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论文
《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论文
东莞生态园规划分析
班 级: 14本科
学 号: 30号
姓 名: 胡德鹏
教 学 点: 农科
完成时间:2016年6月30日
摘要
简介
总则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区位图与中心区结构图
协调区用地规划与系统图
土地利用现状与空间结构图
用地规划图与交通规划图
水体景观与绿地系统图
绿地系统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与景观系统规划
生态规划
水体整治规划
规划措施与建议
生态优先、以水为源。
东莞生态园是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将建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简介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以下简称六镇协调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六镇协调规划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深入研究,重点解决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与协调发展问题。
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东莞生态园应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因此,坚持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的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
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将以全新的社会资源观,梳理、重组东莞东部地区的城市服务链和产业链,以生态环境整治为抓手,城市空间整合为手段,产业优化提升为目标,成为东莞社会经济双转型的示范项目。
总 则
为加快东莞市中心城区城市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四位一体”的中心城区格局形成,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园健康有序的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与要求,特编制《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规划目标
适应东莞社会经济双转型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生态园,使之成为东莞市双转型的示范地区,带动区域的产业提升和空间优化。
突出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成为指导下层次规划及工程实施的有效依据。
探索基于生态园模式的新城发展研究,通过对生态园发展的认识和研究,寻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路径,成为相关规划编制和管理领域的示范样板。
规划基本依据
1、《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2、《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3、《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
4、茶山、石排、企石、东坑、横沥及寮步等六镇总体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5、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
近期:2007-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城市规划区
规划区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六镇交界的东莞生态园征地范围,具体界限为广 深铁路(茶山段)以东,龙岗大道(石排)西南,东部快速路以北的核心地区,以及寮步寒溪河三角洲片区,石排东南部、茶山南部、横沥、东坑北部靠近东部快速路(以下简称东快)的部分用地,规划总面积30.54平方公里(不含各镇返还用地)。
本规划是东莞生态园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
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的建设行为,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本规划经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东莞生态园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城市定位
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
发展目标
在未来10-20年里,东莞生态园将发展成为东莞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
城市发展策略
1、新城发展策略
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统筹区域中的要素与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高质利用,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构建具有区域节点价值的新城。
2、生态修复策略
治水为前: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
以绿为基:合理串联“山、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进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建立完整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自然与城市的渗透融合。
以水为源:对生态园的众多水景资源进行功能区划,并围绕水空间合理组织、积极引导城市活动场所,建设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生态园。
3、产业创新策略
