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社会学理论

唯意志论思想。

(1)批判了功利主义思想。帕森斯认为,功利主义包含着人类自觉追求私利的个人概念,因而体现着一种强大的行动动力。但是,功利主义中原子论的社会观、分散的目的观以及过分的理想性,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利的个体会形成有秩序的集体或社会?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社会秩序来控制个人行动。

(2)批判了实证主义思想。实证主义把人的行为归结为生理的、心理的、遗传的、地理的以及社会的因素,但是,它不能为行动者主观的、有选择的、随意的以及有目的的行动留有余地。也就是说以个人的主观行动为依据无法解释社会的目的性活动。

(3)批判了唯意志主义思想。唯意志主义也是没有真理性的。因为这种理论也没有能够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它们只能将行动者的行为差异归结为观念和文化的决定作用。但这往往是狭隘的。

2、社会行动理论:单元行动、社会行动

帕森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兴趣不在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行动者、目标手段、情境及规范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位行动”或者叫“单元行动”。

(1)继承韦伯的思想,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首先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行动,因此,个人行动就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本单元。单元行动则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1、反思和批判以往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重点检讨与反思了功利主义、实证主义以及

(2)帕森斯认为,在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行动者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情境以及规范或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元行动。单元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一是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目标的主体。行动者本人必须有知识,必须有实现自身目标的冲动、需要或欲望。

二是目标。这是行动者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它指向行动者的未来。

三是情境。行动者实现个人目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无法控制的情境以及个人可以控制的情境因素。帕森斯认为,情境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行动者实现目标的限定。帕森斯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视力不好,那么就无法成为飞行员,视力不好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情境。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医生,即使有机会让他选择,他也不会去学堕胎手术,这个就是可以控制的情境。

四是规范或限定。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它制约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影响行动者的行动。帕森斯举例说,在斯巴达,一个战士不是凯旋而归就是战死疆场,很少有苟且偷生的选择。

(3)社会行动:个体的行动通过“制度化”就能够成为社会行动。

第一,帕森斯认为,任何单元行动总要涉及到外在的社会结构因素,涉及到社会秩序、共同价值观念等问题。这样,任何单元行动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系统或者制度化问题。这样,他就提出了社会行动的概念。所谓“制度化行动”就是将个人的行动结构化、制度化。

第二,社会行动表示各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因此,社会行动又可称为社会行动体系或社会行动系统,或者直接叫做行动系统或社会系统。但是,单位行动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呢?帕森斯认为,其中桥梁就是共同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的角色。

例如:某个行动者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就会重复该行动(守株待兔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每个行动者都会期待他人(其他行动者)做出某种反应,以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样社会规范便形成了。

第三,社会行动系统往往通过地位、角色把个人与他人结合起来,从而把个别行动整合为社会行动系统。这里又涉及到帕森斯的两个概念:

一是“地位”:行动者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位置。如教师、医生、总统等(社会化); 二是“角色”:则是依附于地位之上的,被社会所期待的规范。(内在化)

第四,这样,社会行动系统就包括两个部分:社会行动系统的价值或目标制度化;二是个人人格的价值体系的内在化。即角色的自我认同。

所以,社会行动体系九必然包括:追求目标的行动者的人格体系;调节地位角色并整合为一个的行动观即文化体系。后来他又加了个“有机体系统”。

3.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功能必要条件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发现,帕森斯的理论已经开始从个体行动上升到社会行动,事实上实现社会学微观到宏观的整合正是帕森斯理论的主旨。

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如:人格系统对于社会行动系统的整合主要有两个途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二是系统与外

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这两者是任何一种社会行动系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说:

(1)适应:adaptation: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并在系统中加以分配,以使之适应环境,即对“环境”这个条件的适应。

(2)目标实现:goal attainment: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去实现系统目标,即从环境中获取目标。

(3)整合:integration:每个个体都必须实现他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内部协调,并发展出对付由各部分越轨行为的方法。

(4)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主要包括维持模式和调停紧张。维持模式是指如何根据一些规范确保体系中行动的连续性;调停紧张:处理内部紧张和系统各部分紧张问题,也就是设法根据一些秩序和规范以确保社会行动系统(体系)中的连续性。以工厂为例:

Adaptation:完备的照明,良好的空气调节、适用的机器、充足的食物等;

Goal attainment:加工、生产、销售、研发等目标;

Integration:劳动委员会、工人俱乐部、公关、社交、“思政”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培训、工资加薪、提干、纪律、停留不离等。

