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
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感受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去过长城?
(举手多)嚯,你们都去过呀,那谁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举手少)××,你来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师:说得真好(简练,准确,感受深),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长城的小短片,
咱们一块儿看看(播放视频)
师: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觉到长城气势雄伟 生3:我觉得长城真美啊
生2:我觉得长城真的好长呀
师:看得出来,你们对长城很喜欢呀,作者和你们一样,也不禁发出了感慨,找一找,
是哪句话呢?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读出气势)你读的可真好,将作者的赞叹读了出来,大家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没读出)你找的可真准,要是能把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读出来,就更好了,谁再来!
2、导入新课
师:那作者为什么将长城称作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
来走近——长城。(板书:长城)打开你的语文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将句子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检查坐姿,读书姿势)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
师:刚才你们读得可真认真,今天啊,咱们改变一下以往的学习方式,我想请你们从文
中找一找描写长城的生词,看老师提示!(ppt出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的修建)
生画词(2min)
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词语)
师:你们找的都很准!自己学习是不是也很简单呢!来读读你们自己找出的生词吧!
开火车读,齐读。
2、理清结构
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你们读得真棒!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长城的气魄雄伟展现出来的!
先来看看书中的两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1:右上角的图是近看长城时的样子,我看到了嘹望口、城砖„„
生2:下面的图是远看长城的样子,我看到了蜿蜒盘旋的长城„„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这两幅图分别对应文章的哪个自然段呢?咱们来分自然段
读课文,同时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分角色朗读课文
生汇报:我觉得下面的图对应第一个自然段。
师:那我们可以得知第一自然段是作者远看长城时观察到的样子。
师:那么右上角的图对应——第二自然段,是作者——近看长城时的样子
(师:另外的两个自然段呢?)
生1:第三自然段写的是长城是怎么建造出来的。
师:是作者看到的么?
预设1:生:不是。是作者所想。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站在长城脚下,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 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你读书真用心!
(ppt出示句子)我们一块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ppt红字标出“方砖”“条石”,蓝字标出“想”)
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预设2: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生不能作答)
我们一块看看这句话(ppt出示句子),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同上)
师:那你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吗?
生:由远及近的顺序。
师:然后写了他的——看到长城所想到的。是由所见到——所想。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下面我们远看长城,长城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来(相机板书:远看)
生交流,出示: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⑴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
⑵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把长城比作长龙)。(相机板书:长龙)
⑶那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呢?
预设一:都很长
预设二:都很有气势
提示: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华儿女被称为是龙的传人。我们为身为龙
的传人而感到自豪。这里把长城比作长龙,心中是充满了自豪感的。
所以,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读一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⑷这句话我们能读懂的仅仅是长城的长吗?再来读一读,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是呀,“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恶劣,对
啊,“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师:由此可见,这样的环境下能修筑出长城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第一自然段中长城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出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一里等于五百米,出示计算(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大约有6700公里),假如我们日夜不停地走,得走上整整五百多天呢!
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一百三十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51000多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⑵“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你们可以读懂什么呢?
(可以知道长城东起(起点)山海关,西至(终点)嘉峪关)
(出示远看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3、难怪,我们的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出示句子)请整体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习第二自然段。
是啊,我们远看长城,体会到他的雄伟壮观,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默读课文,拿出老师刚刚发给你的小纸,在纸上的图中,标出长城的组成。
生默读。
你们找的可真准确,这样的结构特点,文中用了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学写生字。
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长城,这其中还有一些生字需要我们会写(ppt出示),你们怎么记住他们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的书写呢?前后两个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全班交流。
在这些字中,老师想提醒你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书写,哪个字是?
学生找出崇、嘉、慧。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嘉字。写的时候注意这种结构的字中间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在你的纸上写一写这三个字。
(四)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也学习了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看看这么气魄雄伟的伟大奇迹到底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
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及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感受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去过长城?
(举手多)嚯,你们都去过呀,那谁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举手少)××,你来给大家说说,你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师:说得真好(简练,准确,感受深),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长城的小短片,
咱们一块儿看看(播放视频)
师: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觉到长城气势雄伟 生3:我觉得长城真美啊
生2:我觉得长城真的好长呀
师:看得出来,你们对长城很喜欢呀,作者和你们一样,也不禁发出了感慨,找一找,
是哪句话呢?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建筑,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读出气势)你读的可真好,将作者的赞叹读了出来,大家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没读出)你找的可真准,要是能把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读出来,就更好了,谁再来!
2、导入新课
师:那作者为什么将长城称作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
来走近——长城。(板书:长城)打开你的语文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将句子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检查坐姿,读书姿势)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
师:刚才你们读得可真认真,今天啊,咱们改变一下以往的学习方式,我想请你们从文
中找一找描写长城的生词,看老师提示!(ppt出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的修建)
生画词(2min)
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词语)
师:你们找的都很准!自己学习是不是也很简单呢!来读读你们自己找出的生词吧!
开火车读,齐读。
2、理清结构
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你们读得真棒!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长城的气魄雄伟展现出来的!
先来看看书中的两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1:右上角的图是近看长城时的样子,我看到了嘹望口、城砖„„
生2:下面的图是远看长城的样子,我看到了蜿蜒盘旋的长城„„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这两幅图分别对应文章的哪个自然段呢?咱们来分自然段
读课文,同时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分角色朗读课文
生汇报:我觉得下面的图对应第一个自然段。
师:那我们可以得知第一自然段是作者远看长城时观察到的样子。
师:那么右上角的图对应——第二自然段,是作者——近看长城时的样子
(师:另外的两个自然段呢?)
生1:第三自然段写的是长城是怎么建造出来的。
师:是作者看到的么?
预设1:生:不是。是作者所想。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站在长城脚下,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 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你读书真用心!
(ppt出示句子)我们一块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ppt红字标出“方砖”“条石”,蓝字标出“想”)
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预设2: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生不能作答)
我们一块看看这句话(ppt出示句子),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同上)
师:那你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吗?
生:由远及近的顺序。
师:然后写了他的——看到长城所想到的。是由所见到——所想。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下面我们远看长城,长城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来(相机板书:远看)
生交流,出示: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⑴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
⑵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把长城比作长龙)。(相机板书:长龙)
⑶那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呢?
预设一:都很长
预设二:都很有气势
提示: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华儿女被称为是龙的传人。我们为身为龙
的传人而感到自豪。这里把长城比作长龙,心中是充满了自豪感的。
所以,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读一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⑷这句话我们能读懂的仅仅是长城的长吗?再来读一读,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是呀,“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恶劣,对
啊,“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师:由此可见,这样的环境下能修筑出长城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第一自然段中长城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出示: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一里等于五百米,出示计算(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大约有6700公里),假如我们日夜不停地走,得走上整整五百多天呢!
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一百三十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51000多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⑵“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你们可以读懂什么呢?
(可以知道长城东起(起点)山海关,西至(终点)嘉峪关)
(出示远看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3、难怪,我们的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出示句子)请整体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习第二自然段。
是啊,我们远看长城,体会到他的雄伟壮观,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默读课文,拿出老师刚刚发给你的小纸,在纸上的图中,标出长城的组成。
生默读。
你们找的可真准确,这样的结构特点,文中用了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学写生字。
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长城,这其中还有一些生字需要我们会写(ppt出示),你们怎么记住他们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的书写呢?前后两个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全班交流。
在这些字中,老师想提醒你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书写,哪个字是?
学生找出崇、嘉、慧。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嘉字。写的时候注意这种结构的字中间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在你的纸上写一写这三个字。
(四)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也学习了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看看这么气魄雄伟的伟大奇迹到底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