积极引导发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根植性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优化提升周边镇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周边镇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迈
进。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吸纳高新技术项目及企业入园发展。
4、区域统筹策略
从区域资源一体化利用角度出发,统筹各项资源配置,通过地区水系的整治带动东莞市河流水系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构筑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产业的提升和带动,加速传统优势产业的更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通过空间的整合,实现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和幅射功能,协调六镇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推动东莞社会经济双转型。
5、文化传承策略
注重生态园周边文化遗产的多功能、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着眼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风貌和特点。
适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文化特色,利用周边南社和塘尾等人文历史资源,与生态园的湿地环境修复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区位图与中心区结构图
区位图
中心区结构图
协调区用地规划图
协调区生态系统图
土地利用现状
空间结构图
用地规划图
交通规划图
水体景观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构建结构合理、效益充分、
功能完备的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园区生态安全
格局,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园园林绿地系统。把东莞生态园建成全国生态绿化水平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符合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生态园区。
规划布局
规划为“一轴一带·两网多核心”的绿地空间结构
一轴:是指由生态园中心轴线上连续的生态湿地组成的湿地生态轴。
一带:东部快速路是生态园串联六镇(寮步、茶山、石排、东坑、横沥、企石)的骨架,由它两侧的带状绿地构成了复合型的生态绿带。
两网:两网分别为绿网和蓝网,它们的交织构成了生态园的生态基底。
多核心:在绿网、蓝网交接的、自然资源比较优越的区域形成由湿地公园等公园绿地组成的生态绿核。
绿地分类规划
生态园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1、公共绿地
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126.87公顷。在生态园园区内新建多处综合性公园以及社区公园,同时结合河道、渠道设置带状绿地,结合道路广场设置街头绿地等。
2、生产防护绿地
规划生产防护绿地面积93.52公顷。主要沿着东部快速路、龙岗大道、铁路以及南畬朗排洪渠两侧。
3、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绿地和道路绿地, 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工业用地的周边及区内道路绿地。生态园中的其他绿地以生态绿地为主,包括生态林地和生态湿地。规划生态绿地及水面面积为1496.1公顷,占生态园总面积的49%。
古树名木保护
生态园内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集中在茶山起朗麦屋围背底,共32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标准的有5株,国家二级古树标准的有3株,国家三级古树标准的有24株,以高山榕和朴树为主。规划建设中应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并对其采取必要的管理保护措施。
景观系统规划图
生态修复目标
修复现有生态环境,构建以水体、湿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提高园区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已遭受破坏、污染的部分环境,进行不同级别的恢复和重建。加强环境保护,改善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逐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采取分区治理的原则,处理污水,整治河道,重现生机蓬勃的生态景观。
整体生态格局
以“山、水、路、林、田”等生态要素为底质,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以市域生态结构为骨架,以东江生态走廊、 寒溪河生态走廊、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为基础增加南畬朗生态走廊,构建两纵两横的生态框架。形成“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范围绿色空间的生态重构。
生态功能分区
1、生态核心区:主要指南畬朗中央水系、东快生态走廊,三角洲生态湿地、下沙生态湿地等环境生态组合资源,以水体保护、生态修复为手段, 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
2、生态保育区:主要指广深铁路与中央水系之间区域,以生态防护和低密度建设研发、旅游、度假等为主要功能;
3、生态影响区:主要指南畬朗东北侧、东快南侧等建设用地,以生活居住、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功能。
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分为水体、植被、土壤及生物多样性修复四个方面。
1、水体生态修复:沟通池塘,改善水质;种植水生、水际植物;引进培养
底栖生物体系,并结合东莞市域水库联网工程,建立长期保证水质的措施。
2、植被生态修复:以适地适树为原则,营造乔、灌、草复层结构,清除入侵性较强的水生物种,引进具有湿地特色且适合当地生长的湿地植物群落,丰富自然植物群落种类,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
