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 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实验能力" 和" 归纳能力" 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 观察--思考--实验"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柑橘、苹果、仙人掌、莲、月季、玉簪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绿豆为例,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 认识绿豆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如果绿豆不好找, 也可以换用其他植物。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第一个实验是把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阳光下, 其中一盆绿豆苗用纸盒扣严,5天后比较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差异。在这个实验中, 两盆绿豆苗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 阳光条件有差异。第二个实验是把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 一盆不浇水, 一盆适量浇水, 一盆多浇水,10天后比较三盆绿豆苗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实验中, 三盆绿豆苗的温度、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 水分条件有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指导学生认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 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 的对比实验, 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选择甲、乙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 乙盆用纸盒盖严。把两盆豆苗都放在向阳的地方, 每天浇一次同样多的水。(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5天准备。)
2. 将甲、乙、丙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 甲盆不浇水, 乙盆适量浇水, 丙盆多浇水。(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10天准备。)
3. 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池塘中的植物、热带森林中的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l)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2)青蛙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猫头鹰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 讲述:今天, 我们来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l)出示挂图、投影片或看课本中的插图。
(2)提问:
①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 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 在北方有柑橘树吗? 南方有苹果树吗? 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②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 莲(荷花) 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 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 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③月季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 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 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4)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 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2.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1)讲述: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 有的植物喜阴; 有的植物喜水, 有的植物喜干; 有的植物喜暖, 有的植物喜寒。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 绿豆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它是否需要阳光? 对水的需要量怎样?
(3)实验l--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①讨论:要弄清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应该怎么办?(实验) 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1〕, 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 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有光与无光)
如果绿豆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结果会怎样?(不扣纸盒的生长得好, 扣纸盒的生长得不好, 甚至会死亡。) 如果绿豆生长不需要阳光, 实验结果会怎样?(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反)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乙盆扣住的纸盒不要打开, 到下一步观察时再打开。)
⑤观察:这是5天前老师准备的实验, 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下面请大家观察, 甲、乙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甲盆的绿豆生长良好, 绿而茁壮。乙盆绿豆生长不好, 可能高一些, 但不茁壮, 黄而纤细, 也可能会枯萎。)
⑥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的环境里。
(4)实验2--绿豆生长与水的关系
①讨论:要弄清绿豆生长需要水的多少, 应该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2〕, 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 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水量很少、水量适中、水量很多。)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少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适中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多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会怎样?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⑤观察:这是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 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请大家观察三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⑥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绿豆适宜生活在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5)提问:通过以上研究, 你知道绿豆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
(6)总结: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1)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沙漠) 沙漠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②在沙漠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池塘中的植物。
(5)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池塘) 池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水多)
②在池塘中生长着什么特有的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 热带森林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炎热、多雨)
②热带森林的植物生长有什么特点?(高大、茂密、长绿)
(8)看课本中的插图--沼泽中的植物。
(9)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沼泽) 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泥泞、多水)
②在沼泽中生长着什么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
巩固应用
1. 教师简要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 提问: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 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实验:选择一株花或野草, 通过实验研究, 它适于生活在砂质土中还是粘质土中?
五、参考资料
1. 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不同种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一样。有些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 在弱光下生长不好, 如松、杉、柳等。有些植物在密林下层的阴暗处生长良好, 而在强光下生长不好, 如人参、三七、蕨类植物等。
2.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植物的分布与温度密切相关。苹果、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 就是由于高温的限制。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 则是由于低温的限制。植物在垂直分布上也是如此, 例如在长江流域, 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1200米以下, 高于这个界限则被黄山松所代替。
六、课后小记
动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第1课到第6课构成本册教材的" 生物与环境" 教学单元, 在前几册学习了生物形态构造知识的基础上, 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一个生物来说, 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 的关系; 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实验能力" 和" 归纳能力" 系列。
本课是按照" 观察--思考--实验"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蝴蝶、蛾子、鱼、骆驼、猴子、白熊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认识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蚯蚓为例, 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 认识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 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一样, 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 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 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以上两个实验, 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如果当地找不到蚯蚓, 也可以研究其他小动物(蜗牛、蚂蚁等) 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本课的对比实验进行设计。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草原、南极等地生活的不同动物,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
物。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 的对比实验, 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 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 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 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 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 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 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 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 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 蛾子多在夜间活动; 鱼终生生活在水中, 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 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 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例如空气、水, 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 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 有的相差很大。例如, 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 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 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 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 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 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 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 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 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 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 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 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样实验呢? 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 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 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 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 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 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 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 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 盒内的
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 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 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 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 再用盒子扣上, 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 把盒子掀开, 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 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 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 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 在盆底左边放干土, 右边放湿土, 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 造成温度、亮度相同, 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 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 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 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 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 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 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 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 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 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 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 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 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 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五、参考资料
1. 生物的环境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 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 就其性质来说, 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2. 动物与阳光的关系
光对于决定动物的分布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白天的长短对鸟类的迁徙时间、鱼类的产卵时间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的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 其中低等动物和昆虫最为明显, 有日出性和夜出性的区别。
3. 动物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动物生活2℃~50℃的温度范围内, 最适温度为20℃~25℃。不同动物对高温的忍受限度是不同的。淡水动物能忍受40℃左右的水温, 海水动物只能忍受30℃的水温。爬行动物和鸟类能在45℃以下的温度中生活, 哺乳类热到42℃以上就可能死亡。
六、课后小记
食物链
一、课文说明
前两课研究的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本课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 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分析综合能力" 系列。
本课是按照" 问题--分析--综合--应用"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析插图中五种动植物--水稻、稻螟虫、青蛙、蛇和鹰的食物关系。学生对以上五种动植物之间" 谁被谁吃" 的关系是知道的, 但很少将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思考。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对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分析, 可以很自然地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课文中没有出现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名词, 只使用了" 制造食物" 、" 吃动物" 、" 吃植物" 等词语。在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时, 也只要求学生知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分析插图中八种动植物(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的食物联系。其目的是复习和巩固食物链的知识, 并引出食物网的新知识。当学生用笔把一条一条的食物链画出来后, 这八种生物之间相互交错成蛛网似的食物关系便会显示出来, 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至于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没有统一的要求, 只要合理就可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画出与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食物网。其目的是:一方面复习和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另一方面, 渗透动植物与人的食物关系, 为以后学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奠定基础。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可以按四个层次设计:第一个层次是植物, 第二个层次是吃植物的动物, 第三个层次是吃肉的动物, 第四个层次是人。课文中没给具体的动植物名称, 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 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 第11页的8种动物。(为方便教学, 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2. 投影片--食物链、食物网。(采用覆盖式, 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 覆盖链环、箭头图后, 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3. 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 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 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讲述:在前两节课里, 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提问: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 讲述: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 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 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这节课, 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②你能按顺序说出" 谁" 被" 谁" 吃吗?
