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城市的死与生心得体会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城市活力论与南京老城南旧城改造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获得设计界胜赞的规划方面的参考书,还记得似乎被竭力宣传该书是“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当时以为这是一本大部头的理论书籍,但是翻开书的序言就被他的第一句话吸引了。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序”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 雅各布并未面对当时美国城市现象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比如强烈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制度下巨大的阶级矛盾,甚至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但是雅各布作为一名非本专业作家则从的综合的社会学角度,针对当时美国盛行的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方式,提出了一些更具人性关怀、激发城市活力的规划原则。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论述是在多样化的自由发展存在一定的“真善美”的约束的条件下进行的,作者的原意也并非一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或者执笔未来美国大城市的总体规划,而是希望在城市规划界引发一种对人,对丰富的城市生活的意义的关注,以及对当时战后美国的以大规模重建计划批判。她通过非专业化的清晰语言,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将她的"城市生态学"转化为我们身边真实而生动的"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可以说这本书的作用更多是给迷茫的专业规划设计者们一些思想的触动,希望以此唤起一场新的城市规划革命,而她热情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 关于简.雅各布斯和他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她家族中几代女子都与男性一样拥有职业,而且大多数是教师。在她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被同等对待,家族的这一传统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独行的性格。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1958年,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之后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集体失忆的黑暗世代》。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一名新闻记者,很显然,雅各布敏感的观察力,和作为一名大城市的生活的参与者。使她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对其街区以及她周围的街区原本祥和的生活所带来的大规模破坏。她用她的热情、悲悯和激昂向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开战,旗帜鲜明地与“现代城市规划”唱反调:人家呼吁清除贫民区,她却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人家说应该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她却觉得要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符合居住传统的适度的混乱。

这本当时被誉为妇人连篇累牍的唠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 雅各布关于美国旧城更新问题的核心思想

1“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

通过大量事实的调研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得出的关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街区的特性。这里她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区别于“现代的”广场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这是一种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她论述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

2 “街头芭蕾”

“街头芭蕾”描述的事很多专业建筑师看不到的东西,甚至是他们所感受不到的城市温度。只有甚或在这个街区的人才能感受那些琐碎武器的感动。比如老城南的煎饼店,比如小巷内擦肩而过的侧身,比如阳光投射在老房子屋檐投射的曲折的阴影,比如晚饭时间邻居端着饭碗的闲聊。这一切对于老城居民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3城市的多样性,

关于城市的关键词:多样性、混合、高密度。在雅各布斯的书中最为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的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5的多样性 ,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里城市的多样性在老城区获得集中的体现。老城区的多样性通常在改建保护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氛围。对于城市而言正是这种看似带来混乱与对立的多样性才使城市能够成为了在适应了原始的混乱的后新的因素的孵化器,成为了一种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有历史发展的地方。

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在这一点上,《生与死》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点补救措施: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针对我国旧城改造的现状,这四点建议至今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城市活力论

内部活力是大城市最重要的生长源泉。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和无机体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内力”,大城市更新、发展、健康的源泉都应该主要的来源于经过了良好的合理的制度组织从而生发的内部力量,而不应该是另外的外部力量成为其动因。健康的内部结构对于大城市来说非常重要。

5 强烈反对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

雅各布的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对1950-1960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进行批判。雅各布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①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②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③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 。

三 简氏理论在南京门西旧城改造中的探讨

通过上学期郭老师的一个项目,我对门西老城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开始关注旧城改造这个复杂的问题。而简氏的书给我我很多的启示,我国政府在旧城改造问题上往往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最终资金的受益人永远是住宅开发商之类,而非居民本身,而改造也往往好大喜功,一整顿就是很大一个片区,而旧城改造计划往往缺乏全局思考,甚至在旧城拆光殆尽的时候反过来再搞保护搞恢复。以南京为例,老城南原本门西、门东、颜料坊牛市三块一片,形成了一条很完整的老秦淮风貌带,门东驻军官府衙门较多,门西重商,多为机户机房或者帐房,颜料坊则以织染作坊为特色,牛市则是集中的贸易场所。然而我上大学4年来,牛市完全拆成平地,颜料坊也只剩下几座所谓的历史建筑孤立在那里,门东重建了一个沈万三故居后几经反复最终也拆光殆尽,登上中华门,东望是秦淮旧梦,回首却是满目疮痍。