3、土壤生态修复: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对于被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通过生态复绿与生物工程改善土壤土质。
4、生物多样性修复:从适生性动植物两个层面入手,创造条件,建立水——微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形成多级食物链网络。
水系整治规划
规划目标
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成为促进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整体意象的基本结构。
水系布局
本次规划生态园水系主要由排洪渠、中央水系、生态湿地组成。
1、排洪渠
保留现状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基本走向不变,并进行清淤、挖深、疏通、局部拓宽及断面改造。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洪渠,将南畬朗与大圳埔联通。使三条主要排洪渠相互连通,从而使区内水系形成网状。
2、中央水系
结合生态园水系生态景观及蓄洪滞洪的需要,采取适度的挖湖措施,建设中央水系。中央水系由月塘湖、生态岛群组成,是生态园的生态核心。
3、生态湿地
规划建设燕岭湿地、下沙生态湿地、大圳埔生态湿地。三湿地分别净化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园内水体,以改善水质,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水系整治
水系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截污及污水处理、排渠建设与整治、挖湖造水、排涝设施建设、水体置换、湿地建设等。
1、截污及污水处理
沿龙岗大道铺设截污干管,主要收集企石镇东部及石排镇的污水入南畬朗污
水处理厂,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处理截污干管收集的污水后排放。
2、排渠建设与整治
对南畬朗、大圳埔排渠进行拓宽、清淤、疏浚改造,并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水渠。
3、挖湖造水
建设生态岛群及月塘湖,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集中水面,作为生态园的景观核心,同时在洪水期承担调洪滞洪的作用。
4、排涝设施建设
保留燕岭排站,新建下沙排站,扩建南畬朗排站、大圳埔排站。
5、水体置换
在水系建设的初期,洪水季节在东引河水质相对较好时,引东引河水进入南畬朗排渠,将生态园已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置换,并以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作为生态园改善中央水系水质的备用水源。
6、湿地建设
建设燕岭、下沙、大圳埔三处集中的湿地,发挥一定的净化生态园水系水质的功效。
水体分级保护规划
保护区:位于下沙湿地和大圳埔生态湿地区域。在该区内不开展公众参与性较强的水上活动,除大圳埔渠主航道外,不允许任何游客船只驶入,只设立必要的游步道。
限制区:北部燕岭湿地,可有限制的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允许摇橹船驶入,但不允许大型船只进入。
活动区:西南部的三角洲地带和中部的月塘湖、生态岛群区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允许电瓶船驶入。
水体景观游赏规划
1、景观分区规划
①岭南文化水景区:北部与临近生态园的古村落相连接的区域。水体以池塘为构架,展现传统岭南人文环境特色。
②生态休闲水景区:月塘湖、生态岛群区域。提供较为现代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营造湿地植物展示园、鸟类栖息岛、观鸟楼等生态游览设施。
③湿地展示水景区:燕岭湿地区域。主要展示湿地的净化水质的生态过程。水体以滩地和涧流为主。
④三角洲生态水景区:结合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态,提供生态园重要的湿地生态环境特色背景。
2、河道规划
①航道分级:主航道,通航电瓶船,共有两条,一条是南畬朗渠,另一条则是东起中央水系,西至寒溪河,并向北延伸直至东江;次航道,只能通行摇橹船,河道最窄处不得少于三米。主要是连接生态岛群和燕岭湿地景区的各小型航道。 ②典型河道断面:除防洪排涝的特殊需要外,河道两岸均为自然驳岸,缓坡处理。河道两侧种植挺水植物,水、岸临界处栽植耐水湿的高草、灌木及部分乔木,以适应洪水位时被水淹没的阶段。
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规划目标
形成以水体景观为主体,多种生态景观并存的综合生态景观格局。塑造生态化景观特征,突出生态园的生态特色,形成整体统一、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对重要节点进行景观特色塑造,形成地区景观的节点和标志。
景观要素
划定主要景观节点、道路景观节点、生态景观轴、城市景观主轴、城市景观次轴及特色景观区等点、线、面的景观控制要素,来确立生态园景观系统的结构。
景观节点
主要景观节点:以生态园管委会办公区为规划区主要景观节点,该节点为生态园中心位置,南临月塘湖,北靠生态岛群湿地,是生态园核心地区的重要标志性节点。该节点主要以管委会行政办公建筑体现生态园的生态化、现代化形象。
道路景观节点:景观敏感度较高的道路交叉口。包括7、8号路交叉口,生态园大道与10号、49号路交叉口,39、23号路交叉口,东部快速路与莞谢路(64号路)、石横大道交叉口。
生态景观轴
东部快速生态景观轴主要以沿线绿化景观体现生态园良好的绿化景观特征。南畬朗生态景观轴主要以水系及湿地景观体现生态园的湿地特征。
城市景观轴
城市景观主轴:生态园大道,南连松山湖大道,北至石排镇中心。沿该轴线应以特征性的景观效果体现生态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景观次轴:包括6号路、7号路和10号路。6号路南北向贯穿生态园中部地区,沿中部湿地及旅游、研发、办公用地中穿过,沿路景观为生态园重要的核心景观,体现了园区各功能地区的景观特征。7号路为古村连接路,联系茶山南社和石排塘尾,是联系传统文化地区的景观道路,体现东莞市传统文化特色。10号路为沿南畬朗渠的景观路,是南畬朗渠东侧产业及居住联系的纽带。
特色景观区
湿地水景区主要展示湿地的净化水质的生态过程,以湿地为景观特征。 文化水景区以历史古村落为依托,展现富有岭南文化特色水体景观。 休闲水景区提供较为现代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景观区。
规划措施与建议
开发管理模式
1、管理分区
