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运动出发看当代爱国主义

从五四运动出发看当代爱国主义

80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反复审视的精神财富。成功、失败、“直接行动”、法律、秩序、舆论„„当时人们激烈争辩,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这是一曲现代爱国主义的凯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展读当年北京大学生涌向天安门时发出的宣言,中国人不为之动容的恐怕十分稀少。这不是盲目排外的煽情,这次壮烈、持久的爱国激愤的基础是正义,是对国际法主权原则和国家尊严的维护。

对外软弱、对内凶狠是近代中国不少政客、武夫的本性。这不是几声呼喊所能改变的。徐世昌改弦易辙另有因由。主要是当时已形成了多元社会的雏形,他不能不正视各种力量的合力。

“五四”前夕,中国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已达570万。从1903年拒俄运动开始,学界已出现独立的政治集会,成立了一批各种名义的学生小团体。随后,各省和全国性的学生团体相继涌现,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各种规模不一的斗争。在前人积累的政治和组织经验的基础上,五四期间,学生组织终于成了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新政中,清政府鼓励成立商会。1902-1912年间,成立大小商会达988 家,此后还继续增加。清末以降,这些商会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对各种政治问题亦勇于发表意见,成为历届政府不敢漠视的力量。5月5日、6日北京总商会便召开紧急会议并通电全国,要求急救(释放) 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各地商会纷纷响应,群情汹涌。最后由上海商界带头,掀起了罢市浪潮。有的商会甚至领导会员拒纳税款。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中一些重要人物也公开出面支持学生,反对当局的错误举措。直系重要将领吴佩孚致电徐世昌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他还坚决反对在和约上签字。其他将领如江西督军陈光远、湖南督军张敬尧、湖北督军王占元等亦反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西南地区(包括现今通称的西南大部、华南和湖南等地) 的军政府本来就扬起“护法”的旗号,与北京政府对抗,其领袖们更一再发表谈话赞扬学生,要求罢免曹、章、陆和拒签和约。熊希龄、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界名人,也纷纷指摘政府的作为。这些声音与支持政府的各种声明一一见诸报端,形成了众说纷纭、多元并存的局面。

徐世昌之流不得不改变初衷,是当时社会状况迫使他作出的选择。失去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五四”前后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制衡力量,这是任何政客、武人不能不考虑的现实。

这是20世纪中国罕见的言论自由比较有保障的年代。报章杂志大都能如实登载

各种意见,监督政府及各级官员的言行。一个独立的舆论系统成了当时社会运行中无法忽视的力量。

当时也有比较充分的结社自由,阶层、倾向和志趣各异的人们可以自由地组成各种团体,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派系林立,人声喧哗,看似无序的表象中,形成了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

这个中流社会的成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清末民初实行经济自由方针培育出来的中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包括商会在内的各种组织,办报、参政议政,日益活跃。另一是知识分子群体——大学教授、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和其他知识阶层。他们有比较稳定和优厚的收入,知识结构较新,成了文化更新的推动者和政府与社会运作状况的监察人和批判者。

现代社会要稳定和发展,必须在政府以外,形成一个运作良好的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以言论自由、结社会自由为基本框架,各种势力相互角逐和牵制,公民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行为方能受到认真的监督,其错误才有可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五四时期,这样的社会雏形已在中国浮现,这是促使徐世昌改弦更张的根本原因。

5月,“五四”运动的风云正席卷全国,北京的报刊掀起了一场关于五四示威游行事件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的辩论。

争论的各方都没有对游行示威本身提出异义。他们都受过现代教育或现代思想的薰陶,深知现代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拥有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他们完全有权通过口头、书面和其他手段(集会、游行等等)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五四”集会游行示威,合情、合理、合法。

问题出在火烧赵家楼和痛打正在曹宅的章宗祥。梁漱溟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那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因此,他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问题提行非常尖锐,我们不得不反思:

1.是不是性质正义就可以不择手段?

