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十分普遍。今天的大学生再也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以恋爱为羞耻或见不得人的事。虽然许多人因各种理由不去恋爱,但他们对别人的恋爱大都持肯定态度。
一、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
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爱情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爱情就像一件高妙的艺术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一)社会心理学对爱情的看法
人际影响和吸引、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研究得很透彻,爱情却直到最近才变成科研课题。爱情的神秘性给它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心理学在爱情领域建树不多。 对爱情研究贡献较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沃尔斯特夫妇
(J.Wolster and L. Wolster)。他们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提出,爱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情欲支配的浪漫爱,它是“热切倾心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状态。有时,爱人们是那些能够为着自己的伴侣,为着满足自己的需要长时间交往的人。有时,爱人们则是一些着迷于最终得到其伴侣的爱情,并为着满足自己的情欲冲动奋斗的人”。这种强烈的爱情表现为紧张的生理唤起状态。另一种则是伴侣爱。它指“我们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体验到的一种钟爱之情”。伴侣爱与短暂的浪漫爱相比更牢固持久。在爱情关系中,行为往往建立在双方利益的考虑上,伴侣爱使人们把伴侣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由于浪漫爱伴随强烈的生理唤醒状态,沃尔斯特用沙赫特
(S.Schachter)的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它。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愿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认知,认知对生理唤醒的评价是关键。沃尔斯特指出,爱情也会因对生理唤醒的解释而增强。在暴风雨中的恋人会感到两人间爱情更加紧密,其原因是:暴风雨引起强烈的生理状态变化,恋人知觉到生理变化而认为这种生理变化是由爱情引起。认知的作用使爱情的经验发生变化。对身体生理状态改变的认知性解释是浪漫爱的成分。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解释并不完善。用生理变化的解释来说明爱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证明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写道:“爱情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关联、各具功能的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就是:建立在性欲之上的对异性、个性追求(义务感、道德)等复杂因素混合而成的情爱。”
把爱情区分为性爱、情爱是必要和有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容易看到爱情的一些特点。性爱的性欲基础使爱情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和直觉性。性活动一般是两人之间的隐蔽事件,这样恋爱双方就会排斥第三者进入隐秘的二人世界,干预最亲密的恋爱关系。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的恋人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
冲动性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由于性爱注重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爱牵涉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相处,过于依赖直觉往往后患无穷。
性爱和情爱都是爱情的基本结构。情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所以社会舆论和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抬高赞颂情爱而有意无意地贬低性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哲学家柏拉图宣扬的精神之恋。但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性爱与情爱同等重要。恋爱的一个根本目的是释放性能量、发展性意识。没有了性就无所谓恋。性欲是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本能冲动,而情爱必须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
生。以情爱压抑性爱是病态的表现,完全只谈性不谈情又不叫爱。只有二者并重,才符合爱情的心理结构要求。
爱情的排他性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一种病态。比如,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爱情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这些都是大学生应该注意的。
(三)发展阶段
对恋爱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下面这种分法得到较多人的承认:选择求爱阶段、热恋阶段、家庭角色扮演阶段。
选择求爱是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不容易。当青年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求爱就开始了。有人把求爱细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为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求爱结束就进行热恋。热恋中的感情起伏波动,时而达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热恋对青年来说是一个证实、发现、判断的时期。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热恋是两人朝夕相处的阶段,优缺点较求爱阶段更容易表露出来。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做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
如果在热阶段做出肯定的判断,恋爱就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入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这种家庭角色扮演为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础,做出铺垫。
三、影响青年恋爱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了爱情的复杂性。
心理学家达顿和阿伦(Darton and Alan)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让一位女性作主试,进行主题统觉测验。一次是在一座230英尺高的吊桥上,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另一次是在10英尺高的石桥上。参加实验的被试都是男性。两次的实验程序完全一样:女主试
把题目交给男被试,让其完成后对他说,如果你想知道这次测验是怎么回事,就可以给我去电话。说完留下电话号码。实验控制了各被试对测验的兴趣因素。结果发现,吊桥上的男子过后与女主试联系的比例显著高于石桥上的男子。前面提到过,社会心理学家是用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爱情。
这个实验就证明,对生理唤醒状态的认知评价也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的因素。
因此,影响青年恋爱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把它们详尽地列出很难做到。在此我们仅选取几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
由此可见,生理需要对恋爱中的青年十分重要。正如前面对爱情心理结构的分析时指出的,性爱与情爱应该并重,忽略任何一个都没有好处。
性意识的发展要经过崇拜长者的阶段。此阶段的青年把某个异性长者当作终生恋人理想化、偶像化,只敢远远地看而不敢真正接近。此时的相思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向往,性成分被压抑。崇拜长者阶段在青年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以后的正常恋爱,往往也要经过这么一段理想化的相思。在恋爱的开始,许多青年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而是着重于精神的向往。在对方面前觉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级需要去亵渎恋人的神圣伟大。这本来是一个正常阶段。但如果长久陷在这个阶段,致力于用精神去压抑性冲动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个恋爱阶段坚持认为爱情是神圣纯洁的,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恋人的性要求,这是有害的。性冲动是生理现象,它不会随压抑而消除,只会在压抑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久的压抑会造成剧烈的心理紧张焦虑。
社会文化在两方面有意无意地加深恋情理性的倾向。一是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投入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尝试一下早已向往的被诗歌小说吟诵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经常渲染爱情的纯洁神圣,加强了青年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小说中得出,纯粹的精神追求比
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于是追求高尚神圣之物,贬低肮脏的肉欲。二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供精神力量压抑肉欲:宗教提供的是原罪和上帝,哲学提供理性„„成人社会又总是向青年灌输性有罪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的恋爱观。
要消除病态恋爱观(最典型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它被一部分大学生所鼓吹宣扬)带来的心理紧张失调,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青年真正认识到性需要的正常合理,病态就会消除。
大学生在恋爱中如何处理性冲动?你如何看待目前大学生中的同居现象?