这四个条件其实就是系统平衡条件,对应这四个条件,社会行动系统就包括有机体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这就是说,任何有生命体系(行动系统)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满足某些特定功能,即功能先决条件。包括体系内需求与环境的需求、一定的目标以及满足这些目标所必须运用得手段,即四种功能先决条件。适应:系统必然要与环境发生某种关系;系统为了生存,必须能够从环境 获取资源、控制环境;目标实现:任何系统都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跳动内部 能量以实现系统目标;整合:为了使系统发挥其功能,必须将各部分关系协调一致,而不出现分离;模式维持:在系统运行中存在暂时中断。所以要将原有的运行模式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运行时能恢复过来的一种机制。

在帕森斯的早期理论中,行动系统包括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有机系统。这四个系统与上述四个功能先决条件是相对应的。同时,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也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四个部分,直到无穷。

帕森斯的行动系统满足的四个功能先决条件以及对应着的四个子系统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文化,与模式维持一致;心理学研究人格与目标达成一致;生物学研究认为有机体,强调或关注适应;社会学则研究社会系统的整合。

就社会系统而言,帕认为,又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1.经济系统承担适应功能;因为只有适应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才能转化为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社会才能生存下来;2.政治系统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因为社会目标的决策机构就是政府,为了实现目标,政府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必须动用社会组织或权威,而所有这些主要受政党影响的目标只能由政治机构和组织来实施;3.法律等制度承担整合功能,以寻求社会最底限度的团结,以便在冲突时可以调节,除法律外,宗教、人际规范等社会手段也有利于整合;

4.宗教、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场所,担负起树立共同的基本价值和规

范之任务,因此起着模式维持功能。

4、模式变量

如前所述,我们在介绍帕森斯思想渊源时,曾经说过,帕森斯主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为此,他提出了“模式变量”这个概念来整合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就是说,在每一个模式中,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统一的倾向。两者共在于一个模式之中。

(1)情感性与非情感性。处于某种关系中行动着的个人或者是为了满足情感、精神上的需要而工作;或者他们在情感上是中立的。前者:夫妻、朋友;后者如营业员—顾客

(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可以让群体(集体)利益占据支配地位。例:一个人想买辆新车,他所感兴趣的只是汽车的性价比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满意度,而不去关心汽车商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利益。但同样是这个人,也许他认为反游行或抵制日货对民族国家有意义,因为往往坚定地抵制日产汽车

(3)普遍性与特殊性。行动者能够根据使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其他行动者发生联系;与此同时,行动者对某个标准也会加以选择。例如单位组织公务员考试。

(4)品质与成就。品质属于一个人的先赋方面,指行动者以某种出身为基础的先赋条件,成就是指这个人所获得的成绩。即我们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根据他的出身?例如:对古代、中世纪的贵族评价,主要依据身份;而对于现代公务员则主要依据工作业绩。

(5)转一性与扩散性。前者在较为有限的领域中才会出现,而后者则较为广泛

帕森斯认为,上述模式变量可以结合起来解释各种互动情境中的行为,如父母关系,既是情感性的,又是先赋的,还是扩散的特殊的。

5、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

由于帕森斯在功能理论中的突出贡献,一般学者总是以为帕森斯肯定强调社会和谐与社会均衡,反对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其实,强调社会均衡、注重社会团结仅仅是他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一个方面,与此同时,特别是在晚年,他也比较注重社会转型问题,尤其善于从社会均衡角度来揭示社会转型与变迁问题。众所周知,早在大学读书期间,帕森斯最初主修的是生物学,因此,进化论或者说社会变迁论在他的思想深处一直根深蒂固。秉承进化论传统,帕森斯认为,经济社会也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必然有一个变迁过程,在变迁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帕森斯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其中的各个部分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从而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要产生结构分化,否则社会就无法承担功能,这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日益分解为各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单位行动系统,进行着各自的社会分工。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看,要想实现系统的功能,也必须要进行个体的社会角色分化,以实现系统目标。这样,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上看都要求行动者(包括个人和集体)要能够实现自身的变迁。同时,帕森斯认为,社会宏观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导致各个系统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例如,在低分化的社会,家庭承担着生产功能、生殖功能、情感功能、政治功能以及教

