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萧红影

缥缈萧红影

——观电影《萧红》感想

艰苦的岁月造就着不平凡的人。电影《萧红》中记录了萧红的一生,让我们在起起伏伏的困苦中去感受真实的萧红。她孤独而强硬,她向往美好,她追求自由。

唯能给予她温暖,支持她读书的祖父在她在异乡求学时不幸去世了。萧红悲痛地在白雪中奔跑到祖父的灵前,当她颤抖着掀开白布时,我想她心里的那个港湾已轰然坍塌,随后又在那脆弱的心上又建了一堵更为坚硬的墙。

对于萧红而言唯一的亲人逝去,也意味着她困苦生活的开始。封建保守古板的父亲和形同陌路的母亲将她禁闭在屋里,等待着订亲完成她的使命,不让她继续求学。然而性格刚烈的萧红却为了求学而逃婚到了北平。然而贫困、寒冷、饥饿又迫使萧红不得不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出卖给未婚夫。生活终于有了改善,但她却是痛苦的。当她身怀六甲时,未婚夫却抛弃了她。生活又一次同萧红开了一个玩笑。而此时萧军的出现无疑成为了雪中的那把明火。萧军带给了萧红希望,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力量。虽然她怀着别人的孩子,但是他却让她感受到了梦幻般的爱情。也是这个男人,他将萧红引上了文学的道路。

《王阿嫂的死》开启了萧红写作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萧红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生活中的苦难和新思想的灌输使她逃离了地主家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贫苦百姓。倘若我们拿同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与萧红进行对比,张爱玲充满沧桑感的文字和情感都能表现在她所热衷的城市世俗和放大的琐碎里,看似津津乐道,实则是虚无的;而萧红呢,她的文字虽不及张爱玲精致,但是她率真大气,她的作品关注于现实生活,再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的不幸。她企图用描写现实来改变现实。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美好梦境打碎。

在穷困潦倒时,萧军与她相濡以沫;然而生活处境稍有改善时,萧军却背叛了他们之间神圣的爱情。再有才华的男人,也会对不同的女人说出同一句情话;再与众不同的女人,也会很强烈的想要得到一份独一无二的爱。再金童玉女郎才女貌的一对,也会各自爱上不同的人,也会不能忍受在一起太久的纠葛,也会纷纷合合。

有时候在想,到底是我们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我们?仔细想想,也许我们根本没有资格选择命运。小时候遇见什么事,我们周遭是什么样的环境,养成了什么样的性格,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玩耍,看似是我们的选择,其实真的是么?人生路口的每一次转弯,真的是我们选的么?度过了一切苦难,了了读书的心愿,离开冰冷的家,拥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再过身无分文的日子,见到了心目中崇拜的鲁迅先生,作品集出版后获得成功。一切过后,萧红仍在怀疑,遇见萧军,到底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可见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选择过什么。因为所有的路,我们都不知道等在终点站的是什么,又怎么理智的选择呢?

处在生命的末梢久病缠身的萧红躺在空荡荡的医院里,目光空灵忧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泪水划过她瘦消的脸庞。在病榻前,她静静地听着骆宾基为她读《呼兰河传》,她看到了自己和祖父在嬉戏,祖父那句:“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萦绕在耳边。她平静地说了一句:“我想回家。”将内心的疲倦和对于家乡逝去祖父的思念达到了极致。不管是谁,最终想要的不过是温暖平静。

萧红在异乡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写到了《呼兰河传》中,文中许多地方都有着她童年记忆中的影子。同样是记录乡村题材,若拿沈从文同萧红相比,沈从文用的是一种美化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和纯的化身,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一个让读者无比向往的精神世界。而萧红呢,她的文字里呈现出“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死图景和荒野似的乡村景观:“中秋节快过去,田间变成惨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她的文字就像一幅多彩

的乡间风土画,文字虽不华丽,读着却仿佛能看到那个地方,她是一个能用文字绘画的“画家”。她是一位极其富有才情的女子,她病重时,大咳着,仍然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反躬自省健康日日又做得如何;她在垂危之际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文字。萧红对于家乡的情怀来自内心深处,那是对同胞、对人类的深深悲悯,扪心自问因私利而情绪不能自拔时会不会自愧呢?

