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09广告学甲班摄像作作业二
《天堂电影院》影评:
做电影,不简单呐 作者:周少君
最近看的电影比较少了,偶尔看一下电脑里仅存的几部,也经常是截着看。想到老师说的要看百来部电影,真有些心寒。上完摄像课,总觉得有些束手无策。想看的电影没来得及看,想拍得的东西没能力拍。心中一直酝酿着一罐酒,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到了开坛的时刻,我却没能开……憋着,挺难受的。
那天下午骑着单车在大学城乱晃,突发奇想,到广外和中大的教学区探察了一番。广外有几座拱桥,静静地立在幽幽的碧水中,真是情侣拍拖的佳处。在中大蜿蜒的河道上,天边有一抹晚霞,洒下落日的余辉,天水一岸,莫名的愁绪涌上心头,仿佛在这样的时空里,发生了一段难以言说的故事……我想拍下这些美景,我想将心中的情感翻腾出来,编成一部电影。
但我现在,好无能……
好吧,拍新闻就拍新闻。不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爬,是不可能上到“天堂”的。 回到《天堂》上吧。老实说,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影评。而且我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特别不喜欢后半部。
这是内含式时空结构吧。“母”故事是30年后中老年的男主角回故乡参加艾费多的丧礼,:“子”故事是男主角的成长经历。两段故事都是按时间发展叙事的。以母为开头和结尾,中间是子。线索是天堂电影院。除了男主角,另一个核心人物是艾费多。我甚至以为,整部片子导演是在缅怀这位“亦师、亦友、亦父”的人物。最后,伴随着艾费多的死去,天堂电影院的爆破,以及爱情的幻灭(这是我回到宿舍看无删减版才知道的),留在男主角心中的,该是一番怎样的情感。是辛酸、悔恨、感激和不舍吗?还是尘埃落定后任凭时光流逝的无奈或淡定?是对美好童年及青春的怀念,还是对艾费多情感的依恋?还是说,人生,有太多可能性,却只有一种可以实现;有太多想追求的,却只有一种可以把握。纵然舍不得,放不下,还是要选择一往直前,不回头,也不可能再回头。感慨唏嘘的,已不是电影中的他了,而是
坐在屏幕前的我们。流下泪水的,也是我们。
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怀着对电影的亲切感,拍摄了影院里观众与电影丰富生动的交流,在表现电影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观众对电影的追捧与热爱。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也是天堂电影院的黄金时代。后来,战争的硝烟愈演愈烈(从男主角父亲在战场上殉难、同学一家搬去德国、男主角被征去当兵等事件可察觉),广场上一片荒凉,电影院就更不用说。在这战争的年代,天堂电影院也迎来了它的萧条。最后,回到故乡的男主角,发现时过境迁,一切人与物都面目全非:当年那些观众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电影院也废置了六年,铺满尘垢。时代就这样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感。“我又回到了原点,仿佛我不曾离开过这里……”男主角发现自己对故乡依旧眷恋,对初恋情人的爱依旧没变,对天堂电影院及艾费多依旧怀着深厚的感情。
节奏如老师所说,是比较缓慢的,多处使用到长镜头,包括缓慢的推拉和摇移,和节奏分明的好莱坞电影比较起来,它是柔软的。而声音对节奏的调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适时而起的配乐恰当地渲染了气氛和情绪,而同期声也运用得恰如其分。
可能是删减版剪得过头了,我总觉得前后的节奏不是很协调,尤其是看到后面很恼火,仿佛剪辑的人擅作主张,把我想看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后来看了一下无删减版,才大悟,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原来是这样。同时感叹,剪辑对于一部电影而言,何其重要!还发现,导演也用了很多特写镜头(在无删减版中更明显)。果然,欧洲的电影偏爱运用主观镜头,在这方面,电影《黑天鹅》尤为突出。
至于镜头或场景的切换,较多运用到的是声音。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同一段声音下,两个不同的场景竟然可以如此自然地衔接到一起。还有几个镜头切换是比较隐晦的视觉联想。整部电影平和地娓娓道来,没有夸张与突兀的地方,温婉平静,导演的风格由此彰显。电影《撞车》更多的是运用视觉上明显的相似来连接镜头,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光是剪辑方法不同,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做电影,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写影评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还好我挺enjoy的。