(3)发言后, 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 按着" 谁" 被" 谁" 吃的顺序, 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从上图可以看出, 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 形象地叫做" 食物链" 。(板书课题)
(6)提问:在这条食物链中, 哪些自己能制造" 食物"? 哪些吃动物? 哪些吃植物?
(7)讲解:在这条食物链中, 水稻能自己制造" 食物", 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 制造的营养物质。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是食物链?
②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 到什么生物结束?
2.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画的时候要注意: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 按课本插图的安排, 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 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 在黑板上画出来。每人画1条~3条, 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6)讨论:
①数一数, 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②检查一下, 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是否合理?(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③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交错) 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 形成网状。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 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 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 成为网状。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 形象地称做" 食物网" 。(板书" 食物网")
(8)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叫食物网?
3. 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①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②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下面, 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可以这样画:
①在第一行填写" 人" 。
②想一想, 在人的食物中, 哪些是吃肉的动物, 选择2种~3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 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 哪些是植物(粮食、蔬菜等),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人。
③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 看一看, 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 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④再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 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 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4)汇报:
①数一数, 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②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看了以上食物网, 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 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 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 什么叫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思考: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 假如有一种动物死光了, 会带来什么结果?
五、参考资料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叫做食物链。这种食物关系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以食物链的方式进行的流动和转变。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它们能够利用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变成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生存。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复杂的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在自然界里, 一个食物链通常至少有三个环节, 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它可以多到五六个环节。一个食物链不一定从活的植物开始, 例如可以从腐殖质开始(蜗牛、蚯蚓都吃土中的腐殖质) 。食物链的最后环节不一定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也可以是一种杂食动物。各种生境和生物群落都有食物链。
在一个生物群落里, 生物之间食物上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直线关系, 而会形成许多条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彼此之间纵横交错, 相互联系, 交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2. 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在以上八种动植物之间, 还可以画出其他食物链。以上食物网仅供教学时参考, 并不是标准答案。
3. 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以上食物网仅是举例, 供教师教学参考。由于各地自然情况不同(例如有的地方没有水稻, 却有其他粮食作物), 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例如有的地方人不吃蛇, 有的地方蝗虫、鼠也可以作为人的食物), 画图时选取的食物种类不同, 画出来的食物网就会有所不同。所以, 教学时不能要求统一的、绝对正确的" 标准答案", 只要合理就可以。
六、课后小记
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一、课文说明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 使这些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的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护自然资源, 特别是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必须让学生从小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因此, 本课在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课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动物和两种植物, 它们是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银杉和水杉; 此外还介绍了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银杏、珙桐、人参等珍稀动植物。教学时, 还可以补充一些当地的珍稀动植物。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 珍稀的动植物是特别宝贵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的破坏, 珍稀动植物的数量正在减少, 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课文中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遵守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的法律; 二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自然保护区里不狩猎、不采伐, 不破坏珍稀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开展对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或考察活动。这部分内容是课后活动, 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以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2. 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或投影片--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 我国珍稀植物的枝、叶标本。
3.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录制一些有关珍稀动植物的录像带。
学生准备
每人搜集一二种珍稀动植物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检查学生搜集的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资料或图片, 对搜集资料多的同学予以表扬。
2. 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 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动植物。这节课, 我们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1)认识大熊猫
①出示大熊猫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这是什么动物?
③观察:大熊猫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大熊猫,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大熊猫又叫猫熊。它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 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大熊猫体胖, 长约1.5米, 身体像熊, 脸像猫, 所以人们称它熊猫。大熊猫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 以竹子和某些小动物为食。大熊猫生长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 目前只有1000只左右。熊猫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0年,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世界熊猫研究中心, 专门对熊猫进行观察和研究。
(2)认识朱鹮
①出示朱鹮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你认识这种鸟吗?
③观察:朱鹮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朱鹮,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鸟之一。雄鸟体长80厘米, 雌鸟稍小些。全身羽毛白色, 飞羽粉红色。头顶、额、眼周、下嘴、脚部有朱红色, 故叫朱鹮。生活在沼泽、山区溪流旁, 栖息于树上。以蟹、蛙、小鱼、田螺为食。在1981年5月以前, 全世界仅发现有5只这种鸟, 号称" 国际保护鸟" 。1981年5月,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7只朱鹮。后来, 又孵出了6只小朱鹮, 使朱鹮的总数上升到18只。朱鹮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也是国际上一级濒危动物。现在我国已在陕西建立了" 朱鹮群体观察站", 观察和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
(3)按上述方法, 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动物--扬子鳄、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等。(这几种动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4)认识银杉
①出示银杉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
③观察:银杉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银杉,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银杉是一种高达20米的树木, 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 带子" 闪闪发光, 所以人们称它做银杉。它是世界上珍稀的植物, 仅生存在我国, 目前只有2000多株, 被称为" 植物中的大熊猫" 。
(5)认识水杉
①出示水杉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
③观察:水杉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水杉,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水杉是一种高达35米的树木, 叶淡绿色, 在树枝上排成羽毛状, 非常好看。它也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的植物。
(6)按上述方法, 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植物--银杏、珙桐、人参等。(这几种植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7)提问:
①现在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物? 有哪些珍稀的植物?
②为什么称它们为珍稀的动植物?(有的数量极少, 有的仅在我国有。)
2. 指导学生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1)谈话:你知道这些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吗?
(2)讲解:这些动植物所以这样稀少,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变化, 例如由于温度、湿度等变化, 大片竹林死亡, 熊猫的食物没有了, 就会造成熊猫大量的死亡。另一方面是人的乱捕乱杀、胡乱砍伐。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 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有的已经濒临灭亡。
(3)讨论: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办?
3. 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
(1)讨论: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呢?
(2)讲述: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国家颁布了法律, 对捕杀珍稀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人, 要进行法律制裁。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国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里, 不准狩猎和采伐, 不准破坏自然环境, 使珍稀动植物能很好地生存、繁殖。通过以上措施, 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有的种类数量有所增加。但是, 破坏珍稀动植物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我们必须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使每个人都懂得并认真做到。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 我们认识了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 提问:
(1)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
(3)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
3. 讨论:假如我们这个地方飞来一只受伤的珍稀鸟, 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调查:
1. 当地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 当地有没有自然保护区?
