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

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繁峙县繁城镇南城街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中共关于制定国名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目标和集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指出了推进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 并把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 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在农 村建设中一个具有统观全局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从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角度指出了农村建 设的新目标,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中指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在农村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而创建生态文明村正是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探索,也是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是我们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表现。本文正是通过分析生态文 明村的创建来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生态文明村是农村发展观念的新突破 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村,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定论,但我 们还可以从生态文明村的特点和具体目标来理解它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五方面的综合概念。生态文明包括: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硬化、沼气化;精神文明包括:文明化、知识化;政治文明 包括:两室标准化、民主化;物质文明包括:产业化这四大 方面。而把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原因在于生态文明的提出根 本目的是通过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 协调发展,这并不是在强调生态环境决定政治文明,而是充 分考虑了目前在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们农村乃 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村建设的 提出时要使农村的发展达到“文明”的高度,是我党农村发 展的重大突破,是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村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 口的 70%,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无所谓整个社会的发展;不 促进农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很难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中央关心的重大问题, 而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农村创建生 态文明村正是在你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落实党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1、 文明生态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 “促进人和自然地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解决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 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 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随着生产力的不段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把 握自然地能力也在提高,从而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出 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面临许多问题。 比如: 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现象严重;畜禽粪 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活能源缺乏,生活方式落后等等。 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 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炤台、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首先从优 化人居环境入手,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 沼气化”五项内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1) “净 化” 。从搞好环境卫生入手,彻底改善村内的环境卫生状况、 (2) “绿化、美化、亮化” 。村里通过栽种绿化苗木,安装 路灯,美化了农民的家园。 “硬化”“要想富,先修路” (3) 。 。 生态文明村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不仅打开了农村与 外界的通道,而且实现了农村大街小巷的硬化,彻底改变了 “下雨泥泞晴天灰”的面貌。 “沼气化” (4) 。为了更好的处 理农村的废物(农作物秸秆、杂草、菜屑、人畜粪便,生物 费杂物等) ,提出了“改厨、改厕、改圈”三位一体的三改 政策,即号召农民家中建立沼气池,实现畜圈、厕所、厨房的根本性改革,沼气不仅能照明而且还可以做饭,既解决了 生活能源问题,又很好的处理了农村中的主要废物。可以说 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所带来的变化决不是农民从低矮的住房 搬进了高耸的楼房,而是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告别。生态文 明村的创建不仅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环保 意识,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也促进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 2、 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体现了“乡风文明”的目标。 (1) 促进了人与自身的的和谐。就是要“修身”即人身修 养的提高。人与自然地和谐,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人的美丽心灵与环境的统一。 其实生态文明 村的美不仅美在青山绿水,碧瓦红墙,更美在这里人们 所表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意识。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 改变了人, 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环境的改变不仅促进 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促进了 “文明乡村”的形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们精 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落后,卫生服务水 平低,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生态文明创建对症下药, 提出了“文明化、知识化”的目标,紧紧抓住“文化、 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契机,建立农民阅览室,积极鼓励农民 “学科学, 用科学, 实现科学种田, 科学致富” ; 同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村里组建老年秧歌 队,健身操队,戏迷队,歌友会等等,村民们在这些活 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营造了 一种乐观、活跃、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状态和生 活氛围。 新的环境铸就了人们心的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 意识,村民们自发倡起了“革陋习,树新风”的活动。 村民素质的提高,体现在村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形成了 “爱知识,爱环境,爱他人,爱生活”文明的新村风。 (2) 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指出了“人同自然界的 关系直接包括着人与人的关系,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 接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有这 样的流行话: “楼高了,人情淡了;马路宽了,人心窄 了”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决不能用物质生产取代了人 情道德。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集体劳动的那种热火 朝天, 挥锹扬镐的热闹场面你能亲身感受到农民之间那 种友善、团结、纯朴的民风。 3、 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管理民主”的目标 (1) 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人既是自然性 存在物,也是社会性存在物。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生产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 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 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要“以人为 本”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村民。 社会的和谐即使人遵循 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果,是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均衡和有序的产物。