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译文

云雾跟宽阔的湖面融为一体,傍晚落日照耀着独自耸立的高楼。

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蕃对徐孺子的礼仪一样,徐孺下陈蕃之榻。

那么我就只有勉力赋诗,来唱和才如谢灵运一样的主人。

岸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一丛丛梅花正盛开,但春天已然来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 我要违背渔夫劝我归隐,随波逐流的告诫,从今以后我要向大鹏一样向南高飞。 赏析: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这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因系应酬之作,不如前一首有名。

首联:写景,从远处的洞庭湖写到近处的岳阳楼,“晚晴”是指傍晚雨后初晴,诗人和岳州太守一起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湖面烟波浩淼的情景。

颔联:杜甫把自己比做“徐孺子”,即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是指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诗接”一语是指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谢宣城”是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兴奋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款待是必然的。

颈联:继续写景,站在岳阳楼上远眺,可以看见湖岸的景色,望远而实如近在眼前,“雪”、“丛梅发”“春泥”“百草生”点明此时大概是在初春。

尾联:

之放逐,渔父倘肯见问,岂敢违之而更南征乎。”“南征”是“南行”的意思。短短两句,写尽了诗人的凄苦遭遇和无限悲哀。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

(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译文

云雾跟宽阔的湖面融为一体,傍晚落日照耀着独自耸立的高楼。

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蕃对徐孺子的礼仪一样,徐孺下陈蕃之榻。

那么我就只有勉力赋诗,来唱和才如谢灵运一样的主人。

岸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一丛丛梅花正盛开,但春天已然来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 我要违背渔夫劝我归隐,随波逐流的告诫,从今以后我要向大鹏一样向南高飞。 赏析: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这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因系应酬之作,不如前一首有名。

首联:写景,从远处的洞庭湖写到近处的岳阳楼,“晚晴”是指傍晚雨后初晴,诗人和岳州太守一起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湖面烟波浩淼的情景。

颔联:杜甫把自己比做“徐孺子”,即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是指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诗接”一语是指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谢宣城”是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兴奋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款待是必然的。

颈联:继续写景,站在岳阳楼上远眺,可以看见湖岸的景色,望远而实如近在眼前,“雪”、“丛梅发”“春泥”“百草生”点明此时大概是在初春。

尾联:

之放逐,渔父倘肯见问,岂敢违之而更南征乎。”“南征”是“南行”的意思。短短两句,写尽了诗人的凄苦遭遇和无限悲哀。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

(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相关内容

  • 黄庭坚的诗
  • 黄庭坚的诗全集 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 ...

  • 杜甫的626首五言律诗(依 钱注杜诗 校对)之六
  • 501王十五前阁会 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情人来石上,鲜脍出江中. 邻舍烦书札,肩舆强老翁.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 502-503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极乐三军士,谁知百战场.无私齐绮馔,久坐密金章. 醉客沾鹦鹉,佳人指凤凰.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妆. 绣段装檐额,金花帖鼓腰.一夫先舞剑,百戏后歌 ...

  • 端午节-通用电子板报模板9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 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 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 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 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 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 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 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

  • 三大名楼诗词
  •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被人们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此三楼被看作是中国楼阁文化的最重要代表,故又称"中国三大名楼"(如赣鄂湘之间的"中国三大名楼之旅").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 ...

  • 小学五年级必备古诗词
  • 关关雎(jū) 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 窕(tiǎo)淑女,君子好(hà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cài),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ǔ) 寐(mèi)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 ...

  • 小学五年级必备古诗词2
  • 关雎 关关雎(jū) 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 窕(tiǎo)淑女,君子好(hà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cài),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ǔ) 寐(mèi)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

  •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 公元748年,杜甫第三次向曾为河南尹的尚书左丞韦济呈诗,请求其向朝廷推荐自己,这就是著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陈述自己入仕无门.困居长安的境况,政治抱负不能施展,慨叹道:"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表示虽然困顿艰蹇,但仍且行且歌,决不是避世的隐士.这两句既是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 ...

  • [唐诗三百首]注解.韵译与评析
  • <感遇?其一> <感遇?其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其二> <送綦毋潜落第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