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拜占庭帝国
衰亡原因的研究
崔艳红
自16世纪拜占庭学产生之日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以期能从这个大帝国的衰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中叶,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基本与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接轨,尤其是近20年内中国学者们广泛地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拜占庭学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令国际拜占庭学界刮目相看。
关于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阶级斗争论、小农经济破产论、社会机体腐败论和时代落后论等几种观点。
阶级斗争论的主要代表是苏联学者乌达里曹娃和列甫钦柯。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学者翻译引进了这两位苏联学者的文章,建国后的第一篇译著是在5史学译丛61955年第1期发表的由苏联学者乌达里曹娃撰写、由臧之权翻译的5论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内在原因6一文。这篇文章从有关拜占庭灭亡的原始资料入手,首先列举了14、15世纪的东欧(包括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匈牙利)、西欧和拜占庭史料中史家对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一历史事件采取的不同态度,引出了国人探讨拜占庭帝国灭亡内在原因的兴趣。她提出的内在原因有:/因生产力与封建的生产关系之间愈来愈不协调而引起的拜占庭的经济衰落;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破产和贫困;外国人侵入拜占庭帝国阻碍了它的经济发展;拜占庭社会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封建主们的横行霸道和他们之间的激烈的内讧;最后还有,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化和一部分贵族的卖国政策。0¹同时她还提出了帝国灭亡的外在因素,/即拜占庭帝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困难情况和教皇、西欧封建主们的出卖行为0º。这篇文章虽然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但可惜她对晚期拜占庭经济生活的分析仅限于从理论上阐明了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必将引起社会革命的原理,而未能深入指出拜占庭经济衰败与国家灭亡的关系,使人难以了解当时经济衰败对拜占庭帝国后来的灭亡究竟有何具体而深刻的影响。虽然整篇文章充满了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但仍可见其可贵之处,即她启发了人们从广泛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原因。第二篇探讨这一课题的译著是载于5历史教学61956年第11期由用石翻译的苏联学者列¹º乌达里曹娃:5论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内在原因6,5史学译丛61955年第1期,第125页。:65,
甫钦柯的文章5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6。本文作者指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并非由于土耳其人拥有特殊的力量,而是由于它自身的衰微。0¹作者认为要研究拜占庭灭亡的原因就必须要分析它内在的社会经济原因、晚期拜占庭封建制度的特点、末代王朝的拜占庭城市和帝国灭亡前夕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而指出,13世纪初帝国经济的衰微给西欧封建主以可乘之机,由于统治阶级没有得到君士坦丁堡人民的支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轻而易举地消灭了拜占庭国家。虽然1261年又恢复了拜占庭帝国的称号,但经历了十字军的大肆掠夺之后的拜占庭已经是一个支离破碎、衰弱无力的小国了,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人民起义以及东方的土耳其人和西方的拉丁人的共同打击下,错误地依靠根本不可靠的外国雇佣军,导致了帝国的最终灭亡。作者在文章最后还分析了土耳其人占据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后果。这篇文章的观点与乌达里曹娃相似,但对前乌氏的文章做了有益的补充。可惜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其中教条主义、阶级斗争色彩严重。
我国学者这一时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基本沿袭苏联学者的观点。1956年,我国学者尹曲在5历史教学6第3期上发表了5拜占庭帝国是怎样灭亡的6一文,这是最早的一篇由我国学者撰写的探讨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的文章。作者认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帝国经济的衰落、人民大众的贫困、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封建集团的内讧所造成。这些内在原因,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土耳其人的入侵,只是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0º作者重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推动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论述了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与这几方面的关系。作者首先从13世纪帝国的衰落入手,认为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迫使自由农民破产,导致国家兵源短缺;另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几次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武装起义,给帝国以沉重的打击;同时,/无休止的内争,各封建集团的相互倾轧,也是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0作者认为除了这些帝国内部因素之外,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及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和意大利人的四面围攻,使帝国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面临外敌入侵,尤其是土耳其人的攻势,/拜占庭的封建集团,不仅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土耳其的压迫,反而更加分裂0»,形成了3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更有利于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但其侧重点主要在帝国内部的阶级斗争上。