(二)社会情感需要
羁留荒岛的鲁宾逊,为什么要培养出一个忠实仆人“星期五”? 亲密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完全没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交流往来,所带来的孤独是一般人很难忍受的。因此,鲁宾逊培养一个忠实仆人“星期五”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交往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年前期开始显露。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处于此阶段的青年正在发展迅速的关口,有许多烦恼不能也不愿向长辈倾诉。于是大多数人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可互相吐露心声的亲密知己,日子将很难过。到了青年中、晚期,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朋友已不仅仅是倾诉对象。人格的交流,背景的融会,这些对青年的交友影响都很大。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以前的群体进入新环境。青年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
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点就是爱情。除了父母,青年恐怕不会承认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而且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子女间关系所比不上的。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青年引向恋爱是极其自然的事。心理学家沙利文指出,亲密关系和性冲动最终结合成人类的情爱,“所有这些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倾向„„这在青年早期变成对亲密关系、友谊、认可、私下交流的相同需要,以及以更精细的形式与一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需要。现在这是一个最终联合起来并具有意义的大结构。”
不过,由亲密关系需要导致情爱可能会出现一种危险:把亲密关系需求与爱情混为一谈。青年(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学新生)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很强烈。当他极其缺乏亲密关系时,某个异性与他交往便满足了他愿望。这时的青年不一定能分清亲密关系与爱情的区别。友谊一类的亲密关系表现为亲近、信任和互惠,爱情亦如是。虽然心理学家发现友情量表和爱情量表得分的相关并不高,两者确有差别,但清楚地分辨它们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一方有强烈错觉时,更可能把另一方的友谊信号误为爱情。把爱与友情混淆是造成单相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亲密关系的需要吸引青年参与恋爱,但有时青年不去恋爱却是由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双重而相互抵触的作用呢? 因为亲密关系是成熟的表现,它“要求亲近、信任和互惠,而且只有在双方具有处理这些需求的力量和成熟时才能实现。当真正的亲密关系培养起来之时,会将双方中的一位或两位的弱点带进这种关系。这些弱点在以前单独或假亲密时不会注意到。这些已有的弱点绷紧双方的关系,有时甚至毁掉它。因此„„即使在青年最有意义的体验中,亲密关系也会暴露出成长中的个性的最弱和最不想看到的一些方面。”对于那些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的青年,暴露自己的弱点是致命的。他们宁愿蜷缩在自己的圈子里,出于暴露缺点的恐惧不去涉足亲密关系的较高层次。
因为对亲密关系的惧怕而不去恋爱给青年的正常心理发育带来很大缺陷。亲密关系体验在自我力量形成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自我同一性需经过与人深层接触交流才能建立;自我概念要完善需接受另一个自我的评价干预。对于那些自我发展还不成熟的青年来说,恋爱对他们的影响利于大弊。当青年为了爱情的甜蜜而解除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时,他们的自我就在恋爱中得到有益的锻炼而成熟起来。
组织老生与大一新生开展一次座谈,主题就是“如何区分友谊和爱
情”,然后请老生谈谈为什么大一新生更倾向于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同时说说应如何很好地处理这种亲密关系。
(三)个性因素
影响恋爱的最重要个性因素是归属与服从。
归属和服从的需要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从属于社会,总要归于某个群体,得到他人的承认。完全脱离社会,
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社会交流的人也在自我认识中保持某种归属感。鲁宾逊的十年荒岛生涯就是在把自己看作拓荒的白人社会英雄中度过的,他甚至在那儿建立起模拟白人社会的小天地。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它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由此可知其重要性。 归属需要促使青年向群体认同。群体活动增强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对群体的共同归属(尤其是一些很小的群体)又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归属和服从也会使青年直接导向恋爱。因为恋爱双方是一个亲密关系极强的小圈子。在恋爱中,恋人能感觉到自己属于另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爱抚关心的滋味。两人共同分享所有的东西:财产、感情、秘密。恋爱能直接满足归属和服从的需要。
热恋中的情人经常共享很多东西,如金钱、贵重物品,而一旦恋情破裂,就会产生诸如财产分割、物品归还等纠葛,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多问题。
有时候,对群体的归属需要也会破坏恋爱。因为归属需要要求青年得到群体的认同。仅仅在恋爱的二人世界里不一定能满足它。于是青年投入各种群体活动。但恋爱具有排他性,恋人要求对方只属于自己。如果双方归属的群体不一样(这在男女之间很容易出现,两人的爱好不可能完全一致),就可能造成矛盾,引起一方的不满而危害两人关系。
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其他事务的关系是大多数恋人的艰巨任务,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心理紧张。此时求助于长辈和心理咨询医生的帮助是有益的。
四、爱情形态与大学生择偶
不少作家和学者研究过爱情的划分问题。心理分析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就把爱情形态分为性(sex,指本能的快乐)、性爱(Eros,性欲基础上的爱)、情爱(Philia,友爱类感情)、博爱(agape,为他人献身的爱)。不过最符合实际的也许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李.约翰(Lee Johnson)的分法。他把爱情分为“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狂爱”、“现实之爱”、“利他主义之爱”这六种。 “情欲之爱”指集中在外形美需要上想占有对方的爱。“游戏之爱”指把追求异性当成有趣的游戏。恋爱者不会有自我感情的真实投入,喜欢变换恋爱对象。“友谊之爱”是由于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亲如兄妹好友的恋爱关系,所谓“青梅竹马”就是此类爱
