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洪 珏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12)

[摘 要]文章为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综述性研究之三,即在充分认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好这一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具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热爱、了解、信任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才具给予启发引导;需要多学科教师群体协同配合,探索分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关键词]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分班教学;小组教学;IT;庭参与;评价和考试

[]23621(2002)0320010210

  一法则

  (一)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尤其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建构素质教育全新模式的时候,在批判地继承我们历史悠久、积累丰厚的教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实验过程中,人们都重新认识了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新肯定了这一教学原则的价值。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

  [收稿日期]2002201202

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二)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就这些实践性的问题展开探讨。

二、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实施素质教育,应用因材施教教学

  [作者简介]洪 珏(1941-),男,海南海口人,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10

洪 珏

原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学生的“材”,由先天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禀赋,加以后天教育熏陶、社会家庭环境影响等等,长期共同作用而综合形成。就禀赋而言,现在人们都广泛赞同这样一些智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经历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表现在学生个体身上,即每一个学生的体质、理想、道德、教养、性格、意志、兴趣、特长、能力等等,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千差万别的。面对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各具灵性的、互不雷同的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划一地去规范他们、约束他们,当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量才定向、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可以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的工作先,,,,包括职业理想(、责任感、工作热情等)、知识(含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等)水平、能力素质(如掌握运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教学的组织监控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个性心理素质(包括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人际共处协调能力)等要素。西方教育观念,则认为包括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东西方的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人们也常常称为人格。据丰子恺先生回忆,李叔同先生“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李先生博学多才,对学生却那么慈和善教,以至于“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夏 尊先生缅怀李叔同先生时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

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而在丰子恺先生看来,“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之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于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

(丰子恺的心悦诚服。”《李叔同先生》《夏 尊

)丰子恺先生对李叔同先生和夏 尊先先生》

生的高尚人格,即既全面而又优秀的综合素质,作出的高度评价,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在旧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尚且需;,将无法识,构建起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因材施教的凭借。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关注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注教育领域的和本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就教师执教的本学科(以及能够兼教的多门学科)来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当保持领先于学生5年至10年的距离。一般来说,这个领先距离可能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即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教师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青少年学生信息渠道越多,身心才智成熟越早,与教师的学识差距就可能越小,而师生之间的“代沟”就可能越大。如果按西方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就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即由年轻一代反过来将知识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长一代的时代。而就当今中国的师生关系看,我们的中小学教师

1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同样面临着不得不向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的客观现实。比如电脑操作、上网冲浪、流行文化等等,我们往往不如学生;甚至宇宙天体、兵器船舰、史前生物(如恐龙)等等知识,学生们也常常使得老师自愧不如。教师必须善于反思,善于自省,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途径,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例如上文提到的七种智能,作为教师,应该大体具备,其中语言表达智能、逻辑推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是每一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或许,某个教师的音乐体验智能不如音乐特长学生,体能智能不如体育特长学生,逻辑推理智能不如数学特长学生,等等。但因材施教,并不意味着由一个教师全部包办,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是全才。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为教师,科,还必须具有“通才”,,起,或者可以向谁请教,或者用什么方法去检索。只有具备这样的“全天候”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才有可能获得引导者的资格,在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培养和诱导的时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必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这是教师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只有具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情怀,去爱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视同己出”地扶掖呵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热爱学生,包括爱“后进生”。“后进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但他们又是身心发育暂时还存在着某些缺陷的孩子,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受伤生病的孩子一样,不应该歧视或排斥他们,而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12

和照顾。正如湖南汨罗提出的:“爱后进生是教师最大的德性。”热情帮助“后进生”,积极转化“后进生”,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义的落实和体现,而且还可以检验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有博爱胸怀,验证一个教师是否真的具备哲学素养。正如孔子所说:

(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中国古代俗语固然有子罕》“三岁看八十”这样机械武断的说法,但流传更广的是“宁欺老,莫欺少”、“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等等比较客观辩证的经验之谈。从教育的对象看,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

(第三大乐事),这固然是应该肯定“三乐也”

(的;“有教无类”

),?,,,早慧的儿童未必都能成大器,而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在“大器”尚未铸成的时候就过早地判断它必不成器,那就不仅会毁了后来成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还会毁了中年之后成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了解学生,包括熟悉学生的品德个性、智力状况、素质优势,乃至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习轨迹、发展走势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了解学生,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能够慧眼识才,看出眼前这个黄口小儿或黄毛丫头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素质,抱着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匹克美梁(皮格马利翁)热切希望自己的雕塑作品变成活的少女那样的期望,热诚地期待学生成才,甚至预见学生超过自己。如明代的左光斗初遇史可法,读了他的文章,立刻意识到他就是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为支撑晚明残局