历史的消逝让怀旧的南京人意识旧城改造不这样来,40平方公里的南京老城内,未改造的旧城区剩下不足十分之一。难道除了以新代旧,一拆了之,我们没有更聪明的办法?在各界的呼声中,有关部门紧急喊停,对门西这块最后的记忆进行了慎重的考虑,甚至重新对完全拆光的门东进行保护性规划。市政府也定下了“三个集中、一个疏散”的发展方针,目标将老城人口由每平方公里将近3万人降到2.5万人以下,严格控制老城高层建筑的新增、老城的住宅开发总量;提升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环境风貌,提升老城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雅各布书中始终强调的是大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 “多样性”,必须支持多样性,不论在哪一个层面上。因为多样性大城市才真正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生命性来源于其各个多样的因素之间的网状的联系,使其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尽管政府正在为仅存的门东地区建立更为合理的详细规划,但是仍然难以逃脱“现代规划方法”的思路。

政府将老城人口由每平方公里将近3万人降到2.5万人以下目的是为了缓解老城压力,提高老城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迁出的过程是否能维持原本的人口多样性比例呢?人口的多样性包括陌生人和原住民,穷人和富人,老人和孩子等。维系一个城市的文脉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够维持一定比例的常住人口来形成的对于街区的主人公感情。而一个真正健康的社区则同时必须有着足够比例的”陌生人”,他们给街区带了来新鲜、带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发展的可能,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陌生人和原住民成为了一种互补,一种缺一不可的东西,是一种”基础”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首要功能和辅助功能

同时,街区的构成还可以从产业角度考虑,”首要功能”和”辅助功能”,应该充分合理的具有着混合的多样性。这两种功能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东西。老城区是否只适合发展居住和旅游两项功能并非定论。城区功能的完整才会形成所谓的内在活力,而不是作为整个城市中功能单一的附属区域。内在的活力将会带动老城区自主发展,避免老城区走向病态的被动发展,最终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拖油瓶。

雅各布书中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南京城墙就是一个目前看来生硬的阻隔,但是目前门西地区解决这一生硬阻隔的确是另外一条生硬的双向3车道的大马路。原本城墙阻隔的是城内外的生活,而现在道路阻隔的确是原本老城区生活的流线和秩序。原本一个完整街区的一部分功能被高速通行车辆覆盖。街区在人行层面上被孤立为两块,各自独立面对各自的问题,历史的痕迹被打断,扭曲最终完全改变。和秦淮河畔拆除危房后新建的很多 “现代的”小游园空间相比之下“街道眼”概念式的城市公共空间更适合小尺度的历史街区。现代的绿地勉强插入,不但认同度利用低 ,而且还会破坏街区原本的节奏。

四 结语

牛市、颜料坊和门东地区是南京市大规模旧城改造计划的牺牲品,当年40年前深刻影响美国的书,终于在最近进入了中国人的眼前。 它是否能够挽救门西这最后的记忆之地。

“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我们此刻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也如同美国当年所经历的一样:
  每一个现代小区, 都配备训练有素的24小时保安监管,小区城堡里面是绝对的安全,原本居民对于街区的责任感被每月按时缴纳的物业费买断。而小区间的街道少了两边公寓中守护的眼睛,往往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
  汽车霸占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为自行车、行人预留的空间则越来越少,每个人都被禁锢在接到中小小的铁盒子中,交流只是鸣笛或转向灯。
  几乎每个城市都建设了宏大壮观的广场,但因缺少供人休息的椅子,只能冷冰冰地供人远远地瞻仰。
  全国183座城市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一幢幢缺乏创意、失去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以为这样就可以摇身一变为国际大都市。
  “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40年前的声音,仿佛是对我们不堪现状的针砭。