3. 当地重点保护的是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五、参考资料
1.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例如: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 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 其中爬行类300多种, 鸟类1100多种, 兽类400多种, 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 海产鱼1500多种, 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此外, 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 植物中的银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 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滥捕乱杀而基本绝灭的鸟兽就有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近10种; 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儒艮、扬子鳄、象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在绝灭的边缘。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 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灭绝也是普遍的国际问题。据近两千年来记录的统计, 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 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当前, 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 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2. 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 形似熊, 长约1.5米, 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 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 喜食竹子, 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 性孤独, 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 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 有的部位粉红色, 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 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 栖于高大乔木上, 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 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 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 群栖, 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 头小, 尾较体长, 四肢细长。头白, 有毛冠, 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 群栖树上, 很少下地, 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
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 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 肩高1米~1.3米, 重可达350公斤。尾较短, 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 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 夜出觅食, 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 头圆, 嘴长, 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 腹面白色, 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产动物,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黑颈鹤:鸟类。大型涉禽, 体长约1.4米。头、颈及飞羽均黑色, 尾羽亦黑色, 体羽灰白色, 外观黑白分明, 易于识别。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 以鱼、蛙、螺、虾等为食, 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 迁徒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冬。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 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长2米余, 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背部暗褐色, 有黄斑和黄条; 腹面灰色, 有黄色小斑和横条; 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前肢五指, 无蹼; 后肢四指, 有蹼。穴居池塘、沼泽底部, 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 冬季蛰居穴中。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我国特有, 一类保护动物。
3. 我国部分珍稀植物
(1)银杉:常绿乔木, 高达20米。枝平列, 小枝有毛。叶两型, 长枝上的叶放射状散生, 长4厘米~5厘米; 短枝上的叶轮生, 长2.5厘米, 线形, 下面有白色气孔带。球果。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956年发现, 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 高达35米, 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 羽状。叶条形, 扁平, 长13毫米~20毫米, 交互对生成两列, 羽状。球果下垂, 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 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 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 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心形, 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 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 苞片矩圆形或卵形, 长约7厘米, 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 白色苞片布满树梢, 有如群鸽栖息, 所以又有" 中国鸽子树" 之称。世界着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 茎很短, 掌状复叶, 三至六枚轮生。花小, 淡黄绿色, 伞状花序。果扁球形, 红色。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 有极好的药用价值, 为" 关东三宝" 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 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 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 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我国已划建了400多处自然保护区, 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就有10多个。1983年5月以后, 邓崃山、岷山、秦岭等地熊猫分布区相继发生竹子开花枯死, 严重威胁大熊猫的生存。国务院为抢救大熊猫, 拨出了一笔专款, 责成有关省认真做好保护工作。林业部和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先后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 组织了52个巡护观察组。国家还建立了一些大熊猫饲养场, 用以收容、饲养受灾的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使它们得到发展, 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保护区对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种提供种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因此对人们研究自然资源、自然历史、自然条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以及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都有很大的价值, 是人们进一步探索、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基地。
六、课后小记
食物链
一、课文说明
前两课研究的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本课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 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分析综合能力" 系列。
本课是按照" 问题--分析--综合--应用"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析插图中五种动植物--水稻、稻螟虫、青蛙、蛇和鹰的食物关系。学生对以上五种动植物之间" 谁被谁吃" 的关系是知道的, 但很少将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思考。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对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分析, 可以很自然地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课文中没有出现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名词, 只使用了" 制造食物" 、" 吃动物" 、" 吃植物" 等词语。在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时, 也只要求学生知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分析插图中八种动植物(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的食物联系。其目的是复习和巩固食物链的知识, 并引出食物网的新知识。当学生用笔把一条一条的食物链画出来后, 这八种生物之间相互交错成蛛网似的食物关系便会显示出来, 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至于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没有统一的要求, 只要合理就可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画出与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食物网。其目的是:一方面复习和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另一方面, 渗透动植物与人的食物关系, 为以后学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奠定基础。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可以按四个层次设计:第一个层次是植物, 第二个层次是吃植物的动物, 第三个层次是吃肉的动物, 第四个层次是人。课文中没给具体的动植物名称, 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 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 第11页的8种动物。(为方便教学, 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2. 投影片--食物链、食物网。(采用覆盖式, 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 覆盖链环、箭头图后, 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3. 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 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 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讲述:在前两节课里, 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提问: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 讲述: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 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 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这节课, 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②你能按顺序说出" 谁" 被" 谁" 吃吗?
(3)发言后, 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 按着" 谁" 被" 谁" 吃的顺序, 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从上图可以看出, 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 形象地叫做" 食物链" 。(板书课题)
(6)提问:在这条食物链中, 哪些自己能制造" 食物"? 哪些吃动物? 哪些吃植物?
(7)讲解:在这条食物链中, 水稻能自己制造" 食物", 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 制造的营养物质。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是食物链?
②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 到什么生物结束?
2.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画的时候要注意: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 按课本插图的安排, 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 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 在黑板上画出来。每人画1条~3条, 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6)讨论:
①数一数, 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②检查一下, 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是否合理?(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③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交错) 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 形成网状。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 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 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 成为网状。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 形象地称做" 食物网" 。(板书" 食物网")
(8)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叫食物网?
3. 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①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②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下面, 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可以这样画:
①在第一行填写" 人" 。
②想一想, 在人的食物中, 哪些是吃肉的动物, 选择2种~3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 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 哪些是植物(粮食、蔬菜等),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人。
③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 看一看, 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 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④再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 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 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4)汇报:
①数一数, 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②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看了以上食物网, 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 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 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 什么叫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思考: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 假如有一种动物死光了, 会带来什么结果?
五、参考资料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叫做食物链。这种食物关系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以食物链的方式进行的流动和转变。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它们能够利用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变成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生存。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复杂的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在自然界里, 一个食物链通常至少有三个环节, 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它可以多到五六个环节。一个食物链不一定从活的植物开始, 例如可以从腐殖质开始(蜗牛、蚯蚓都吃土中的腐殖质) 。食物链的最后环节不一定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也可以是一种杂食动物。各种生境和生物群落都有食物链。
在一个生物群落里, 生物之间食物上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直线关系, 而会形成许多条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彼此之间纵横交错, 相互联系, 交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2. 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在以上八种动植物之间, 还可以画出其他食物链。以上食物网仅供教学时参考, 并不是标准答案。
3. 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以上食物网仅是举例, 供教师教学参考。由于各地自然情况不同(例如有的地方没有水稻, 却有其他粮食作物), 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例如有的地方人不吃蛇, 有的地方蝗虫、鼠也可以作为人的食物), 画图时选取的食物种类不同, 画出来的食物网就会有所不同。所以, 教学时不能要求统一的、绝对正确的" 标准答案", 只要合理就可以。 六、课后小记
参考资料:
植物是......
