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处语言描写

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处语言描写 作者:张以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8期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 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们叫好。其实, 文中还有两处语言描写十分精妙, 令人回味无穷, 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一处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另一处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 这两段都是就与林黛玉初次相见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但作者却采用了不同的写法, 前一段是有问无答, 后一段是一问一答, 我读了这两段语言描写之后, 感受颇多, 也不禁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拍手叫好。现将我的感受表述如下, 以期与大家共享。

先来看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王熙凤) 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描写只有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应答的话, 而这种有问无答的描写实在耐人寻味。我们从王熙凤拉着黛玉问长问短, 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的一串问题中可以看出:第一, 她是个急脾气; 第二, 她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 也是份儿、格儿; 第三, 她通过关心他人显示自己的能耐; 第四, 她极尽讨好老祖宗之能事, 虽是对林黛玉的关心, 但更多的是在走过场。对王熙凤来说, 她只是逢场作戏, 她并不需要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 所以作者在描写时只写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描写应答的话。可以说, 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 王熙凤的每一句话, 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多个侧面。

再来看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描写: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 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两个字, 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 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 故问我有也无, 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 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 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摘下那玉, 就狠命摔去, 骂道:“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段语言描写中有问有答, 其中的人物对话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贾宝玉正式出场后, 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 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 而且感到非常眼熟, 产生了亲切感, 使她“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是早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 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 用情人的眼光感到黛玉与众不同:虽是体弱多病, 但更是美貌多情。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宝黛初会双方便都感到似曾相识, 心灵息息相通, 两人都产生了一种相互熟识的心灵感应, 两人对话中一问一答, 表现了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 这里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 宝玉是真心发问, 宝玉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黛玉的独特好感甚至有几分爱意。由于他对黛玉的认同和趋向, 恨不得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能与黛玉一样, 因此当问及黛玉没有玉时, 自己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这段人物语言描写中展现了宝玉与黛玉奇异的互相厮认的过程, 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债的神秘色彩, 以掩护它与黛玉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 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 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 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人物性格的写法, 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从文中这些精妙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 曹雪芹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 每一处语言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 或交融着突出性格, 或关联着情节发展, 以各自不同的姿态,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分发挥了语言描写应有的作用。

张以民, 语文教师, 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洪 鸣

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处语言描写 作者:张以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8期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 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们叫好。其实, 文中还有两处语言描写十分精妙, 令人回味无穷, 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一处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另一处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 这两段都是就与林黛玉初次相见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但作者却采用了不同的写法, 前一段是有问无答, 后一段是一问一答, 我读了这两段语言描写之后, 感受颇多, 也不禁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拍手叫好。现将我的感受表述如下, 以期与大家共享。

先来看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王熙凤) 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描写只有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应答的话, 而这种有问无答的描写实在耐人寻味。我们从王熙凤拉着黛玉问长问短, 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的一串问题中可以看出:第一, 她是个急脾气; 第二, 她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 也是份儿、格儿; 第三, 她通过关心他人显示自己的能耐; 第四, 她极尽讨好老祖宗之能事, 虽是对林黛玉的关心, 但更多的是在走过场。对王熙凤来说, 她只是逢场作戏, 她并不需要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 所以作者在描写时只写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描写应答的话。可以说, 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 王熙凤的每一句话, 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多个侧面。

再来看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描写: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 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两个字, 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 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 故问我有也无, 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 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 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摘下那玉, 就狠命摔去, 骂道:“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段语言描写中有问有答, 其中的人物对话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贾宝玉正式出场后, 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 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 而且感到非常眼熟, 产生了亲切感, 使她“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是早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 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 用情人的眼光感到黛玉与众不同:虽是体弱多病, 但更是美貌多情。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宝黛初会双方便都感到似曾相识, 心灵息息相通, 两人都产生了一种相互熟识的心灵感应, 两人对话中一问一答, 表现了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 这里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 宝玉是真心发问, 宝玉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黛玉的独特好感甚至有几分爱意。由于他对黛玉的认同和趋向, 恨不得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能与黛玉一样, 因此当问及黛玉没有玉时, 自己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这段人物语言描写中展现了宝玉与黛玉奇异的互相厮认的过程, 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债的神秘色彩, 以掩护它与黛玉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 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 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 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人物性格的写法, 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从文中这些精妙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 曹雪芹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 每一处语言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 或交融着突出性格, 或关联着情节发展, 以各自不同的姿态,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分发挥了语言描写应有的作用。

张以民, 语文教师, 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洪 鸣


相关内容

  • 宝黛初会导学案答案
  • 宝黛初会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5. 跟随黛玉看贾府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读罢课文有哪些不同?请归纳出来. (提示: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什么情况?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他看到了什么?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黛玉在府内见到的人,可以分为两大 ...

  •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学生版
  •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方案 一年级语文组 编写人:蒋弘毅 参与人: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 教师寄语 与其花4个小时来琢磨明天的事,不如花40分钟来完成好眼下的事.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我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 2.鉴赏人物形象,并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动作 ...

  •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通河职教中心 朴志杰 前人常说,"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我今天要谈的<林黛玉进贾府>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说教材 & ...

  • 林黛玉进贾府的说课稿
  •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林黛玉进贾府>,作者是曹雪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阅读与 ...

  • [林黛玉进贾府]3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区分.了解. ...

  • 高一必修三.四说课稿
  •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仙游县钟山中学黄丽珊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必修3中外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和鉴赏部分小说和戏剧环节的基础序列.因此这一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与 ...

  •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细节描写
  •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林黛玉进贾府>以短短几千字的篇幅,通过丰富.细腻.生动.深刻的细节描写捧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点染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一.传神的动作细节,捧出了一个个鲜活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g ...

  •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形象塑造赏析
  • 摘 要:学生反映读不懂小说,说读小说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往往对小说中的人物更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本文简述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与欣赏,可以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小说 人物 欣赏 归纳 比较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 ...

  •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最新教案
  • 林黛玉进贾府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哪几部作品? 明确:<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形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