完成于2011年3月22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09广告学甲班摄像作作业二
《天堂电影院》影评:
做电影,不简单呐 作者:周少君
最近看的电影比较少了,偶尔看一下电脑里仅存的几部,也经常是截着看。想到老师说的要看百来部电影,真有些心寒。上完摄像课,总觉得有些束手无策。想看的电影没来得及看,想拍得的东西没能力拍。心中一直酝酿着一罐酒,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到了开坛的时刻,我却没能开……憋着,挺难受的。
那天下午骑着单车在大学城乱晃,突发奇想,到广外和中大的教学区探察了一番。广外有几座拱桥,静静地立在幽幽的碧水中,真是情侣拍拖的佳处。在中大蜿蜒的河道上,天边有一抹晚霞,洒下落日的余辉,天水一岸,莫名的愁绪涌上心头,仿佛在这样的时空里,发生了一段难以言说的故事……我想拍下这些美景,我想将心中的情感翻腾出来,编成一部电影。
但我现在,好无能……
好吧,拍新闻就拍新闻。不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爬,是不可能上到“天堂”的。 回到《天堂》上吧。老实说,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影评。而且我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特别不喜欢后半部。
这是内含式时空结构吧。“母”故事是30年后中老年的男主角回故乡参加艾费多的丧礼,:“子”故事是男主角的成长经历。两段故事都是按时间发展叙事的。以母为开头和结尾,中间是子。线索是天堂电影院。除了男主角,另一个核心人物是艾费多。我甚至以为,整部片子导演是在缅怀这位“亦师、亦友、亦父”的人物。最后,伴随着艾费多的死去,天堂电影院的爆破,以及爱情的幻灭(这是我回到宿舍看无删减版才知道的),留在男主角心中的,该是一番怎样的情感。是辛酸、悔恨、感激和不舍吗?还是尘埃落定后任凭时光流逝的无奈或淡定?是对美好童年及青春的怀念,还是对艾费多情感的依恋?还是说,人生,有太多可能性,却只有一种可以实现;有太多想追求的,却只有一种可以把握。纵然舍不得,放不下,还是要选择一往直前,不回头,也不可能再回头。感慨唏嘘的,已不是电影中的他了,而是
坐在屏幕前的我们。流下泪水的,也是我们。
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怀着对电影的亲切感,拍摄了影院里观众与电影丰富生动的交流,在表现电影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观众对电影的追捧与热爱。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也是天堂电影院的黄金时代。后来,战争的硝烟愈演愈烈(从男主角父亲在战场上殉难、同学一家搬去德国、男主角被征去当兵等事件可察觉),广场上一片荒凉,电影院就更不用说。在这战争的年代,天堂电影院也迎来了它的萧条。最后,回到故乡的男主角,发现时过境迁,一切人与物都面目全非:当年那些观众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电影院也废置了六年,铺满尘垢。时代就这样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感。“我又回到了原点,仿佛我不曾离开过这里……”男主角发现自己对故乡依旧眷恋,对初恋情人的爱依旧没变,对天堂电影院及艾费多依旧怀着深厚的感情。
节奏如老师所说,是比较缓慢的,多处使用到长镜头,包括缓慢的推拉和摇移,和节奏分明的好莱坞电影比较起来,它是柔软的。而声音对节奏的调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适时而起的配乐恰当地渲染了气氛和情绪,而同期声也运用得恰如其分。
可能是删减版剪得过头了,我总觉得前后的节奏不是很协调,尤其是看到后面很恼火,仿佛剪辑的人擅作主张,把我想看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后来看了一下无删减版,才大悟,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原来是这样。同时感叹,剪辑对于一部电影而言,何其重要!还发现,导演也用了很多特写镜头(在无删减版中更明显)。果然,欧洲的电影偏爱运用主观镜头,在这方面,电影《黑天鹅》尤为突出。
至于镜头或场景的切换,较多运用到的是声音。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同一段声音下,两个不同的场景竟然可以如此自然地衔接到一起。还有几个镜头切换是比较隐晦的视觉联想。整部电影平和地娓娓道来,没有夸张与突兀的地方,温婉平静,导演的风格由此彰显。电影《撞车》更多的是运用视觉上明显的相似来连接镜头,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光是剪辑方法不同,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做电影,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写影评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还好我挺enjoy的。
完成于201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