“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四十年前的忠告今日听来不知要用多少年来领悟城市规划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关注规划设计其背后的社会精神,人文主义关怀才真正使城市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城市活力论与南京老城南旧城改造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获得设计界胜赞的规划方面的参考书,还记得似乎被竭力宣传该书是“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当时以为这是一本大部头的理论书籍,但是翻开书的序言就被他的第一句话吸引了。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序”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 雅各布并未面对当时美国城市现象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比如强烈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制度下巨大的阶级矛盾,甚至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但是雅各布作为一名非本专业作家则从的综合的社会学角度,针对当时美国盛行的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方式,提出了一些更具人性关怀、激发城市活力的规划原则。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论述是在多样化的自由发展存在一定的“真善美”的约束的条件下进行的,作者的原意也并非一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或者执笔未来美国大城市的总体规划,而是希望在城市规划界引发一种对人,对丰富的城市生活的意义的关注,以及对当时战后美国的以大规模重建计划批判。她通过非专业化的清晰语言,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将她的"城市生态学"转化为我们身边真实而生动的"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可以说这本书的作用更多是给迷茫的专业规划设计者们一些思想的触动,希望以此唤起一场新的城市规划革命,而她热情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 关于简.雅各布斯和他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她家族中几代女子都与男性一样拥有职业,而且大多数是教师。在她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被同等对待,家族的这一传统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独行的性格。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1958年,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之后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集体失忆的黑暗世代》。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一名新闻记者,很显然,雅各布敏感的观察力,和作为一名大城市的生活的参与者。使她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对其街区以及她周围的街区原本祥和的生活所带来的大规模破坏。她用她的热情、悲悯和激昂向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开战,旗帜鲜明地与“现代城市规划”唱反调:人家呼吁清除贫民区,她却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人家说应该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她却觉得要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符合居住传统的适度的混乱。

这本当时被誉为妇人连篇累牍的唠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 雅各布关于美国旧城更新问题的核心思想

1“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

通过大量事实的调研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得出的关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街区的特性。这里她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区别于“现代的”广场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这是一种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她论述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

2 “街头芭蕾”

“街头芭蕾”描述的事很多专业建筑师看不到的东西,甚至是他们所感受不到的城市温度。只有甚或在这个街区的人才能感受那些琐碎武器的感动。比如老城南的煎饼店,比如小巷内擦肩而过的侧身,比如阳光投射在老房子屋檐投射的曲折的阴影,比如晚饭时间邻居端着饭碗的闲聊。这一切对于老城居民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3城市的多样性,

关于城市的关键词:多样性、混合、高密度。在雅各布斯的书中最为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的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5的多样性 ,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里城市的多样性在老城区获得集中的体现。老城区的多样性通常在改建保护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氛围。对于城市而言正是这种看似带来混乱与对立的多样性才使城市能够成为了在适应了原始的混乱的后新的因素的孵化器,成为了一种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有历史发展的地方。

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在这一点上,《生与死》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点补救措施: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针对我国旧城改造的现状,这四点建议至今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城市活力论

内部活力是大城市最重要的生长源泉。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和无机体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内力”,大城市更新、发展、健康的源泉都应该主要的来源于经过了良好的合理的制度组织从而生发的内部力量,而不应该是另外的外部力量成为其动因。健康的内部结构对于大城市来说非常重要。

5 强烈反对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

雅各布的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对1950-1960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进行批判。雅各布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①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②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③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 。

三 简氏理论在南京门西旧城改造中的探讨

通过上学期郭老师的一个项目,我对门西老城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开始关注旧城改造这个复杂的问题。而简氏的书给我我很多的启示,我国政府在旧城改造问题上往往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最终资金的受益人永远是住宅开发商之类,而非居民本身,而改造也往往好大喜功,一整顿就是很大一个片区,而旧城改造计划往往缺乏全局思考,甚至在旧城拆光殆尽的时候反过来再搞保护搞恢复。以南京为例,老城南原本门西、门东、颜料坊牛市三块一片,形成了一条很完整的老秦淮风貌带,门东驻军官府衙门较多,门西重商,多为机户机房或者帐房,颜料坊则以织染作坊为特色,牛市则是集中的贸易场所。然而我上大学4年来,牛市完全拆成平地,颜料坊也只剩下几座所谓的历史建筑孤立在那里,门东重建了一个沈万三故居后几经反复最终也拆光殆尽,登上中华门,东望是秦淮旧梦,回首却是满目疮痍。

历史的消逝让怀旧的南京人意识旧城改造不这样来,40平方公里的南京老城内,未改造的旧城区剩下不足十分之一。难道除了以新代旧,一拆了之,我们没有更聪明的办法?在各界的呼声中,有关部门紧急喊停,对门西这块最后的记忆进行了慎重的考虑,甚至重新对完全拆光的门东进行保护性规划。市政府也定下了“三个集中、一个疏散”的发展方针,目标将老城人口由每平方公里将近3万人降到2.5万人以下,严格控制老城高层建筑的新增、老城的住宅开发总量;提升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环境风貌,提升老城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雅各布书中始终强调的是大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 “多样性”,必须支持多样性,不论在哪一个层面上。因为多样性大城市才真正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生命性来源于其各个多样的因素之间的网状的联系,使其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尽管政府正在为仅存的门东地区建立更为合理的详细规划,但是仍然难以逃脱“现代规划方法”的思路。