育功能等。而在高度分化的现代工业社会里,家庭的这些功能逐渐被分离出来:生产功能由社会提供的职业场所来承担,教育功能主要由学校等正式教育机构来实施,政治功能也可以直接到相对专门的机构或场所中进行。而家庭主要体现情感功能以及建立情感基础之上的生殖功能,家庭成了抚慰心灵的港湾以及“无情世界的天堂”。

帕森斯认为,社会变迁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即:“分化(Differentiation)、适应性增长(Adaptive upgrading)、包含(Inclusion)以及价值实现(Value gene ralization)。(”9)前两者促进社会变迁,而后两者则能够将分化了的结构进行整合。当然,帕森斯也承认,变迁不等于都是社会进化以及社会发展,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在他看来,只有满足系统生存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适应(adaptation)、实现目标(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以及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10)否则的话,非但不能促进社会转型与变迁,而且会产生许多经济社会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第二,从进化论角度看,帕森斯综合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成果,坚持社会进化论原则,认为社会不断处于转型与变迁之中。他认为,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中间社会阶段以及现代工业社会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五种历史发展形态,那就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帝国社会、温床社会以及现代工业社会。在他看来,每一种社会形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阶段,维系人与人社会交往的方式主要是原始的宗教文化以及习俗,因此,原始社会具有较强的亲属关系;另外,原始社会中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格系统与行为有机体系统即行动者系统还没有完全分化,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社会功能也常常是浑然一体。

在中间社会阶段,帕森斯认为,这个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语言文字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理解成为可能,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分化成为可能,这样,社会各个集团开始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帕森斯还认为,为了调节各个分化集团的利益,社会系统的功能也逐渐分化,但是,这种分化仍然建立在社会高度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分化。所以,这样的社会依然是一个过渡阶段,还不是功能协调的社会。在他看来,这样的社会主要包括古代的埃及、罗马、中国以及印度等帝国。

在现代工业社会阶段,主要产生于17世纪以来的西方工业国家,主要又以美国为代表。他认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化、语言文化合法化、民主政治的普遍化以及社会权威的规范化。现代社会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追求利润、创造财富成为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现代社会使得语言文字具有合法性地位,从而使得社会上每一个阶层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文化获得权力,;另外,现代社会使得民主政治以及社会权威不断规范化,真正有利于思想的自由与解放,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帕森斯的社会变迁理论与他强调的功能必要条件并不矛盾,而且互相促进。在他看来,即使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社会变迁也必然会发生,因为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功能。为此,他说:“当我们讨论社会变迁的理论时,我们是从生物构造和物理环境变异性的影响中得出抽象概念的。虽然严格说来,就是在加上这些限制的情况下,社会变迁的一般理论也是难以表述的。我们可以举出许多重要的经验事物来说明有关过程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可以用这些过程是社会体系内部的过程来加以解释。(”11)帕森斯认为,

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来源有两种,它们或者来自社会之外,通过与其他社会有机体的接触而产生;或是来自社会之内,通过为协调社会内部各个功能不协调而产生的。在帕森斯看来,社会转型与变迁不是对社会均衡的破坏和干扰,相反会出现一种新的均衡。但是,他认为,这种均衡在原始社会、中间社会以及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总体上看,前两个阶段的社会均衡仅仅是一种机械性均衡,而现代社会的均衡则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子系统相互均衡基础之上的有机的均衡,因而,这样的社会均衡才更加合理,所以,他认为,这样的社会均衡才更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唯意志论思想。

(1)批判了功利主义思想。帕森斯认为,功利主义包含着人类自觉追求私利的个人概念,因而体现着一种强大的行动动力。但是,功利主义中原子论的社会观、分散的目的观以及过分的理想性,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利的个体会形成有秩序的集体或社会?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社会秩序来控制个人行动。

(2)批判了实证主义思想。实证主义把人的行为归结为生理的、心理的、遗传的、地理的以及社会的因素,但是,它不能为行动者主观的、有选择的、随意的以及有目的的行动留有余地。也就是说以个人的主观行动为依据无法解释社会的目的性活动。

(3)批判了唯意志主义思想。唯意志主义也是没有真理性的。因为这种理论也没有能够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它们只能将行动者的行为差异归结为观念和文化的决定作用。但这往往是狭隘的。

2、社会行动理论:单元行动、社会行动

帕森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兴趣不在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行动者、目标手段、情境及规范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位行动”或者叫“单元行动”。

(1)继承韦伯的思想,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首先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行动,因此,个人行动就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本单元。单元行动则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1、反思和批判以往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重点检讨与反思了功利主义、实证主义以及