情的例子。“狂爱”指恋人对感情需要达到癫狂程度,这是一种病态感情。“现实之爱”则较理性化,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如自尊、金钱、地位)来选择可令其满足的对象。“利他主义之爱”也略带病态。此类恋人认为爱是一种感情奉献,在第三者对自己的恋人产生感情时常采取退出的办法,认为这才能使恋人更幸福。李.约翰指出,只有友谊之爱和现实之爱才真正牢固持久,过于浪漫或过于游戏都会使爱情短命。李.约翰划分的六种爱情形态大都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中有所反映。对不同形态爱情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你恋爱了吗?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周围大多数同学择偶的标准是什么?
(一)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之物。许多大学生也并不完全按照一个既定的框框去筛选周围的异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理想恋爱对象定出一些主客观条件还是必要的。
孙守成等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大学生择偶的目标取向把择偶标准分为三类:
①“精神满足型”。这类大学生选择恋人以理想、信念、价值、事业、能力等标准来衡量对方的水平,或以气质、性格、兴趣的相投作为共处的基本要求。他们对外貌、金钱、家庭背景等并不在意,而是以达到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为标准。孙守成认为,这种高尚的择偶标准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占大多数。
②以获得纯粹感官满足为目的之爱情,它是一种对“情欲之爱”的追求。择偶者着重注意恋爱对象的外表(身材、皮肤、相貌)和风度的吸引力。这类受外表吸引的爱情很难维持长久。问题是天长日久的相处会使外表失去新鲜感而降低吸引力。
③以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之爱,其实质是一种相互交换互惠的理性考虑。现实的择偶标准分为物质、虚荣和利用三种类型。物质型指以经济条件为追求目标,为满足物质需要而恋爱;虚荣型则看重地位、职称等荣誉的东西;利用型择偶更具指向性,往往是为了达到一明确目的,达到后则着手将恋爱对象抛弃。 三类择偶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纯粹持一种标准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择偶是在三种标准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
(二)爱情和谐的保证
爱情之花是美丽而娇嫩的,人们热切地追寻它,但有时候往往不知如何去呵护它,以至于爱情之花夭折。如何才能保证爱情的和谐呢?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大量幸福美满的家庭,得出爱情和谐至少需要以下三项保证:相互了解、地位背景相配、气质类型相投。前二者恰恰是友情之爱和现实之爱的特点。第三项则是心理学的范畴。要使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指导他们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合的恋人是有必要的。
胆汁质的人心理活动一般较强,心理变化比较频繁,对爱情的追求具有主动狂热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秘密毫不掩饰,对异性也非常热情,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毫不羞涩地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这种气质特征的缺点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造成爱情不能专一持久,两性关系较随便。多血质的人敏感而感情丰富,能灵活地适应环境。他们善于交际,易博得异性好感,其表露爱情方式也较大的胆直率,而且多血质人较高的创造性使他们的爱情生活充满情趣。但这种气质的人在爱情的稳定持久方面亦嫌不足。抑郁质的人怯懦腼腆,不善与异性交往。他们的感情深沉内向,经常缺乏表露的勇气,这使得他们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但这种气质的人对爱情的体验非常深刻持久,不易改变。粘液质的人做事较有计划,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也是如此。通常是先对异性进行周密的考察,再制订一套计划,按步骤行动。他们在爱情追求上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各种气质都有其优缺点。气质的相投主要是指一种互补效应。从择偶心理上说,人们容易对相同气质的人排斥,而想通过恋爱弥补自己的缺点。一般说来:胆汁质的男性宜选择粘液质女性;抑郁质男性宜选择胆汁质女性;多血质和粘液质男女应相互选择。这并不是说其它的选择就不选择。但最好不要是胆汁质气质的男女互配或抑郁质的男女互配。从气质嵌合的角度来说,以上两者是最不理想的搭配。选择互补气质的恋人可以使恋爱生活处于心理平衡的状态。
你恋爱了吗?与恋人一起做一做气质测验吧,看看你们是否是理想的伙伴。
五、恋爱行为及其心理调适
(一)热恋中的心理问题
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爱情就像玫瑰花,它给我们带来馨香的同时,有时也会刺伤脆弱的心灵,你知道热恋中会产生哪些心理问题吗?
爱情是由性爱与情爱构成的,以情爱来贬低性爱的恋爱观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害,这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不过强调性爱也会给大学生恋爱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性爱的特点是排他的,热恋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这种特点对维持爱情的稳定长久很有必要,如果任由恋人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爱情就不可能稳固。但排他性发展到极点会引起青年对恋人行动的猜疑,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大学生较同龄人具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轨迹,这也加强了发生猜疑的可能性。过度的猜疑甚至使某些恋人承受不了心理负担而轻生。
对恋人产生怀疑,不相信他(她)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的表现。自私心把恋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心理。自私心过强的人不允许恋人与其他异性有任何接触,认为恋人只属于自己。自私心理也含有自卑,真正自信的人很少会有这种怯懦表现。 自私、猜疑和嫉妒控制在一定范围里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不去嫉妒与自己的爱慕对象关系密切的异性。但过分的猜忌会影响爱情发展,影响心理健康。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猜疑嫉妒已无法控制,自己应付不过来时,最好去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对这种具轻微病态心理的大学生只要加些指导,一般容易治愈。
