,少了些对自然的敬畏崇
拜意蕴(秦汉唐时的广阔雄伟而并不十分严格的布局则更具有文化胸襟),而是更体现人的意
志力量与君主王权的威严。
严格左右对称的格局,黄色线表明前朝与内廷的分界,前朝办公,内廷生活。前朝与内廷
的面积相当,而前朝更具有严格的对称性,更制度化政治化。 将主要建筑简化后的规划模式图如下: 中轴线
开端过渡渐进 高潮 午门 金水桥 太和门 广场 三大殿 * 景致的推进——建筑高潮的设计与营造 故宫不仅仅将每个建筑单体设计得宏大巍峨,威严霸气,整体的规划也是一步一步推进
景致,高潮迭起。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建筑序列中,最壮观的无疑是进入午门之后就充满视线
让人震撼的皇城“前朝”,这其中重点是三大殿。 外朝的三大殿,即位于中轴线前端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要
分析三大殿的建筑序列关系,还要从天安门看起。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进入后,天安门至
午门,以端门前近似四方形的封闭式庭院作为过渡空间,端门与午门之间的两侧又有较为低
矮的廊庑,高与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午门的高大恢弘,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能营造出庄严
肃穆的气氛,起到了收敛视觉和心境的效果,给走在其中的我们一种“暗示”,更期待之后的
宫殿。走过午门,映入眼帘的是太和门,这时空间骤然变得开阔明朗,殿前的空间突变成一
个横向开阔的矩形庭院。正当中的金水桥成弯月形横穿庭院,这就是三大殿的前奏,更是高
潮前的序曲。
进入太和门,故宫前朝真正的高潮正是呈现于眼前。太和殿屹立于前占地约80000平方
米的故宫内最大庭院之后,显示出其气势的宏大鼎盛。因为广场有着巨大的尺度,并且太和
殿挡住了后面的其他建筑(高高的宫殿基座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太和殿的仰望背景就是广
大的蓝天,更能凸显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便是由一连串递次对比增强的建筑空间序列而引
起的高潮。 * 烘托宫殿气势氛围的手法
1.开阔的庭院
纵观我国的宫殿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尺度感很大,而这恰恰是设计师(暂且如
此称呼)特意为之的结果。宽敞开阔的空间,置于雄伟的大殿之前,更能突显一种神圣的感
觉,置身其中,人的感官都变得很飘渺,并且让人有种清晰的感觉——人很渺小,天地建筑
很伟大。在人一步步靠近大殿的过程中,也就是感受天地建筑伟大的过程中,也就被这种气
势所压倒了,也就突显了建筑的高潮。
2.建筑群体的序列关系 故宫的建筑是很有秩序感的,一座大门一座大殿,接连不断,递次前进。在这些大大小
小的大门与大殿之间,遵循了一种变化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组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不是随意为之的,这些空间充满了引导性,它整体上越来越大,给你一种往前走
会更开阔的暗示,等到你真的到了建筑高潮的时候,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造成的
感觉就会是很有意境与气势。
3.建筑高低大小的对比 这点指的不是故宫中所有的建筑有高有矮,高低起伏,而是在围合同一个空间的建筑里,
高矮有序,以达成最完美的效果。依然以太和殿前的广场为例。广场南侧是大门,北侧是大
殿,东西是比较小的殿堂,这无形中给了广场定下了一个方向性,使空间更有组织性目的性,
更能突出重点。(例如右图)
2.体现了怎样的建筑文化思想 从上述介绍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故宫这个庞大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
我国的建筑文化精神意蕴和古典性格。这种文化意蕴的影响不仅是将天象天时等神治因素融
入建筑的建造理念,还深深地植入了披着“顺应天命”的表皮的人治思想上。 故宫的大殿的象征与起名都很明显的反映出天命的意义:乾清宫与坤宁宫象征着天与地,
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太和殿取名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道也”之意。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这些无非都是中华传统思想
中的天道和谐,阴阳和平。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故宫严格强烈的中轴线与秩序性很明显的看出这种宫殿建筑群
的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人治王权的主题十分醒目。我国建筑的规格制式都是依循周礼和儒
家经典思想的,周礼造就了我国古典建筑的制度,空间的秩序,儒家又赋予了它天地和谐的
神性,于是就有了集中华五千年精华大成的建筑文化思想。
三.细部设计:
中国古建筑除了在整体规划上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外,在空间结构与细节装饰上,也处处
体现着等级的思想。
例如,《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
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
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 而在紫禁城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九的数字——殿前石阶上的九条龙的雕刻、宫门上纵九横
九的门钉、重要宫殿屋脊上的九个小兽等,这亦是等级制的体现。 在色彩方面,故宫采用中国传统色彩里最为艳丽的原色——黄色与红色。闪闪发亮的金
黄色琉璃瓦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座落在白
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些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
显示出封建王朝富丽堂皇、光彩夺人的气势与威严。 以屋顶为例:
在这里,我们就以屋顶为例,对故宫细部的结构及形式设计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屋顶本是建筑最为实际必需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屋顶不仅要做到实用坚固,更是肩负
了很多礼制等级的使命。宫殿建筑都大于民间建筑,相比之下屋顶也较高大而突出,它也就
成为建筑体现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屋顶共分九级,其中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最高等级,其次为单檐庑殿、
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在故宫中,只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与皇极殿、奉先殿以及四面
城楼(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这种屋顶由四个曲面组成,
下面再加一道廊檐,平稳庄重,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 重要宫殿,如中轴线上的保和殿、天安门、端门和太和门,则采用次一级的重檐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四坡带两面山花面,亦称九脊殿。 再次一级的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用于较重要的宫殿上。单檐庑殿顶外形是标准的五
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此种形式。而配殿的大部分如
东、西六宫的殿宇等,均为这种样式。 另外,中轴线上的中和殿、交泰殿等次要宫殿,则采用重檐攒尖顶。而其他如硬山、悬
山等,简单而朴素,多用于附属建筑。卷棚,常用于园苑中。 既讲到屋顶,自然不能忽视屋顶上的种种装饰——吻与兽。 装饰必须是依附于结构而存在才有其价值。林徽因曾说过,“诚实的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
而不肯勉强得来掩饰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原是为加固及防水而设。故宫中的吻制成龙首张口含脊状。而
在元代以前,正吻的形象为鱼尾——“鸱尾”,传说其可以激浪而降雨。太和殿的正吻为现存
古
建筑最大的,高达三四米,重约2125公斤。 檐顶翼角上的小兽,原是固定脊瓦构件。由前而后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仙人之后的小兽按九、七、五、三
单数设置。但是太和殿却破例用了十个,这也正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独特地位。 宫殿建筑屋顶出檐长,常用斗拱。斗拱是支撑屋顶出檐的木构件。其出挑层数亦表示建