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然而也正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植物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无可奈何的成为动物口中的美味佳肴。不仅草食动物以来植物所提供的蛋白质和能量,而且肉食动物也间接地依赖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说,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植物,生物几乎就无从谈起,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它们的变化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生命周期也与四季同步,植物以结子、落叶等方式来抵挡冬天或干旱的季节。它们还有许多独特的生存本领。比如,植物具有分生组织,细胞还
具有全能性,使得它们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任何一个单一的植物细胞组织会成长一个具有各种细胞类型的新的植株,这是动物所不能比的。
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门,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树木。
植物的分类等级
世界上有45万种植物,仅属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余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种类如此繁多,对不熟悉的人来讲,简直是杂乱无章。然而当我们懂得了植物的分类等级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有所属,井井有条的。每一种植物,不管它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只要讲出它的科学名称,就可以在某个位置上找到它。
经过努力,植物分类学家们已经大体上弄清可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或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把它们编排在一个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口一样。这个系统由好几个等级组成,最高级是" 界" ,接着是"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最基层的是" 种" 。由一个或及格种,组成属,由一个或几个属,组成科,以此类推,最后由几个门组成界,也就是植物界。
在分类等级中," 科" 是一个中级分类单位。在识别植物过程中,如果能抓住" 科" 这个分类等级,那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只要能掌握15至20个常见的科的特征,识别植物就能如虎添翼。
在所以裸子植物中,可分成12个科;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成300余个科。在每个科下面,包含有1个到数百上千个植物种,有的甚至包含上万个植物种。如银杏科只有1个种,蔷薇科有3300余种,蝶形花科有17000余种。不管在科下有多少个种,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相近的。所以它们在形态上,特别是花的构造上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花序中提到的菊科都有头状花序,伞形科都有伞形花序。此外还有木犀科都是木本,叶片几乎都是对生,唇形科都有唇形花冠,茎干几乎都是方形;十安花科都是草本,花冠呈十安形。芸香科植物的叶片上都有芳香的油腺......
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归到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这两大类中,不是高等植物就必然是低等植物,两者必居其一。
高等植物是指在形态上、结构上和生殖方式上都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植物。比如,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在生殖方式上,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世代相互交替出现。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在个体发生中,有" 胚" 这个构造。具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植物,称为高等植物。我们做看到的会开花的植物,全部是高等植物。此外还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如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也是高等植物。
而低等植物则是一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较简单,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低级的植物。它们一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植物体呈叶状或丝状,甚至一个植物体只有单个细胞形成。它们多数生活在水中,如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的衣藻。由于它们的生长,可使整个水面呈现一片绿色。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紫菜、海带等。低等植物中有一部分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上述几种;有一些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职能过寄生或腐生的生活,如蘑菇、香菇等。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在所以的植物中,也可以根据能不能产生种子这个标准来划分两大类群。凡是能产生种子的称为种子植物,不会产生种子的称为孢子植物。苹果、大豆、马尾松、银杏都是种子植物。苹果果核中的籽粒、大豆豆荚中的豆粒、马尾松的松籽、银杏树上结的白果都是种子。蘑菇、香菇是孢子植物。它们既不会开花也不会结种子,在它们的伞盖下,会散出无数的细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孢子。凡是种子植物都属于高等植物,但反过来,高等植物中并非都是种子植物。在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它们不具备种子器官,只产生孢子,但同时又具有胚这一构造,所以这一类孢子植物也属于高等植物。例如,在高等植物中的苔藓植物,就是孢子植物,因为它们不产生种子,但它们有胚这一构造,而蘑菇、香菇则没有胚。
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1)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
(2)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
(3)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
(4)具有网六叶脉或平行叶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在所有种子植物中还可以再分为两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这两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种子这一构造,但这两类植物又有许多重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面,除了当果实成熟后裂开时,它的种子是不外露的,如苹果、大豆即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则不同,它没有果实这一构造。它的种子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种子没有被紧密地包被起来。在马尾松的枝条上,会结出许多红棕色尖卵形的松球,当仔细观察时,会看到它是由许多木质鳞片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覆盖。如果把鳞片剥开,可以看到在每一鳞片下覆盖住两粒有翅的种子。在有些裸子植物中,如银杏,它的种子外面,连覆盖的鳞片也不存在,种子着生在一长柄上,自始至终处于裸露状态,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都称为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实包住。但当我们检查某一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时,并不都要去察看一下它们种子的情况,通常从其他一些特点来判断。首先看它是草本还是木本植物,如果是草本植物,那毫无疑问,一定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全部是木本植物。如果碰到的是木本植物,那么先看看有没有花,有花的则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是不开花的。如果碰到没有花的木本植物,则可看叶片,裸子植物的叶片,除了银杏以外,叶形通常狭小,呈针形、鳞形、条形、锥形等。银杏叶片虽宽,但谗展开的折扇状,叶脉二叉分枝,也很容易识别。其他少数裸子植物叶片稍宽一些,也仅仅呈狭披针形。这一部分叶片稍宽的裸子植物也不会同被子植物相混,因为这些裸子植物的叶脉,除中脉外,侧脉都不明显,叶片质地也较厚,种子植物在世界上有20余万种,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仅占极小的比例,总共只有700余种。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子叶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中萼片、花瓣的数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结合的,则有5个或4个裂片。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数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数。利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在整个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类占总数的4/5,双子叶植物除了几乎所有的乔木以外,还有许多果类、瓜类、纤维类、油类植物,以及许多蔬菜;而单子叶植物中则有大量的粮食类作物,如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
植物的分类
(一)以植物茎的形态来分类1、乔木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的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2、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3、亚灌木
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茎的上部草质,在开花后枯萎,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如长春花、决明等。
4、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的茎含木质细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凤仙等。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5、藤本植物
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他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草本。
藤本植物依据有无特别的攀援器官又分为攀缘性藤本,如瓜类、豌豆等具有卷须或不定气根,能卷缠他物生长;缠绕性藤本,如牵牛花、忍冬等,其茎能缠绕他物生长。
(二)以植物的生态习性分类
1、陆生植物
生于陆地上的植物。
2、水生植物
指植物体全部或部分沉于水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
3、附生植物
植物体附生于他物上,但能自营生活,不需要吸取支持者的养料为生的植物,如大部分热带兰。
4、寄生植物
寄生在寄主的根部,且利用寄主的养分与水分生活,如桑寄生、菟丝子等。
5、腐生植物
没有叶绿体、茎上不长叶的植物,如菌类植物、水晶兰等。
(三)以植物的生命周期来分类
1、一年生植物
这类植物的生命周期短,由数星期至数月,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过程,然后全株死亡,如白菜、豆角等。
2、二年生植物
植物于第一年种子萌发、生长,至第二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甜菜。
3、多年生植物
生命周期年复一年,多年生长,如常见的乔木、灌木都是多年生植物。另外还有些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生活多年,或地上部分在冬天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果。
常见常绿和落叶植物
1、针叶树类
(1)常绿针叶树:如雪松、柳杉、罗汉松等。
(2)落叶针叶树:如金钱松、水杉、落羽杉、池杉、落叶松等。
2、阔叶树类
(1)常绿阔叶乔木:如香樟、广玉兰、楠木等。
(2)落叶阔叶乔木:如枫杨、悬铃木、泡桐、槐树、银杏、毛白杨等。
教学反思:
植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 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实验能力" 和" 归纳能力" 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 观察--思考--实验"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柑橘、苹果、仙人掌、莲、月季、玉簪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绿豆为例,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 认识绿豆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如果绿豆不好找, 也可以换用其他植物。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第一个实验是把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阳光下, 其中一盆绿豆苗用纸盒扣严,5天后比较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差异。在这个实验中, 两盆绿豆苗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 阳光条件有差异。第二个实验是把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 一盆不浇水, 一盆适量浇水, 一盆多浇水,10天后比较三盆绿豆苗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实验中, 三盆绿豆苗的温度、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相同, 水分条件有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指导学生认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 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 的对比实验, 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选择甲、乙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 乙盆用纸盒盖严。把两盆豆苗都放在向阳的地方, 每天浇一次同样多的水。(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5天准备。)
2. 将甲、乙、丙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 甲盆不浇水, 乙盆适量浇水, 丙盆多浇水。(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10天准备。)
3. 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池塘中的植物、热带森林中的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l)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2)青蛙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猫头鹰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 讲述:今天, 我们来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l)出示挂图、投影片或看课本中的插图。
(2)提问:
①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 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 在北方有柑橘树吗? 南方有苹果树吗? 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②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 莲(荷花) 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 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 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③月季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 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 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4)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 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2.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1)讲述: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 有的植物喜阴; 有的植物喜水, 有的植物喜干; 有的植物喜暖, 有的植物喜寒。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 绿豆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它是否需要阳光? 对水的需要量怎样?