自私、猜疑和嫉妒是爱情的大敌,你可要小心它们摧残了娇嫩的爱情之花。
(二)爱情挫折及调适
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心理变态等。给予失恋者以合理的心理指导,使其情绪得到疏导发泄,对于减轻其心理紧张,避免心理失调是很有帮助的。
失恋的大学生朋友,请记住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而且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失恋再失命,是对生命的亵渎,留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单相思严格说来不算爱情挫折,因为连真正的爱情也没产生又谈何挫折呢!不过单相思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危害与失恋同样大。持续陷在单相思状态对本人的自尊、自我概念和性意识发展都有不利之处。 解决失恋和单相思先要端正认识。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也很必要,倾吐出郁积的情绪挫折会缓解积蓄的心理紧张。如果上面这些方法都不奏效,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产生代偿迁移效应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谓代偿迁移,指青年把失恋或单相思造成的心理紧张迁移到其它方面来缓解这种心理紧张。代偿迁移的方法有四:
1.确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方式。失恋或单恋者要认识到好的异性在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存在。时刻向自己重复这个信念(可以通过口头)就会在一段时间后使自己相信它。既然好的异性到处有,我就没必要纠缠在一个人身上不放。
2.“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酸葡萄效应指失恋或单恋者为了缓解内心痛苦,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那样说“葡萄是酸的”。指出以前恋人和单恋对象的一些缺点,有助于打破理想化倾向。“甜柠檬”效应则是罗列自己的各项优点。找出自己的美好之处可以恢复自信,从而减轻痛苦。
3.环境适移。不要再过多涉足以前常与恋人呆在一起的环境,睹物思人会使你更加悲伤。而时过境迁,痛苦就会慢慢淡去。
4.升华。恋爱的挫折可以化为一种动力。当你为了减轻心理紧张而把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你就会把这种紧张慢慢地释放,变成事业的帮助。贝多芬一生失恋多次而创下辉煌的乐章,由此可见恋爱挫折升华的力量。
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十分普遍。今天的大学生再也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以恋爱为羞耻或见不得人的事。虽然许多人因各种理由不去恋爱,但他们对别人的恋爱大都持肯定态度。
一、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
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爱情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爱情就像一件高妙的艺术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一)社会心理学对爱情的看法
人际影响和吸引、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研究得很透彻,爱情却直到最近才变成科研课题。爱情的神秘性给它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心理学在爱情领域建树不多。 对爱情研究贡献较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沃尔斯特夫妇
(J.Wolster and L. Wolster)。他们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提出,爱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情欲支配的浪漫爱,它是“热切倾心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状态。有时,爱人们是那些能够为着自己的伴侣,为着满足自己的需要长时间交往的人。有时,爱人们则是一些着迷于最终得到其伴侣的爱情,并为着满足自己的情欲冲动奋斗的人”。这种强烈的爱情表现为紧张的生理唤起状态。另一种则是伴侣爱。它指“我们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体验到的一种钟爱之情”。伴侣爱与短暂的浪漫爱相比更牢固持久。在爱情关系中,行为往往建立在双方利益的考虑上,伴侣爱使人们把伴侣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由于浪漫爱伴随强烈的生理唤醒状态,沃尔斯特用沙赫特
(S.Schachter)的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它。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愿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认知,认知对生理唤醒的评价是关键。沃尔斯特指出,爱情也会因对生理唤醒的解释而增强。在暴风雨中的恋人会感到两人间爱情更加紧密,其原因是:暴风雨引起强烈的生理状态变化,恋人知觉到生理变化而认为这种生理变化是由爱情引起。认知的作用使爱情的经验发生变化。对身体生理状态改变的认知性解释是浪漫爱的成分。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解释并不完善。用生理变化的解释来说明爱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证明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写道:“爱情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关联、各具功能的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就是:建立在性欲之上的对异性、个性追求(义务感、道德)等复杂因素混合而成的情爱。”
把爱情区分为性爱、情爱是必要和有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容易看到爱情的一些特点。性爱的性欲基础使爱情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和直觉性。性活动一般是两人之间的隐蔽事件,这样恋爱双方就会排斥第三者进入隐秘的二人世界,干预最亲密的恋爱关系。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的恋人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