这篇文章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关于这一课题的论述。到了80年代,张莹、王振坤在5史学月刊61982年第6期上发表了5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述略6一文。该文分四部分,即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地位及其衰落、奥斯曼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斗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响。此文主要参考日本学者对拜占庭研究的成果,详细论述了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全过程,并阐述了君士坦丁堡陷落对世界历史的四大影响,即/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说,攻占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帝国进入了更加兴旺强盛的历史时期0;/对整个
¹
º»列甫钦柯:5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6,5历史教学61956年第11期,第19页。尹曲:5拜占庭帝国是怎样灭亡的6,5历史教学61956年3月号,第28页。6,6
穆斯林世界来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鼓舞了伊斯兰教徒的斗志0;/对信仰基督教的欧洲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欧,使各国国王贵族们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在俄罗斯却引起不同反响。,,俄国统治阶级开始向人民宣传他们是希腊正教会的合法继承人,君士坦丁堡是他们的精神故乡,这座千年名城应该成为俄国的皇城0;/迫使西欧出于政治、经济上的考虑,试图另觅到东方的通路,导致发现美洲新大陆和绕过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0¹可惜关于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没有深入探讨。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拜占庭学的研究大多借鉴苏联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基本没有考虑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世界其他国家对拜占庭学的研究,逐渐从注重阶级斗争转向注重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进行重新探讨。如1990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的陈志强先生在5世界历史6第4期上发表的5拜占庭灭亡的经济考察6一文,深入探讨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经济原因,指出,军区制管理下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和彻底破坏是拜占庭灭亡的基本经济因素,它的发展兴旺为拜占庭国家走向强盛奠定了稳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它的衰败促使拜占庭国势日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拜占庭国家最后的灭亡º。这就是笔者前文的小农经济破产论。陈先生以军区制为切入点,这是以往学者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军区制这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制度为拜占庭帝国10)11世纪的黄金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军区制改革却没有解决大土地占有制和小规模生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一方面,军区制在加强地方军事贵族权力的过程中增强了大地产主的势力;另一方面,军区制没有、也不可能使小农真正获得巩固的独立地位,因为小农自立所必需的安定环境是通过大军事贵族实现的,后者则以大土地为依托,大地产的发展必然以小农经济为牺牲,必然伴随小农的破产。可以说,军区制衰落的过程就是拜占庭帝国衰落和瓦解的过程。因为首先,军区制下小农的衰落和瓦解直接削弱和瓦解了拜占庭军队的经济基础,导致军力下降,这成为拜占庭军事失败的基本经济原因。其次,军区制下小农经济的彻底瓦解伴随着大地产的兴起,以大地产为后盾的贵族则形成了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势力,甚至左右帝国政局,他们代表着利益各异的分裂势力,使内乱加剧。其三,小农经济的瓦解直接导致国家税源枯竭和税制破坏,拜占庭统治者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军费开支而采取的重税政策,使税户更易破产。其四,小农经济的衰落还对拜占庭商业贸易和手工业产生了间接的消极影响。总之,军区制下小农经济的瓦解是拜占庭经济全面衰落的关键因素,这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决定性因素。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从军区制入手揭示了拜占庭衰亡的最基本的经济因素。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是社会的腐败造成了帝国的衰亡,即社会机体腐败论,其代表学者是梁作擀先生。他在5暨南学报61990年第1期发表的题为5拜占庭:中世纪的古代社会6一文中提到,拜占庭帝国的衰亡是因为社会机体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再加上官僚腐败和人民负担的沉重,以至于/社会各阶层的腐败堕落已达到最丑恶的顶峰0»。作者进而得出结论:/帝国衰亡
¹
º»张莹、王振坤:5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述略6,5史学月刊61982年第6期,第77)78页。陈志强:5拜占庭灭亡的经济考察6,5世界历史61990年第4期,第87页。:6,6年第,
的全部历史过程表明:在西罗马灭亡以后,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残存部分虽然还继续生存了近千年之久,但它始终是一个没有生气的日趋腐朽的社会机体。这个社会也像西罗马社会一样是一个没有出路的社会:它自身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这种矛盾中并不曾产生出新的力量来克服这种矛盾。0¹由此可见,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必然性。