看完电影《萧红》后,我一直在思考萧红本来的模样。她不是牡丹,不是玫瑰,也不是空谷幽兰,更不是野花野草,而是北国漫天飘扬的雪花。纷飞的雪花落在森林里、城市中、每个人的心坎里,带来的永远是洁白无瑕、清尘不染。然而雪花再美,也难逃漂泊,直至融化的命运。可就在融化的那一刻,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这是雪花最美的时刻,也是不屈不挠的生命最美的一刻。我欣赏萧红,可惜斯人,空留余影。我们不能忘记“东北作家群”,更不能忘记在那艰难岁月里不屈的生命。他们让后世感受到了不屈的信念、不屈的热爱、不屈的美好。也许这也是终身渴望幸福的萧红,衷心的安慰和祝福吧。

缥缈萧红影

——观电影《萧红》感想

艰苦的岁月造就着不平凡的人。电影《萧红》中记录了萧红的一生,让我们在起起伏伏的困苦中去感受真实的萧红。她孤独而强硬,她向往美好,她追求自由。

唯能给予她温暖,支持她读书的祖父在她在异乡求学时不幸去世了。萧红悲痛地在白雪中奔跑到祖父的灵前,当她颤抖着掀开白布时,我想她心里的那个港湾已轰然坍塌,随后又在那脆弱的心上又建了一堵更为坚硬的墙。

对于萧红而言唯一的亲人逝去,也意味着她困苦生活的开始。封建保守古板的父亲和形同陌路的母亲将她禁闭在屋里,等待着订亲完成她的使命,不让她继续求学。然而性格刚烈的萧红却为了求学而逃婚到了北平。然而贫困、寒冷、饥饿又迫使萧红不得不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出卖给未婚夫。生活终于有了改善,但她却是痛苦的。当她身怀六甲时,未婚夫却抛弃了她。生活又一次同萧红开了一个玩笑。而此时萧军的出现无疑成为了雪中的那把明火。萧军带给了萧红希望,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力量。虽然她怀着别人的孩子,但是他却让她感受到了梦幻般的爱情。也是这个男人,他将萧红引上了文学的道路。

《王阿嫂的死》开启了萧红写作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萧红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生活中的苦难和新思想的灌输使她逃离了地主家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贫苦百姓。倘若我们拿同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与萧红进行对比,张爱玲充满沧桑感的文字和情感都能表现在她所热衷的城市世俗和放大的琐碎里,看似津津乐道,实则是虚无的;而萧红呢,她的文字虽不及张爱玲精致,但是她率真大气,她的作品关注于现实生活,再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的不幸。她企图用描写现实来改变现实。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美好梦境打碎。

在穷困潦倒时,萧军与她相濡以沫;然而生活处境稍有改善时,萧军却背叛了他们之间神圣的爱情。再有才华的男人,也会对不同的女人说出同一句情话;再与众不同的女人,也会很强烈的想要得到一份独一无二的爱。再金童玉女郎才女貌的一对,也会各自爱上不同的人,也会不能忍受在一起太久的纠葛,也会纷纷合合。

有时候在想,到底是我们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我们?仔细想想,也许我们根本没有资格选择命运。小时候遇见什么事,我们周遭是什么样的环境,养成了什么样的性格,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玩耍,看似是我们的选择,其实真的是么?人生路口的每一次转弯,真的是我们选的么?度过了一切苦难,了了读书的心愿,离开冰冷的家,拥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再过身无分文的日子,见到了心目中崇拜的鲁迅先生,作品集出版后获得成功。一切过后,萧红仍在怀疑,遇见萧军,到底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可见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选择过什么。因为所有的路,我们都不知道等在终点站的是什么,又怎么理智的选择呢?