冲动性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由于性爱注重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爱牵涉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相处,过于依赖直觉往往后患无穷。
性爱和情爱都是爱情的基本结构。情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所以社会舆论和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抬高赞颂情爱而有意无意地贬低性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哲学家柏拉图宣扬的精神之恋。但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性爱与情爱同等重要。恋爱的一个根本目的是释放性能量、发展性意识。没有了性就无所谓恋。性欲是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本能冲动,而情爱必须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
生。以情爱压抑性爱是病态的表现,完全只谈性不谈情又不叫爱。只有二者并重,才符合爱情的心理结构要求。
爱情的排他性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一种病态。比如,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爱情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这些都是大学生应该注意的。
(三)发展阶段
对恋爱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下面这种分法得到较多人的承认:选择求爱阶段、热恋阶段、家庭角色扮演阶段。
选择求爱是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不容易。当青年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求爱就开始了。有人把求爱细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为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求爱结束就进行热恋。热恋中的感情起伏波动,时而达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热恋对青年来说是一个证实、发现、判断的时期。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热恋是两人朝夕相处的阶段,优缺点较求爱阶段更容易表露出来。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做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
如果在热阶段做出肯定的判断,恋爱就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入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这种家庭角色扮演为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础,做出铺垫。
三、影响青年恋爱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了爱情的复杂性。
心理学家达顿和阿伦(Darton and Alan)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让一位女性作主试,进行主题统觉测验。一次是在一座230英尺高的吊桥上,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另一次是在10英尺高的石桥上。参加实验的被试都是男性。两次的实验程序完全一样:女主试
把题目交给男被试,让其完成后对他说,如果你想知道这次测验是怎么回事,就可以给我去电话。说完留下电话号码。实验控制了各被试对测验的兴趣因素。结果发现,吊桥上的男子过后与女主试联系的比例显著高于石桥上的男子。前面提到过,社会心理学家是用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爱情。
这个实验就证明,对生理唤醒状态的认知评价也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的因素。
因此,影响青年恋爱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把它们详尽地列出很难做到。在此我们仅选取几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
由此可见,生理需要对恋爱中的青年十分重要。正如前面对爱情心理结构的分析时指出的,性爱与情爱应该并重,忽略任何一个都没有好处。
性意识的发展要经过崇拜长者的阶段。此阶段的青年把某个异性长者当作终生恋人理想化、偶像化,只敢远远地看而不敢真正接近。此时的相思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向往,性成分被压抑。崇拜长者阶段在青年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以后的正常恋爱,往往也要经过这么一段理想化的相思。在恋爱的开始,许多青年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而是着重于精神的向往。在对方面前觉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级需要去亵渎恋人的神圣伟大。这本来是一个正常阶段。但如果长久陷在这个阶段,致力于用精神去压抑性冲动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个恋爱阶段坚持认为爱情是神圣纯洁的,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恋人的性要求,这是有害的。性冲动是生理现象,它不会随压抑而消除,只会在压抑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久的压抑会造成剧烈的心理紧张焦虑。
社会文化在两方面有意无意地加深恋情理性的倾向。一是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投入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尝试一下早已向往的被诗歌小说吟诵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经常渲染爱情的纯洁神圣,加强了青年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小说中得出,纯粹的精神追求比
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于是追求高尚神圣之物,贬低肮脏的肉欲。二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供精神力量压抑肉欲:宗教提供的是原罪和上帝,哲学提供理性„„成人社会又总是向青年灌输性有罪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的恋爱观。
要消除病态恋爱观(最典型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它被一部分大学生所鼓吹宣扬)带来的心理紧张失调,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青年真正认识到性需要的正常合理,病态就会消除。
大学生在恋爱中如何处理性冲动?你如何看待目前大学生中的同居现象?
