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化中的网络课程设计

第18卷2008年第6期

现代教育技术

ModemEducationalTechnology

、,01.18NO.62008

课程信息化中的网络课程设计

林秀曼1

张世君2

(1.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2;2.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从全面整合到信息技术文化中的课程变革,即课程信息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网络课程应配合课程变革进行全新的设计,为课程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在各个层面和维度对课程变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文化;课程信息化;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圈分类号l

G434

【文献标识码l

【论文编号11009---8097(2008)06—0062—0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作为学科教学信息的展现工具和师生便捷的交流工具: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融入教学过程,也融入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提供;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全面地融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资源、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这三个阶段一直徘徊在学科课程实施的方法和手段上,无法上升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变革上,于是有学者提出整合应进入第四个阶段,从全面整合到信息技术文化中的课程变革,即课程信息化阶段【11。

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发展或者变革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目标,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方法渗入到课程设计和课程操作中【21,课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和相互融合,在整体上实现信息化。配合课程变革进行全新设计的网络课程,为课程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在各个层面和维度对课程变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用,更强调信息技术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信息文化对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影响,重新建构和信息文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信息文化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目标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倡学习机会的公平,提倡多元思维和创造性,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学科内容体系需体现开放性以适应信息文化的快捷性,打破教科书内容体系的限制,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师教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以利于学生了解前沿,把握未来。在知识结构上注意学科交叉,积极推动课程交叉与综合,为学生呈现跨学科知识。

2信息文化对课程操作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快捷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数字化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课程信息化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提供实践空间,加强

一信息文化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高科技和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构成了信息时代人才素质的两大要素。综合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在信息社会具体表现为跨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信息素养、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并作用于社会的特定的文化【3】’强调以人为核心。学科课程信息化需综合考虑信息文化对课程因素的影响【41,既强调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环境的作

应用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和实践,增强了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了信息素养。

=中文学科‘外国文学史’课程信息化实践

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张

收稿Zl期:2008年4月20日

62

万方数据 

世君教授主编主讲的《外国文学史》作为专业主干基础课和必修课,通过5年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了课程信息化的实践阶段。《外国文学史》课程信息化围绕着课程目标,采用研究性教学,把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成果等整合成一个系统,各因素相互促进,把外国文学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

图1‘外国文学史'课程信息化实践

1《外国文学史》课程设计的变革

《外国文学史》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学会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提高外国文学素养;提供跨学科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写作外国文学论文;中外文学比较,通过比较外国文学和西方文化,繁荣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信息素养和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编,结合学科发展成果和课程主讲人张世君教授的教改科研成果,重新编写了教材《外国文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张世君著),在内容设计中注意本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的交叉特点,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把外国文学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外国文学史》课程操作的变革

《外国文学史》在教学中分析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据

万 

方数据学科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创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下图)。该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图2‘外困文学史>的全新教学模式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发展

视觉一空间智力。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发展音乐

一节奏智力。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发展言语一语言智力。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发展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发展视觉一空间智力、自知一自省智力。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发展

自知一自省智力、想象—创造能力。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

发展身体一动觉智力、交往一交流智力。

《外国文学史》课程操作的变革主要围绕“视、听、读、写、作、编、演”进行,开展研究性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

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拓学生视野,呈现教师的研究思维、研究视角、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法的示范和参考。课外开展实践活动和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

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部分,其中网络

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为课程信息化中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整体信息化的实现。

63

<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的设计跟。视、听、读、写、做、编、演”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在设计思路、内容表现、功能模块和活动组织方面配合课程信息化做了全新的设计,围绕课程目标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起来。网络课程的内容模块如下图。

《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

学课百扩图课

习程家展片程

践辅内讲阅库

论教导

学工作

学大纲

蓁ll量|||I|萋I萎|l妻|鍪I蓁II蓁I|蓁I|蓁

图3‘外田文学史'网络课程内容模块1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外国文学史》开展研究性教学,为留出部分课时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讲授重点内容,把部分课程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因此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供了详尽的学习辅导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章节提要、图表总结、内容安排、习题思考和参考文献。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为“视、听、读”提供多媒体的跨学科知识内容在信息社会交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具备跨学科综合知识的人才,在信息社会里将具有更灵活的选择性和更自由的生存空间。<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内容以欧美文学史为主,整合了大量跨学科资源,以文学史知识为理解的原点,把文学史知识与艺术知识、历史知识、考古知识、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在文学史的范围内讲述相关知识,改变了外国文学史的教学资源结构,从而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图4‘外田文学史'整合的跨学科资源

万 

方数据‘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整合的资源包括文学理论、电影改编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生动活泼,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动感的视觉、听觉艺术,从而达到快乐学习,轻松掌握外

国文学知识点,愉快感受外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3为“写、做”提供资料式学习资源