为了便于生态园开发管理及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规划建立规划区与协调区两级管理模式。规划区为东莞生态园征地范围,面积30.51平方公里;协调区为依据生态园外围城市主次干道及河流水系等地物地貌划定的管理协调范围,面积为65.2平方公里。
2、管理事权
协调区主要对生态园邻近地区相关的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协调,在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和协调各镇与生态园衔接地区的土地、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及资源的调配。规划区为生态园管委会全权管理、规划、建设及运营。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的原则,由市政府统一编制协调区规划,由各镇分头组织实施。
土地开发基本思路
1、开发上突出生态、现代、科技、联动理念, 重在可持续发展。
2、充分体现“经营城市”的核心理念,以城市土地作为重要资源,用市场机制有效进行经营运作,形成产业、旅游、商务、经济、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项目开发模式选择
1、开发模式
生态园管委会对生态园进行整体规划,全面把握统筹园区的发展方向;对园区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变成熟地后再分块出让;对园区核心位置部分土地引进具有雄厚实力、良好信誉、知名度高的开发商和有影响的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
企业提供示范效应;对产业用地的出让严格控制,杜绝污染性项目的入园。
2、开发策略
以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为先,通过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提升土地价值,带动片区发展;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为园区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设施的先期建设和开发,集聚片区人气,提升地区活力;通过不断完善园区的城市配套设施,为园区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围。
实施建议与政策保障
1、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生态园的重大决策与日常的开发管理工作。主要承担规划与统筹职能、决策与协调职能、管理与监督职能、招商与营运职能、推广与宣传职能、资讯与服务职能。
2、组建东莞生态园土地开发中心,负责一级土地开发运营与土地年度供应;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拆迁补偿、市场融资以及引入有影响力的投资商或财团参与开发运营;与管理委员会合作,进行品牌营销、宣传推广、招商引资;通过吸纳入股、安排就业等方式,扶持本地居民的发展。
3、加快推行六镇协调机制,行政区划调整等制度创新
建议尽快建立生态园与六镇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考虑到行政区划调整等制度创新所引发的空间重组的可能性,规划建议对生态园的主导功能及次要功能保留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
华南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论文
《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论文
东莞生态园规划分析
班 级: 14本科
学 号: 30号
姓 名: 胡德鹏
教 学 点: 农科
完成时间:2016年6月30日
摘要
简介
总则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区位图与中心区结构图
协调区用地规划与系统图
土地利用现状与空间结构图
用地规划图与交通规划图
水体景观与绿地系统图
绿地系统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与景观系统规划
生态规划
水体整治规划
规划措施与建议
生态优先、以水为源。
东莞生态园是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将建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简介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以下简称六镇协调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六镇协调规划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深入研究,重点解决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与协调发展问题。
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东莞生态园应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因此,坚持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的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
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将以全新的社会资源观,梳理、重组东莞东部地区的城市服务链和产业链,以生态环境整治为抓手,城市空间整合为手段,产业优化提升为目标,成为东莞社会经济双转型的示范项目。
总 则
为加快东莞市中心城区城市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四位一体”的中心城区格局形成,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园健康有序的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与要求,特编制《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规划目标
适应东莞社会经济双转型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生态园,使之成为东莞市双转型的示范地区,带动区域的产业提升和空间优化。
突出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成为指导下层次规划及工程实施的有效依据。
探索基于生态园模式的新城发展研究,通过对生态园发展的认识和研究,寻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路径,成为相关规划编制和管理领域的示范样板。