(二)社会情感需要
羁留荒岛的鲁宾逊,为什么要培养出一个忠实仆人“星期五”? 亲密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完全没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交流往来,所带来的孤独是一般人很难忍受的。因此,鲁宾逊培养一个忠实仆人“星期五”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交往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年前期开始显露。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处于此阶段的青年正在发展迅速的关口,有许多烦恼不能也不愿向长辈倾诉。于是大多数人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可互相吐露心声的亲密知己,日子将很难过。到了青年中、晚期,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朋友已不仅仅是倾诉对象。人格的交流,背景的融会,这些对青年的交友影响都很大。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以前的群体进入新环境。青年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
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点就是爱情。除了父母,青年恐怕不会承认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而且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子女间关系所比不上的。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青年引向恋爱是极其自然的事。心理学家沙利文指出,亲密关系和性冲动最终结合成人类的情爱,“所有这些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倾向„„这在青年早期变成对亲密关系、友谊、认可、私下交流的相同需要,以及以更精细的形式与一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需要。现在这是一个最终联合起来并具有意义的大结构。”
不过,由亲密关系需要导致情爱可能会出现一种危险:把亲密关系需求与爱情混为一谈。青年(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学新生)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很强烈。当他极其缺乏亲密关系时,某个异性与他交往便满足了他愿望。这时的青年不一定能分清亲密关系与爱情的区别。友谊一类的亲密关系表现为亲近、信任和互惠,爱情亦如是。虽然心理学家发现友情量表和爱情量表得分的相关并不高,两者确有差别,但清楚地分辨它们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一方有强烈错觉时,更可能把另一方的友谊信号误为爱情。把爱与友情混淆是造成单相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亲密关系的需要吸引青年参与恋爱,但有时青年不去恋爱却是由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双重而相互抵触的作用呢? 因为亲密关系是成熟的表现,它“要求亲近、信任和互惠,而且只有在双方具有处理这些需求的力量和成熟时才能实现。当真正的亲密关系培养起来之时,会将双方中的一位或两位的弱点带进这种关系。这些弱点在以前单独或假亲密时不会注意到。这些已有的弱点绷紧双方的关系,有时甚至毁掉它。因此„„即使在青年最有意义的体验中,亲密关系也会暴露出成长中的个性的最弱和最不想看到的一些方面。”对于那些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的青年,暴露自己的弱点是致命的。他们宁愿蜷缩在自己的圈子里,出于暴露缺点的恐惧不去涉足亲密关系的较高层次。
因为对亲密关系的惧怕而不去恋爱给青年的正常心理发育带来很大缺陷。亲密关系体验在自我力量形成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自我同一性需经过与人深层接触交流才能建立;自我概念要完善需接受另一个自我的评价干预。对于那些自我发展还不成熟的青年来说,恋爱对他们的影响利于大弊。当青年为了爱情的甜蜜而解除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时,他们的自我就在恋爱中得到有益的锻炼而成熟起来。
组织老生与大一新生开展一次座谈,主题就是“如何区分友谊和爱
情”,然后请老生谈谈为什么大一新生更倾向于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同时说说应如何很好地处理这种亲密关系。
(三)个性因素
影响恋爱的最重要个性因素是归属与服从。
归属和服从的需要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从属于社会,总要归于某个群体,得到他人的承认。完全脱离社会,
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社会交流的人也在自我认识中保持某种归属感。鲁宾逊的十年荒岛生涯就是在把自己看作拓荒的白人社会英雄中度过的,他甚至在那儿建立起模拟白人社会的小天地。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它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由此可知其重要性。 归属需要促使青年向群体认同。群体活动增强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对群体的共同归属(尤其是一些很小的群体)又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归属和服从也会使青年直接导向恋爱。因为恋爱双方是一个亲密关系极强的小圈子。在恋爱中,恋人能感觉到自己属于另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爱抚关心的滋味。两人共同分享所有的东西:财产、感情、秘密。恋爱能直接满足归属和服从的需要。