洪 珏

作出贡献的人才,从而倾尽心力培养他,保护他,提携他,甚至“馆之于官邸中,月给薪米以供其母。每遇公余,即悬榻以俟,相与抵掌时事,辩论古今,不啻家人父子之欢。”在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之下,史可法终于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在热爱、了解学生的同时,还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有时可能还是体力劳动),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中的需求和困惑,体谅学生学习的困难,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北京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就是这样以博爱胸怀帮助学生们摆脱噩梦、以对学生的信任重建学生的自信的典范。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所谓“笨孩子”马王月,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耐心诱导,不仅恢复了常态,大学。6年中,,。这些孩子中,有的曾,有的曾经一度得过失语症、孤独症等,是李圣珍老师帮助他们摆脱噩梦的纠缠,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真正的自

(吴 雯我,从炼狱回到了天堂。《让孩子摆脱

恶梦》,《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17日)如果对学生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爱,就无法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富有激励作用的教育;如果对学生缺乏准确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就无法对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那么,因材施教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的。  (四)必须多学科教师共同配合。这是因材施教的方式。正如世界教育改革中达成的共识那样:教育基本上是一个公共过程。这个过程的公共性质,与个别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因材施教还必须依赖教育过程的公共性才能完成。因为尽管我们希望教师是立体型的“通才”,但事实上不可能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从学生的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成长过程看,学生的素质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生成的,而是综合形成的。学生的素质构成,同样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的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一个学生,可能是富有数学天赋的,要把他培养成为数学特长生,当然需要一位优秀的、富有经验的、循循善诱的数学教师来辅导他,帮助他。但这位数学教师,恐怕也只能起到主要的作用,不可能是这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全部因素。因为这个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数学特长之外,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稳定的心理,以及广泛的多门类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数计算机知识,、文学、音乐。如果要把这个家,那就更加不是哪几位中小学教师能做到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印象最深的是:“1934年我念完初一,暑假我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雷海宗教授。那个时候雷是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了他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叫做丁则良。丁后来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家。”“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宋晓梦《杨

)振宁教授谈教育》《孟子》这部重要的儒家经

典,为幼年杨振宁日后长大成人,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学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哲学的和思想方法的营养。这个有名的事例,固然可以作为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论据,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它还能证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需要

13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多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当然,在共同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发挥的作用大小轻重不同。但他们的配合和作用,都是因材施教成功实施过程中不可忽略、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作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见《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据报道:上海在14所小学实行“小班化”教学,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重,就更爱学。分班教学,还必须注意:不能“以成绩划分快慢班”,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挫伤教师的自尊和积极性。目前,不少学校开展分层教学试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选择按照相应层次目标组织教学的班级。这种做法,也不失为在班级教学模式下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积极探索,关键在于明确分层的目的,把素质与能力区分开来,由学校合,。,可以参照上述分班教学的办法。分组,应该以能力层次为依据,以兴趣特长为纽带,以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为目的,以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为原则。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按照适当调高或调低的能力目标来组建,尽量符合学生的能力层次,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分组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当PC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指导;当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开始应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合作性小组学习。当前,我们在致力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必须参照传统教学形式下分组教学的经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局域网资源,根据小组确定的学习目的,去检索有关的信息,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小组里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以提高,人人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合作的习惯,学会通过合作进行创造。分组教学的第

  三、积极倡导因材施教的新方法,

探索因材施教的新途径

  (一)在现代班级教学模式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这是今天中小学广大教师急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指出:“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分班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或是在因为实行计划生育而生源相对减少的有利条件下,最好能进行小班教学,把教学班学生数额控制在20~25人左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大的钻研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空间。“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例如在美国,据其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测算,1954年公立小学每班超过30人,1976年每个教师带22个学生,1986年每个教师带的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少于20个学生《)。据(2001108101)报教学[上]》《中青在线》道:日本文部省拟向国会提交《关于公立学校

编班及教职员定额标准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正案,营造新型学习空间,以适应IT化教学和实施每班20人的小班教学制。在我国,例如上海市,近年来就已经把“小班化教学”当14

洪 珏

三个原则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启发激励。合作学习,由学生们互相切磋、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由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当然是必要的。但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更应该发挥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促进提高的作用。在分组学习的模式下,在全组学生达到“不愤不

(论语・述而》)的境界的时启,不悱不发”《

候,教师当面指导一个,往往可以收到启发全组的效果。

  (三)无论分班教学,还是分组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个别教学上去。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擅长个别教学的。现代教育的个别教学理论,则以美国心理学家凯勒和他的