目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两个突出不均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和城 乡不平衡,近来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更加明显,城乡差 距不断拉大。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是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 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生态文明村 的 建设,一方面把“产业化”作为其中心任务。要求 各村必须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拓宽 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文明村的 创建就是要求农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另 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抓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城乡发展的牛鼻子。因 为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着农 村。县域经济既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又是推 动农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事实说明,生态文明搞的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增长的越快,农民生活 水平提高的越明显。 (2) 体现了“管理民主”的目标,生态农村创建中突出抓 “两室标准化,基层民主化”的政治目标,通过完善农 村基层民主条件和改善基层民主状况, 保证村干部真正 履行人民的公仆的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 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农 村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总之, 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 效载体,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在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探索。 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 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文明村建设毕竟是一 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 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生态文明村”模 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尤其在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农村建设的新目标的大背景下, 更为我们如何建设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很 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 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制度安排 1、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 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 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了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2004)从总体上看, ; 我国的农村建设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段,要顺应这一趋势,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做法 是把城市尤其是县域工业部门,直属机关与具体的乡镇、 村联系起来,实行分包制度,充分利用分包单位的财力、 物力、人力等优势,为所包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 快生态文明建设。 2、 利用扶贫开发政策契机,积极寻找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结合点。扶贫开发式国家利用政策支持与资金 扶持,有步骤、有阶段、有目标的实现消除农村贫困问题 的一项重大工程。实践证明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无论 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有对象、内容和目标等方面的一 致性和包容性。在生态文明村创建中,各地农民充分利用 扶贫开发契机,推动本地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3、 政府给与政策扶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 上,我国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在公共财政的分 配体制上重点关注城市和农民,轻视农村和农民,造成城市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拉大,进而造成农村和农业发展远远 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农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市民, 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提 出后,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更要有上级政府政策上的扶 持,按照《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加大 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并且积极探索新的政府支持方式, 改变以国家直接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借鉴 “新乡村运 动” 的成功经验, 采取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 资金为辅, 通过民办共助、以奖代补等,切实发挥国家投入的引导作 用。 4、 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部门支持、与群众投入、社会参与相结合,生态文明创建投入是关键,虽然我们国家 提出对农村建设采取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但我国农村数量 大,光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必须探索多方面的投入渠 道: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中所需要资金、水、电、路等大 宗基础设施建设, 以市财政和乡镇投入为主, 充分发挥市、 乡两级政府资金投入的牵引功能;相关部门要与生态文明 村结城一帮一对子,给与本部门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交通 局给与道路建设一定的技术指导、资金和水泥补贴;林业 局要给与农村苗木栽植方面的技术和苗木方面得帮助等等,总之要争取一切相关部门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 的支持;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愿原 则基础上号召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家乡建设贡献 自己的力量;积极呼吁本地在外地有能力的仁人志士慷慨 解囊,为家乡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 规划先行,科学指导,我国农村布局分散,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设量大面广,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理清 发展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从 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进行。 6、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地理位臵不同, 各地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不同; 具体条件不同, 村情村貌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 需求优先顺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 中,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在 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地的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制定符合本 地实际情况的创建方案,确定不同地区建设的内容和重 点,突出本地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建道路和创建模 式,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一把尺,齐步走。此外 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形 式主义,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 工程。7、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在生态文明创建中,人民群众 更是生态文明创建的主体和最直接的收益者,只有让群众 充分认识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 性,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才能把创建工作做 好、做实、脱离了群众基础,一切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的大国,任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财力有 限,农村也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创建工作中充分发 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自立、自强、自助、协同的 精神和意识,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农民 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开展生态文 明创建的现实选择。繁峙县繁城镇南城街村二 0 一一年三月一日