规划基本依据
1、《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2、《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3、《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
4、茶山、石排、企石、东坑、横沥及寮步等六镇总体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5、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
近期:2007-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城市规划区
规划区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六镇交界的东莞生态园征地范围,具体界限为广 深铁路(茶山段)以东,龙岗大道(石排)西南,东部快速路以北的核心地区,以及寮步寒溪河三角洲片区,石排东南部、茶山南部、横沥、东坑北部靠近东部快速路(以下简称东快)的部分用地,规划总面积30.54平方公里(不含各镇返还用地)。
本规划是东莞生态园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
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的建设行为,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本规划经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东莞生态园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城市定位
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
发展目标
在未来10-20年里,东莞生态园将发展成为东莞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
城市发展策略
1、新城发展策略
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统筹区域中的要素与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高质利用,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构建具有区域节点价值的新城。
2、生态修复策略
治水为前: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
以绿为基:合理串联“山、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进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建立完整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自然与城市的渗透融合。
以水为源:对生态园的众多水景资源进行功能区划,并围绕水空间合理组织、积极引导城市活动场所,建设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生态园。
3、产业创新策略
积极引导发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根植性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优化提升周边镇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周边镇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迈
进。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吸纳高新技术项目及企业入园发展。
4、区域统筹策略
从区域资源一体化利用角度出发,统筹各项资源配置,通过地区水系的整治带动东莞市河流水系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构筑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产业的提升和带动,加速传统优势产业的更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通过空间的整合,实现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和幅射功能,协调六镇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推动东莞社会经济双转型。
5、文化传承策略
注重生态园周边文化遗产的多功能、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着眼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风貌和特点。
适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文化特色,利用周边南社和塘尾等人文历史资源,与生态园的湿地环境修复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区位图与中心区结构图
区位图
中心区结构图
协调区用地规划图
协调区生态系统图
土地利用现状
空间结构图
用地规划图
交通规划图
水体景观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构建结构合理、效益充分、
功能完备的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园区生态安全
格局,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园园林绿地系统。把东莞生态园建成全国生态绿化水平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符合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生态园区。
规划布局
规划为“一轴一带·两网多核心”的绿地空间结构
一轴:是指由生态园中心轴线上连续的生态湿地组成的湿地生态轴。
一带:东部快速路是生态园串联六镇(寮步、茶山、石排、东坑、横沥、企石)的骨架,由它两侧的带状绿地构成了复合型的生态绿带。
两网:两网分别为绿网和蓝网,它们的交织构成了生态园的生态基底。
多核心:在绿网、蓝网交接的、自然资源比较优越的区域形成由湿地公园等公园绿地组成的生态绿核。
绿地分类规划
生态园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1、公共绿地