(3)实验l--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①讨论:要弄清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应该怎么办?(实验) 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1〕, 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 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有光与无光)
如果绿豆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结果会怎样?(不扣纸盒的生长得好, 扣纸盒的生长得不好, 甚至会死亡。) 如果绿豆生长不需要阳光, 实验结果会怎样?(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反)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乙盆扣住的纸盒不要打开, 到下一步观察时再打开。)
⑤观察:这是5天前老师准备的实验, 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下面请大家观察, 甲、乙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甲盆的绿豆生长良好, 绿而茁壮。乙盆绿豆生长不好, 可能高一些, 但不茁壮, 黄而纤细, 也可能会枯萎。)
⑥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的环境里。
(4)实验2--绿豆生长与水的关系
①讨论:要弄清绿豆生长需要水的多少, 应该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2〕, 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 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水量很少、水量适中、水量很多。)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少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适中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多的环境中, 实验结果会怎样?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⑤观察:这是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 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请大家观察三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⑥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绿豆适宜生活在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5)提问:通过以上研究, 你知道绿豆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
(6)总结: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1)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沙漠中的植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沙漠) 沙漠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②在沙漠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池塘中的植物。
(5)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池塘) 池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水多)
②在池塘中生长着什么特有的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 热带森林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炎热、多雨)
②热带森林的植物生长有什么特点?(高大、茂密、长绿)
(8)看课本中的插图--沼泽中的植物。
(9)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沼泽) 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泥泞、多水)
②在沼泽中生长着什么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
巩固应用
1. 教师简要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 提问: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 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实验:选择一株花或野草, 通过实验研究, 它适于生活在砂质土中还是粘质土中?
五、参考资料
1. 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不同种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一样。有些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 在弱光下生长不好, 如松、杉、柳等。有些植物在密林下层的阴暗处生长良好, 而在强光下生长不好, 如人参、三七、蕨类植物等。
2.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植物的分布与温度密切相关。苹果、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 就是由于高温的限制。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 则是由于低温的限制。植物在垂直分布上也是如此, 例如在长江流域, 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1200米以下, 高于这个界限则被黄山松所代替。
六、课后小记
动物和环境
一、课文说明
第1课到第6课构成本册教材的" 生物与环境" 教学单元, 在前几册学习了生物形态构造知识的基础上, 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一个生物来说, 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和环境(重点是非生物环境) 的关系; 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实验能力" 和" 归纳能力" 系列。
本课是按照" 观察--思考--实验"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蝴蝶、蛾子、鱼、骆驼、猴子、白熊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认识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光、温度、水等。
第二部分以蚯蚓为例, 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 认识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部分内容是以两个实验为中心展开的。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 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一样, 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 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 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以上两个实验, 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如果当地找不到蚯蚓, 也可以研究其他小动物(蜗牛、蚂蚁等) 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本课的对比实验进行设计。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热带森林、草原、南极等地生活的不同动物,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
物。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 的对比实验, 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 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 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 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 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 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 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 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 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 蛾子多在夜间活动; 鱼终生生活在水中, 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 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 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例如空气、水, 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 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 有的相差很大。例如, 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 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 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 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 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 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 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 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 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 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 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 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样实验呢? 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 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 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 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 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 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 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 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 盒内的
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 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 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 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 再用盒子扣上, 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 把盒子掀开, 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 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 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 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 在盆底左边放干土, 右边放湿土, 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 造成温度、亮度相同, 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 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 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 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 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 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 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 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 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 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 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 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 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 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 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五、参考资料
1. 生物的环境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 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 就其性质来说, 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2. 动物与阳光的关系
光对于决定动物的分布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白天的长短对鸟类的迁徙时间、鱼类的产卵时间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的动物对光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 其中低等动物和昆虫最为明显, 有日出性和夜出性的区别。
3. 动物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动物生活2℃~50℃的温度范围内, 最适温度为20℃~25℃。不同动物对高温的忍受限度是不同的。淡水动物能忍受40℃左右的水温, 海水动物只能忍受30℃的水温。爬行动物和鸟类能在45℃以下的温度中生活, 哺乳类热到42℃以上就可能死亡。
六、课后小记
食物链
一、课文说明
前两课研究的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本课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 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分析综合能力" 系列。
本课是按照" 问题--分析--综合--应用"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析插图中五种动植物--水稻、稻螟虫、青蛙、蛇和鹰的食物关系。学生对以上五种动植物之间" 谁被谁吃" 的关系是知道的, 但很少将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思考。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对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分析, 可以很自然地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课文中没有出现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名词, 只使用了" 制造食物" 、" 吃动物" 、" 吃植物" 等词语。在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时, 也只要求学生知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分析插图中八种动植物(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的食物联系。其目的是复习和巩固食物链的知识, 并引出食物网的新知识。当学生用笔把一条一条的食物链画出来后, 这八种生物之间相互交错成蛛网似的食物关系便会显示出来, 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至于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没有统一的要求, 只要合理就可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画出与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食物网。其目的是:一方面复习和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另一方面, 渗透动植物与人的食物关系, 为以后学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奠定基础。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可以按四个层次设计:第一个层次是植物, 第二个层次是吃植物的动物, 第三个层次是吃肉的动物, 第四个层次是人。课文中没给具体的动植物名称, 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 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 第11页的8种动物。(为方便教学, 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2. 投影片--食物链、食物网。(采用覆盖式, 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 覆盖链环、箭头图后, 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3. 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 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 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讲述:在前两节课里, 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提问: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 讲述: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 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 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这节课, 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②你能按顺序说出" 谁" 被" 谁" 吃吗?