笔者归纳的第四种观点是时代落后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5罗马盛衰原因论6一书中把东罗马(希腊)帝国看成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认为:/希腊帝国的历史(以后我们就是这样称呼罗马帝国的)不外是一连串的叛变、骚乱和背信弃义的行为而已。臣民没有任何忠君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却是人们对君主所应当有的。0º他叙述了拜占庭帝国在社会结构、宗教生活和军事战术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和腐败现象,得出结论即:由于施行君主政体的统治和对外的掠夺政策以及民风败坏等原因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孟德斯鸠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与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身份密不可分的。他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作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主义的典型,以论证君主政体的落后与腐朽。
与孟德斯鸠同一时代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观点与前者颇为相似,他把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看成是罗马帝国衰亡的最后阶段。他认为从2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逐步走向衰落,直至灭亡。至于衰亡的原因,吉本认为近卫军的暴乱导致蛮族军官把持政权甚或取得帝位是构成帝国长期战乱和衰亡的重要因素;同时,皇帝与元老院的权力之争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拜占庭人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墨守陈规,/在10个世纪的变革中,没有一个发现曾被
»用来提高人类的威严或增进人类的福利。没有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增加一个新观念0。是
社会关系的日趋腐朽和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导致时代精神的沦亡。
当代拜占庭史家对拜占庭帝国衰亡的认识更为客观、科学和细致,雅典艮纳底乌斯(Gennadius)图书馆主任唐纳德#M.尼科尔在他的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6一书中指出,导致拜占庭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帝国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帝国的居民不思改变,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听任政府机构慢慢地垮下去也不愿变革。他们一直生活在过去,从不展望未来。14世纪的拜占庭学者们满足于对古典希腊学术的再发现。商人们也很快放弃了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业竞争¼。他认为,这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最根本的原因。
随着学者们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的再探讨,一些学者对于前人忽视的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补充。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乔治#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在他的5拜占庭国家史6一书中就注意到民众的心态对国家灭亡的负作用。他提到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围时,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向西方教会求援,但是,却请来了到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庆祝东西方教会和解仪式的希腊裔罗马主教伊西多尔,这一举动引起了君士坦丁堡居民的强烈不满。东正教臣民们已经对帝国和教会完全丧失了信心,君士坦丁堡的民众宁肯接受与穆斯林为伍也不愿与拉丁人为伴。他们宁可把金银财宝埋到地下,等着接受土耳其人的统治,也不肯为民族和教会的
¹
º
»
¼梁作擀:5拜占庭:中世纪的古代社会6,5暨南学报61990年第1期,第52页。孟德斯鸠:5罗马盛衰原因论6,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9页。爱德华#吉本:5罗马帝国衰亡史6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7页。唐纳德#M.尼科尔: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6,(Donald.M.Nicol,TheEndoftheByzantineEmpire)伦敦1979年版,第
独立做任何事情¹。这是/失民心者失天下0的又一验证。
我国拜占庭学者陈志强先生从拜占庭末代王朝的外交政策方面探讨了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他在5南开学报61997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5帕列奥列格王朝外交政策研究6的文章,指出,/拜占庭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的内外政策对拜占庭国家最终灭亡起了直接作用0º。这为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帕列奥列时期的拜占庭国家已经降为二等小国地位,所以它的外交活动从自主外交转向了亲土耳其外交和亲西方外交,丧失了外交独立性。尤其到了/两安德罗尼卡之战0和/两约翰之战0时期,皇帝们已不再关心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他们开始乞求外部势力参与帝国内战,以牺牲民族大义来换取自己的宝座,其结果只能是引狼入室,酿成了亡国亡族的悲剧。据此作者得出结论,帕列奥列格王朝的外交活动对国家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它加剧了外敌入侵的边关危机、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朝野上下的政治分裂和社会的分裂解体»,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造成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很多,纷繁复杂。对此,学者们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0。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只提出了笔者上述提到的四种观点中的一点,而是以其中的一种观点为侧重点,兼论其他几方面的原因。综合而论,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讨论了这一课题,使这一问题的答案愈加完整,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相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拜占庭学的发展,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学界还会不断涌现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崔艳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段启增)
¹
º»乔治#奥斯特罗戈尔斯基:5拜占庭国家史6,(GorgeOstrogorsky,HistoryoftheByzantinestate),牛津1956年版,第505页。陈志强:5帕列奥列格王朝外交政策研究6,5南开学报61997年第1期第39页。:
#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拜占庭帝国
衰亡原因的研究
崔艳红
自16世纪拜占庭学产生之日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以期能从这个大帝国的衰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中叶,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基本与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接轨,尤其是近20年内中国学者们广泛地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拜占庭学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令国际拜占庭学界刮目相看。
关于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阶级斗争论、小农经济破产论、社会机体腐败论和时代落后论等几种观点。
阶级斗争论的主要代表是苏联学者乌达里曹娃和列甫钦柯。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学者翻译引进了这两位苏联学者的文章,建国后的第一篇译著是在5史学译丛61955年第1期发表的由苏联学者乌达里曹娃撰写、由臧之权翻译的5论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内在原因6一文。这篇文章从有关拜占庭灭亡的原始资料入手,首先列举了14、15世纪的东欧(包括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匈牙利)、西欧和拜占庭史料中史家对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一历史事件采取的不同态度,引出了国人探讨拜占庭帝国灭亡内在原因的兴趣。她提出的内在原因有:/因生产力与封建的生产关系之间愈来愈不协调而引起的拜占庭的经济衰落;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破产和贫困;外国人侵入拜占庭帝国阻碍了它的经济发展;拜占庭社会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封建主们的横行霸道和他们之间的激烈的内讧;最后还有,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化和一部分贵族的卖国政策。0¹同时她还提出了帝国灭亡的外在因素,/即拜占庭帝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困难情况和教皇、西欧封建主们的出卖行为0º。这篇文章虽然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但可惜她对晚期拜占庭经济生活的分析仅限于从理论上阐明了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必将引起社会革命的原理,而未能深入指出拜占庭经济衰败与国家灭亡的关系,使人难以了解当时经济衰败对拜占庭帝国后来的灭亡究竟有何具体而深刻的影响。虽然整篇文章充满了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但仍可见其可贵之处,即她启发了人们从广泛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原因。第二篇探讨这一课题的译著是载于5历史教学61956年第11期由用石翻译的苏联学者列¹º乌达里曹娃:5论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内在原因6,5史学译丛61955年第1期,第125页。:65,
甫钦柯的文章5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6。本文作者指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并非由于土耳其人拥有特殊的力量,而是由于它自身的衰微。0¹作者认为要研究拜占庭灭亡的原因就必须要分析它内在的社会经济原因、晚期拜占庭封建制度的特点、末代王朝的拜占庭城市和帝国灭亡前夕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而指出,13世纪初帝国经济的衰微给西欧封建主以可乘之机,由于统治阶级没有得到君士坦丁堡人民的支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轻而易举地消灭了拜占庭国家。虽然1261年又恢复了拜占庭帝国的称号,但经历了十字军的大肆掠夺之后的拜占庭已经是一个支离破碎、衰弱无力的小国了,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人民起义以及东方的土耳其人和西方的拉丁人的共同打击下,错误地依靠根本不可靠的外国雇佣军,导致了帝国的最终灭亡。作者在文章最后还分析了土耳其人占据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后果。这篇文章的观点与乌达里曹娃相似,但对前乌氏的文章做了有益的补充。可惜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其中教条主义、阶级斗争色彩严重。
我国学者这一时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基本沿袭苏联学者的观点。1956年,我国学者尹曲在5历史教学6第3期上发表了5拜占庭帝国是怎样灭亡的6一文,这是最早的一篇由我国学者撰写的探讨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的文章。作者认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帝国经济的衰落、人民大众的贫困、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封建集团的内讧所造成。这些内在原因,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土耳其人的入侵,只是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0º作者重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推动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论述了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与这几方面的关系。作者首先从13世纪帝国的衰落入手,认为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迫使自由农民破产,导致国家兵源短缺;另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几次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武装起义,给帝国以沉重的打击;同时,/无休止的内争,各封建集团的相互倾轧,也是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0作者认为除了这些帝国内部因素之外,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及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和意大利人的四面围攻,使帝国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面临外敌入侵,尤其是土耳其人的攻势,/拜占庭的封建集团,不仅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土耳其的压迫,反而更加分裂0»,形成了3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更有利于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但其侧重点主要在帝国内部的阶级斗争上。