(I同事们于1963年提出的“个别教学法”为代表。:;;印发学习指南传递信息由学生监考人评定非正式测验的成绩。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教育传统的差别,凯勒的“个别教学法”未必能直接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个别对待,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以多种多样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最常见的一种是顺应学生的自我需要,根据学生的禀赋才具,给予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教育,例如《论语》中孔子对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等学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中谈到对“差生”巴甫里克的诱导和培养。另一种是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的准确了解,预测学生将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引导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当然首先是“喜爱读书”,然后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的一门学科”,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他还提倡“通过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人才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能和爱好”。他认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具体生动地阐述了劳动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今天,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应该适当减少课程设置,增加课程选择的自由,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渗透劳动技能教育,强化部分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实践性,就可以使得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更多“智慧在手指尖上”的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的机会。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远程教育的启动、网络教学的开通等等,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拓出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也促使因材施教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全能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运用,使得每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机会都变得平等,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信息占有的垄断地位消失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被动状态改变了,师生都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获取无限的信息,师生关系出现全新的平等格局。但师生的平等关系,只表明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更不意味着因材施教已经过时了。专家学者们预见到:IT(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更大的自由度,开拓出更宽阔的自由活动的天地,准备了可供他们任意遨游的无比广袤的信息空间,也为他们与教师的交流或求得教师的辅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为IT改变了师生们的交往方式,消除了师生交往的时空障碍,也就必然改变了师生双边互动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凭借IT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15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探索自己发现的问题,实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追求;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求教,而且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任何问题,都可以以E-mail(电子邮件)的形式,或者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向教师提出质疑,向教师请教。而对于教师来说,IT促使教育发生的变化,则不仅是把他们从传输知识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为他们创造了思考、学习以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与学生交往的渠道,开创了与学生交流的新形式。教师在IT的全新背景下,在学生的学习更加个人化、个性化的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再按陈旧的、僵化的模式去组织教学,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加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思考,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存和创造潜力,的过程,,,,作出不同的解答,使得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我国2000年已有千所以上中等学校上网,这些学校建成的校园网已经能够与因特网相连,通过DDN专线等方式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源,学生可以在校内虚拟网上收集并筛选信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校园网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师生共享,还能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提供高效的服务,提供电子邮件、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等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面讨论因材施教,就显得更有现实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而在千所上网学校之外,教育部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得全国受惠的贫困地区达到数以百计,县级职业学校和乡镇一级中学达到数以千计,涉及的面是那么宽广,面对的受教育者是那么的众多,不仅为因材施教原则的操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实践空16

间,而且也为因材施教原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造性的机会。

  四、实施因材施教,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观念,从、高质。如果具体到基础教育范畴,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教育质量观以及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方法观等等。如果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甚至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而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教师是无法贯彻运用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的。2001年5月,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发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此,教育部专门编写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出版),选出30个最常见的而也容易混淆的思想观念问题,为广大教师明确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哪些旧的教育观念”的疑问,并派出讲师团巡回到全国各地讲学,帮助中小学教师们切实地转变教

洪 珏

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所有这些,都证明教育观念具有多么重要的先导性的作用。  (二)其次,是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的环境。”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40条就明确提出:“重视家庭教育”,“学校要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因材施教主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但是,如果没有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如果家长仍然按照老一套对孩子施加压力,或是对教师的因材施教的举措持怀疑的反对的态度,如果学校和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力,么,的误解。孟子讲过“一傅众咻”:“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

(孟子・滕文公下》)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意思说有个楚国大夫想让儿子学说齐国话,找了一个齐国人来教他,但他周围的许多楚国人却仍然说着楚国话吵吵闹闹地干扰他,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求他学会讲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揭示出环境对人们学习成败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教育典籍,一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其中《“齐家”和“治国”,既是教育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又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如果让我们的目光由中及外进行考察,我们还可以看到,例如美国近年提

(高质量教育”),其方程式出的“卓越教育”“为:卓越教育=质+公平+效果+效率+参

与。其中“参与”的概念,指的就是社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营。国外提倡的社区参与、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社区教育,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参与的成败,

情况也各不相同。但社区参与的积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近年开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创办了校外活动基地,制定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有力地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各级政府还采取有力措施,清理学校周边环境,打击学校围墙外面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中小学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聘请校外辅导员、聘任法制副校长、组充分发挥社、成立家、恢复家访制度等等办法,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了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因“代沟”而产生的对立状况。社区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个别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