(3)发言后, 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 按着" 谁" 被" 谁" 吃的顺序, 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从上图可以看出, 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 形象地叫做" 食物链" 。(板书课题)
(6)提问:在这条食物链中, 哪些自己能制造" 食物"? 哪些吃动物? 哪些吃植物?
(7)讲解:在这条食物链中, 水稻能自己制造" 食物", 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 制造的营养物质。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是食物链?
②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 到什么生物结束?
2.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画的时候要注意: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 按课本插图的安排, 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 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 在黑板上画出来。每人画1条~3条, 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6)讨论:
①数一数, 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②检查一下, 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是否合理?(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③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交错) 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 形成网状。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 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 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 成为网状。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 形象地称做" 食物网" 。(板书" 食物网")
(8)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叫食物网?
3. 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①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②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下面, 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可以这样画:
①在第一行填写" 人" 。
②想一想, 在人的食物中, 哪些是吃肉的动物, 选择2种~3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 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 哪些是植物(粮食、蔬菜等),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人。
③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 看一看, 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 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④再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 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 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4)汇报:
①数一数, 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②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看了以上食物网, 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 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 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 什么叫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思考: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 假如有一种动物死光了, 会带来什么结果?
五、参考资料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叫做食物链。这种食物关系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以食物链的方式进行的流动和转变。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它们能够利用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变成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生存。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复杂的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在自然界里, 一个食物链通常至少有三个环节, 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它可以多到五六个环节。一个食物链不一定从活的植物开始, 例如可以从腐殖质开始(蜗牛、蚯蚓都吃土中的腐殖质) 。食物链的最后环节不一定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也可以是一种杂食动物。各种生境和生物群落都有食物链。
在一个生物群落里, 生物之间食物上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直线关系, 而会形成许多条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彼此之间纵横交错, 相互联系, 交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2. 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在以上八种动植物之间, 还可以画出其他食物链。以上食物网仅供教学时参考, 并不是标准答案。
3. 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以上食物网仅是举例, 供教师教学参考。由于各地自然情况不同(例如有的地方没有水稻, 却有其他粮食作物), 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例如有的地方人不吃蛇, 有的地方蝗虫、鼠也可以作为人的食物), 画图时选取的食物种类不同, 画出来的食物网就会有所不同。所以, 教学时不能要求统一的、绝对正确的" 标准答案", 只要合理就可以。
六、课后小记
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一、课文说明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 使这些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的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护自然资源, 特别是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必须让学生从小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因此, 本课在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课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动物和两种植物, 它们是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银杉和水杉; 此外还介绍了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银杏、珙桐、人参等珍稀动植物。教学时, 还可以补充一些当地的珍稀动植物。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 珍稀的动植物是特别宝贵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的破坏, 珍稀动植物的数量正在减少, 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课文中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遵守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的法律; 二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自然保护区里不狩猎、不采伐, 不破坏珍稀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开展对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或考察活动。这部分内容是课后活动, 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以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2. 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或投影片--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 我国珍稀植物的枝、叶标本。
3.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录制一些有关珍稀动植物的录像带。
学生准备
每人搜集一二种珍稀动植物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检查学生搜集的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资料或图片, 对搜集资料多的同学予以表扬。
2. 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 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动植物。这节课, 我们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1)认识大熊猫
①出示大熊猫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这是什么动物?
③观察:大熊猫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大熊猫,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大熊猫又叫猫熊。它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 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大熊猫体胖, 长约1.5米, 身体像熊, 脸像猫, 所以人们称它熊猫。大熊猫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 以竹子和某些小动物为食。大熊猫生长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 目前只有1000只左右。熊猫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0年,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世界熊猫研究中心, 专门对熊猫进行观察和研究。
(2)认识朱鹮
①出示朱鹮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你认识这种鸟吗?
③观察:朱鹮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朱鹮,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鸟之一。雄鸟体长80厘米, 雌鸟稍小些。全身羽毛白色, 飞羽粉红色。头顶、额、眼周、下嘴、脚部有朱红色, 故叫朱鹮。生活在沼泽、山区溪流旁, 栖息于树上。以蟹、蛙、小鱼、田螺为食。在1981年5月以前, 全世界仅发现有5只这种鸟, 号称" 国际保护鸟" 。1981年5月,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7只朱鹮。后来, 又孵出了6只小朱鹮, 使朱鹮的总数上升到18只。朱鹮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也是国际上一级濒危动物。现在我国已在陕西建立了" 朱鹮群体观察站", 观察和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
(3)按上述方法, 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动物--扬子鳄、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等。(这几种动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4)认识银杉
①出示银杉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
③观察:银杉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银杉,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银杉是一种高达20米的树木, 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 带子" 闪闪发光, 所以人们称它做银杉。它是世界上珍稀的植物, 仅生存在我国, 目前只有2000多株, 被称为" 植物中的大熊猫" 。
(5)认识水杉
①出示水杉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谈话: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
③观察:水杉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关于水杉, 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水杉是一种高达35米的树木, 叶淡绿色, 在树枝上排成羽毛状, 非常好看。它也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的植物。
(6)按上述方法, 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植物--银杏、珙桐、人参等。(这几种植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7)提问:
①现在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物? 有哪些珍稀的植物?
②为什么称它们为珍稀的动植物?(有的数量极少, 有的仅在我国有。)
2. 指导学生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1)谈话:你知道这些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吗?
(2)讲解:这些动植物所以这样稀少,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变化, 例如由于温度、湿度等变化, 大片竹林死亡, 熊猫的食物没有了, 就会造成熊猫大量的死亡。另一方面是人的乱捕乱杀、胡乱砍伐。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 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有的已经濒临灭亡。
(3)讨论: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办?
3. 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
(1)讨论: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呢?
(2)讲述: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国家颁布了法律, 对捕杀珍稀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人, 要进行法律制裁。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国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里, 不准狩猎和采伐, 不准破坏自然环境, 使珍稀动植物能很好地生存、繁殖。通过以上措施, 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有的种类数量有所增加。但是, 破坏珍稀动植物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我们必须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使每个人都懂得并认真做到。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 我们认识了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 提问:
(1)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
(3)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
3. 讨论:假如我们这个地方飞来一只受伤的珍稀鸟, 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调查:
1. 当地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 当地有没有自然保护区?