这篇文章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关于这一课题的论述。到了80年代,张莹、王振坤在5史学月刊61982年第6期上发表了5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述略6一文。该文分四部分,即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地位及其衰落、奥斯曼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斗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响。此文主要参考日本学者对拜占庭研究的成果,详细论述了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全过程,并阐述了君士坦丁堡陷落对世界历史的四大影响,即/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说,攻占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帝国进入了更加兴旺强盛的历史时期0;/对整个
¹
º»列甫钦柯:5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6,5历史教学61956年第11期,第19页。尹曲:5拜占庭帝国是怎样灭亡的6,5历史教学61956年3月号,第28页。6,6
穆斯林世界来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鼓舞了伊斯兰教徒的斗志0;/对信仰基督教的欧洲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欧,使各国国王贵族们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在俄罗斯却引起不同反响。,,俄国统治阶级开始向人民宣传他们是希腊正教会的合法继承人,君士坦丁堡是他们的精神故乡,这座千年名城应该成为俄国的皇城0;/迫使西欧出于政治、经济上的考虑,试图另觅到东方的通路,导致发现美洲新大陆和绕过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0¹可惜关于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没有深入探讨。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拜占庭学的研究大多借鉴苏联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基本没有考虑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世界其他国家对拜占庭学的研究,逐渐从注重阶级斗争转向注重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进行重新探讨。如1990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的陈志强先生在5世界历史6第4期上发表的5拜占庭灭亡的经济考察6一文,深入探讨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经济原因,指出,军区制管理下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和彻底破坏是拜占庭灭亡的基本经济因素,它的发展兴旺为拜占庭国家走向强盛奠定了稳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它的衰败促使拜占庭国势日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拜占庭国家最后的灭亡º。这就是笔者前文的小农经济破产论。陈先生以军区制为切入点,这是以往学者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军区制这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制度为拜占庭帝国10)11世纪的黄金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军区制改革却没有解决大土地占有制和小规模生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一方面,军区制在加强地方军事贵族权力的过程中增强了大地产主的势力;另一方面,军区制没有、也不可能使小农真正获得巩固的独立地位,因为小农自立所必需的安定环境是通过大军事贵族实现的,后者则以大土地为依托,大地产的发展必然以小农经济为牺牲,必然伴随小农的破产。可以说,军区制衰落的过程就是拜占庭帝国衰落和瓦解的过程。因为首先,军区制下小农的衰落和瓦解直接削弱和瓦解了拜占庭军队的经济基础,导致军力下降,这成为拜占庭军事失败的基本经济原因。其次,军区制下小农经济的彻底瓦解伴随着大地产的兴起,以大地产为后盾的贵族则形成了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势力,甚至左右帝国政局,他们代表着利益各异的分裂势力,使内乱加剧。其三,小农经济的瓦解直接导致国家税源枯竭和税制破坏,拜占庭统治者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军费开支而采取的重税政策,使税户更易破产。其四,小农经济的衰落还对拜占庭商业贸易和手工业产生了间接的消极影响。总之,军区制下小农经济的瓦解是拜占庭经济全面衰落的关键因素,这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决定性因素。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从军区制入手揭示了拜占庭衰亡的最基本的经济因素。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是社会的腐败造成了帝国的衰亡,即社会机体腐败论,其代表学者是梁作擀先生。他在5暨南学报61990年第1期发表的题为5拜占庭:中世纪的古代社会6一文中提到,拜占庭帝国的衰亡是因为社会机体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再加上官僚腐败和人民负担的沉重,以至于/社会各阶层的腐败堕落已达到最丑恶的顶峰0»。作者进而得出结论:/帝国衰亡
¹
º»张莹、王振坤:5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述略6,5史学月刊61982年第6期,第77)78页。陈志强:5拜占庭灭亡的经济考察6,5世界历史61990年第4期,第87页。:6,6年第,
的全部历史过程表明:在西罗马灭亡以后,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残存部分虽然还继续生存了近千年之久,但它始终是一个没有生气的日趋腐朽的社会机体。这个社会也像西罗马社会一样是一个没有出路的社会:它自身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这种矛盾中并不曾产生出新的力量来克服这种矛盾。0¹由此可见,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必然性。
笔者归纳的第四种观点是时代落后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5罗马盛衰原因论6一书中把东罗马(希腊)帝国看成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认为:/希腊帝国的历史(以后我们就是这样称呼罗马帝国的)不外是一连串的叛变、骚乱和背信弃义的行为而已。臣民没有任何忠君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却是人们对君主所应当有的。0º他叙述了拜占庭帝国在社会结构、宗教生活和军事战术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和腐败现象,得出结论即:由于施行君主政体的统治和对外的掠夺政策以及民风败坏等原因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孟德斯鸠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与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身份密不可分的。他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作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主义的典型,以论证君主政体的落后与腐朽。