  (三)必须将因材施教与职业定向区分开来。我们从事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为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青少年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个基础,是非专业的、无明确定向的、普遍适用的,可以使青少年在结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适应升学深造或接受各种门类的职前培训、专业训练的需要,适应将来在学习化社会生存的需要,为青少年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充分准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可以渗透某些职业的、专门的内容,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结合本地方的经济

17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发展实际情况,增加诸如养殖、栽培、旅游等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内容。进行基础学科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渗透时,也要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不是以简单的职业技术教育取代基础教育,尤其是不能过早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以致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常地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某种兴趣或特长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当然是应该肯定的。但与此同时,必须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达到国民义务教育的要求,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利于他们在未来学习化社会里接受终身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因材施教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必须消除这样一种误解:。说过:)这个素质教育的考》“总法则”,不仅适用于智育、体育、美育等,尤其适用于德育。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抓好这个灵魂,就得讲求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接受性,进一步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把德育从课堂灌输、死记硬背、单凭考试分数作评价依据的陈旧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出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怪圈,摒弃把德育异化为卷面考试,或机械刻板地追求量化的做法,致力于德育的内化、行为化,真正根据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寄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言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坚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环境、某一18

个时段的某一种思想表现,给予亲切的关怀,

具体的指导,积极的鼓励。特别要注意的是:德育固然可以运用集体训诫、主题班会、参观访问、召开家长会等等方式,这些“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确实也取得过令人高兴的成绩;但是,这样一些教育方式,如果以传统的中医为喻的话,它们就像是适合群体服用的中成药,未必对任何一位患者都有效。比方感冒,就有外感风寒还是风热的不同;即使同是风寒感冒,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患者身上,又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决不能“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新时代的德育,应该更加注意采用个人化的方式,注意观察一个个,、,尊重,师生之“一对一”的交流,因人而异,推心置腹,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就像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不用成药,而是根据患者的脉理舌象、阴阳虚实,巧用汤头增减,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总之,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都既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接受教育(这样的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更应该体现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亲切关怀,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个别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信任和期望,接受感化和激励,领悟生活的真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从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看,德育,作为塑造灵魂的重要手段,比其他任何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都更需要因材施教,都更需要个人化的教育。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条件。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目的是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精

洪 珏

神和实践能力,这跟广大师生和家长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是完全一致的。从道理上说,因材施教做得越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也就越不怕考试和评价。但处在新旧教育观念激烈碰撞的背景之下,不少人还是担心:因材施教会不会影响统一考试的成绩?会不会影响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这就涉及对学生如何评价、如何考试或考查的问题了。师生们和家长们担心的是教学进行了改革,而各类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不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教”改革了,而“考”和“评”不改革,将会造成脱节,产生混乱,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学生。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能,,。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这样一些改革措施,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最好的保证,解除了广大师生以及家长的后顾之忧。虽然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还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但我们已经在着手进行这样的改革了。因材施教必将为推进这个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新鲜的成功的经验。

  (六)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今天,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珍视这份遗产,用好这份遗产,让它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深化而增值。但原则毕竟是高度概括、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高度抽象的道理,它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实效,则完全有赖于我们的努力实践和创造性运用。正如毛泽东谈到理论联系实际时打过的比方那样:理论犹如好箭(矢),利箭再好,也不能光拿在手里,不住地赞叹:“好箭!好箭!”而应该用它去射目标(的),做到“有的放矢”。不射“的”,也就无从体现“矢”的价值。同时,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作为一条古老而又恒久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期望它能为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做贡献,就必须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使命,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让它与时俱进。

(孟孟子评论孔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充实它的内涵,使得它富有21世纪的时代特色,更好地为我们时代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教育史上谱写出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朱 熹1四书章句集注[M]1北京:中华书局,

[1**********]41

[2] 余 瑾1时代的挑战与教育的选择[M]1南

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3] [苏]苏霍姆林斯基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4] 杨东平1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1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71

[5] 丁 钢1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1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81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1简明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洪 珏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12)

[摘 要]文章为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综述性研究之三,即在充分认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好这一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具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热爱、了解、信任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才具给予启发引导;需要多学科教师群体协同配合,探索分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关键词]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分班教学;小组教学;IT;庭参与;评价和考试

[]23621(2002)0320010210

  一法则

  (一)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尤其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建构素质教育全新模式的时候,在批判地继承我们历史悠久、积累丰厚的教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实验过程中,人们都重新认识了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新肯定了这一教学原则的价值。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

  [收稿日期]2002201202

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二)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就这些实践性的问题展开探讨。