3. 当地重点保护的是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五、参考资料
1.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例如: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 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 其中爬行类300多种, 鸟类1100多种, 兽类400多种, 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 海产鱼1500多种, 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此外, 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 植物中的银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 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滥捕乱杀而基本绝灭的鸟兽就有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近10种; 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儒艮、扬子鳄、象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在绝灭的边缘。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 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灭绝也是普遍的国际问题。据近两千年来记录的统计, 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 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当前, 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 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2. 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 形似熊, 长约1.5米, 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 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 喜食竹子, 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 性孤独, 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 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 有的部位粉红色, 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 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 栖于高大乔木上, 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 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 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 群栖, 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 头小, 尾较体长, 四肢细长。头白, 有毛冠, 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 群栖树上, 很少下地, 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
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 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 肩高1米~1.3米, 重可达350公斤。尾较短, 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 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 夜出觅食, 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 头圆, 嘴长, 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 腹面白色, 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产动物,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黑颈鹤:鸟类。大型涉禽, 体长约1.4米。头、颈及飞羽均黑色, 尾羽亦黑色, 体羽灰白色, 外观黑白分明, 易于识别。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 以鱼、蛙、螺、虾等为食, 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 迁徒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冬。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 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长2米余, 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背部暗褐色, 有黄斑和黄条; 腹面灰色, 有黄色小斑和横条; 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前肢五指, 无蹼; 后肢四指, 有蹼。穴居池塘、沼泽底部, 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 冬季蛰居穴中。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我国特有, 一类保护动物。
3. 我国部分珍稀植物
(1)银杉:常绿乔木, 高达20米。枝平列, 小枝有毛。叶两型, 长枝上的叶放射状散生, 长4厘米~5厘米; 短枝上的叶轮生, 长2.5厘米, 线形, 下面有白色气孔带。球果。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956年发现, 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 高达35米, 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 羽状。叶条形, 扁平, 长13毫米~20毫米, 交互对生成两列, 羽状。球果下垂, 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 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 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 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心形, 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 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 苞片矩圆形或卵形, 长约7厘米, 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 白色苞片布满树梢, 有如群鸽栖息, 所以又有" 中国鸽子树" 之称。世界着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 茎很短, 掌状复叶, 三至六枚轮生。花小, 淡黄绿色, 伞状花序。果扁球形, 红色。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 有极好的药用价值, 为" 关东三宝" 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 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 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 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我国已划建了400多处自然保护区, 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就有10多个。1983年5月以后, 邓崃山、岷山、秦岭等地熊猫分布区相继发生竹子开花枯死, 严重威胁大熊猫的生存。国务院为抢救大熊猫, 拨出了一笔专款, 责成有关省认真做好保护工作。林业部和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先后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 组织了52个巡护观察组。国家还建立了一些大熊猫饲养场, 用以收容、饲养受灾的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使它们得到发展, 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保护区对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种提供种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因此对人们研究自然资源、自然历史、自然条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以及环境保护监测活动等都有很大的价值, 是人们进一步探索、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基地。
六、课后小记
食物链
一、课文说明
前两课研究的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本课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中, 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 分析综合能力" 系列。
本课是按照" 问题--分析--综合--应用" 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析插图中五种动植物--水稻、稻螟虫、青蛙、蛇和鹰的食物关系。学生对以上五种动植物之间" 谁被谁吃" 的关系是知道的, 但很少将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思考。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对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进行分析, 可以很自然地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课文中没有出现生产者、消费者这些名词, 只使用了" 制造食物" 、" 吃动物" 、" 吃植物" 等词语。在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时, 也只要求学生知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分析插图中八种动植物(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的食物联系。其目的是复习和巩固食物链的知识, 并引出食物网的新知识。当学生用笔把一条一条的食物链画出来后, 这八种生物之间相互交错成蛛网似的食物关系便会显示出来, 从而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至于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没有统一的要求, 只要合理就可以。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画出与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食物网。其目的是:一方面复习和巩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另一方面, 渗透动植物与人的食物关系, 为以后学习保护大自然的知识奠定基础。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可以按四个层次设计:第一个层次是植物, 第二个层次是吃植物的动物, 第三个层次是吃肉的动物, 第四个层次是人。课文中没给具体的动植物名称, 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经验和所学的知识, 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 第11页的8种动物。(为方便教学, 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2. 投影片--食物链、食物网。(采用覆盖式, 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 覆盖链环、箭头图后, 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3. 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 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 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讲述:在前两节课里, 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提问: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 讲述: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 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 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这节课, 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②你能按顺序说出" 谁" 被" 谁" 吃吗?
(3)发言后, 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 按着" 谁" 被" 谁" 吃的顺序, 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从上图可以看出, 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 形象地叫做" 食物链" 。(板书课题)
(6)提问:在这条食物链中, 哪些自己能制造" 食物"? 哪些吃动物? 哪些吃植物?
(7)讲解:在这条食物链中, 水稻能自己制造" 食物", 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 制造的营养物质。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是食物链?
②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 到什么生物结束?
2.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 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画的时候要注意: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 按课本插图的安排, 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 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 在黑板上画出来。每人画1条~3条, 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6)讨论:
①数一数, 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②检查一下, 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 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是否合理?(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③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交错) 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 形成网状。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 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 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 成为网状。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 形象地称做" 食物网" 。(板书" 食物网")
(8)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叫食物网?
3. 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①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②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下面, 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可以这样画:
①在第一行填写" 人" 。
②想一想, 在人的食物中, 哪些是吃肉的动物, 选择2种~3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 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 哪些是植物(粮食、蔬菜等), 选择3种~4种, 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人。
③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 看一看, 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 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④再想一想, 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 如果没有, 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 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 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 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 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4)汇报:
①数一数, 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②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看了以上食物网, 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 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 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 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 什么叫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思考: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 假如有一种动物死光了, 会带来什么结果?
五、参考资料
1.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叫做食物链。这种食物关系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以食物链的方式进行的流动和转变。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它们能够利用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变成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生存。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复杂的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在自然界里, 一个食物链通常至少有三个环节, 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它可以多到五六个环节。一个食物链不一定从活的植物开始, 例如可以从腐殖质开始(蜗牛、蚯蚓都吃土中的腐殖质) 。食物链的最后环节不一定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也可以是一种杂食动物。各种生境和生物群落都有食物链。
在一个生物群落里, 生物之间食物上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直线关系, 而会形成许多条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彼此之间纵横交错, 相互联系, 交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2. 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在以上八种动植物之间, 还可以画出其他食物链。以上食物网仅供教学时参考, 并不是标准答案。
3. 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注:以上食物网仅是举例, 供教师教学参考。由于各地自然情况不同(例如有的地方没有水稻, 却有其他粮食作物), 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例如有的地方人不吃蛇, 有的地方蝗虫、鼠也可以作为人的食物), 画图时选取的食物种类不同, 画出来的食物网就会有所不同。所以, 教学时不能要求统一的、绝对正确的" 标准答案", 只要合理就可以。 六、课后小记
参考资料:
植物是......