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126.87公顷。在生态园园区内新建多处综合性公园以及社区公园,同时结合河道、渠道设置带状绿地,结合道路广场设置街头绿地等。
2、生产防护绿地
规划生产防护绿地面积93.52公顷。主要沿着东部快速路、龙岗大道、铁路以及南畬朗排洪渠两侧。
3、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绿地和道路绿地, 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工业用地的周边及区内道路绿地。生态园中的其他绿地以生态绿地为主,包括生态林地和生态湿地。规划生态绿地及水面面积为1496.1公顷,占生态园总面积的49%。
古树名木保护
生态园内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集中在茶山起朗麦屋围背底,共32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标准的有5株,国家二级古树标准的有3株,国家三级古树标准的有24株,以高山榕和朴树为主。规划建设中应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并对其采取必要的管理保护措施。
景观系统规划图
生态修复目标
修复现有生态环境,构建以水体、湿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提高园区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已遭受破坏、污染的部分环境,进行不同级别的恢复和重建。加强环境保护,改善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逐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采取分区治理的原则,处理污水,整治河道,重现生机蓬勃的生态景观。
整体生态格局
以“山、水、路、林、田”等生态要素为底质,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以市域生态结构为骨架,以东江生态走廊、 寒溪河生态走廊、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为基础增加南畬朗生态走廊,构建两纵两横的生态框架。形成“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范围绿色空间的生态重构。
生态功能分区
1、生态核心区:主要指南畬朗中央水系、东快生态走廊,三角洲生态湿地、下沙生态湿地等环境生态组合资源,以水体保护、生态修复为手段, 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
2、生态保育区:主要指广深铁路与中央水系之间区域,以生态防护和低密度建设研发、旅游、度假等为主要功能;
3、生态影响区:主要指南畬朗东北侧、东快南侧等建设用地,以生活居住、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功能。
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分为水体、植被、土壤及生物多样性修复四个方面。
1、水体生态修复:沟通池塘,改善水质;种植水生、水际植物;引进培养
底栖生物体系,并结合东莞市域水库联网工程,建立长期保证水质的措施。
2、植被生态修复:以适地适树为原则,营造乔、灌、草复层结构,清除入侵性较强的水生物种,引进具有湿地特色且适合当地生长的湿地植物群落,丰富自然植物群落种类,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
3、土壤生态修复: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对于被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通过生态复绿与生物工程改善土壤土质。
4、生物多样性修复:从适生性动植物两个层面入手,创造条件,建立水——微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形成多级食物链网络。
水系整治规划
规划目标
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成为促进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整体意象的基本结构。
水系布局
本次规划生态园水系主要由排洪渠、中央水系、生态湿地组成。
1、排洪渠
保留现状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基本走向不变,并进行清淤、挖深、疏通、局部拓宽及断面改造。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洪渠,将南畬朗与大圳埔联通。使三条主要排洪渠相互连通,从而使区内水系形成网状。
2、中央水系
结合生态园水系生态景观及蓄洪滞洪的需要,采取适度的挖湖措施,建设中央水系。中央水系由月塘湖、生态岛群组成,是生态园的生态核心。
3、生态湿地
规划建设燕岭湿地、下沙生态湿地、大圳埔生态湿地。三湿地分别净化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园内水体,以改善水质,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水系整治
水系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截污及污水处理、排渠建设与整治、挖湖造水、排涝设施建设、水体置换、湿地建设等。
1、截污及污水处理
沿龙岗大道铺设截污干管,主要收集企石镇东部及石排镇的污水入南畬朗污
水处理厂,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处理截污干管收集的污水后排放。
2、排渠建设与整治
对南畬朗、大圳埔排渠进行拓宽、清淤、疏浚改造,并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水渠。
3、挖湖造水
建设生态岛群及月塘湖,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集中水面,作为生态园的景观核心,同时在洪水期承担调洪滞洪的作用。
4、排涝设施建设
保留燕岭排站,新建下沙排站,扩建南畬朗排站、大圳埔排站。
5、水体置换
在水系建设的初期,洪水季节在东引河水质相对较好时,引东引河水进入南畬朗排渠,将生态园已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置换,并以东莞水库联网工程作为生态园改善中央水系水质的备用水源。
6、湿地建设
建设燕岭、下沙、大圳埔三处集中的湿地,发挥一定的净化生态园水系水质的功效。
水体分级保护规划
保护区:位于下沙湿地和大圳埔生态湿地区域。在该区内不开展公众参与性较强的水上活动,除大圳埔渠主航道外,不允许任何游客船只驶入,只设立必要的游步道。
限制区:北部燕岭湿地,可有限制的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允许摇橹船驶入,但不允许大型船只进入。