二、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实施素质教育,应用因材施教教学

  [作者简介]洪 珏(1941-),男,海南海口人,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10

洪 珏

原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学生的“材”,由先天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禀赋,加以后天教育熏陶、社会家庭环境影响等等,长期共同作用而综合形成。就禀赋而言,现在人们都广泛赞同这样一些智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经历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表现在学生个体身上,即每一个学生的体质、理想、道德、教养、性格、意志、兴趣、特长、能力等等,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千差万别的。面对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各具灵性的、互不雷同的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划一地去规范他们、约束他们,当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量才定向、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可以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的工作先,,,,包括职业理想(、责任感、工作热情等)、知识(含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等)水平、能力素质(如掌握运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教学的组织监控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个性心理素质(包括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人际共处协调能力)等要素。西方教育观念,则认为包括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东西方的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人们也常常称为人格。据丰子恺先生回忆,李叔同先生“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李先生博学多才,对学生却那么慈和善教,以至于“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夏 尊先生缅怀李叔同先生时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

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而在丰子恺先生看来,“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之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于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

(丰子恺的心悦诚服。”《李叔同先生》《夏 尊

)丰子恺先生对李叔同先生和夏 尊先先生》

生的高尚人格,即既全面而又优秀的综合素质,作出的高度评价,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在旧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尚且需;,将无法识,构建起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因材施教的凭借。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关注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注教育领域的和本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就教师执教的本学科(以及能够兼教的多门学科)来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当保持领先于学生5年至10年的距离。一般来说,这个领先距离可能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即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教师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青少年学生信息渠道越多,身心才智成熟越早,与教师的学识差距就可能越小,而师生之间的“代沟”就可能越大。如果按西方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就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即由年轻一代反过来将知识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长一代的时代。而就当今中国的师生关系看,我们的中小学教师

1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同样面临着不得不向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的客观现实。比如电脑操作、上网冲浪、流行文化等等,我们往往不如学生;甚至宇宙天体、兵器船舰、史前生物(如恐龙)等等知识,学生们也常常使得老师自愧不如。教师必须善于反思,善于自省,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途径,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例如上文提到的七种智能,作为教师,应该大体具备,其中语言表达智能、逻辑推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是每一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或许,某个教师的音乐体验智能不如音乐特长学生,体能智能不如体育特长学生,逻辑推理智能不如数学特长学生,等等。但因材施教,并不意味着由一个教师全部包办,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是全才。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为教师,科,还必须具有“通才”,,起,或者可以向谁请教,或者用什么方法去检索。只有具备这样的“全天候”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才有可能获得引导者的资格,在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培养和诱导的时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必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这是教师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只有具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情怀,去爱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视同己出”地扶掖呵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热爱学生,包括爱“后进生”。“后进生”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但他们又是身心发育暂时还存在着某些缺陷的孩子,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受伤生病的孩子一样,不应该歧视或排斥他们,而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12

和照顾。正如湖南汨罗提出的:“爱后进生是教师最大的德性。”热情帮助“后进生”,积极转化“后进生”,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义的落实和体现,而且还可以检验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有博爱胸怀,验证一个教师是否真的具备哲学素养。正如孔子所说:

(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中国古代俗语固然有子罕》“三岁看八十”这样机械武断的说法,但流传更广的是“宁欺老,莫欺少”、“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等等比较客观辩证的经验之谈。从教育的对象看,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

(第三大乐事),这固然是应该肯定“三乐也”

(的;“有教无类”

),?,,,早慧的儿童未必都能成大器,而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在“大器”尚未铸成的时候就过早地判断它必不成器,那就不仅会毁了后来成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还会毁了中年之后成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了解学生,包括熟悉学生的品德个性、智力状况、素质优势,乃至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习轨迹、发展走势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了解学生,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能够慧眼识才,看出眼前这个黄口小儿或黄毛丫头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素质,抱着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匹克美梁(皮格马利翁)热切希望自己的雕塑作品变成活的少女那样的期望,热诚地期待学生成才,甚至预见学生超过自己。如明代的左光斗初遇史可法,读了他的文章,立刻意识到他就是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为支撑晚明残局

洪 珏

作出贡献的人才,从而倾尽心力培养他,保护他,提携他,甚至“馆之于官邸中,月给薪米以供其母。每遇公余,即悬榻以俟,相与抵掌时事,辩论古今,不啻家人父子之欢。”在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之下,史可法终于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在热爱、了解学生的同时,还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有时可能还是体力劳动),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中的需求和困惑,体谅学生学习的困难,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北京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就是这样以博爱胸怀帮助学生们摆脱噩梦、以对学生的信任重建学生的自信的典范。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所谓“笨孩子”马王月,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耐心诱导,不仅恢复了常态,大学。6年中,,。这些孩子中,有的曾,有的曾经一度得过失语症、孤独症等,是李圣珍老师帮助他们摆脱噩梦的纠缠,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真正的自

