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讲堂] 印度佛教史:印度的哲学

印度的哲学

印度哲学的分期

根据已故的印度总统,罗达克立须那博士(Dr. S. Radha-krishnan)所着《印度哲学》,将印度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一)吠陀时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顷,各森林修道院发生 於此时,印度的唯心主义亦肇端於此时。此为人智初期状态,迷信与思想,两方正相斗争之时。《吠陀》中附属的歌颂、《梵书》(Bra-hman.a)、《奥义书》(Upanis.ad),即於此时记录而成。

(二)史诗时期:史诗系指《罗摩所行传》-bha-rata)及《大战诗》(Mahabharata)两部长诗,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后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奥义书》的初期,终於各派哲学的发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湿婆派及维修奴(又译作纽 或 湿 )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学与初期的佛教同时,唯其六派书籍的写定,乃是后来的事。

(三)经典时期:是指各宗派的学说之有文字记录而成为经典的时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后。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诵其教义思想。

(四)注疏时期:这与经典时期,不易严格划分。有了注解,即有字义之争,故此为重文字而轻思想的时期。

印度的三大圣书

在漫长的吠陀时期中,包含有一个梵书时代,其时间大约是从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即在此时树立。其基础则为当时经他们之手编纂的《梨俱吠陀》、《莎摩吠陀》、《阿闼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开其梵书时代思潮之序幕,《梵书》则为圆熟此一思潮的神学书。《梵书》乃将《夜柔吠陀》的特质极力发挥,对关联於祭典的事项,一一附於因缘、故事、来历,而以散文来解释它们。

在印度哲学史的分期上,《梵书》、《奥义书》,均列於吠陀时期。在此所要介绍的三大圣书,吠陀时期的即占其二。现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经》:即是四种《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学的开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叶,由对於向来所崇拜的自然诸神之怀疑,而在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从来未有独立的神名,此时则出现了;从来未说宇宙的创造,此时则将抽象的唯一最高的原理,予於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为有情与非有情的本体。宇宙即为此原理所统一而发生者。此在其<无有歌>(Na-kta)、<生主歌>(Praja-patya 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 Su-kta)、<原人歌>(Purus.a Su-kta)各篇中表达出来。

(二)《奥义书》:《奥义书》的梵名为UPA+NI+S.AD,乃“近坐”的合成语,为肝胆相照的对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在形式上仍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而为《梵书》的一部分,它最古部分的时代,则在西元前七百至五百年间所作,这是由於时代思潮所趋,自由思想抬头,尤其是王者的权力升高而予以鼓励,故其内容有露出反传统的锋芒。此书有两种集本:一是五十二种本,一是一百零八种本,均可称为全集。此书内容之隹,叔本华曾说:“余得是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高。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而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脱,新颖而深邃,其对印度哲学思想的启迪极大。

《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虽相连续,然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殊属疑问,唯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了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篇第二章)

据说,基督教也受有《奥义书》不少的影响。(尼赫鲁《印度的发见》第四章第九节)

(三)《薄伽梵歌》(Bhagavad G1-ta-):这是史诗的一部分,它是《大战诗》第六卷<须摩品>之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大约创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间的时期。当时的佛教正以新气运的发展而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吠陀经》的学者们便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并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矛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经过长期的潜流,婆罗门教终於复兴而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书甚至被亨波尔(William Von Humboldt)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语中唯一的真正哲学之歌。”尼赫鲁则说:“这圣歌的宣说不是宗派的,或者说是宣示给思想上的任何一个学派的。”(均见尼赫鲁作《印度的发见》第四章第十四节)此圣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犹如《新约》之於基督徒。

以上三书在中国尚未见有全译本,仅有糜文开编译了一册《印度三大圣典》的节本。

六派哲学

所谓六派哲学,即是产生於史诗时期之末,与佛教初期阶段相近的婆罗门教哲学,其名称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 Nya-ya School)。

(二)僧 耶派(The Sa-m.khya School)即数论派。

(三) 舍迦派(The Vai′ses.ika School)即胜论派。

(四)瑜伽派(The Yoga 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 M1-ma-m.sa- 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 Veda-nta School)。