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繁峙县繁城镇南城街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中共关于制定国名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目标和集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指出了推进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 并把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 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在农 村建设中一个具有统观全局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从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角度指出了农村建 设的新目标,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中指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在农村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而创建生态文明村正是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探索,也是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是我们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表现。本文正是通过分析生态文 明村的创建来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生态文明村是农村发展观念的新突破 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村,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定论,但我 们还可以从生态文明村的特点和具体目标来理解它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五方面的综合概念。生态文明包括: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硬化、沼气化;精神文明包括:文明化、知识化;政治文明 包括:两室标准化、民主化;物质文明包括:产业化这四大 方面。而把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原因在于生态文明的提出根 本目的是通过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 协调发展,这并不是在强调生态环境决定政治文明,而是充 分考虑了目前在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们农村乃 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村建设的 提出时要使农村的发展达到“文明”的高度,是我党农村发 展的重大突破,是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村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 口的 70%,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无所谓整个社会的发展;不 促进农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很难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中央关心的重大问题, 而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农村创建生 态文明村正是在你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落实党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1、 文明生态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 “促进人和自然地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解决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 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 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随着生产力的不段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把 握自然地能力也在提高,从而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出 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面临许多问题。 比如: 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现象严重;畜禽粪 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活能源缺乏,生活方式落后等等。 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 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炤台、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首先从优 化人居环境入手,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 沼气化”五项内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1) “净 化” 。从搞好环境卫生入手,彻底改善村内的环境卫生状况、 (2) “绿化、美化、亮化” 。村里通过栽种绿化苗木,安装 路灯,美化了农民的家园。 “硬化”“要想富,先修路” (3) 。 。 生态文明村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不仅打开了农村与 外界的通道,而且实现了农村大街小巷的硬化,彻底改变了 “下雨泥泞晴天灰”的面貌。 “沼气化” (4) 。为了更好的处 理农村的废物(农作物秸秆、杂草、菜屑、人畜粪便,生物 费杂物等) ,提出了“改厨、改厕、改圈”三位一体的三改 政策,即号召农民家中建立沼气池,实现畜圈、厕所、厨房的根本性改革,沼气不仅能照明而且还可以做饭,既解决了 生活能源问题,又很好的处理了农村中的主要废物。可以说 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所带来的变化决不是农民从低矮的住房 搬进了高耸的楼房,而是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告别。生态文 明村的创建不仅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环保 意识,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也促进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 2、 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体现了“乡风文明”的目标。 (1) 促进了人与自身的的和谐。就是要“修身”即人身修 养的提高。人与自然地和谐,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人的美丽心灵与环境的统一。 其实生态文明 村的美不仅美在青山绿水,碧瓦红墙,更美在这里人们 所表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意识。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 改变了人, 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环境的改变不仅促进 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促进了 “文明乡村”的形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们精 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落后,卫生服务水 平低,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生态文明创建对症下药, 提出了“文明化、知识化”的目标,紧紧抓住“文化、 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契机,建立农民阅览室,积极鼓励农民 “学科学, 用科学, 实现科学种田, 科学致富” ; 同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村里组建老年秧歌 队,健身操队,戏迷队,歌友会等等,村民们在这些活 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营造了 一种乐观、活跃、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状态和生 活氛围。 新的环境铸就了人们心的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 意识,村民们自发倡起了“革陋习,树新风”的活动。 村民素质的提高,体现在村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形成了 “爱知识,爱环境,爱他人,爱生活”文明的新村风。 (2) 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指出了“人同自然界的 关系直接包括着人与人的关系,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 接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有这 样的流行话: “楼高了,人情淡了;马路宽了,人心窄 了”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决不能用物质生产取代了人 情道德。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集体劳动的那种热火 朝天, 挥锹扬镐的热闹场面你能亲身感受到农民之间那 种友善、团结、纯朴的民风。 3、 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管理民主”的目标 (1) 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人既是自然性 存在物,也是社会性存在物。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生产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 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 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要“以人为 本”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村民。 社会的和谐即使人遵循 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果,是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均衡和有序的产物。目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两个突出不均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和城 乡不平衡,近来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更加明显,城乡差 距不断拉大。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是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 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生态文明村 的 建设,一方面把“产业化”作为其中心任务。要求 各村必须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拓宽 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文明村的 创建就是要求农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另 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抓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城乡发展的牛鼻子。因 为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着农 村。县域经济既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又是推 动农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事实说明,生态文明搞的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增长的越快,农民生活 水平提高的越明显。 (2) 体现了“管理民主”的目标,生态农村创建中突出抓 “两室标准化,基层民主化”的政治目标,通过完善农 村基层民主条件和改善基层民主状况, 保证村干部真正 履行人民的公仆的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 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农 村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总之, 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 效载体,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在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探索。 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 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文明村建设毕竟是一 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 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生态文明村”模 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尤其在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农村建设的新目标的大背景下, 更为我们如何建设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很 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 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制度安排 1、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 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 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了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2004)从总体上看, ; 我国的农村建设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段,要顺应这一趋势,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做法 是把城市尤其是县域工业部门,直属机关与具体的乡镇、 村联系起来,实行分包制度,充分利用分包单位的财力、 物力、人力等优势,为所包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 快生态文明建设。 2、 利用扶贫开发政策契机,积极寻找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结合点。扶贫开发式国家利用政策支持与资金 扶持,有步骤、有阶段、有目标的实现消除农村贫困问题 的一项重大工程。实践证明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无论 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有对象、内容和目标等方面的一 致性和包容性。在生态文明村创建中,各地农民充分利用 扶贫开发契机,推动本地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3、 政府给与政策扶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 上,我国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在公共财政的分 配体制上重点关注城市和农民,轻视农村和农民,造成城市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拉大,进而造成农村和农业发展远远 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农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市民, 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提 出后,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更要有上级政府政策上的扶 持,按照《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加大 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并且积极探索新的政府支持方式, 改变以国家直接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借鉴 “新乡村运 动” 的成功经验, 采取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 资金为辅, 通过民办共助、以奖代补等,切实发挥国家投入的引导作 用。 4、 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部门支持、与群众投入、社会参与相结合,生态文明创建投入是关键,虽然我们国家 提出对农村建设采取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但我国农村数量 大,光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必须探索多方面的投入渠 道: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中所需要资金、水、电、路等大 宗基础设施建设, 以市财政和乡镇投入为主, 充分发挥市、 乡两级政府资金投入的牵引功能;相关部门要与生态文明 村结城一帮一对子,给与本部门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交通 局给与道路建设一定的技术指导、资金和水泥补贴;林业 局要给与农村苗木栽植方面的技术和苗木方面得帮助等等,总之要争取一切相关部门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 的支持;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愿原 则基础上号召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家乡建设贡献 自己的力量;积极呼吁本地在外地有能力的仁人志士慷慨 解囊,为家乡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 规划先行,科学指导,我国农村布局分散,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设量大面广,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理清 发展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从 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进行。 6、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地理位臵不同, 各地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不同; 具体条件不同, 村情村貌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 需求优先顺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 中,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在 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地的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制定符合本 地实际情况的创建方案,确定不同地区建设的内容和重 点,突出本地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建道路和创建模 式,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一把尺,齐步走。此外 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形 式主义,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 工程。7、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在生态文明创建中,人民群众 更是生态文明创建的主体和最直接的收益者,只有让群众 充分认识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 性,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才能把创建工作做 好、做实、脱离了群众基础,一切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的大国,任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财力有 限,农村也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创建工作中充分发 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自立、自强、自助、协同的 精神和意识,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农民 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开展生态文 明创建的现实选择。繁峙县繁城镇南城街村二 0 一一年三月一日