(吴 雯我,从炼狱回到了天堂。《让孩子摆脱

恶梦》,《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17日)如果对学生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爱,就无法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富有激励作用的教育;如果对学生缺乏准确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就无法对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那么,因材施教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的。  (四)必须多学科教师共同配合。这是因材施教的方式。正如世界教育改革中达成的共识那样:教育基本上是一个公共过程。这个过程的公共性质,与个别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因材施教还必须依赖教育过程的公共性才能完成。因为尽管我们希望教师是立体型的“通才”,但事实上不可能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从学生的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成长过程看,学生的素质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生成的,而是综合形成的。学生的素质构成,同样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的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一个学生,可能是富有数学天赋的,要把他培养成为数学特长生,当然需要一位优秀的、富有经验的、循循善诱的数学教师来辅导他,帮助他。但这位数学教师,恐怕也只能起到主要的作用,不可能是这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全部因素。因为这个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数学特长之外,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稳定的心理,以及广泛的多门类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数计算机知识,、文学、音乐。如果要把这个家,那就更加不是哪几位中小学教师能做到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印象最深的是:“1934年我念完初一,暑假我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雷海宗教授。那个时候雷是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了他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叫做丁则良。丁后来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家。”“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宋晓梦《杨

)振宁教授谈教育》《孟子》这部重要的儒家经

典,为幼年杨振宁日后长大成人,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学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哲学的和思想方法的营养。这个有名的事例,固然可以作为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论据,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它还能证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需要

13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多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当然,在共同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发挥的作用大小轻重不同。但他们的配合和作用,都是因材施教成功实施过程中不可忽略、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作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见《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据报道:上海在14所小学实行“小班化”教学,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重,就更爱学。分班教学,还必须注意:不能“以成绩划分快慢班”,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挫伤教师的自尊和积极性。目前,不少学校开展分层教学试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选择按照相应层次目标组织教学的班级。这种做法,也不失为在班级教学模式下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积极探索,关键在于明确分层的目的,把素质与能力区分开来,由学校合,。,可以参照上述分班教学的办法。分组,应该以能力层次为依据,以兴趣特长为纽带,以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为目的,以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为原则。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按照适当调高或调低的能力目标来组建,尽量符合学生的能力层次,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分组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当PC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指导;当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开始应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合作性小组学习。当前,我们在致力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必须参照传统教学形式下分组教学的经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局域网资源,根据小组确定的学习目的,去检索有关的信息,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小组里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以提高,人人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合作的习惯,学会通过合作进行创造。分组教学的第

  三、积极倡导因材施教的新方法,

探索因材施教的新途径

  (一)在现代班级教学模式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这是今天中小学广大教师急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指出:“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分班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或是在因为实行计划生育而生源相对减少的有利条件下,最好能进行小班教学,把教学班学生数额控制在20~25人左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大的钻研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空间。“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例如在美国,据其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测算,1954年公立小学每班超过30人,1976年每个教师带22个学生,1986年每个教师带的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少于20个学生《)。据(2001108101)报教学[上]》《中青在线》道:日本文部省拟向国会提交《关于公立学校

编班及教职员定额标准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正案,营造新型学习空间,以适应IT化教学和实施每班20人的小班教学制。在我国,例如上海市,近年来就已经把“小班化教学”当14

洪 珏

三个原则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启发激励。合作学习,由学生们互相切磋、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由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当然是必要的。但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更应该发挥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促进提高的作用。在分组学习的模式下,在全组学生达到“不愤不

(论语・述而》)的境界的时启,不悱不发”《

候,教师当面指导一个,往往可以收到启发全组的效果。

  (三)无论分班教学,还是分组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个别教学上去。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擅长个别教学的。现代教育的个别教学理论,则以美国心理学家凯勒和他的

