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周练)1 班级--------姓名--------

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度

2.

3.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 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 .定期朝觐秦始皇 B .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 .按受秦始皇任命 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4.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

5.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6. 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 B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 部

C .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7.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

A .起草政令 B .审核政令 C .全国军事 D .行政事务

9.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恩荫制

10.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11.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A .天坛 B .太庙 C .颐和园 D .太和殿

12.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14.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15.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 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4分,共40分)

16.史论结合,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的结合,它是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惟有尊重客观史实,确立唯物史观,贯彻论从史出,才能真正学好历史。试以这一原则与策略,回答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

(1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其中的两个特点。你选择哪些史实(政治制度) 证实这一论点? (2分) 为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尉议是。”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什么? (1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了什么制度? (1分)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体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试以你所知的历史现象证实这一观点。(4分)

单元测试答案详解

第一单元

1.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史纲(上古篇)》”、“武王、周公”可知是西周,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

答案:C

2. 解析:西周宗法制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A

3. 解析:秦朝实行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4. 解析: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下,不过三代,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

答案:B

5.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还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酎金夺爵”(zh òu 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汉武帝借口贡金斤两成色不足等,废掉了一些侯国)等。

答案:B

6. 答案:D

7.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文武将吏”和“朝廷”可以判断是藩镇割据现象,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正确选项是A 项。

答案:A

8.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属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可排除AB ;而古代全国军事由皇帝来掌管的,可排除C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所以选D 。

答案:D

9.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B

10. 解析:上面四种制度只有科举制公正公平的按才能选拔人才。故选C 。 答案:C

11. 解析: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是紫禁城内最能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它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皇帝出宫到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 答案:D

12. 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 答案:D

13. 解析: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如印度)文明中断过;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三省六部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

答案:D

14. 解析:宋朝时期,为制约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军权,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的是通判。因此B 项错误。

答案:B

15. 答案:D

1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尤其要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这是经常考查的重点。

答案:(1)史实论证:分封制;(1分) 宗法制。(1分)

理由: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1分) 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1分)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1分)

(2)以国家的赋税收入“赏赐之”(1分) 郡县制。(1分) 影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分)

(3)积极作用:有利于治理黄河、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消极作用:沉重的赋税延缓了扩大再生产的进程;重税征商,成为商品经济的桎梏,封建社会晚期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以上两个作用各答到2点即给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17. 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2分)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分)

(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2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1分)

18. 答案:(1) ①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4分) 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4分)

(2)原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1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1分)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1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士人思想。(1分)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2分)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周练)1 班级--------姓名--------

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度

2.

3.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 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 .定期朝觐秦始皇 B .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 .按受秦始皇任命 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4.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

5.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6. 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 B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 部

C .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7.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

A .起草政令 B .审核政令 C .全国军事 D .行政事务

9.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恩荫制

10.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11.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A .天坛 B .太庙 C .颐和园 D .太和殿

12.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14.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15.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 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4分,共40分)

16.史论结合,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的结合,它是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惟有尊重客观史实,确立唯物史观,贯彻论从史出,才能真正学好历史。试以这一原则与策略,回答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

(1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其中的两个特点。你选择哪些史实(政治制度) 证实这一论点? (2分) 为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尉议是。”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什么? (1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了什么制度? (1分)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体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试以你所知的历史现象证实这一观点。(4分)

单元测试答案详解

第一单元

1.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史纲(上古篇)》”、“武王、周公”可知是西周,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

答案:C

2. 解析:西周宗法制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A

3. 解析:秦朝实行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4. 解析: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下,不过三代,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

答案:B

5.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还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酎金夺爵”(zh òu 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汉武帝借口贡金斤两成色不足等,废掉了一些侯国)等。

答案:B

6. 答案:D

7.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文武将吏”和“朝廷”可以判断是藩镇割据现象,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正确选项是A 项。

答案:A

8.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属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可排除AB ;而古代全国军事由皇帝来掌管的,可排除C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所以选D 。

答案:D

9.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B

10. 解析:上面四种制度只有科举制公正公平的按才能选拔人才。故选C 。 答案:C

11. 解析: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是紫禁城内最能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它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皇帝出宫到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 答案:D

12. 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 答案:D

13. 解析: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如印度)文明中断过;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三省六部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

答案:D

14. 解析:宋朝时期,为制约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军权,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的是通判。因此B 项错误。

答案:B

15. 答案:D

1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尤其要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这是经常考查的重点。

答案:(1)史实论证:分封制;(1分) 宗法制。(1分)

理由: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1分) 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1分)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1分)

(2)以国家的赋税收入“赏赐之”(1分) 郡县制。(1分) 影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分)

(3)积极作用:有利于治理黄河、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消极作用:沉重的赋税延缓了扩大再生产的进程;重税征商,成为商品经济的桎梏,封建社会晚期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以上两个作用各答到2点即给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17. 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2分)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分)

(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2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1分)

18. 答案:(1) ①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4分) 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4分)

(2)原因: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1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1分)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1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治者严厉控制士人思想。(1分)

(3)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2分)


相关内容

  • 计算机水平测试试题
  • 第一套题 第一卷 必修部分评析 一.单选题(题数:15道,共:30分) 1.(必修) 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黑客,那么黑客是( ). A.编写病毒程序的高手 B.专门散播病毒的人 C.计算机系统的非法侵入者 D.垃圾邮件的制造者 系统答案:C 2.(必修) 下列选项中,不可能使计算机感染病毒 ...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测试:第三单元
  • 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 ( ). A.长期的海外贸易 C.丰富的人文精神 B.繁荣的商品经济 D.成熟的民主制度 解析:&quo ...

  • 信息技术基础
  • 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说明 (2011-11-22 15:37:42) 转载▼ 标签: 杂谈 根据<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并结合辽宁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编写信息技术学科学 ...

  •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二)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过关题(二) (满分100 过关70 请按答题要求,规范回答非选择题) 学队: 姓名: 一.选择题(60分) 1. 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 ) A .频繁的兼并战争 B.井田制的瓦解 C.新兴地主阶级的 ...

  • [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综合试题1 新人教版必修1
  • [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整合1 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3·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 ...

  • 高中英语必修2Unit5教案
  • 教育学院第_二_期 学员__英语 班教案课题Book 2 Unit 5 Music 词汇与语法教学 执教人授课时间教材和学情分析1.音乐是深受当今高中生喜爱的一个话题,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话题性,容易引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2.中西方不同风格的音乐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关于音乐风格极其社会背景 ...

  •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单元检测:专题三(含答案)]
  • 语文苏教必修5专题三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芳菲/妄自菲薄 陨石/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螳臂当车 ...... B .憔悴/群英荟萃 门槛/直栏横槛 牲畜/倡优所畜 ...... ...

  •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一.积累与与运用(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百舸(ɡě) 寂寥(liào) 彷徨(pánɡ) 惆怅(chànɡ)B .方遒(qiú) 颓圮(pǐ) 芳菲(fēi) 青荇(xìn ɡ) C .浪遏(è) 浮藻 ...

  •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 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历史)2016.05.05 1.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