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的观察和护理说课稿(王红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教授的是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血压的观察与护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选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是全国五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学习了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后开设,为后面的临床护理学习奠定基础。《血压的观察和护理》是教材
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体征的概念和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之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服务。此外,《血压的观察和护理》是护士必须掌握且每天都要使用的操作技术,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那么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程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血压的正常范围
2). 详述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1). 掌握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2). 正确运用血压的测量技术
3素质目标:
1). 能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
2). 能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爱护病人
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又在哪里呢?
本着课程大纲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异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难点:熟练运用血压测量技术。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学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教师为学生直观演示血压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从“视、听、感”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情境教学法
设置模拟医院病房测量血压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老师讲授的再精彩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学习和配合。
我了解到,2013级高职学生均为高中毕业,理解能力强,动手能力弱,学习态度积极,根据职业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应强于理论能力的特点,需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三种的学习方法:反思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
反思学习法:引导学生将已知的血压测量方法,和正确的血压测量技术进行对比反思,以从而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技术。 分析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学习血压的测量,归纳总结生命体征的测量技术,强调学习知识的连贯性。
小组合作法:组成学习小组,让成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呢?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六大教学环节
1. 课前准备
让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组。
2. 导入新课
由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什么是血压?为什么王大爷的三次血压值不同?对于这种情况,你应该如何做?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讲授新课
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血压形成机制,这就回答刚才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血压”。然后通过对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的讲授就可以回答案例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由案例中第三个问题,引出异常血压的观察和护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直观演示法完成本节课难点内容---血压的测量的讲解。让案例中的问题始
终贯穿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模拟演练
学生看到教师示教后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4. 总结提高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引导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技术归纳总结。
5. 布置作业
1). 异常血压的评估和护理
2).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
这是整节课我的时间安排:
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七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课时目标:1. 知识目标
2. 能力目标
3. 德育目标
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 三、血压的测量
(一)血压的形成 【目的】
(二)影响血压形成的因素 【评估】
(三)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 【准备】
【实施】1核对解释 2安置卧位 3检查、放置
二、异常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血压计 4缠绕袖带 5放听诊器 6 加
(一)异常血压的观察 压充气 7缓慢放气 8判断测值 9整理 (二异常血压的护理 归位 10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评价】
直观、系统的板书,能够明了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
本节课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看到教师示教后,马上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良好,但是在分组练习时沟通不自然,对
于这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进行了阐述。谢谢大家!
血压的观察和护理说课稿(王红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教授的是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血压的观察与护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选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是全国五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学习了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后开设,为后面的临床护理学习奠定基础。《血压的观察和护理》是教材
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体征的概念和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之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服务。此外,《血压的观察和护理》是护士必须掌握且每天都要使用的操作技术,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那么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程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血压的正常范围
2). 详述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1). 掌握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2). 正确运用血压的测量技术
3素质目标:
1). 能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
2). 能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爱护病人
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又在哪里呢?
本着课程大纲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异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难点:熟练运用血压测量技术。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学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教师为学生直观演示血压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从“视、听、感”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情境教学法
设置模拟医院病房测量血压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老师讲授的再精彩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学习和配合。
我了解到,2013级高职学生均为高中毕业,理解能力强,动手能力弱,学习态度积极,根据职业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应强于理论能力的特点,需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三种的学习方法:反思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
反思学习法:引导学生将已知的血压测量方法,和正确的血压测量技术进行对比反思,以从而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技术。 分析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学习血压的测量,归纳总结生命体征的测量技术,强调学习知识的连贯性。
小组合作法:组成学习小组,让成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呢?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六大教学环节
1. 课前准备
让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组。
2. 导入新课
由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什么是血压?为什么王大爷的三次血压值不同?对于这种情况,你应该如何做?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讲授新课
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血压形成机制,这就回答刚才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血压”。然后通过对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的讲授就可以回答案例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由案例中第三个问题,引出异常血压的观察和护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直观演示法完成本节课难点内容---血压的测量的讲解。让案例中的问题始
终贯穿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模拟演练
学生看到教师示教后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4. 总结提高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引导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技术归纳总结。
5. 布置作业
1). 异常血压的评估和护理
2).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
这是整节课我的时间安排:
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七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课时目标:1. 知识目标
2. 能力目标
3. 德育目标
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 三、血压的测量
(一)血压的形成 【目的】
(二)影响血压形成的因素 【评估】
(三)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 【准备】
【实施】1核对解释 2安置卧位 3检查、放置
二、异常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血压计 4缠绕袖带 5放听诊器 6 加
(一)异常血压的观察 压充气 7缓慢放气 8判断测值 9整理 (二异常血压的护理 归位 10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评价】
直观、系统的板书,能够明了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
本节课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看到教师示教后,马上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良好,但是在分组练习时沟通不自然,对
于这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进行了阐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