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

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的。当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未能根除封建主义社会基础。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袁世凯阴谋复辟封建帝制,社会上继续推行尊孔读经,旧文化思想严重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深感启蒙思想的迫切需要。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的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比晚清维新派、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派更广泛的思想启蒙,由此而发展成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正有利于新文化的生长,西方列强正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新兴借机和进步思想同时壮大。

各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经一批文学革命的先驱们的实践被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而自新诗诞生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一直占着诗坛的主导地位,并呈现着与世谐行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即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与后来出现的朦胧派诗歌刚好相反。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历经坎坷曲折的三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人民时时刻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主义诗歌的命运也是历经坎坷的。而我认为,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20年代,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的现实主义诗歌的命运。这一时期受外来文艺思潮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影响,诗歌的创造者们竭尽全力来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期的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同时,这一时期诗歌写作团体也是相对自由的,胡适及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文学思想遗产: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并出现了“诗体大解放”,此后,白话诗终于完成了摆脱才传统的古乐府式、击壤式、词曲式等古诗词束缚的蝉蜕阶段,进入自由创造的天地。

胡适的《尝试集》主要精神是写实主义,代表了初期白话新诗的创作倾向,这些诗歌注重反应现实。如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九首白话诗。胡适《人

力车夫》的散文化叙事,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的建行、建节的基本样式,不仅完全打破了旧诗体式规范,而且已经显示了白话诗的新体式:诗行较短,大体整齐的自由体诗,标志着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初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自然节奏,明白如话,表现出散文化倾向。当时的俞平伯也提出,诗人必须“传达人间的真挚、自然而且普遍的情感”“使诗建设在真实普遍的人生上面”。后来的文妍会诗人们也从这里起步,把新诗的现实主义推向更深的境地。1922年3月,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中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诗》于1922年1月在上海创刊,它标志着从初期白话新诗衍化而来的写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深化,他对于初期新诗写实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时,俞平伯、沈雁冰、周作人等人表现出对人生严肃和冷静的态度,深化了现实主义新诗内容和现实主义新诗艺术。

第二个阶段便是20世纪三十年代以普罗诗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潮。这个时期,人们明显感觉一股现实主义诗歌的浪潮扑面而来,这就是革命诗歌浪潮。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这一时期,从整体趋势上看,现实主义诗歌经过了从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密云期新诗人这三个既相连属又各有侧重的发展阶段。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即普罗诗歌的创作也掀起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潮流。以戴望舒、蒋光慈、殷夫为代表的普罗诗人们用如火如荼的战斗回答现实的白色恐怖,热情地歌颂了叱咤风云的工农革命运动,谱写出群众斗争的章篇。在这股革命诗歌潮流中,表现得较为激进的有郭沫若、黄药眠、蒋光慈、殷夫等。尤其是殷夫,他把自己的热情甚至生命都献给了革命诗歌,把革命诗歌的创作推到了新的水平,成为这个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会则以穆木天等人为代表提出“捉住现实”“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等要求。在诗歌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同时,艾青在1936年出版的《大堰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田间先后出版的一系列诗集,以他充满革命激情和节奏短促的声音,唱出了特定时代里中国农民的愤懑情绪,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和自己不平的呼声。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主要呈现出革命的气息。

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三个阶段则是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这一时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下,诗人们告别了过去,投入现实中,以群众的悲苦为悲苦,以群众的欢乐为欢乐,使自己诗的艺术,为受难而不屈的人们服务。在整个20世纪四十年代,如果说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是各种不同倾向的诗人走向统一的结合体,那么现实主义是各种不同倾向的诗人自觉地艺术追求。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歌的潮流,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歌主潮中,胡风、冯雪峰、艾青、何其芳、李广田、穆木天、臧克家等诗人是诗坛上一群“力”的战士、歌的勇者,他们的创作,凸显出现实主义诗歌的巨大魅力。而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团体中,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七月派诗歌在整体上具有较为鲜明的共性特征:高度的使