<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式学习资源,包括文学辞典、沙龙辞典、名词解释、中英文扩展阅读和图片库等,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查阅,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有效的参考文献资源。图片库是<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的特色,包括作家风采库、美术图录库和影视文化库。外国文学史讲授从古至今的外国文学发展史,涉及到的作家数以百计,作家风采库选择了其中100个主要作家,对作家作了具体的介绍;外国文学史与电影改编有深厚的缘分,从古到今的外国文学作品,几乎都有电影改编被搬上银幕,因此影视文化库介绍了与外国文学史相关的110部影视作品;美术图录库按时代选择了若干西方美术作品,并做出作品评介,供学生了解和

欣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4为“写、做、编、演”提供实践和交流的网络平台高校中文系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靠一支笔、一个本和一张嘴,中文系学生的突出特点是能说会写,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信息素养相对较弱。《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工作坊,把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成果有效地统一成一个整体,在保持传统实践教学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信息技术,强调写、做、编、演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工作坊

学多课课课交生媒堂程

外流论体剧实

活讨文

演践动论

口口日

汇报

蚕II婴lI萎I蓁I|蓁II香I羹lI型

演出体会

圈5实践教学工作坊的内容模块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写作课程论文,另一种是选取小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对文学现象进行开放性研究,写作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研究小专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以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把学习成果表现出来,并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是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的过程。

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剧演出和课外活动。课堂剧演出把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改编和实践表演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水平,其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有编剧、导演、演员、服装、化妆、灯光和布景等。把世界文学名著改编为剧本,促使学生去积极阅读原著,提高对原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角色,另外学生在演出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演出内容,把课堂剧演出与多媒体情景相融合,使演出更加具有表现力。

实践教学工作坊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开放性和实践性,及时反映课程内容的变革,把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教师的教改科研成果整合到网络课程中,为学生带来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在知识构成上为学生呈现跨学科知识,使知识向多维、纵深、发散、关联等方向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充实到网络课程中,使网络课程不断得到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也为后来的学生留下宝贵的学习财富。

3网络课程要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个别化学习内容,适应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提供详尽的学习辅导内容,重视交流和反馈的设计,加强对个别化学习的助学指导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基本网络的自主学习,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网络课程要树立动态的课程教学交往的观念,重视学习活动的组织,关心学生学习过程的实现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为学习活动提供知识资源、参考资料,为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学习活动的组织使得网络课程能保持其生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并且学生在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彼此的情感交互,提高其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程信息化中网络课程的设计特点

在课程信息化中,网络课程必须围绕课程变革,以课程目标为指导思想,体现课程内容的变革,配合课程操作的变革,为课程信息化中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促进课程信息化的整体实现。

1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网络课程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和在平台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网络课程内容要避免课本搬家,学习内容的组成体现

参考文献

[1][2]谢康,陈丽.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思考

川.电化教育研究.2006,(4):55・58.

[3]柯平.信息文化论【J】.晋图学刊.2003,(1):1-5.

[4]颜士刚,李艺.“整合”还是“变革”一信息技术影响课程

的阶段性考察【J1.电化教育研究.2007,(1):46-49.[5]张世君,林秀曼.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DB/OL].<http://course.jnu.edu.cn/cxgc/wgwxs/>.

TheDesignof

Web-basedCourse

LIN

inCurriculumInformatization

ZHANGShi-jnn2

Xiu-manl

rj.CenterofNetworkandEducationalTechnolog,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

2.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JinanUniversity,Guangzhot‘Guangdong,510632,China)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tage,web-based

cout¥e

informationtechnologyandcurriculumhassteppedintothestageofcurriculuminformatization-Inthisnew

reform,andprovidetheplatformforintegrationof

course

mustbedesignedforcurriculum

elements,SO

as

to

stimulateandpromotethe

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InformationCulture;CurriculumInformatization;Web—basedCourse;ResearchLearning

65

万方数据 

第18卷2008年第6期

现代教育技术

ModemEducationalTechnology

、,01.18NO.62008

课程信息化中的网络课程设计

林秀曼1

张世君2

(1.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2;2.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从全面整合到信息技术文化中的课程变革,即课程信息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网络课程应配合课程变革进行全新的设计,为课程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在各个层面和维度对课程变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文化;课程信息化;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圈分类号l

G434

【文献标识码l

【论文编号11009---8097(2008)06—0062—0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作为学科教学信息的展现工具和师生便捷的交流工具: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融入教学过程,也融入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提供;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全面地融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资源、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这三个阶段一直徘徊在学科课程实施的方法和手段上,无法上升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变革上,于是有学者提出整合应进入第四个阶段,从全面整合到信息技术文化中的课程变革,即课程信息化阶段【11。