热恋中的情人经常共享很多东西,如金钱、贵重物品,而一旦恋情破裂,就会产生诸如财产分割、物品归还等纠葛,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多问题。
有时候,对群体的归属需要也会破坏恋爱。因为归属需要要求青年得到群体的认同。仅仅在恋爱的二人世界里不一定能满足它。于是青年投入各种群体活动。但恋爱具有排他性,恋人要求对方只属于自己。如果双方归属的群体不一样(这在男女之间很容易出现,两人的爱好不可能完全一致),就可能造成矛盾,引起一方的不满而危害两人关系。
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其他事务的关系是大多数恋人的艰巨任务,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心理紧张。此时求助于长辈和心理咨询医生的帮助是有益的。
四、爱情形态与大学生择偶
不少作家和学者研究过爱情的划分问题。心理分析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就把爱情形态分为性(sex,指本能的快乐)、性爱(Eros,性欲基础上的爱)、情爱(Philia,友爱类感情)、博爱(agape,为他人献身的爱)。不过最符合实际的也许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李.约翰(Lee Johnson)的分法。他把爱情分为“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狂爱”、“现实之爱”、“利他主义之爱”这六种。 “情欲之爱”指集中在外形美需要上想占有对方的爱。“游戏之爱”指把追求异性当成有趣的游戏。恋爱者不会有自我感情的真实投入,喜欢变换恋爱对象。“友谊之爱”是由于长期相处自然形成的亲如兄妹好友的恋爱关系,所谓“青梅竹马”就是此类爱
情的例子。“狂爱”指恋人对感情需要达到癫狂程度,这是一种病态感情。“现实之爱”则较理性化,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如自尊、金钱、地位)来选择可令其满足的对象。“利他主义之爱”也略带病态。此类恋人认为爱是一种感情奉献,在第三者对自己的恋人产生感情时常采取退出的办法,认为这才能使恋人更幸福。李.约翰指出,只有友谊之爱和现实之爱才真正牢固持久,过于浪漫或过于游戏都会使爱情短命。李.约翰划分的六种爱情形态大都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中有所反映。对不同形态爱情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你恋爱了吗?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周围大多数同学择偶的标准是什么?
(一)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之物。许多大学生也并不完全按照一个既定的框框去筛选周围的异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理想恋爱对象定出一些主客观条件还是必要的。
孙守成等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大学生择偶的目标取向把择偶标准分为三类:
①“精神满足型”。这类大学生选择恋人以理想、信念、价值、事业、能力等标准来衡量对方的水平,或以气质、性格、兴趣的相投作为共处的基本要求。他们对外貌、金钱、家庭背景等并不在意,而是以达到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为标准。孙守成认为,这种高尚的择偶标准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占大多数。
②以获得纯粹感官满足为目的之爱情,它是一种对“情欲之爱”的追求。择偶者着重注意恋爱对象的外表(身材、皮肤、相貌)和风度的吸引力。这类受外表吸引的爱情很难维持长久。问题是天长日久的相处会使外表失去新鲜感而降低吸引力。
③以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之爱,其实质是一种相互交换互惠的理性考虑。现实的择偶标准分为物质、虚荣和利用三种类型。物质型指以经济条件为追求目标,为满足物质需要而恋爱;虚荣型则看重地位、职称等荣誉的东西;利用型择偶更具指向性,往往是为了达到一明确目的,达到后则着手将恋爱对象抛弃。 三类择偶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纯粹持一种标准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择偶是在三种标准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
(二)爱情和谐的保证
爱情之花是美丽而娇嫩的,人们热切地追寻它,但有时候往往不知如何去呵护它,以至于爱情之花夭折。如何才能保证爱情的和谐呢?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大量幸福美满的家庭,得出爱情和谐至少需要以下三项保证:相互了解、地位背景相配、气质类型相投。前二者恰恰是友情之爱和现实之爱的特点。第三项则是心理学的范畴。要使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指导他们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合的恋人是有必要的。