2.如何处理“国民公意”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梁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藉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让“五四”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这在当时乃至今日都会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不过,这貌似荒唐的主张体现着一个思想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在当代中国,不管是把日本树立为发泄情绪的箭靶,还是大肆宣扬某些海外华人的爱国案例,小小的风波都能掀起一波爱国的狂潮。爱国主义占据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然而,中国从来缺少自由,人权的传统,所以,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歪路。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明显营养不良,没有自由, 人权。爱国主义的本意是爱, 在中国它却成了恨. 这是我们的悲哀, 这更是中国的耻辱.

爱国不是抵制日货, 而是明白, 超越日本首先要尊重日本, 学习日本. 尊重是自尊的表现, 学习是超越的先导.

爱国不是夸耀祖宗创造了什么, 而是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 爱国不是在网上叫嚣武力解放台。、湾, 而是努力了解台湾为什么和大陆离心离德, 看一看台湾的政治更迭进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爱国是勇敢捍卫自身自由与权利, 这样, 国家会明白自己的权力是有边界的, 它会变的称职与可爱, 爱国是努力工作, 创造财富, 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这样, 我可以养活自己, 养活家人, 养活国家. 爱国是说真话, 办实事. 如果国家不让我这样做, 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批评它, 改进它, 重建它. 爱国是国家侵犯我的权益时, 一定有人站出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这样做, 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有了保障, 我们的国家变得合法、文明、可爱. 这才是最大的爱国.

从五四运动出发看当代爱国主义

80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反复审视的精神财富。成功、失败、“直接行动”、法律、秩序、舆论„„当时人们激烈争辩,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这是一曲现代爱国主义的凯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展读当年北京大学生涌向天安门时发出的宣言,中国人不为之动容的恐怕十分稀少。这不是盲目排外的煽情,这次壮烈、持久的爱国激愤的基础是正义,是对国际法主权原则和国家尊严的维护。

对外软弱、对内凶狠是近代中国不少政客、武夫的本性。这不是几声呼喊所能改变的。徐世昌改弦易辙另有因由。主要是当时已形成了多元社会的雏形,他不能不正视各种力量的合力。

“五四”前夕,中国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已达570万。从1903年拒俄运动开始,学界已出现独立的政治集会,成立了一批各种名义的学生小团体。随后,各省和全国性的学生团体相继涌现,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各种规模不一的斗争。在前人积累的政治和组织经验的基础上,五四期间,学生组织终于成了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新政中,清政府鼓励成立商会。1902-1912年间,成立大小商会达988 家,此后还继续增加。清末以降,这些商会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对各种政治问题亦勇于发表意见,成为历届政府不敢漠视的力量。5月5日、6日北京总商会便召开紧急会议并通电全国,要求急救(释放) 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各地商会纷纷响应,群情汹涌。最后由上海商界带头,掀起了罢市浪潮。有的商会甚至领导会员拒纳税款。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中一些重要人物也公开出面支持学生,反对当局的错误举措。直系重要将领吴佩孚致电徐世昌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他还坚决反对在和约上签字。其他将领如江西督军陈光远、湖南督军张敬尧、湖北督军王占元等亦反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西南地区(包括现今通称的西南大部、华南和湖南等地) 的军政府本来就扬起“护法”的旗号,与北京政府对抗,其领袖们更一再发表谈话赞扬学生,要求罢免曹、章、陆和拒签和约。熊希龄、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界名人,也纷纷指摘政府的作为。这些声音与支持政府的各种声明一一见诸报端,形成了众说纷纭、多元并存的局面。

徐世昌之流不得不改变初衷,是当时社会状况迫使他作出的选择。失去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五四”前后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制衡力量,这是任何政客、武人不能不考虑的现实。

这是20世纪中国罕见的言论自由比较有保障的年代。报章杂志大都能如实登载

各种意见,监督政府及各级官员的言行。一个独立的舆论系统成了当时社会运行中无法忽视的力量。

当时也有比较充分的结社自由,阶层、倾向和志趣各异的人们可以自由地组成各种团体,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派系林立,人声喧哗,看似无序的表象中,形成了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