(2)帕森斯认为,在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行动者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情境以及规范或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元行动。单元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一是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目标的主体。行动者本人必须有知识,必须有实现自身目标的冲动、需要或欲望。

二是目标。这是行动者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它指向行动者的未来。

三是情境。行动者实现个人目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无法控制的情境以及个人可以控制的情境因素。帕森斯认为,情境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行动者实现目标的限定。帕森斯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视力不好,那么就无法成为飞行员,视力不好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情境。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医生,即使有机会让他选择,他也不会去学堕胎手术,这个就是可以控制的情境。

四是规范或限定。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它制约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影响行动者的行动。帕森斯举例说,在斯巴达,一个战士不是凯旋而归就是战死疆场,很少有苟且偷生的选择。

(3)社会行动:个体的行动通过“制度化”就能够成为社会行动。

第一,帕森斯认为,任何单元行动总要涉及到外在的社会结构因素,涉及到社会秩序、共同价值观念等问题。这样,任何单元行动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系统或者制度化问题。这样,他就提出了社会行动的概念。所谓“制度化行动”就是将个人的行动结构化、制度化。

第二,社会行动表示各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因此,社会行动又可称为社会行动体系或社会行动系统,或者直接叫做行动系统或社会系统。但是,单位行动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呢?帕森斯认为,其中桥梁就是共同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的角色。

例如:某个行动者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就会重复该行动(守株待兔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每个行动者都会期待他人(其他行动者)做出某种反应,以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样社会规范便形成了。

第三,社会行动系统往往通过地位、角色把个人与他人结合起来,从而把个别行动整合为社会行动系统。这里又涉及到帕森斯的两个概念:

一是“地位”:行动者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位置。如教师、医生、总统等(社会化); 二是“角色”:则是依附于地位之上的,被社会所期待的规范。(内在化)

第四,这样,社会行动系统就包括两个部分:社会行动系统的价值或目标制度化;二是个人人格的价值体系的内在化。即角色的自我认同。

所以,社会行动体系九必然包括:追求目标的行动者的人格体系;调节地位角色并整合为一个的行动观即文化体系。后来他又加了个“有机体系统”。

3.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功能必要条件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发现,帕森斯的理论已经开始从个体行动上升到社会行动,事实上实现社会学微观到宏观的整合正是帕森斯理论的主旨。

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如:人格系统对于社会行动系统的整合主要有两个途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二是系统与外

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这两者是任何一种社会行动系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说:

(1)适应:adaptation: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并在系统中加以分配,以使之适应环境,即对“环境”这个条件的适应。

(2)目标实现:goal attainment: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去实现系统目标,即从环境中获取目标。

(3)整合:integration:每个个体都必须实现他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内部协调,并发展出对付由各部分越轨行为的方法。

(4)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主要包括维持模式和调停紧张。维持模式是指如何根据一些规范确保体系中行动的连续性;调停紧张:处理内部紧张和系统各部分紧张问题,也就是设法根据一些秩序和规范以确保社会行动系统(体系)中的连续性。以工厂为例:

Adaptation:完备的照明,良好的空气调节、适用的机器、充足的食物等;

Goal attainment:加工、生产、销售、研发等目标;

Integration:劳动委员会、工人俱乐部、公关、社交、“思政”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培训、工资加薪、提干、纪律、停留不离等。

这四个条件其实就是系统平衡条件,对应这四个条件,社会行动系统就包括有机体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这就是说,任何有生命体系(行动系统)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满足某些特定功能,即功能先决条件。包括体系内需求与环境的需求、一定的目标以及满足这些目标所必须运用得手段,即四种功能先决条件。适应:系统必然要与环境发生某种关系;系统为了生存,必须能够从环境 获取资源、控制环境;目标实现:任何系统都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跳动内部 能量以实现系统目标;整合:为了使系统发挥其功能,必须将各部分关系协调一致,而不出现分离;模式维持:在系统运行中存在暂时中断。所以要将原有的运行模式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运行时能恢复过来的一种机制。

在帕森斯的早期理论中,行动系统包括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有机系统。这四个系统与上述四个功能先决条件是相对应的。同时,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也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四个部分,直到无穷。

帕森斯的行动系统满足的四个功能先决条件以及对应着的四个子系统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文化,与模式维持一致;心理学研究人格与目标达成一致;生物学研究认为有机体,强调或关注适应;社会学则研究社会系统的整合。