处在生命的末梢久病缠身的萧红躺在空荡荡的医院里,目光空灵忧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泪水划过她瘦消的脸庞。在病榻前,她静静地听着骆宾基为她读《呼兰河传》,她看到了自己和祖父在嬉戏,祖父那句:“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萦绕在耳边。她平静地说了一句:“我想回家。”将内心的疲倦和对于家乡逝去祖父的思念达到了极致。不管是谁,最终想要的不过是温暖平静。

萧红在异乡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写到了《呼兰河传》中,文中许多地方都有着她童年记忆中的影子。同样是记录乡村题材,若拿沈从文同萧红相比,沈从文用的是一种美化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和纯的化身,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一个让读者无比向往的精神世界。而萧红呢,她的文字里呈现出“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死图景和荒野似的乡村景观:“中秋节快过去,田间变成惨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她的文字就像一幅多彩

的乡间风土画,文字虽不华丽,读着却仿佛能看到那个地方,她是一个能用文字绘画的“画家”。她是一位极其富有才情的女子,她病重时,大咳着,仍然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反躬自省健康日日又做得如何;她在垂危之际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文字。萧红对于家乡的情怀来自内心深处,那是对同胞、对人类的深深悲悯,扪心自问因私利而情绪不能自拔时会不会自愧呢?

看完电影《萧红》后,我一直在思考萧红本来的模样。她不是牡丹,不是玫瑰,也不是空谷幽兰,更不是野花野草,而是北国漫天飘扬的雪花。纷飞的雪花落在森林里、城市中、每个人的心坎里,带来的永远是洁白无瑕、清尘不染。然而雪花再美,也难逃漂泊,直至融化的命运。可就在融化的那一刻,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这是雪花最美的时刻,也是不屈不挠的生命最美的一刻。我欣赏萧红,可惜斯人,空留余影。我们不能忘记“东北作家群”,更不能忘记在那艰难岁月里不屈的生命。他们让后世感受到了不屈的信念、不屈的热爱、不屈的美好。也许这也是终身渴望幸福的萧红,衷心的安慰和祝福吧。


相关内容

  •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
  •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论真性情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 ...

  • 批评的批评_萧红研究回顾_李向辉
  • 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00.04.02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8(4):133-139 JournalofLanzhouUniv.(SocialSciences)Vol.28No.4 2000P133-139 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 李 ...

  • 论萧红形象的历史变异 (1)
  • 论萧红形象的历史变异 王金茹1",王学谦1 (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与她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个人生活经历曲折而又坎坷,也不时为人所诟病.萧红生 ...

  • 艰难的跋涉
  • 摘 要: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纠葛将这个天才女作家推向悲剧的巅峰,本文旨在通过这段旧事看萧红的宿命和挣扎. 关键词:萧红:情感:命运 作者简介:许妍,女,生于1981年,讲师,就职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 ...

  • 论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1]
  • [提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独特性:悲剧性:[中图分类号]您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2]06__0108-02王源,山东大学 ...

  • 对萧红漂泊人生的再审视
  • 大舞台对萧红漂泊人生的再审视 杨馥菱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 037009)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女作家,也是逐渐受学界重视的作家之一.随着近年来萧红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鲜明生动的萧红逐渐展露在我们面前.这个具有传奇和悲剧色彩的女作家,在短暂的31年的生命历程中,游走了大半个中国, ...

  • 萧红作品创作心理问题研究
  • 萧红作品创作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萧红由于自身成长的背景和氛围有着一种孤独寂寞的创作心理,再加上和萧军的精神隔阂,相恋未果,这种创作心理更有所加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无疑是敏感的,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波折使得她的小说观照女性的命运和探索女性悲惨命运的形成,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焦虑的创作心理:尽管萧红 ...

  • 从[小城三月]萧红女性悲剧意识论文
  • 从<小城三月>探析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摘要]本文试图证明: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注脚,在萧红看来,女人无论是沉默还是奋起抗争都将无可奈何的死去,但萧红的感情世界却是复杂的,认命又绝未放弃希望. [关键词]女性悲剧意识自我写照深层动机 < ...

  •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形象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形象 作者:巴俊玲 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 摘要:2014年,香港导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上映,影片呈现许氏擅长的平淡.舒缓的文艺片叙事风格,从行走异乡的寂寞者.爱和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