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

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读单元导读,交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学习重点: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二)、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学多才,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

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2、学生反馈。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

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

时着地。是按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试验成功的顺序叙述的。)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胆大妄为

4、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2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3 集体探讨,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伽利略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

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执着追求真理。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

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许多老

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在人们眼里是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否用简单的方法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如:画图或者实物演示)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

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

个著名的试验。(出示幻灯,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教师小节: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5、学生交流。

(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6、拓展训练。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作业

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六、说板书设计

我在力争简洁、重点突出的原则下,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大哲学家 都信奉) (25岁 提出问题很不寻常)

10磅——1磅 疑问—试验 10磅——1磅

(反复)

(先着地---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

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读单元导读,交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学习重点: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二)、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学多才,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

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2、学生反馈。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

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

时着地。是按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试验成功的顺序叙述的。)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胆大妄为

4、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2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3 集体探讨,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伽利略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

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执着追求真理。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

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许多老

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在人们眼里是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否用简单的方法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如:画图或者实物演示)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

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

个著名的试验。(出示幻灯,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教师小节: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5、学生交流。

(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6、拓展训练。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作业

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六、说板书设计

我在力争简洁、重点突出的原则下,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大哲学家 都信奉) (25岁 提出问题很不寻常)

10磅——1磅 疑问—试验 10磅——1磅

(反复)

(先着地---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关内容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详细教案
  • 一.导入课题: 1.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喜欢提问题,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有的连老师也很难解答.他还喜欢和同学展开辩论,大家称他为"辩论家".17世纪,距离现在已300年了,那时候科学还没有现在发达,人们非常信奉也就是非常相信一个大哲学家的话 ...

  •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 ...

  • 在"导字"上下功夫
  • 安徽省绩溪县华阳小学 ○章恒●○ 语文教学,即要教知识,又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就不能"灌",而要"导",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而言.它主要表现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在教学过程 ...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 我的探究 呢? 1 (二)创新先学 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资料. 二.展示反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我们学校的楼道里挂满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的画像,大大小小大约有四十多副吧!有哪些有心人留意过他们是谁? 2.他们都是世界名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像他们一样 ...

  • 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
  •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制订了准确.简明.科学.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多数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目标非常熟悉,却疏于对课时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的科学制订,走入了"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影响了语文 ...

  •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测试题
  •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l0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1.对于老师和妈妈说的正确的话,我们就无须biàn lùn( )了. 2.这次考试,我只比同桌lüè wēi( )高一点,看来我下次要努力了. 3.这件事,无论我怎样jiě shì( ),他都不相信,我实在是 ...

  • 小学数学的横向联系
  • 作者:陈周沐 中小学教学(小学版) 2000年02期 当代科学的发展,边缘科学如生物数学.医疗数学等的出现,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学校中各门功课互相渗透密切关联.因此,加强小学数学与各门功课的横向联系,很有必要.这样做,一可以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数学素质:二为学生将来掌握现代科技 ...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课内阅读练习3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课内阅读练习(三) 九.课内阅读(50分) <触摸春天>文段选读练习(一)(20分)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jìng jìn )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chàng chàn),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bàn bàng).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 ...

  • [平抛运动]单元练习题
  • <平抛运动>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以相同的速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质量大的物体先着地 B质量小的物体飞出的水平距离大 C 两物体着地时间由抛出点与着地点的高度决定 D两物体着地时间一样长,飞出的水平距离一样大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