就社会系统而言,帕认为,又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1.经济系统承担适应功能;因为只有适应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才能转化为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社会才能生存下来;2.政治系统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因为社会目标的决策机构就是政府,为了实现目标,政府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必须动用社会组织或权威,而所有这些主要受政党影响的目标只能由政治机构和组织来实施;3.法律等制度承担整合功能,以寻求社会最底限度的团结,以便在冲突时可以调节,除法律外,宗教、人际规范等社会手段也有利于整合;

4.宗教、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场所,担负起树立共同的基本价值和规

范之任务,因此起着模式维持功能。

4、模式变量

如前所述,我们在介绍帕森斯思想渊源时,曾经说过,帕森斯主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为此,他提出了“模式变量”这个概念来整合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就是说,在每一个模式中,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统一的倾向。两者共在于一个模式之中。

(1)情感性与非情感性。处于某种关系中行动着的个人或者是为了满足情感、精神上的需要而工作;或者他们在情感上是中立的。前者:夫妻、朋友;后者如营业员—顾客

(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可以让群体(集体)利益占据支配地位。例:一个人想买辆新车,他所感兴趣的只是汽车的性价比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满意度,而不去关心汽车商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利益。但同样是这个人,也许他认为反游行或抵制日货对民族国家有意义,因为往往坚定地抵制日产汽车

(3)普遍性与特殊性。行动者能够根据使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其他行动者发生联系;与此同时,行动者对某个标准也会加以选择。例如单位组织公务员考试。

(4)品质与成就。品质属于一个人的先赋方面,指行动者以某种出身为基础的先赋条件,成就是指这个人所获得的成绩。即我们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根据他的出身?例如:对古代、中世纪的贵族评价,主要依据身份;而对于现代公务员则主要依据工作业绩。

(5)转一性与扩散性。前者在较为有限的领域中才会出现,而后者则较为广泛

帕森斯认为,上述模式变量可以结合起来解释各种互动情境中的行为,如父母关系,既是情感性的,又是先赋的,还是扩散的特殊的。

5、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

由于帕森斯在功能理论中的突出贡献,一般学者总是以为帕森斯肯定强调社会和谐与社会均衡,反对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其实,强调社会均衡、注重社会团结仅仅是他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一个方面,与此同时,特别是在晚年,他也比较注重社会转型问题,尤其善于从社会均衡角度来揭示社会转型与变迁问题。众所周知,早在大学读书期间,帕森斯最初主修的是生物学,因此,进化论或者说社会变迁论在他的思想深处一直根深蒂固。秉承进化论传统,帕森斯认为,经济社会也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必然有一个变迁过程,在变迁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帕森斯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其中的各个部分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从而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要产生结构分化,否则社会就无法承担功能,这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日益分解为各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单位行动系统,进行着各自的社会分工。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看,要想实现系统的功能,也必须要进行个体的社会角色分化,以实现系统目标。这样,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上看都要求行动者(包括个人和集体)要能够实现自身的变迁。同时,帕森斯认为,社会宏观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导致各个系统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例如,在低分化的社会,家庭承担着生产功能、生殖功能、情感功能、政治功能以及教

育功能等。而在高度分化的现代工业社会里,家庭的这些功能逐渐被分离出来:生产功能由社会提供的职业场所来承担,教育功能主要由学校等正式教育机构来实施,政治功能也可以直接到相对专门的机构或场所中进行。而家庭主要体现情感功能以及建立情感基础之上的生殖功能,家庭成了抚慰心灵的港湾以及“无情世界的天堂”。

帕森斯认为,社会变迁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即:“分化(Differentiation)、适应性增长(Adaptive upgrading)、包含(Inclusion)以及价值实现(Value gene ralization)。(”9)前两者促进社会变迁,而后两者则能够将分化了的结构进行整合。当然,帕森斯也承认,变迁不等于都是社会进化以及社会发展,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在他看来,只有满足系统生存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适应(adaptation)、实现目标(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以及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10)否则的话,非但不能促进社会转型与变迁,而且会产生许多经济社会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第二,从进化论角度看,帕森斯综合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成果,坚持社会进化论原则,认为社会不断处于转型与变迁之中。他认为,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中间社会阶段以及现代工业社会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五种历史发展形态,那就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帝国社会、温床社会以及现代工业社会。在他看来,每一种社会形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阶段,维系人与人社会交往的方式主要是原始的宗教文化以及习俗,因此,原始社会具有较强的亲属关系;另外,原始社会中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格系统与行为有机体系统即行动者系统还没有完全分化,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社会功能也常常是浑然一体。

