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实效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泉上中心学校 李建平
中年级“段落”的训练是连结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段落”教学是小学中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实效呢?请看下面的教例: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课堂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盘古把天和地分开以后,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累得倒下了,故事又发生了更神奇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围绕“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段话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
生:中心句。
师:这句话和下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生:总分关系。
师:让我们来认真读读后面几句话,看看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生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
生2: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
生3: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
生4: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
生5: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
生6: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
生7: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
生8: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
(学生回答后,屏幕再出现括号里的文字。)
师:仔细观察屏幕中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2:这段话中有不少“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 „„
师:请同学大胆想象一下: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请你用“他的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小练笔。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是不是现在看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身体变化的? 生:当然不是。
师:显然不是,这些都是古时候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的一种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中心句,你们读具体描写的。
„„ 叶圣陶说:“老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在进行段落教学时,也要切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都是例子”的至理名言。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始终把目光聚焦在自然段的训练上。这不但符合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教给方法
三年级是段落教学的起步阶段,因而有些教师教学时“段不离口”,好像哪一篇课文没有进行段落训练就没教完似的。殊不知,这样的“滥练”是不合理的。段落训练要不要?当然要,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寻找恰当的训练点,然后抓住该训练点进行重点训练,教给段落分析的方法。《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总分”结构的段落训练点。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特点以及中年段教学目标要求,以教引路、导引学法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数数这段话有几句,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就确立了“中心句”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和其他几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他几句话是怎么把这句话写清楚的,这就理清了“总分”关系。这样一层一层地“剥笋”,学生对于“总分”段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于这种自然段的教学方法也了然于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积极,以最短的时间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这个教例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必须为其引好路。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影响极大,教法对路,学生学得轻松;教法不对路,学生的学习就会糊涂。第二,在阅读课上,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层次都要抓住一个点,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能不提高吗?
二、读写结合,注重仿写
中年级的段落训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清段落结构,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例的分析向运用过渡。阅读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教师不应割裂地对阅读或写作进行指导,而应该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读写结合”扎实有效呢?
首先,选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即仿写点,为学生的仿写提供可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教例中,训练的是“总分结构”,在仿写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个“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的片段,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写的效果自然也比较好。
其次,在片断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上教例中,教师对于“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什么变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学生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想象,从而真正使仿写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实效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泉上中心学校 李建平
中年级“段落”的训练是连结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段落”教学是小学中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实效呢?请看下面的教例: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课堂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盘古把天和地分开以后,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累得倒下了,故事又发生了更神奇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围绕“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段话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
生:中心句。
师:这句话和下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生:总分关系。
师:让我们来认真读读后面几句话,看看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生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
生2: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
生3: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
生4: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
生5: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
生6: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
生7: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
生8: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
(学生回答后,屏幕再出现括号里的文字。)
师:仔细观察屏幕中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2:这段话中有不少“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值得我们积累。 „„
师:请同学大胆想象一下: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请你用“他的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小练笔。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是不是现在看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身体变化的? 生:当然不是。
师:显然不是,这些都是古时候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的一种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中心句,你们读具体描写的。
„„ 叶圣陶说:“老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在进行段落教学时,也要切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都是例子”的至理名言。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始终把目光聚焦在自然段的训练上。这不但符合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教给方法
三年级是段落教学的起步阶段,因而有些教师教学时“段不离口”,好像哪一篇课文没有进行段落训练就没教完似的。殊不知,这样的“滥练”是不合理的。段落训练要不要?当然要,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寻找恰当的训练点,然后抓住该训练点进行重点训练,教给段落分析的方法。《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总分”结构的段落训练点。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特点以及中年段教学目标要求,以教引路、导引学法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数数这段话有几句,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就确立了“中心句”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和其他几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他几句话是怎么把这句话写清楚的,这就理清了“总分”关系。这样一层一层地“剥笋”,学生对于“总分”段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于这种自然段的教学方法也了然于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积极,以最短的时间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这个教例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必须为其引好路。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影响极大,教法对路,学生学得轻松;教法不对路,学生的学习就会糊涂。第二,在阅读课上,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层次都要抓住一个点,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能不提高吗?
二、读写结合,注重仿写
中年级的段落训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清段落结构,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例的分析向运用过渡。阅读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教师不应割裂地对阅读或写作进行指导,而应该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读写结合”扎实有效呢?
首先,选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即仿写点,为学生的仿写提供可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教例中,训练的是“总分结构”,在仿写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个“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的片段,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写的效果自然也比较好。
其次,在片断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上教例中,教师对于“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会发生什么变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学生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想象,从而真正使仿写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