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活页作业(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 C.大气辐射

2.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逆辐射——C

解析:由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1.A 2.C

3.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温差)较月球表面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 ) ①白天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②白天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作用明显 ③夜晚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④夜晚大气逆辐射产生保温作用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B.太阳 D.大气逆辐射

解析:昼夜温差与昼夜的温度高低有关。地球上,白昼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因而昼夜温差小。

答案:A

4.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解析: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吸热和放热均快,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有云时,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比无云时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无云时高,昼夜温差小。

答案: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解析:白天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海洋上气流下沉,陆地上气流上升,吹海风。 答案:C

6.图示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下列数字序号的具体内容与其组合最恰当的是(

)

①城区和郊区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垂直运动 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④空气水平运动 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 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

解析:解题需掌握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从①→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B

7.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______(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处是海洋,B处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

解析:比较高空同一水平面上C、D两处的气压高低,可以选择高空等压面作为参照物。C位于等压面以下,D位于等压面以上,所以C的气压高于D。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因此A的气压低于B。如果A处是海洋,B处是陆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说明此时是夜晚。

答案:(1)高 低 (2)高 (3)顺 (4)夜晚

读下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g表示不同辐射),完成8~10题。

8.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箭头a C.箭头c

9.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 B.箭头b D.箭头d

10.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任何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相反。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而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为长波辐射。明确图中各箭头a为太阳辐射,b、g为地面辐射,c、d为大气辐射(其中c为大气逆辐射),f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e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答案:8.A 9.C 10.D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低

B.气温高,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12.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位置应选择在( )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化工厂区位选择时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外。

答案:11.B 12.C

海子曾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代影视剧中,女主角往往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散,反映出女主角愉快的心情。甲、乙两图分别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甲图①②③④四处中,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C.③处

B.②处 D.④处

14.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散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B.8时至16时 D.6时至18时

解析:第13题,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故选D项。第14题,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散,说明近地面此时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气温。依据乙图中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曲线可以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B项符合要求。

答案:13.D 14.B

15.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4)近地面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解析:第(1)题,要注意下列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吸收、散射、反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反射作用和削弱作用等同起来;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不能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等同起来。第(2)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等角度来分析。第(3)题,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对太阳辐射具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第(4)题,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活页作业(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读下图,完成1、2题。

1.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 C.大气辐射

2.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逆辐射——C

解析:由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1.A 2.C

3.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温差)较月球表面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 ) ①白天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②白天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作用明显 ③夜晚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④夜晚大气逆辐射产生保温作用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B.太阳 D.大气逆辐射

解析:昼夜温差与昼夜的温度高低有关。地球上,白昼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因而昼夜温差小。

答案:A

4.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解析: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吸热和放热均快,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有云时,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比无云时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无云时高,昼夜温差小。

答案: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解析:白天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海洋上气流下沉,陆地上气流上升,吹海风。 答案:C

6.图示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下列数字序号的具体内容与其组合最恰当的是(

)

①城区和郊区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垂直运动 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④空气水平运动 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 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

解析:解题需掌握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从①→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B

7.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______(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处是海洋,B处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

解析:比较高空同一水平面上C、D两处的气压高低,可以选择高空等压面作为参照物。C位于等压面以下,D位于等压面以上,所以C的气压高于D。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因此A的气压低于B。如果A处是海洋,B处是陆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说明此时是夜晚。

答案:(1)高 低 (2)高 (3)顺 (4)夜晚

读下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g表示不同辐射),完成8~10题。

8.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箭头a C.箭头c

9.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 B.箭头b D.箭头d

10.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任何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相反。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而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为长波辐射。明确图中各箭头a为太阳辐射,b、g为地面辐射,c、d为大气辐射(其中c为大气逆辐射),f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e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答案:8.A 9.C 10.D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低

B.气温高,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12.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位置应选择在( )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化工厂区位选择时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外。

答案:11.B 12.C

海子曾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代影视剧中,女主角往往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散,反映出女主角愉快的心情。甲、乙两图分别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甲图①②③④四处中,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C.③处

B.②处 D.④处

14.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散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B.8时至16时 D.6时至18时

解析:第13题,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故选D项。第14题,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散,说明近地面此时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气温。依据乙图中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曲线可以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B项符合要求。

答案:13.D 14.B

15.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4)近地面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甲、乙、丙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解析:第(1)题,要注意下列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吸收、散射、反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反射作用和削弱作用等同起来;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不能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等同起来。第(2)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等角度来分析。第(3)题,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对太阳辐射具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第(4)题,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说课稿
  •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课属于新课.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练习反馈这四个环节来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分析 从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 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 节内 ...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学案
  • 东平明湖中学高一 地理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2.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4.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 ...

  •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完整版
  •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完整版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①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 时安排. ②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③说学法 ...

  •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必备必备(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归纳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天体是指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自然存在的天, 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

  • 2014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总星系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其他 地月系月球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 ...

  •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
  • 1 高一地理必修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恒星世界 ...

  •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

  •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
  •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邹义东 一.课前系统 (一) .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 ...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