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然而也正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植物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无可奈何的成为动物口中的美味佳肴。不仅草食动物以来植物所提供的蛋白质和能量,而且肉食动物也间接地依赖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说,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植物,生物几乎就无从谈起,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它们的变化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生命周期也与四季同步,植物以结子、落叶等方式来抵挡冬天或干旱的季节。它们还有许多独特的生存本领。比如,植物具有分生组织,细胞还
具有全能性,使得它们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任何一个单一的植物细胞组织会成长一个具有各种细胞类型的新的植株,这是动物所不能比的。
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门,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树木。
植物的分类等级
世界上有45万种植物,仅属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余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种类如此繁多,对不熟悉的人来讲,简直是杂乱无章。然而当我们懂得了植物的分类等级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有所属,井井有条的。每一种植物,不管它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只要讲出它的科学名称,就可以在某个位置上找到它。
经过努力,植物分类学家们已经大体上弄清可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或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把它们编排在一个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口一样。这个系统由好几个等级组成,最高级是" 界" ,接着是"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最基层的是" 种" 。由一个或及格种,组成属,由一个或几个属,组成科,以此类推,最后由几个门组成界,也就是植物界。
在分类等级中," 科" 是一个中级分类单位。在识别植物过程中,如果能抓住" 科" 这个分类等级,那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只要能掌握15至20个常见的科的特征,识别植物就能如虎添翼。
在所以裸子植物中,可分成12个科;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成300余个科。在每个科下面,包含有1个到数百上千个植物种,有的甚至包含上万个植物种。如银杏科只有1个种,蔷薇科有3300余种,蝶形花科有17000余种。不管在科下有多少个种,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相近的。所以它们在形态上,特别是花的构造上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花序中提到的菊科都有头状花序,伞形科都有伞形花序。此外还有木犀科都是木本,叶片几乎都是对生,唇形科都有唇形花冠,茎干几乎都是方形;十安花科都是草本,花冠呈十安形。芸香科植物的叶片上都有芳香的油腺......
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归到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这两大类中,不是高等植物就必然是低等植物,两者必居其一。
高等植物是指在形态上、结构上和生殖方式上都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植物。比如,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在生殖方式上,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世代相互交替出现。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在个体发生中,有" 胚" 这个构造。具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植物,称为高等植物。我们做看到的会开花的植物,全部是高等植物。此外还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如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也是高等植物。
而低等植物则是一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较简单,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低级的植物。它们一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植物体呈叶状或丝状,甚至一个植物体只有单个细胞形成。它们多数生活在水中,如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的衣藻。由于它们的生长,可使整个水面呈现一片绿色。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紫菜、海带等。低等植物中有一部分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上述几种;有一些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职能过寄生或腐生的生活,如蘑菇、香菇等。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在所以的植物中,也可以根据能不能产生种子这个标准来划分两大类群。凡是能产生种子的称为种子植物,不会产生种子的称为孢子植物。苹果、大豆、马尾松、银杏都是种子植物。苹果果核中的籽粒、大豆豆荚中的豆粒、马尾松的松籽、银杏树上结的白果都是种子。蘑菇、香菇是孢子植物。它们既不会开花也不会结种子,在它们的伞盖下,会散出无数的细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孢子。凡是种子植物都属于高等植物,但反过来,高等植物中并非都是种子植物。在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它们不具备种子器官,只产生孢子,但同时又具有胚这一构造,所以这一类孢子植物也属于高等植物。例如,在高等植物中的苔藓植物,就是孢子植物,因为它们不产生种子,但它们有胚这一构造,而蘑菇、香菇则没有胚。
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1)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
(2)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
(3)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
(4)具有网六叶脉或平行叶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在所有种子植物中还可以再分为两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这两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种子这一构造,但这两类植物又有许多重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面,除了当果实成熟后裂开时,它的种子是不外露的,如苹果、大豆即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则不同,它没有果实这一构造。它的种子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种子没有被紧密地包被起来。在马尾松的枝条上,会结出许多红棕色尖卵形的松球,当仔细观察时,会看到它是由许多木质鳞片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覆盖。如果把鳞片剥开,可以看到在每一鳞片下覆盖住两粒有翅的种子。在有些裸子植物中,如银杏,它的种子外面,连覆盖的鳞片也不存在,种子着生在一长柄上,自始至终处于裸露状态,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都称为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实包住。但当我们检查某一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时,并不都要去察看一下它们种子的情况,通常从其他一些特点来判断。首先看它是草本还是木本植物,如果是草本植物,那毫无疑问,一定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全部是木本植物。如果碰到的是木本植物,那么先看看有没有花,有花的则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是不开花的。如果碰到没有花的木本植物,则可看叶片,裸子植物的叶片,除了银杏以外,叶形通常狭小,呈针形、鳞形、条形、锥形等。银杏叶片虽宽,但谗展开的折扇状,叶脉二叉分枝,也很容易识别。其他少数裸子植物叶片稍宽一些,也仅仅呈狭披针形。这一部分叶片稍宽的裸子植物也不会同被子植物相混,因为这些裸子植物的叶脉,除中脉外,侧脉都不明显,叶片质地也较厚,种子植物在世界上有20余万种,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仅占极小的比例,总共只有700余种。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子叶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中萼片、花瓣的数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结合的,则有5个或4个裂片。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数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数。利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在整个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类占总数的4/5,双子叶植物除了几乎所有的乔木以外,还有许多果类、瓜类、纤维类、油类植物,以及许多蔬菜;而单子叶植物中则有大量的粮食类作物,如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
植物的分类
(一)以植物茎的形态来分类1、乔木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的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2、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3、亚灌木
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茎的上部草质,在开花后枯萎,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如长春花、决明等。
4、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的茎含木质细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凤仙等。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5、藤本植物
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他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草本。
藤本植物依据有无特别的攀援器官又分为攀缘性藤本,如瓜类、豌豆等具有卷须或不定气根,能卷缠他物生长;缠绕性藤本,如牵牛花、忍冬等,其茎能缠绕他物生长。
(二)以植物的生态习性分类
1、陆生植物
生于陆地上的植物。
2、水生植物
指植物体全部或部分沉于水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
3、附生植物
植物体附生于他物上,但能自营生活,不需要吸取支持者的养料为生的植物,如大部分热带兰。
4、寄生植物
寄生在寄主的根部,且利用寄主的养分与水分生活,如桑寄生、菟丝子等。
5、腐生植物
没有叶绿体、茎上不长叶的植物,如菌类植物、水晶兰等。
(三)以植物的生命周期来分类
1、一年生植物
这类植物的生命周期短,由数星期至数月,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过程,然后全株死亡,如白菜、豆角等。
2、二年生植物
植物于第一年种子萌发、生长,至第二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甜菜。
3、多年生植物
生命周期年复一年,多年生长,如常见的乔木、灌木都是多年生植物。另外还有些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生活多年,或地上部分在冬天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果。
常见常绿和落叶植物
1、针叶树类
(1)常绿针叶树:如雪松、柳杉、罗汉松等。
(2)落叶针叶树:如金钱松、水杉、落羽杉、池杉、落叶松等。
2、阔叶树类
(1)常绿阔叶乔木:如香樟、广玉兰、楠木等。
(2)落叶阔叶乔木:如枫杨、悬铃木、泡桐、槐树、银杏、毛白杨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