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处语言描写 作者:张以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8期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 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们叫好。其实, 文中还有两处语言描写十分精妙, 令人回味无穷, 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一处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另一处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 这两段都是就与林黛玉初次相见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但作者却采用了不同的写法, 前一段是有问无答, 后一段是一问一答, 我读了这两段语言描写之后, 感受颇多, 也不禁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拍手叫好。现将我的感受表述如下, 以期与大家共享。
先来看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王熙凤) 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描写只有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应答的话, 而这种有问无答的描写实在耐人寻味。我们从王熙凤拉着黛玉问长问短, 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的一串问题中可以看出:第一, 她是个急脾气; 第二, 她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 也是份儿、格儿; 第三, 她通过关心他人显示自己的能耐; 第四, 她极尽讨好老祖宗之能事, 虽是对林黛玉的关心, 但更多的是在走过场。对王熙凤来说, 她只是逢场作戏, 她并不需要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 所以作者在描写时只写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描写应答的话。可以说, 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 王熙凤的每一句话, 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多个侧面。
再来看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描写: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 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两个字, 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 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 故问我有也无, 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 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 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摘下那玉, 就狠命摔去, 骂道:“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段语言描写中有问有答, 其中的人物对话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贾宝玉正式出场后, 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 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 而且感到非常眼熟, 产生了亲切感, 使她“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是早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 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 用情人的眼光感到黛玉与众不同:虽是体弱多病, 但更是美貌多情。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宝黛初会双方便都感到似曾相识, 心灵息息相通, 两人都产生了一种相互熟识的心灵感应, 两人对话中一问一答, 表现了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 这里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 宝玉是真心发问, 宝玉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黛玉的独特好感甚至有几分爱意。由于他对黛玉的认同和趋向, 恨不得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能与黛玉一样, 因此当问及黛玉没有玉时, 自己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这段人物语言描写中展现了宝玉与黛玉奇异的互相厮认的过程, 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债的神秘色彩, 以掩护它与黛玉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 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 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 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人物性格的写法, 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从文中这些精妙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 曹雪芹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 每一处语言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 或交融着突出性格, 或关联着情节发展, 以各自不同的姿态,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分发挥了语言描写应有的作用。
张以民, 语文教师, 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洪 鸣
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处语言描写 作者:张以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8期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 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们叫好。其实, 文中还有两处语言描写十分精妙, 令人回味无穷, 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一处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另一处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 这两段都是就与林黛玉初次相见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但作者却采用了不同的写法, 前一段是有问无答, 后一段是一问一答, 我读了这两段语言描写之后, 感受颇多, 也不禁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拍手叫好。现将我的感受表述如下, 以期与大家共享。
先来看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连串问话:
(王熙凤) 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描写只有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应答的话, 而这种有问无答的描写实在耐人寻味。我们从王熙凤拉着黛玉问长问短, 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的一串问题中可以看出:第一, 她是个急脾气; 第二, 她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 也是份儿、格儿; 第三, 她通过关心他人显示自己的能耐; 第四, 她极尽讨好老祖宗之能事, 虽是对林黛玉的关心, 但更多的是在走过场。对王熙凤来说, 她只是逢场作戏, 她并不需要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 所以作者在描写时只写王熙凤问的话, 却没有描写应答的话。可以说, 由于曹雪芹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 王熙凤的每一句话, 几乎都显示了她性格的多个侧面。
再来看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一段对话描写: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 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两个字, 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 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 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 故问我有也无, 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 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 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摘下那玉, 就狠命摔去, 骂道:“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段语言描写中有问有答, 其中的人物对话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贾宝玉正式出场后, 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 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 而且感到非常眼熟, 产生了亲切感, 使她“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是早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 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 用情人的眼光感到黛玉与众不同:虽是体弱多病, 但更是美貌多情。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宝黛初会双方便都感到似曾相识, 心灵息息相通, 两人都产生了一种相互熟识的心灵感应, 两人对话中一问一答, 表现了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 这里没有虚情假意的应酬, 宝玉是真心发问, 宝玉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黛玉的独特好感甚至有几分爱意。由于他对黛玉的认同和趋向, 恨不得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能与黛玉一样, 因此当问及黛玉没有玉时, 自己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这段人物语言描写中展现了宝玉与黛玉奇异的互相厮认的过程, 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债的神秘色彩, 以掩护它与黛玉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 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 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 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人物性格的写法, 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从文中这些精妙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 曹雪芹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 每一处语言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 或交融着突出性格, 或关联着情节发展, 以各自不同的姿态,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分发挥了语言描写应有的作用。
张以民, 语文教师, 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