命感,博大而深厚的忧患情怀,在对现实的表现中深入鲜明的主体人格精神和主观心灵体验,形成了高扬主体精神的开放形态的现实主义品格。九叶诗派是40年代最具影响的一个新诗流派,其中代表性人物有穆旦、郑敏等。九叶派诗人不同于现实诗人在现实诗人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精神家园,坚持诗首先必须介入生活,必须切入现实的肌肤,在对现实的突入中多表现为理性的沉静,意志力的坚韧,对人生未来的执着信念。从30年代到40年代,九叶诗派的现实主义诗歌由情绪诗化演变为智性诗化,是中国诗歌更具现代审美意义的一次本质性的观念变革。

而艾青则被看为1930年中后期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的杰出代表。他一登上诗坛,便显示出一种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和创作上的雄厚力量,以及朴素自然而又坚实的创作风格。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中国新诗变化的心声,他用诗坚持着对现实人生的反省和自强不息的抗争。可以说,艾青的诗歌创作,划分出了现实主义新诗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命运同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大体相一致。20年代的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的现实主义诗歌、三十年代以普罗诗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潮、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一路风雨一路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实主义诗歌艺术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壮阔图景。

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的。当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未能根除封建主义社会基础。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袁世凯阴谋复辟封建帝制,社会上继续推行尊孔读经,旧文化思想严重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深感启蒙思想的迫切需要。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的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比晚清维新派、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派更广泛的思想启蒙,由此而发展成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正有利于新文化的生长,西方列强正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新兴借机和进步思想同时壮大。

各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经一批文学革命的先驱们的实践被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而自新诗诞生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一直占着诗坛的主导地位,并呈现着与世谐行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即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与后来出现的朦胧派诗歌刚好相反。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历经坎坷曲折的三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人民时时刻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主义诗歌的命运也是历经坎坷的。而我认为,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命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20年代,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的现实主义诗歌的命运。这一时期受外来文艺思潮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影响,诗歌的创造者们竭尽全力来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期的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同时,这一时期诗歌写作团体也是相对自由的,胡适及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文学思想遗产: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并出现了“诗体大解放”,此后,白话诗终于完成了摆脱才传统的古乐府式、击壤式、词曲式等古诗词束缚的蝉蜕阶段,进入自由创造的天地。

胡适的《尝试集》主要精神是写实主义,代表了初期白话新诗的创作倾向,这些诗歌注重反应现实。如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九首白话诗。胡适《人

力车夫》的散文化叙事,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的建行、建节的基本样式,不仅完全打破了旧诗体式规范,而且已经显示了白话诗的新体式:诗行较短,大体整齐的自由体诗,标志着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初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自然节奏,明白如话,表现出散文化倾向。当时的俞平伯也提出,诗人必须“传达人间的真挚、自然而且普遍的情感”“使诗建设在真实普遍的人生上面”。后来的文妍会诗人们也从这里起步,把新诗的现实主义推向更深的境地。1922年3月,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中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诗》于1922年1月在上海创刊,它标志着从初期白话新诗衍化而来的写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深化,他对于初期新诗写实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时,俞平伯、沈雁冰、周作人等人表现出对人生严肃和冷静的态度,深化了现实主义新诗内容和现实主义新诗艺术。

第二个阶段便是20世纪三十年代以普罗诗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潮。这个时期,人们明显感觉一股现实主义诗歌的浪潮扑面而来,这就是革命诗歌浪潮。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这一时期,从整体趋势上看,现实主义诗歌经过了从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密云期新诗人这三个既相连属又各有侧重的发展阶段。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即普罗诗歌的创作也掀起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潮流。以戴望舒、蒋光慈、殷夫为代表的普罗诗人们用如火如荼的战斗回答现实的白色恐怖,热情地歌颂了叱咤风云的工农革命运动,谱写出群众斗争的章篇。在这股革命诗歌潮流中,表现得较为激进的有郭沫若、黄药眠、蒋光慈、殷夫等。尤其是殷夫,他把自己的热情甚至生命都献给了革命诗歌,把革命诗歌的创作推到了新的水平,成为这个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会则以穆木天等人为代表提出“捉住现实”“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等要求。在诗歌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同时,艾青在1936年出版的《大堰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田间先后出版的一系列诗集,以他充满革命激情和节奏短促的声音,唱出了特定时代里中国农民的愤懑情绪,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和自己不平的呼声。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主要呈现出革命的气息。