(一、三、五属梵书系,二、四、六属奥义书系)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并且承认《吠陀》的存在价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论不以《吠陀》为根据,后二派的立论则以《吠陀》为根据。

由《奥义书》激发的主要学派,为数论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为中心而产生维修奴与湿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属其正系而成立较前三流为迟。瑜伽派较佛陀为迟;佛陀时代也尚无如今时僧耶颂所传之数论派;与《奥义书》系思想相并,而认为是《梵书》系哲学思想的弭曼差派、胜论派、尼夜耶派,除尼夜耶派於间接关系上尚有讨论之外,其馀诸派之成立,均较佛陀为迟。(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篇第二章)

印度的哲学

印度哲学的分期

根据已故的印度总统,罗达克立须那博士(Dr. S. Radha-krishnan)所着《印度哲学》,将印度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一)吠陀时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顷,各森林修道院发生 於此时,印度的唯心主义亦肇端於此时。此为人智初期状态,迷信与思想,两方正相斗争之时。《吠陀》中附属的歌颂、《梵书》(Bra-hman.a)、《奥义书》(Upanis.ad),即於此时记录而成。

(二)史诗时期:史诗系指《罗摩所行传》-bha-rata)及《大战诗》(Mahabharata)两部长诗,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后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奥义书》的初期,终於各派哲学的发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湿婆派及维修奴(又译作纽 或 湿 )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学与初期的佛教同时,唯其六派书籍的写定,乃是后来的事。

(三)经典时期:是指各宗派的学说之有文字记录而成为经典的时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后。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诵其教义思想。

(四)注疏时期:这与经典时期,不易严格划分。有了注解,即有字义之争,故此为重文字而轻思想的时期。

印度的三大圣书

在漫长的吠陀时期中,包含有一个梵书时代,其时间大约是从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即在此时树立。其基础则为当时经他们之手编纂的《梨俱吠陀》、《莎摩吠陀》、《阿闼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开其梵书时代思潮之序幕,《梵书》则为圆熟此一思潮的神学书。《梵书》乃将《夜柔吠陀》的特质极力发挥,对关联於祭典的事项,一一附於因缘、故事、来历,而以散文来解释它们。

在印度哲学史的分期上,《梵书》、《奥义书》,均列於吠陀时期。在此所要介绍的三大圣书,吠陀时期的即占其二。现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经》:即是四种《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学的开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叶,由对於向来所崇拜的自然诸神之怀疑,而在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从来未有独立的神名,此时则出现了;从来未说宇宙的创造,此时则将抽象的唯一最高的原理,予於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为有情与非有情的本体。宇宙即为此原理所统一而发生者。此在其<无有歌>(Na-kta)、<生主歌>(Praja-patya 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 Su-kta)、<原人歌>(Purus.a Su-kta)各篇中表达出来。

(二)《奥义书》:《奥义书》的梵名为UPA+NI+S.AD,乃“近坐”的合成语,为肝胆相照的对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在形式上仍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而为《梵书》的一部分,它最古部分的时代,则在西元前七百至五百年间所作,这是由於时代思潮所趋,自由思想抬头,尤其是王者的权力升高而予以鼓励,故其内容有露出反传统的锋芒。此书有两种集本:一是五十二种本,一是一百零八种本,均可称为全集。此书内容之隹,叔本华曾说:“余得是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高。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而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脱,新颖而深邃,其对印度哲学思想的启迪极大。

《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虽相连续,然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殊属疑问,唯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了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篇第二章)

据说,基督教也受有《奥义书》不少的影响。(尼赫鲁《印度的发见》第四章第九节)

(三)《薄伽梵歌》(Bhagavad G1-ta-):这是史诗的一部分,它是《大战诗》第六卷<须摩品>之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大约创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间的时期。当时的佛教正以新气运的发展而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吠陀经》的学者们便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并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矛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经过长期的潜流,婆罗门教终於复兴而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书甚至被亨波尔(William Von Humboldt)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语中唯一的真正哲学之歌。”尼赫鲁则说:“这圣歌的宣说不是宗派的,或者说是宣示给思想上的任何一个学派的。”(均见尼赫鲁作《印度的发见》第四章第十四节)此圣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犹如《新约》之於基督徒。