在中间社会阶段,帕森斯认为,这个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语言文字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理解成为可能,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分化成为可能,这样,社会各个集团开始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帕森斯还认为,为了调节各个分化集团的利益,社会系统的功能也逐渐分化,但是,这种分化仍然建立在社会高度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分化。所以,这样的社会依然是一个过渡阶段,还不是功能协调的社会。在他看来,这样的社会主要包括古代的埃及、罗马、中国以及印度等帝国。

在现代工业社会阶段,主要产生于17世纪以来的西方工业国家,主要又以美国为代表。他认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化、语言文化合法化、民主政治的普遍化以及社会权威的规范化。现代社会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追求利润、创造财富成为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现代社会使得语言文字具有合法性地位,从而使得社会上每一个阶层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文化获得权力,;另外,现代社会使得民主政治以及社会权威不断规范化,真正有利于思想的自由与解放,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帕森斯的社会变迁理论与他强调的功能必要条件并不矛盾,而且互相促进。在他看来,即使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社会变迁也必然会发生,因为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功能。为此,他说:“当我们讨论社会变迁的理论时,我们是从生物构造和物理环境变异性的影响中得出抽象概念的。虽然严格说来,就是在加上这些限制的情况下,社会变迁的一般理论也是难以表述的。我们可以举出许多重要的经验事物来说明有关过程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可以用这些过程是社会体系内部的过程来加以解释。(”11)帕森斯认为,

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来源有两种,它们或者来自社会之外,通过与其他社会有机体的接触而产生;或是来自社会之内,通过为协调社会内部各个功能不协调而产生的。在帕森斯看来,社会转型与变迁不是对社会均衡的破坏和干扰,相反会出现一种新的均衡。但是,他认为,这种均衡在原始社会、中间社会以及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总体上看,前两个阶段的社会均衡仅仅是一种机械性均衡,而现代社会的均衡则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子系统相互均衡基础之上的有机的均衡,因而,这样的社会均衡才更加合理,所以,他认为,这样的社会均衡才更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相关内容

  • 张春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衰落及其影响
  •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构筑了结构功能主义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这一理论的确立不仅是他在对古典主义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而且是在二战前后美国日益占据世界霸主地位的形势下提出的,他希望其社会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能在意识上为社会整合作出贡献,他企图排除个人偏 ...

  • 功能主义理论
  •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Functional theory)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功能主义的源起.特征与基本观点 2.掌握帕森斯功能主义的观点与思想脉络 3.掌握默顿的中层理论及为发展功能分析而提出的功能分析范式 4.亚历山大和卢曼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新发展 第一节 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功能主义在社会 ...

  • 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 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作者:孙葳葳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 [摘要]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结构功能主义代表性人物帕森斯,在二战时期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通过运用AGIL模式来分析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与当时的大 ...

  • 新功能主义
  • -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理论传统重建 作者:林聚任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社会学家的隐退,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崛起,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景象.新功能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Luhm ...

  • 帕森斯与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比较分析
  • 第 卷第 年 月 期 通 化 师 范 学院 学报 抽刃 犯 帕森斯与默顿 的结构功能主义 比较分析 曲 贵卿 通 化师范学 院 机 关 吉林 , ' , 夕 张 海涛 法 政与公共管 理 学 院 浙 江 , 通化 乡抓 浙 江 师 范大学 金华 抖 摘 要 该 丈 立 足 于 结 构 功 能 主 义 ...

  •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 MBA智库百科
  •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 目录 [隐藏] 1 什么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2 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或步骤 3 人职匹配的类型 4 特质因素理论的意义 [编辑] 什么是帕 ...

  •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 侯钧生 2
  • 现代社会学应知应会 基本常识 1.结构功能主义 1937年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开创了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标志着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形成在40~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功能主义. 帕森斯是第一次尝试综合的探索者,他从韦伯的"社会行动"入手,用模式变量 ...

  • 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
  • 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 一.西方著名社会学家 1.孔德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 法国 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生平与著作 1798年 1月19日生于法国南部 蒙彼利埃城.16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1817 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 ...

  • 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运用
  • 作者:赵一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年09期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52(2012)03-0128-06 一.基于社会系统论视角 系统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工作界普遍采用的观点,曾在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工作产生过巨大影响.美国社会学著名系统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