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发展或者变革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目标,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方法渗入到课程设计和课程操作中【21,课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和相互融合,在整体上实现信息化。配合课程变革进行全新设计的网络课程,为课程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在各个层面和维度对课程变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用,更强调信息技术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信息文化对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影响,重新建构和信息文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信息文化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目标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倡学习机会的公平,提倡多元思维和创造性,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学科内容体系需体现开放性以适应信息文化的快捷性,打破教科书内容体系的限制,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师教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以利于学生了解前沿,把握未来。在知识结构上注意学科交叉,积极推动课程交叉与综合,为学生呈现跨学科知识。

2信息文化对课程操作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快捷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数字化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课程信息化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提供实践空间,加强

一信息文化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高科技和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构成了信息时代人才素质的两大要素。综合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在信息社会具体表现为跨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信息素养、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并作用于社会的特定的文化【3】’强调以人为核心。学科课程信息化需综合考虑信息文化对课程因素的影响【41,既强调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环境的作

应用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和实践,增强了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了信息素养。

=中文学科‘外国文学史’课程信息化实践

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张

收稿Zl期:2008年4月20日

62

万方数据 

世君教授主编主讲的《外国文学史》作为专业主干基础课和必修课,通过5年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了课程信息化的实践阶段。《外国文学史》课程信息化围绕着课程目标,采用研究性教学,把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成果等整合成一个系统,各因素相互促进,把外国文学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

图1‘外国文学史'课程信息化实践

1《外国文学史》课程设计的变革

《外国文学史》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学会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提高外国文学素养;提供跨学科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写作外国文学论文;中外文学比较,通过比较外国文学和西方文化,繁荣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信息素养和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编,结合学科发展成果和课程主讲人张世君教授的教改科研成果,重新编写了教材《外国文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张世君著),在内容设计中注意本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的交叉特点,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把外国文学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外国文学史》课程操作的变革

《外国文学史》在教学中分析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据

万 

方数据学科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创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下图)。该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图2‘外困文学史>的全新教学模式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发展

视觉一空间智力。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发展音乐

一节奏智力。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发展言语一语言智力。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发展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发展视觉一空间智力、自知一自省智力。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发展

自知一自省智力、想象—创造能力。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

发展身体一动觉智力、交往一交流智力。

《外国文学史》课程操作的变革主要围绕“视、听、读、写、作、编、演”进行,开展研究性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

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拓学生视野,呈现教师的研究思维、研究视角、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法的示范和参考。课外开展实践活动和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

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部分,其中网络

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为课程信息化中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整体信息化的实现。

63

<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的设计跟。视、听、读、写、做、编、演”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在设计思路、内容表现、功能模块和活动组织方面配合课程信息化做了全新的设计,围绕课程目标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起来。网络课程的内容模块如下图。

《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

学课百扩图课

习程家展片程

践辅内讲阅库

论教导

学工作

学大纲

蓁ll量|||I|萋I萎|l妻|鍪I蓁II蓁I|蓁I|蓁

图3‘外田文学史'网络课程内容模块1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外国文学史》开展研究性教学,为留出部分课时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讲授重点内容,把部分课程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因此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供了详尽的学习辅导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章节提要、图表总结、内容安排、习题思考和参考文献。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为“视、听、读”提供多媒体的跨学科知识内容在信息社会交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具备跨学科综合知识的人才,在信息社会里将具有更灵活的选择性和更自由的生存空间。<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内容以欧美文学史为主,整合了大量跨学科资源,以文学史知识为理解的原点,把文学史知识与艺术知识、历史知识、考古知识、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在文学史的范围内讲述相关知识,改变了外国文学史的教学资源结构,从而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图4‘外田文学史'整合的跨学科资源

万 

方数据‘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整合的资源包括文学理论、电影改编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生动活泼,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动感的视觉、听觉艺术,从而达到快乐学习,轻松掌握外

国文学知识点,愉快感受外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3为“写、做”提供资料式学习资源

<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式学习资源,包括文学辞典、沙龙辞典、名词解释、中英文扩展阅读和图片库等,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查阅,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有效的参考文献资源。图片库是<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的特色,包括作家风采库、美术图录库和影视文化库。外国文学史讲授从古至今的外国文学发展史,涉及到的作家数以百计,作家风采库选择了其中100个主要作家,对作家作了具体的介绍;外国文学史与电影改编有深厚的缘分,从古到今的外国文学作品,几乎都有电影改编被搬上银幕,因此影视文化库介绍了与外国文学史相关的110部影视作品;美术图录库按时代选择了若干西方美术作品,并做出作品评介,供学生了解和

欣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4为“写、做、编、演”提供实践和交流的网络平台高校中文系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靠一支笔、一个本和一张嘴,中文系学生的突出特点是能说会写,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信息素养相对较弱。《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工作坊,把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成果有效地统一成一个整体,在保持传统实践教学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信息技术,强调写、做、编、演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工作坊