这个中流社会的成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清末民初实行经济自由方针培育出来的中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包括商会在内的各种组织,办报、参政议政,日益活跃。另一是知识分子群体——大学教授、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和其他知识阶层。他们有比较稳定和优厚的收入,知识结构较新,成了文化更新的推动者和政府与社会运作状况的监察人和批判者。

现代社会要稳定和发展,必须在政府以外,形成一个运作良好的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以言论自由、结社会自由为基本框架,各种势力相互角逐和牵制,公民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行为方能受到认真的监督,其错误才有可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五四时期,这样的社会雏形已在中国浮现,这是促使徐世昌改弦更张的根本原因。

5月,“五四”运动的风云正席卷全国,北京的报刊掀起了一场关于五四示威游行事件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的辩论。

争论的各方都没有对游行示威本身提出异义。他们都受过现代教育或现代思想的薰陶,深知现代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拥有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他们完全有权通过口头、书面和其他手段(集会、游行等等)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五四”集会游行示威,合情、合理、合法。

问题出在火烧赵家楼和痛打正在曹宅的章宗祥。梁漱溟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那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因此,他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问题提行非常尖锐,我们不得不反思:

1.是不是性质正义就可以不择手段?

2.如何处理“国民公意”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梁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藉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让“五四”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这在当时乃至今日都会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不过,这貌似荒唐的主张体现着一个思想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在当代中国,不管是把日本树立为发泄情绪的箭靶,还是大肆宣扬某些海外华人的爱国案例,小小的风波都能掀起一波爱国的狂潮。爱国主义占据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然而,中国从来缺少自由,人权的传统,所以,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歪路。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明显营养不良,没有自由, 人权。爱国主义的本意是爱, 在中国它却成了恨. 这是我们的悲哀, 这更是中国的耻辱.

爱国不是抵制日货, 而是明白, 超越日本首先要尊重日本, 学习日本. 尊重是自尊的表现, 学习是超越的先导.

爱国不是夸耀祖宗创造了什么, 而是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 爱国不是在网上叫嚣武力解放台。、湾, 而是努力了解台湾为什么和大陆离心离德, 看一看台湾的政治更迭进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爱国是勇敢捍卫自身自由与权利, 这样, 国家会明白自己的权力是有边界的, 它会变的称职与可爱, 爱国是努力工作, 创造财富, 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这样, 我可以养活自己, 养活家人, 养活国家. 爱国是说真话, 办实事. 如果国家不让我这样做, 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批评它, 改进它, 重建它. 爱国是国家侵犯我的权益时, 一定有人站出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这样做, 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有了保障, 我们的国家变得合法、文明、可爱. 这才是最大的爱国.


相关内容

  • 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五(下)
  • 作者:梁晓龙 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11期 四.当代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规律与特点 群众体育是指广泛开展的.日常的和大众参与的体育活动.关于群众体育,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群众体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制约.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和社会为了发展 ...

  •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举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旧版回顾 今天是:1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活动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2-05-28作者:梁卫国来源:国史网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体 5月18日 ...

  •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思潮的总称.它既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概念,又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与东方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对应,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是西方社会历史状况和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体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思潮,它提出并回答了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2011年第7期(总第91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 No.7.2011General.No.91 [思想政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孙月红,朱晓丽 (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新疆喀什844007)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
  •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目录 历史阐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 ...

  •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 第三章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 ...

  • 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
  • 作者:吴秀明 文艺研究 2008年11期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的深化,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落寞之后又呈现出了明显的升温态势,并相继推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如董之林的<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程光炜的&l ...

  • 关于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的实践报告
  •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关于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的实践报告 姓 名:**** 学 号:********* 学 院:**学院 专 业:*****专业 年 级:****级 目录 1.标题 „„„„„„„„„„„„„„„„第3页 2.前言 „„„„„„„„„„„„„„„„第3页 3.活动行程 ...

  • 反思与建构
  • 作者:仰海峰 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01期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11-0033-05 在过去的30年里,马克思哲学研究,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理解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实践标准讨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到人学与生存论,再到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