(I同事们于1963年提出的“个别教学法”为代表。:;;印发学习指南传递信息由学生监考人评定非正式测验的成绩。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教育传统的差别,凯勒的“个别教学法”未必能直接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个别对待,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以多种多样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最常见的一种是顺应学生的自我需要,根据学生的禀赋才具,给予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教育,例如《论语》中孔子对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等学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中谈到对“差生”巴甫里克的诱导和培养。另一种是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的准确了解,预测学生将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引导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当然首先是“喜爱读书”,然后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的一门学科”,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他还提倡“通过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人才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能和爱好”。他认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具体生动地阐述了劳动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今天,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应该适当减少课程设置,增加课程选择的自由,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渗透劳动技能教育,强化部分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实践性,就可以使得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更多“智慧在手指尖上”的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的机会。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远程教育的启动、网络教学的开通等等,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拓出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也促使因材施教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全能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运用,使得每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机会都变得平等,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信息占有的垄断地位消失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被动状态改变了,师生都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获取无限的信息,师生关系出现全新的平等格局。但师生的平等关系,只表明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更不意味着因材施教已经过时了。专家学者们预见到:IT(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更大的自由度,开拓出更宽阔的自由活动的天地,准备了可供他们任意遨游的无比广袤的信息空间,也为他们与教师的交流或求得教师的辅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为IT改变了师生们的交往方式,消除了师生交往的时空障碍,也就必然改变了师生双边互动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凭借IT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15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探索自己发现的问题,实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追求;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求教,而且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任何问题,都可以以E-mail(电子邮件)的形式,或者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向教师提出质疑,向教师请教。而对于教师来说,IT促使教育发生的变化,则不仅是把他们从传输知识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为他们创造了思考、学习以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与学生交往的渠道,开创了与学生交流的新形式。教师在IT的全新背景下,在学生的学习更加个人化、个性化的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再按陈旧的、僵化的模式去组织教学,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加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思考,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存和创造潜力,的过程,,,,作出不同的解答,使得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我国2000年已有千所以上中等学校上网,这些学校建成的校园网已经能够与因特网相连,通过DDN专线等方式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源,学生可以在校内虚拟网上收集并筛选信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校园网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师生共享,还能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提供高效的服务,提供电子邮件、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等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面讨论因材施教,就显得更有现实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而在千所上网学校之外,教育部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得全国受惠的贫困地区达到数以百计,县级职业学校和乡镇一级中学达到数以千计,涉及的面是那么宽广,面对的受教育者是那么的众多,不仅为因材施教原则的操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实践空16

间,而且也为因材施教原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造性的机会。

  四、实施因材施教,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观念,从、高质。如果具体到基础教育范畴,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教育质量观以及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方法观等等。如果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甚至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而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教师是无法贯彻运用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的。2001年5月,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发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此,教育部专门编写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出版),选出30个最常见的而也容易混淆的思想观念问题,为广大教师明确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哪些旧的教育观念”的疑问,并派出讲师团巡回到全国各地讲学,帮助中小学教师们切实地转变教

洪 珏

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所有这些,都证明教育观念具有多么重要的先导性的作用。  (二)其次,是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的环境。”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40条就明确提出:“重视家庭教育”,“学校要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因材施教主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但是,如果没有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如果家长仍然按照老一套对孩子施加压力,或是对教师的因材施教的举措持怀疑的反对的态度,如果学校和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力,么,的误解。孟子讲过“一傅众咻”:“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

(孟子・滕文公下》)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意思说有个楚国大夫想让儿子学说齐国话,找了一个齐国人来教他,但他周围的许多楚国人却仍然说着楚国话吵吵闹闹地干扰他,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求他学会讲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揭示出环境对人们学习成败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教育典籍,一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其中《“齐家”和“治国”,既是教育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又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如果让我们的目光由中及外进行考察,我们还可以看到,例如美国近年提

(高质量教育”),其方程式出的“卓越教育”“为:卓越教育=质+公平+效果+效率+参

与。其中“参与”的概念,指的就是社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营。国外提倡的社区参与、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社区教育,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参与的成败,

情况也各不相同。但社区参与的积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近年开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创办了校外活动基地,制定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有力地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各级政府还采取有力措施,清理学校周边环境,打击学校围墙外面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中小学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聘请校外辅导员、聘任法制副校长、组充分发挥社、成立家、恢复家访制度等等办法,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了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因“代沟”而产生的对立状况。社区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个别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

  (三)必须将因材施教与职业定向区分开来。我们从事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为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青少年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个基础,是非专业的、无明确定向的、普遍适用的,可以使青少年在结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适应升学深造或接受各种门类的职前培训、专业训练的需要,适应将来在学习化社会生存的需要,为青少年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充分准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可以渗透某些职业的、专门的内容,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结合本地方的经济

17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7卷第3期

JournalofNanningPolytechnic

发展实际情况,增加诸如养殖、栽培、旅游等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内容。进行基础学科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渗透时,也要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不是以简单的职业技术教育取代基础教育,尤其是不能过早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以致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常地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某种兴趣或特长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当然是应该肯定的。但与此同时,必须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达到国民义务教育的要求,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利于他们在未来学习化社会里接受终身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因材施教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必须消除这样一种误解:。说过:)这个素质教育的考》“总法则”,不仅适用于智育、体育、美育等,尤其适用于德育。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抓好这个灵魂,就得讲求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接受性,进一步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把德育从课堂灌输、死记硬背、单凭考试分数作评价依据的陈旧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出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怪圈,摒弃把德育异化为卷面考试,或机械刻板地追求量化的做法,致力于德育的内化、行为化,真正根据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寄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言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坚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环境、某一18