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三个阶段则是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这一时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下,诗人们告别了过去,投入现实中,以群众的悲苦为悲苦,以群众的欢乐为欢乐,使自己诗的艺术,为受难而不屈的人们服务。在整个20世纪四十年代,如果说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是各种不同倾向的诗人走向统一的结合体,那么现实主义是各种不同倾向的诗人自觉地艺术追求。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歌的潮流,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歌主潮中,胡风、冯雪峰、艾青、何其芳、李广田、穆木天、臧克家等诗人是诗坛上一群“力”的战士、歌的勇者,他们的创作,凸显出现实主义诗歌的巨大魅力。而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团体中,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七月派诗歌在整体上具有较为鲜明的共性特征:高度的使

命感,博大而深厚的忧患情怀,在对现实的表现中深入鲜明的主体人格精神和主观心灵体验,形成了高扬主体精神的开放形态的现实主义品格。九叶诗派是40年代最具影响的一个新诗流派,其中代表性人物有穆旦、郑敏等。九叶派诗人不同于现实诗人在现实诗人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精神家园,坚持诗首先必须介入生活,必须切入现实的肌肤,在对现实的突入中多表现为理性的沉静,意志力的坚韧,对人生未来的执着信念。从30年代到40年代,九叶诗派的现实主义诗歌由情绪诗化演变为智性诗化,是中国诗歌更具现代审美意义的一次本质性的观念变革。

而艾青则被看为1930年中后期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的杰出代表。他一登上诗坛,便显示出一种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和创作上的雄厚力量,以及朴素自然而又坚实的创作风格。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中国新诗变化的心声,他用诗坚持着对现实人生的反省和自强不息的抗争。可以说,艾青的诗歌创作,划分出了现实主义新诗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命运同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大体相一致。20年代的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的现实主义诗歌、三十年代以普罗诗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潮、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一路风雨一路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实主义诗歌艺术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壮阔图景。


相关内容

  • 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
  • 简介:李润霞,女,1972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师从龙泉明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诗.文革文学以及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博士论文题目: 从潜流到激流――中国当代新诗潮研究(196 ...

  • 现代文学史
  •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1.梁启超倡导的"三界革命"指:小说节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散文革命)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和"五四"文学 1."五四"文学革命的阵地是:<新青年> 2.周作人在关于新文学的理论建设方面先后发表了<人 ...

  • 时间之痛:哨兵诗歌写作的地方志
  •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事件.热闹.口水.恶搞等等非诗元素,从没远离过诗坛,但也从未接近过诗歌.无论庸俗的媒体如何火上浇油."预言家"如何宣布诗歌已经死亡,我们欣喜地发现,诗歌这门古老而又新鲜的"语言的炼金术",在一大批沉潜的诗人身上,体现出了前所未有 ...

  •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
  •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的学生汪曾祺.穆旦.郑敏.杜运燮等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作家.诗人群.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对人生.现实 ...

  • 新诗写作中的中国乡村经验
  • 中国新诗10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容否定. 中国新诗的灵魂和核心是:自由.这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 中国新诗打破了旧有的锁链,可以自由地表达新生活.并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元素以诗的方式融入到了全球化的诗意语境中. 100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 ...

  • 八十年代的小说
  • 八十年代的小说(二) 第一节:寻根文学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

  • 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 名词解释的主要类别 一.期刊杂志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概说,是什么性质)1915年创刊于上海(创办时间.地点),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办人.主办人.主编等内容). 答题要素: 1.概说,是什么性质: 2.创办时间.地点 3.提倡什么 ...

  • 论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2009年第5期 JournalofYuxiNormalUniversityVo.l25No.5May.2009 文学研究 论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谭云华 杨 黎12 (玉溪师范学院1.文学院;2.艺术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关键词]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悲剧精神 ...

  • 为打工者立言
  • 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 -- □ 袁 瑛 摘 要: 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本文主要从写作和性质两个层面论述打工诗歌的精神内涵: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苦难.坚韧.抗争.激情. 关键词: 打工诗歌 精神内涵 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