以上三书在中国尚未见有全译本,仅有糜文开编译了一册《印度三大圣典》的节本。

六派哲学

所谓六派哲学,即是产生於史诗时期之末,与佛教初期阶段相近的婆罗门教哲学,其名称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 Nya-ya School)。

(二)僧 耶派(The Sa-m.khya School)即数论派。

(三) 舍迦派(The Vai′ses.ika School)即胜论派。

(四)瑜伽派(The Yoga 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 M1-ma-m.sa- 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 Veda-nta School)。

(一、三、五属梵书系,二、四、六属奥义书系)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并且承认《吠陀》的存在价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论不以《吠陀》为根据,后二派的立论则以《吠陀》为根据。

由《奥义书》激发的主要学派,为数论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为中心而产生维修奴与湿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属其正系而成立较前三流为迟。瑜伽派较佛陀为迟;佛陀时代也尚无如今时僧耶颂所传之数论派;与《奥义书》系思想相并,而认为是《梵书》系哲学思想的弭曼差派、胜论派、尼夜耶派,除尼夜耶派於间接关系上尚有讨论之外,其馀诸派之成立,均较佛陀为迟。(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篇第二章)


相关内容

  • [玄奘与时代精神]
  • 第1讲:<玄奘与时代精神> 转贴:珠海文化大讲坛 日期:2007年11月3日 时间:下午15:00 地点:珠海报业大厦1楼报告厅 主讲:钱文忠 主讲人钱文忠先生简介: 1966年6月出生.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并获 ...

  • 漫谈近代法相唯识宗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学佛网无明频道
  • 漫谈近代法相唯识宗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黄常伦 唐代伟大佛学家.译经家玄奘所开创的慈恩宗思想,近代在南京弘扬光大.慈恩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弥勒.无著.世亲直到护法.戒贤一系的瑜伽学系,称法相宗或唯识宗,也称法相唯识宗,因玄奘和窥基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经弘法,故也称慈恩宗:其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 ...

  • [六祖坛经]选读
  • 六祖坛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这则的佛教顿悟传奇的大体内容,体会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与智慧. 2. 引导学生掌握这则传奇故事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方面的特色. 二.教学要点: 1. 了解慧能在<六祖坛经>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2. 掌握<六祖坛经>大体文意,并 ...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佛教 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据传释迦牟 ...

  •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 一魏晋玄学向佛教般若学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典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 .东晋 时代 的佛学领袖释道安曾认为:"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注:<鼻奈耶序>.)这个观点把般若学与老庄思想(主要是魏晋玄学) ...

  • 佛教与哲学
  • 佛教与一般宗教不同,有点象哲学.二者的共同点是: 1,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讨论怀疑,挑战权威. 2,否认造物主. 佛教好象又是宗教,与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1,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佛教的理论是尽头,顶点,是终极性的. 2,哲学强调验证和实践,佛教里有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证明和实践的 ...

  • 佛法与思维科学
  • 大藏经. 噶举传承 祖师著作 祖师法相 三昧耶戒 传承祖师传 上师的加持 大手印教言 大宝法王教言 噶举派. 宁玛派. 格鲁派. 萨迦派. 本波派. 藏传佛教 其他教派 噶举大师传 宁玛大师传 格鲁大师传 萨迦大师传 本波大师传 其他大师传 大宝法王故事 经典故事 密宗故事 修持故事 其它故事 佛学 ...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报告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报告 一直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很多学者和各种史学家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他们为了能够弄清楚汉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兴衰及治理经验,对当时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也不乏对当时的佛教十分感兴趣的学者,汤 ...

  • 隋唐历史发展之佛教
  • 隋唐历史发展之佛教 关键词:佛教极盛时期影响 摘要: 六朝以来,佛教开始盛行,朝廷设有专门的官职进行管理,以防止佛寺及僧侣的泛滥和诈骗,隋唐承袭陈的旧制,设昭玄寺,管理佛教相关事宜,设立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后改昭玄寺为崇玄署,位于鸿胪寺治下. 玄奘以后,直至不空,我国求法与译经,继臻极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