个时段的某一种思想表现,给予亲切的关怀,

具体的指导,积极的鼓励。特别要注意的是:德育固然可以运用集体训诫、主题班会、参观访问、召开家长会等等方式,这些“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确实也取得过令人高兴的成绩;但是,这样一些教育方式,如果以传统的中医为喻的话,它们就像是适合群体服用的中成药,未必对任何一位患者都有效。比方感冒,就有外感风寒还是风热的不同;即使同是风寒感冒,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患者身上,又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决不能“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新时代的德育,应该更加注意采用个人化的方式,注意观察一个个,、,尊重,师生之“一对一”的交流,因人而异,推心置腹,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就像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不用成药,而是根据患者的脉理舌象、阴阳虚实,巧用汤头增减,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总之,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都既可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接受教育(这样的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更应该体现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亲切关怀,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个别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信任和期望,接受感化和激励,领悟生活的真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从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看,德育,作为塑造灵魂的重要手段,比其他任何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都更需要因材施教,都更需要个人化的教育。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条件。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目的是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精

洪 珏

神和实践能力,这跟广大师生和家长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是完全一致的。从道理上说,因材施教做得越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也就越不怕考试和评价。但处在新旧教育观念激烈碰撞的背景之下,不少人还是担心:因材施教会不会影响统一考试的成绩?会不会影响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这就涉及对学生如何评价、如何考试或考查的问题了。师生们和家长们担心的是教学进行了改革,而各类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不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教”改革了,而“考”和“评”不改革,将会造成脱节,产生混乱,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学生。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能,,。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这样一些改革措施,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最好的保证,解除了广大师生以及家长的后顾之忧。虽然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还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但我们已经在着手进行这样的改革了。因材施教必将为推进这个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新鲜的成功的经验。

  (六)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今天,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珍视这份遗产,用好这份遗产,让它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深化而增值。但原则毕竟是高度概括、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高度抽象的道理,它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实效,则完全有赖于我们的努力实践和创造性运用。正如毛泽东谈到理论联系实际时打过的比方那样:理论犹如好箭(矢),利箭再好,也不能光拿在手里,不住地赞叹:“好箭!好箭!”而应该用它去射目标(的),做到“有的放矢”。不射“的”,也就无从体现“矢”的价值。同时,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作为一条古老而又恒久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期望它能为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做贡献,就必须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使命,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让它与时俱进。

(孟孟子评论孔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充实它的内涵,使得它富有21世纪的时代特色,更好地为我们时代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教育史上谱写出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朱 熹1四书章句集注[M]1北京:中华书局,

[1**********]41

[2] 余 瑾1时代的挑战与教育的选择[M]1南

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3] [苏]苏霍姆林斯基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4] 杨东平1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1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71

[5] 丁 钢1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1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81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1简明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相关内容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是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必考课程,是培养和检验考生有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以家庭教育现象和家庭 ...

  •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
  •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 ...

  • 新课程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初探
  • [作者:俞刚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430次 发布时间:2010-4-13 19:13:23] 选择视力保护色: [ ] 新课程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初探 [摘  要]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身心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面向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 ...

  • 提高德育课有效性的实施汇报
  • (一)开展有效教研达成共识 形成了我们德育课教学新的指导思想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进有效教研.有效教研实质上是有效学习,组织学习是个人在组织中共同分享和创造新知识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我们德育课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个体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知识,并在 ...

  •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数学教学设计 又称为数学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就是指数学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的计划. ...

  • 浅谈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认识
  • [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单 位:河南省宁陵县柳河镇时洼小学 姓 名:时 的认识 冬 霞 浅谈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认识 河南省宁陵县柳河镇时洼小学 时冬霞 [内容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

  •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一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 课时)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 1. 信息的概念 2. 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2)知识性(3)指向性(4)共享性(5)无限性(6) 时效性(7)传播性 3.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信息是人类知识的源泉 ...

  •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授课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 课程教学时数:101H 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代码:580103 学制:全日制3年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 课程类别:必修课 必修课开对象:非电类相关专业 制订人: 张 鹏 审核人: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适应高职教育改 ...

  • 2012年特钢考试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 云南省教师特岗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解读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