政府将老城人口由每平方公里将近3万人降到2.5万人以下目的是为了缓解老城压力,提高老城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迁出的过程是否能维持原本的人口多样性比例呢?人口的多样性包括陌生人和原住民,穷人和富人,老人和孩子等。维系一个城市的文脉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够维持一定比例的常住人口来形成的对于街区的主人公感情。而一个真正健康的社区则同时必须有着足够比例的”陌生人”,他们给街区带了来新鲜、带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发展的可能,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陌生人和原住民成为了一种互补,一种缺一不可的东西,是一种”基础”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首要功能和辅助功能

同时,街区的构成还可以从产业角度考虑,”首要功能”和”辅助功能”,应该充分合理的具有着混合的多样性。这两种功能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东西。老城区是否只适合发展居住和旅游两项功能并非定论。城区功能的完整才会形成所谓的内在活力,而不是作为整个城市中功能单一的附属区域。内在的活力将会带动老城区自主发展,避免老城区走向病态的被动发展,最终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拖油瓶。

雅各布书中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南京城墙就是一个目前看来生硬的阻隔,但是目前门西地区解决这一生硬阻隔的确是另外一条生硬的双向3车道的大马路。原本城墙阻隔的是城内外的生活,而现在道路阻隔的确是原本老城区生活的流线和秩序。原本一个完整街区的一部分功能被高速通行车辆覆盖。街区在人行层面上被孤立为两块,各自独立面对各自的问题,历史的痕迹被打断,扭曲最终完全改变。和秦淮河畔拆除危房后新建的很多 “现代的”小游园空间相比之下“街道眼”概念式的城市公共空间更适合小尺度的历史街区。现代的绿地勉强插入,不但认同度利用低 ,而且还会破坏街区原本的节奏。

四 结语

牛市、颜料坊和门东地区是南京市大规模旧城改造计划的牺牲品,当年40年前深刻影响美国的书,终于在最近进入了中国人的眼前。 它是否能够挽救门西这最后的记忆之地。

“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我们此刻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也如同美国当年所经历的一样:
  每一个现代小区, 都配备训练有素的24小时保安监管,小区城堡里面是绝对的安全,原本居民对于街区的责任感被每月按时缴纳的物业费买断。而小区间的街道少了两边公寓中守护的眼睛,往往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
  汽车霸占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为自行车、行人预留的空间则越来越少,每个人都被禁锢在接到中小小的铁盒子中,交流只是鸣笛或转向灯。
  几乎每个城市都建设了宏大壮观的广场,但因缺少供人休息的椅子,只能冷冰冰地供人远远地瞻仰。
  全国183座城市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一幢幢缺乏创意、失去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以为这样就可以摇身一变为国际大都市。
  “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40年前的声音,仿佛是对我们不堪现状的针砭。

“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四十年前的忠告今日听来不知要用多少年来领悟城市规划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关注规划设计其背后的社会精神,人文主义关怀才真正使城市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相关内容

  •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 论人的空间行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班级:城市规划xxx 班 姓名:xxx xxxxxxxxxxxx 摘要: 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对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本文将通过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三个方面说明个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空间行为,及如何进 ...

  •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000字
  •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000字 --阅读<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有感 从教二十余年,已经渐渐习惯了老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 ...

  • 教师读书活动总结范文
  • 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为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有效地完成教师阅读书目,我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以下是对我校读书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 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 首 ...

  • 写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 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 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可以弥补脑力的不足,是记忆的贮存器.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 ...

  • 读[深圳十大观念]笔记
  • 读<深圳十大观念>笔记 1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它折射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和"效率优先"这两个核心理念,成为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特区成立早期深圳精神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 2.空谈误 ...

  • 摘录式读书笔记
  • 1.<人生三态>----意林 [摘录]教授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由温度决定的,人生的 状态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麽这个人的 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只有他双脚站的地方那麽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 抱平 ...

  • 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
  • 细品红楼:贾府的端午节为何过得如此冷淡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 ...

  •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以分析现状和问题开始,分别从规划原则.交通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管理模式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了传统的住区规划设计和与城市孤立的理想式小区规划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规划小区时充 ...

  • "书香校园"方案
  • 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南校区创建"书香校园"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师生精神生活,努力为师生打造一个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