筑物的等级。
——单从屋顶这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与美观实用方面,达到了
一种均衡而有秩序的高贵美丽。
四.现状及保护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
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
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故宫已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它与其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以及收藏其
中的文物精品,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种东方精神的象征。 从2002年10月开始的,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任务的故宫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
缮,更是对维持文化生态平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包括: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 2005年确定的总面积达1463
公顷的故宫缓冲区方案;以及对老城区的保护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已渐渐的使故宫重现了盛世庄严、大气、辉煌的原貌。
五.借鉴与启示
建筑群的整体设计
不同的地区、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都会对城市以
及建筑群体的形态起到极大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严苛的封建礼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政治形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
使了我国古建筑形成了整齐对称、强调中轴的方正规则的形式。扩而大之,由许许多多大小
不同但规格相似的此类建筑所组成的城市,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了这种规则的形式。 而相比之下,14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洪流中,几座著名的古城都
不约而同的有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的建筑几乎都采用了灵活不规则的布置,并
通过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亲切、自由的氛围。 建筑具有物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筑群体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应尽量满足这
两点要求——也就是说,要在使用、功能、交通等方面达到便捷、秩序的要求的同时,还要
考虑其与文化背景、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木构建筑的空间优势与现代技术怎样结合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不仅在建造时省时省力,而且其连接为软性连接,能够较好的防
御地震。
另外,这种木结构负担了房屋屋顶与梁架的全部重量,这样,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墙体
上开启门窗的数量、形式以及墙体的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具有环保、美观、健康等众多优点的现代木结
构建筑也渐渐的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篇四:沈阳故宫实践报告 沈阳故宫实践报告
晴朗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参观实践。 沈阳故宫从整体设计到局部建筑,从造型到结构,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它体现了我
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它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筹建
1636年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期又有部分增建。全部建筑三百余间,清乾隆年间又有较大
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六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了。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一六二五年开始创建,是封建皇帝
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大政殿为八角重檐钻尖式建筑,殿顶满铺黄琉璃瓦且
镶绿色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结构,榫卯相接,飞檐斗拱,彩画、琉璃以及龙盘
柱等,是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殿顶的相轮宝珠与八个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内
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
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封
建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凤凰楼于1627年—1635年建成,是当时封建统治
者进行政治活动和举行宴会的地方。清宁宫修在三点八米的高台商,是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
筑,在东次间开门,寝宫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窗从外关,烟筒设
在后面,这是满族的建筑特点。这些宫殿镶嵌的龙纹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画精致生
动。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
衍庆宫、永福宫等。
西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于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封建皇帝“东
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
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统治者建筑这样规
模的宫殿,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驱使成千上万的工匠和农民,日以继夜的
劳动,木材要到浑河上游的丛山峻岭的原始森林去砍伐,砖瓦要从三百多华里的海州(今辽
宁省海城)烧制,耗费无数人力畜力运到沈阳。故宫的每座殿宇,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这座宫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统计,仅用砖瓦一项就
折银六十八万两,约合当时四十五万贫苦农民一年的口粮。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
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它的规模比占地
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沈阳故宫是后金第一代汗
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驾崩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
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
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
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
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
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
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