相关内容

  •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 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 ...

  •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  为贯彻落实xx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生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为目 ...

  • 碧么完小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 碧么完小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大姚县新街镇碧么完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响应大姚县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大姚生态文明县的重大部署,根据县教育局.中心校安排,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 ...

  •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 宿豫区陆集中心学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宿豫区委.宿豫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宿豫[2016]10号)以及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做好我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 ...

  • 色头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
  • 色头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促进我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特制定以下建设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农 ...

  • 镇创建文明生态镇活动实施方案
  • 为贯彻落实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xx市《xx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有关规定,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xx镇实际,经研究,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创建文明生态村(部门、企业)为重点的文明生态镇创建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创建文明生态镇的指导思想 创建文明生态镇活动要坚持“xx ...

  • XX镇创建文明生态镇活动实施方案
  • xx镇创建文明生态镇活动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xx市《2005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有关规定,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xx镇实际,经研究,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创建文明生态村(部门、企业)为重点的文明生态镇创建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创建文明生态镇 ...

  •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_胡倩
  • 市场论坛MARKETFORUM 改革发展 2012年第07期(总第100期)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胡 [摘 倩董大为 要]文章根据生态文明理论,参考国内已有研究成果,选择构建广西生态文明的目标值指标体系,运用定性与定量.模 型预测等方式分析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运用集对分析模型评价广西14 ...

  • [生态文明启示录]项目活动方案-谭-2
  •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 <生态文明启示录> 宣 传 推 广 方 案 出品单位: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联合摄制: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北京中科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 一.项目概述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环保部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生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