与孟德斯鸠同一时代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观点与前者颇为相似,他把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看成是罗马帝国衰亡的最后阶段。他认为从2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逐步走向衰落,直至灭亡。至于衰亡的原因,吉本认为近卫军的暴乱导致蛮族军官把持政权甚或取得帝位是构成帝国长期战乱和衰亡的重要因素;同时,皇帝与元老院的权力之争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拜占庭人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墨守陈规,/在10个世纪的变革中,没有一个发现曾被
»用来提高人类的威严或增进人类的福利。没有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增加一个新观念0。是
社会关系的日趋腐朽和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导致时代精神的沦亡。
当代拜占庭史家对拜占庭帝国衰亡的认识更为客观、科学和细致,雅典艮纳底乌斯(Gennadius)图书馆主任唐纳德#M.尼科尔在他的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6一书中指出,导致拜占庭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帝国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帝国的居民不思改变,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听任政府机构慢慢地垮下去也不愿变革。他们一直生活在过去,从不展望未来。14世纪的拜占庭学者们满足于对古典希腊学术的再发现。商人们也很快放弃了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业竞争¼。他认为,这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最根本的原因。
随着学者们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的再探讨,一些学者对于前人忽视的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补充。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乔治#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在他的5拜占庭国家史6一书中就注意到民众的心态对国家灭亡的负作用。他提到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围时,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向西方教会求援,但是,却请来了到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庆祝东西方教会和解仪式的希腊裔罗马主教伊西多尔,这一举动引起了君士坦丁堡居民的强烈不满。东正教臣民们已经对帝国和教会完全丧失了信心,君士坦丁堡的民众宁肯接受与穆斯林为伍也不愿与拉丁人为伴。他们宁可把金银财宝埋到地下,等着接受土耳其人的统治,也不肯为民族和教会的
¹
º
»
¼梁作擀:5拜占庭:中世纪的古代社会6,5暨南学报61990年第1期,第52页。孟德斯鸠:5罗马盛衰原因论6,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9页。爱德华#吉本:5罗马帝国衰亡史6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7页。唐纳德#M.尼科尔: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6,(Donald.M.Nicol,TheEndoftheByzantineEmpire)伦敦1979年版,第
独立做任何事情¹。这是/失民心者失天下0的又一验证。
我国拜占庭学者陈志强先生从拜占庭末代王朝的外交政策方面探讨了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他在5南开学报61997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5帕列奥列格王朝外交政策研究6的文章,指出,/拜占庭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的内外政策对拜占庭国家最终灭亡起了直接作用0º。这为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帕列奥列时期的拜占庭国家已经降为二等小国地位,所以它的外交活动从自主外交转向了亲土耳其外交和亲西方外交,丧失了外交独立性。尤其到了/两安德罗尼卡之战0和/两约翰之战0时期,皇帝们已不再关心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他们开始乞求外部势力参与帝国内战,以牺牲民族大义来换取自己的宝座,其结果只能是引狼入室,酿成了亡国亡族的悲剧。据此作者得出结论,帕列奥列格王朝的外交活动对国家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它加剧了外敌入侵的边关危机、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朝野上下的政治分裂和社会的分裂解体»,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造成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很多,纷繁复杂。对此,学者们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0。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只提出了笔者上述提到的四种观点中的一点,而是以其中的一种观点为侧重点,兼论其他几方面的原因。综合而论,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讨论了这一课题,使这一问题的答案愈加完整,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相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拜占庭学的发展,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学界还会不断涌现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崔艳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段启增)
¹
º»乔治#奥斯特罗戈尔斯基:5拜占庭国家史6,(GorgeOstrogorsky,HistoryoftheByzantinestate),牛津1956年版,第505页。陈志强:5帕列奥列格王朝外交政策研究6,5南开学报61997年第1期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