学多课课课交生媒堂程

外流论体剧实

活讨文

演践动论

口口日

汇报

蚕II婴lI萎I蓁I|蓁II香I羹lI型

演出体会

圈5实践教学工作坊的内容模块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写作课程论文,另一种是选取小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对文学现象进行开放性研究,写作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研究小专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以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把学习成果表现出来,并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是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的过程。

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剧演出和课外活动。课堂剧演出把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改编和实践表演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水平,其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有编剧、导演、演员、服装、化妆、灯光和布景等。把世界文学名著改编为剧本,促使学生去积极阅读原著,提高对原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角色,另外学生在演出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演出内容,把课堂剧演出与多媒体情景相融合,使演出更加具有表现力。

实践教学工作坊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开放性和实践性,及时反映课程内容的变革,把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教师的教改科研成果整合到网络课程中,为学生带来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在知识构成上为学生呈现跨学科知识,使知识向多维、纵深、发散、关联等方向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充实到网络课程中,使网络课程不断得到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也为后来的学生留下宝贵的学习财富。

3网络课程要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个别化学习内容,适应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提供详尽的学习辅导内容,重视交流和反馈的设计,加强对个别化学习的助学指导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基本网络的自主学习,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网络课程要树立动态的课程教学交往的观念,重视学习活动的组织,关心学生学习过程的实现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为学习活动提供知识资源、参考资料,为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学习活动的组织使得网络课程能保持其生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并且学生在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彼此的情感交互,提高其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程信息化中网络课程的设计特点

在课程信息化中,网络课程必须围绕课程变革,以课程目标为指导思想,体现课程内容的变革,配合课程操作的变革,为课程信息化中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促进课程信息化的整体实现。

1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网络课程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和在平台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网络课程内容要避免课本搬家,学习内容的组成体现

参考文献

[1][2]谢康,陈丽.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思考

川.电化教育研究.2006,(4):55・58.

[3]柯平.信息文化论【J】.晋图学刊.2003,(1):1-5.

[4]颜士刚,李艺.“整合”还是“变革”一信息技术影响课程

的阶段性考察【J1.电化教育研究.2007,(1):46-49.[5]张世君,林秀曼.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DB/OL].<http://course.jnu.edu.cn/cxgc/wgwxs/>.

TheDesignof

Web-basedCourse

LIN

inCurriculumInformatization

ZHANGShi-jnn2

Xiu-manl

rj.CenterofNetworkandEducationalTechnolog,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

2.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JinanUniversity,Guangzhot‘Guangdong,510632,China)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tage,web-based

cout¥e

informationtechnologyandcurriculumhassteppedintothestageofcurriculuminformatization-Inthisnew

reform,andprovidetheplatformforintegrationof

course

mustbedesignedforcurriculum

elements,SO

as

to

stimulateandpromotethe

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InformationCulture;CurriculumInformatization;Web—basedCourse;ResearchLearning

65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单片机及其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2013
  • <单片机及其接口技术实验>课程设计说明 1. 全班共62人,一共有12个题目,按学号顺序以5人为 1组完成一个设计任务题目,后两组为6人. 2. 每个设计任务不得重复选择,按学号顺序选定后,其余 人不得再选. 3. 答辩时以组为单位答辩,根据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确 定设计成绩. 4. 课 ...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实验报告
  • 洛 阳 理 工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课程名称 数据库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学生成绩查询系统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级 B100506 学 号 B10050634 姓 名 孙帅杰 完成日期 2013年1月6号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 设计题目: 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内容: 教务 ...

  • 教育技术学论文题目
  • 1 中-美高等教育中计算机音乐课程现状和比较研究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 ...

  • 教育技术学题目大全
  • 教育技术学题目大全 1 中-美高等教育中计算机音乐课程现状和比较研究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 ...

  •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简介
  •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E1112101 英文名称:Programming Fundamentals 学 分:3 学 时:48 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使学生较 ...

  •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
  •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 谭定英,张洪来,赵文光,陈平平,刘慧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针对学生程序设计及开发学习过程中,对课程间知识的相关性及延续性缺乏理解,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等摘 要: 问题,分析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理清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依托程序设 ...

  • 课程管理子系统
  • 湖南工程学院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 课程名称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课 题 课程管理子系统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审 批 任务书下达日期 2012 年 2 月 27 日 任务完成日期 2012年 3 月 15 日 一.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1.设计内容: 数据库系统原理的课程设计要 ...

  •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 课程设计说明书 (数据库技术及实训) 题目: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院 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12-2班 学 号: 2012303299 学生姓名: 吴 晓 路 指导教师: 梁 兴 柱 2014年 5 月 21日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2014年4 月1 日 安徽 ...

  •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电子信息及其对抗技术.现代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电路与系统.信息对抗技术.信号与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