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种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粗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2.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在哪儿?

3.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的目的是什么?

4.就本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简要的归纳。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甲: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乙:两种哲学哪个好。

  2.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

  3.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4.提出问题:创新和鼓励创新的问题。分析问题:①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得认真做点研究;②将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哲学进行比较;③叙述自己对这两种教育哲学的亲身体会。解决问题:两者各有短长,须相互吸取,互为补充,走出一条鼓励创新的全新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种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粗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2.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在哪儿?

3.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的目的是什么?

4.就本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简要的归纳。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甲: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乙:两种哲学哪个好。

  2.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

  3.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4.提出问题:创新和鼓励创新的问题。分析问题:①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得认真做点研究;②将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哲学进行比较;③叙述自己对这两种教育哲学的亲身体会。解决问题:两者各有短长,须相互吸取,互为补充,走出一条鼓励创新的全新之路。


相关内容

  • 7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 第七课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总体目标 : 1.把握本文整体,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发音准确的朗读课文,并回答预设的问题.能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了解科学技术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了解部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合作学习精神,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

  • [恒心][同步阅读]八年级语文上册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 同步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一)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 ...

  • 人教版语文初中目录
  • 人教版语文初中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在山的那边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3 生命生命 4 紫藤萝瀑布 5 童趣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 6 理想 7 短文两篇 8 人生寓言 9 我的信念 10 <论语>十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 1 ...

  • 语文版八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word同步练习2套
  •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胆怯(quâ) C.趋势(qǖ) 二.下列句子中多音字注音.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与日具增 挠头(náo) B.聘用(pìn) 弥补(mí) D.履次(lǚ) 竞争(jìng) D.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 ...

  • 鲁教版初中教材目录(五四学制)
  • 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五四学制)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2.生命,生命(杏林子) 3.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4.石缝间的生命(林希) 5.童趣(沈复) 6.<论语>十则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 阅读 7.风筝(鲁迅) 8 ...

  •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文题解题] ◎导读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 ...

  •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阅读附答案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 ...

  • 晚风中眺望彼岸(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晚风中眺望彼岸(节选) 迟子建 21世纪就在一片庸碌声中平凡地开始了.你别指望在那个世纪之交会有数百条彩虹横空出世令你惊喜不已,也不必担心像某些预言家所讲的那样会面临灭顶之灾.地球和人类在我看来都是很皮实的东西,虽然有陨石雨.战争.饥荒.瘟疫等等不间断地折磨 ...

  •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阅读答案
  •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