胆汁质的人心理活动一般较强,心理变化比较频繁,对爱情的追求具有主动狂热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秘密毫不掩饰,对异性也非常热情,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毫不羞涩地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这种气质特征的缺点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造成爱情不能专一持久,两性关系较随便。多血质的人敏感而感情丰富,能灵活地适应环境。他们善于交际,易博得异性好感,其表露爱情方式也较大的胆直率,而且多血质人较高的创造性使他们的爱情生活充满情趣。但这种气质的人在爱情的稳定持久方面亦嫌不足。抑郁质的人怯懦腼腆,不善与异性交往。他们的感情深沉内向,经常缺乏表露的勇气,这使得他们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但这种气质的人对爱情的体验非常深刻持久,不易改变。粘液质的人做事较有计划,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也是如此。通常是先对异性进行周密的考察,再制订一套计划,按步骤行动。他们在爱情追求上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各种气质都有其优缺点。气质的相投主要是指一种互补效应。从择偶心理上说,人们容易对相同气质的人排斥,而想通过恋爱弥补自己的缺点。一般说来:胆汁质的男性宜选择粘液质女性;抑郁质男性宜选择胆汁质女性;多血质和粘液质男女应相互选择。这并不是说其它的选择就不选择。但最好不要是胆汁质气质的男女互配或抑郁质的男女互配。从气质嵌合的角度来说,以上两者是最不理想的搭配。选择互补气质的恋人可以使恋爱生活处于心理平衡的状态。
你恋爱了吗?与恋人一起做一做气质测验吧,看看你们是否是理想的伙伴。
五、恋爱行为及其心理调适
(一)热恋中的心理问题
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爱情就像玫瑰花,它给我们带来馨香的同时,有时也会刺伤脆弱的心灵,你知道热恋中会产生哪些心理问题吗?
爱情是由性爱与情爱构成的,以情爱来贬低性爱的恋爱观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害,这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不过强调性爱也会给大学生恋爱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性爱的特点是排他的,热恋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这种特点对维持爱情的稳定长久很有必要,如果任由恋人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爱情就不可能稳固。但排他性发展到极点会引起青年对恋人行动的猜疑,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大学生较同龄人具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轨迹,这也加强了发生猜疑的可能性。过度的猜疑甚至使某些恋人承受不了心理负担而轻生。
对恋人产生怀疑,不相信他(她)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的表现。自私心把恋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心理。自私心过强的人不允许恋人与其他异性有任何接触,认为恋人只属于自己。自私心理也含有自卑,真正自信的人很少会有这种怯懦表现。 自私、猜疑和嫉妒控制在一定范围里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不去嫉妒与自己的爱慕对象关系密切的异性。但过分的猜忌会影响爱情发展,影响心理健康。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猜疑嫉妒已无法控制,自己应付不过来时,最好去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对这种具轻微病态心理的大学生只要加些指导,一般容易治愈。
自私、猜疑和嫉妒是爱情的大敌,你可要小心它们摧残了娇嫩的爱情之花。
(二)爱情挫折及调适
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心理变态等。给予失恋者以合理的心理指导,使其情绪得到疏导发泄,对于减轻其心理紧张,避免心理失调是很有帮助的。
失恋的大学生朋友,请记住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而且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失恋再失命,是对生命的亵渎,留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单相思严格说来不算爱情挫折,因为连真正的爱情也没产生又谈何挫折呢!不过单相思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危害与失恋同样大。持续陷在单相思状态对本人的自尊、自我概念和性意识发展都有不利之处。 解决失恋和单相思先要端正认识。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也很必要,倾吐出郁积的情绪挫折会缓解积蓄的心理紧张。如果上面这些方法都不奏效,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产生代偿迁移效应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谓代偿迁移,指青年把失恋或单相思造成的心理紧张迁移到其它方面来缓解这种心理紧张。代偿迁移的方法有四:
1.确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方式。失恋或单恋者要认识到好的异性在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存在。时刻向自己重复这个信念(可以通过口头)就会在一段时间后使自己相信它。既然好的异性到处有,我就没必要纠缠在一个人身上不放。
2.“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酸葡萄效应指失恋或单恋者为了缓解内心痛苦,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那样说“葡萄是酸的”。指出以前恋人和单恋对象的一些缺点,有助于打破理想化倾向。“甜柠檬”效应则是罗列自己的各项优点。找出自己的美好之处可以恢复自信,从而减轻痛苦。
3.环境适移。不要再过多涉足以前常与恋人呆在一起的环境,睹物思人会使你更加悲伤。而时过境迁,痛苦就会慢慢淡去。
4.升华。恋爱的挫折可以化为一种动力。当你为了减轻心理紧张而把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你就会把这种紧张慢慢地释放,变成事业的帮助。贝多芬一生失恋多次而创下辉煌的乐章,由此可见恋爱挫折升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