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 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 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
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
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
的一个里程。
大清门是盛京皇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
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
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门庄严富
丽,与整个宫殿建筑混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
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
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
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 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
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
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
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
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
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有三层,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
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
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清代皇宫外国礼品展沈阳故宫收藏和陈列的明清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工艺美术品中,
有许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艺品,如钟表、玻璃器可谓独具特色。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
家把大量的钟表、玻璃器输往广州、由广东海关购置贡进皇宫,海外各国使者也竞相以本国
精致的钟表、玻璃器作为贵重礼品赠给大清王朝,用这些巧于构思,精心制作的钟表、玻璃
器精美艺术品取悦于皇帝,不仅是帝后怡情赏玩之物,也是宫殿里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这
些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外国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同时也是十七、十八
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
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
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努尔哈
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
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
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
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 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
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
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
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中和殿为攒尖顶,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
息之用。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时宴请王公、举行
殿试等的地方。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英武殿原召
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三大殿建于八九米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璃
瓦,色调鲜丽。不同的屋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穿过保和殿后的乾清门,就是内廷,包括一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妃嫔所居
的院落式寝宫。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所居,明朝嘉靖时, 两宫之间又建了一座小殿“交泰殿”,于是成了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左、右为东、西
六宫,后来是御花园,分别为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在此以外,东有皇极
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建筑,习惯上称为外东路,为准备皇帝退位后生活所建。西
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建筑,称为外西路,专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起
居之用。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
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在数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
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但与此同时,历代建造建造宫殿
都要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让人不禁会感慨,一宫之成,役作遍于
全国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所写下的壮丽历史诗篇。 进入午门,走过金水桥,就来到太和门前。再走过太和门,就能看见太和殿了。不愧是
古代的皇家宫殿,殿外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的,殿内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顶,竟都是
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
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顶上,龙的九子之一—嘲风,栩栩如生的立在
屋顶的两个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
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
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
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
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
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
在园中。园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
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
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
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遐迩。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
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