活动区:西南部的三角洲地带和中部的月塘湖、生态岛群区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允许电瓶船驶入。
水体景观游赏规划
1、景观分区规划
①岭南文化水景区:北部与临近生态园的古村落相连接的区域。水体以池塘为构架,展现传统岭南人文环境特色。
②生态休闲水景区:月塘湖、生态岛群区域。提供较为现代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营造湿地植物展示园、鸟类栖息岛、观鸟楼等生态游览设施。
③湿地展示水景区:燕岭湿地区域。主要展示湿地的净化水质的生态过程。水体以滩地和涧流为主。
④三角洲生态水景区:结合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态,提供生态园重要的湿地生态环境特色背景。
2、河道规划
①航道分级:主航道,通航电瓶船,共有两条,一条是南畬朗渠,另一条则是东起中央水系,西至寒溪河,并向北延伸直至东江;次航道,只能通行摇橹船,河道最窄处不得少于三米。主要是连接生态岛群和燕岭湿地景区的各小型航道。 ②典型河道断面:除防洪排涝的特殊需要外,河道两岸均为自然驳岸,缓坡处理。河道两侧种植挺水植物,水、岸临界处栽植耐水湿的高草、灌木及部分乔木,以适应洪水位时被水淹没的阶段。
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规划目标
形成以水体景观为主体,多种生态景观并存的综合生态景观格局。塑造生态化景观特征,突出生态园的生态特色,形成整体统一、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对重要节点进行景观特色塑造,形成地区景观的节点和标志。
景观要素
划定主要景观节点、道路景观节点、生态景观轴、城市景观主轴、城市景观次轴及特色景观区等点、线、面的景观控制要素,来确立生态园景观系统的结构。
景观节点
主要景观节点:以生态园管委会办公区为规划区主要景观节点,该节点为生态园中心位置,南临月塘湖,北靠生态岛群湿地,是生态园核心地区的重要标志性节点。该节点主要以管委会行政办公建筑体现生态园的生态化、现代化形象。
道路景观节点:景观敏感度较高的道路交叉口。包括7、8号路交叉口,生态园大道与10号、49号路交叉口,39、23号路交叉口,东部快速路与莞谢路(64号路)、石横大道交叉口。
生态景观轴
东部快速生态景观轴主要以沿线绿化景观体现生态园良好的绿化景观特征。南畬朗生态景观轴主要以水系及湿地景观体现生态园的湿地特征。
城市景观轴
城市景观主轴:生态园大道,南连松山湖大道,北至石排镇中心。沿该轴线应以特征性的景观效果体现生态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景观次轴:包括6号路、7号路和10号路。6号路南北向贯穿生态园中部地区,沿中部湿地及旅游、研发、办公用地中穿过,沿路景观为生态园重要的核心景观,体现了园区各功能地区的景观特征。7号路为古村连接路,联系茶山南社和石排塘尾,是联系传统文化地区的景观道路,体现东莞市传统文化特色。10号路为沿南畬朗渠的景观路,是南畬朗渠东侧产业及居住联系的纽带。
特色景观区
湿地水景区主要展示湿地的净化水质的生态过程,以湿地为景观特征。 文化水景区以历史古村落为依托,展现富有岭南文化特色水体景观。 休闲水景区提供较为现代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景观区。
规划措施与建议
开发管理模式
1、管理分区
为了便于生态园开发管理及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规划建立规划区与协调区两级管理模式。规划区为东莞生态园征地范围,面积30.51平方公里;协调区为依据生态园外围城市主次干道及河流水系等地物地貌划定的管理协调范围,面积为65.2平方公里。
2、管理事权
协调区主要对生态园邻近地区相关的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协调,在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和协调各镇与生态园衔接地区的土地、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及资源的调配。规划区为生态园管委会全权管理、规划、建设及运营。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的原则,由市政府统一编制协调区规划,由各镇分头组织实施。
土地开发基本思路
1、开发上突出生态、现代、科技、联动理念, 重在可持续发展。
2、充分体现“经营城市”的核心理念,以城市土地作为重要资源,用市场机制有效进行经营运作,形成产业、旅游、商务、经济、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项目开发模式选择
1、开发模式
生态园管委会对生态园进行整体规划,全面把握统筹园区的发展方向;对园区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变成熟地后再分块出让;对园区核心位置部分土地引进具有雄厚实力、良好信誉、知名度高的开发商和有影响的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
企业提供示范效应;对产业用地的出让严格控制,杜绝污染性项目的入园。
2、开发策略
以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为先,通过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提升土地价值,带动片区发展;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为园区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设施的先期建设和开发,集聚片区人气,提升地区活力;通过不断完善园区的城市配套设施,为园区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围。
实施建议与政策保障
1、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生态园的重大决策与日常的开发管理工作。主要承担规划与统筹职能、决策与协调职能、管理与监督职能、招商与营运职能、推广与宣传职能、资讯与服务职能。
2、组建东莞生态园土地开发中心,负责一级土地开发运营与土地年度供应;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拆迁补偿、市场融资以及引入有影响力的投资商或财团参与开发运营;与管理委员会合作,进行品牌营销、宣传推广、招商引资;通过吸纳入股、安排就业等方式,扶持本地居民的发展。
3、加快推行六镇协调机制,行政区划调整等制度创新
建议尽快建立生态园与六镇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考虑到行政区划调整等制度创新所引发的空间重组的可能性,规划建议对生态园的主导功能及次要功能保留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