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作业的常用的设计形式和途径
酒泉市南苑小学 罗军
我在所带班级中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种感官参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感官性作业——借助生活情境,建立丰富表象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儿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对数的认知感性材料。因此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充分借助生活情境,让儿童在看、听、想、记中得到丰富的表象。
1、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周围的事物都蕴藏着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动物的长相„„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树叶、蜻蜓„„是对称图形。”学生不但自觉参与,且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教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让学生在听说中悟知 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是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如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各个车间的工作情况,让学生听听工人们的议论声:今天的加工任务,由于我们努力干,结果提前一个小时完成了。前天由于大家干活不努力,结果推迟了四十分钟才完成任务。孩子可以从这些议论中悟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学课后之间的争论探讨,更富有启发性和主动性。又如《按比例分配》教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有故事书650本,分给甲、乙两个班,甲班有34人,乙班有31人,每个班各分多少本比较合理?课后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说:“两个班应该平均分。”有的说:“两个班人数不同,不应该平均分,应该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使大多数同学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由此可见,语言情境对学生建立表象是多么重要。
3、让学生在识记中获知 没有形象记忆,就没有表象和积累。只有让学生将感受到的直观形象,通过默述、默记等手段才能逐渐巩固强化。如在长方体特征的教学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教室也是一个长方体,课后让学生看清楚教室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方位,最后再由同学自行组织,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样就把长方体特征深深地在印在学生的脑子里,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利用生活情境建立丰富表象的目的。老师善于布置以上多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深化对课本知识理解,同时也达到掌握数学知识。
(二)阅读性作业——拓展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展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经常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广泛地阅读课外有关数学知识的书本。要求学生加以积累,做摘录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利用数学活动课,建立“课外数学知识”讲坛,开展“自编数学手抄报”等活动。
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1、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有关质数知识。2、除了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外,你还能了解或收集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3、分解质因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收集有关利用分解质因数解题的题目。借助“课外数学知识讲坛”、“手抄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一
显身手,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将稳定的情感转移到课外,对课外延伸起到了“转曲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三)调查性作业——引导关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运用数学知识,我把课外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实践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实践题:请你调查菜场鱼、肉、虾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一荤一素,各一千克,你能根据你调查的菜的价格,帮小明妈妈设计不同的购菜方法吗?以学生的生活题材来布置作业,此作业运用数据多,信息量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强调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学以致用。
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编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天地。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安排一个自由课后作业,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数据自编应用题,结果他们编的题目内容生动,题材多样。有的测量了火柴盒的长、宽、高求它的表面积;有的测量了金鱼缸的长、宽、高,求需要多大的玻璃;有的测量了长方体蓄水池的长、宽、高,求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还有的根据长方体冰霜的长、宽、高,提出里面最多可以放多少物品。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探究性作业——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
数学上有许多问题具有探究性,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发现意识,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借助课外作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发现规律的习题,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它们面积怎样?分别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小明家打算用4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用来养鸡,问鸡的活动范围最大是多少?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五)应用性作业——培养应用意识,重视解题能力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再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又如在学生学完《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票方案”:科技馆有三种参观门票,成人票每人每张20元,学生票每人每张10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每张15元。学校要组织25名教师和205名学生去参观。请为学校设计一个花钱最少的购票方案。课后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他们在相互交流、不断调整方案的基础上,得出让5名学生和25名老师去买团体票的最优方案。应用性实践作业的训练,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的做法是让传统的课外作业单一的、机械的模仿练习,转变成灵活的、自主的探究学习。在作业领域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展示个性。给学生一片发展的天空!
实践性作业的常用的设计形式和途径
酒泉市南苑小学 罗军
我在所带班级中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种感官参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感官性作业——借助生活情境,建立丰富表象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儿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对数的认知感性材料。因此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充分借助生活情境,让儿童在看、听、想、记中得到丰富的表象。
1、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周围的事物都蕴藏着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动物的长相„„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树叶、蜻蜓„„是对称图形。”学生不但自觉参与,且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教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让学生在听说中悟知 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是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如让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各个车间的工作情况,让学生听听工人们的议论声:今天的加工任务,由于我们努力干,结果提前一个小时完成了。前天由于大家干活不努力,结果推迟了四十分钟才完成任务。孩子可以从这些议论中悟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学课后之间的争论探讨,更富有启发性和主动性。又如《按比例分配》教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有故事书650本,分给甲、乙两个班,甲班有34人,乙班有31人,每个班各分多少本比较合理?课后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说:“两个班应该平均分。”有的说:“两个班人数不同,不应该平均分,应该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使大多数同学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由此可见,语言情境对学生建立表象是多么重要。
3、让学生在识记中获知 没有形象记忆,就没有表象和积累。只有让学生将感受到的直观形象,通过默述、默记等手段才能逐渐巩固强化。如在长方体特征的教学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教室也是一个长方体,课后让学生看清楚教室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方位,最后再由同学自行组织,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样就把长方体特征深深地在印在学生的脑子里,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利用生活情境建立丰富表象的目的。老师善于布置以上多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深化对课本知识理解,同时也达到掌握数学知识。
(二)阅读性作业——拓展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展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经常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广泛地阅读课外有关数学知识的书本。要求学生加以积累,做摘录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利用数学活动课,建立“课外数学知识”讲坛,开展“自编数学手抄报”等活动。
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1、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有关质数知识。2、除了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外,你还能了解或收集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3、分解质因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收集有关利用分解质因数解题的题目。借助“课外数学知识讲坛”、“手抄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一
显身手,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而在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将稳定的情感转移到课外,对课外延伸起到了“转曲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三)调查性作业——引导关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运用数学知识,我把课外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实践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实践题:请你调查菜场鱼、肉、虾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一荤一素,各一千克,你能根据你调查的菜的价格,帮小明妈妈设计不同的购菜方法吗?以学生的生活题材来布置作业,此作业运用数据多,信息量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强调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学以致用。
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编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天地。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安排一个自由课后作业,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数据自编应用题,结果他们编的题目内容生动,题材多样。有的测量了火柴盒的长、宽、高求它的表面积;有的测量了金鱼缸的长、宽、高,求需要多大的玻璃;有的测量了长方体蓄水池的长、宽、高,求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还有的根据长方体冰霜的长、宽、高,提出里面最多可以放多少物品。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探究性作业——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
数学上有许多问题具有探究性,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发现意识,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借助课外作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发现规律的习题,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它们面积怎样?分别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小明家打算用4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用来养鸡,问鸡的活动范围最大是多少?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五)应用性作业——培养应用意识,重视解题能力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再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又如在学生学完《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票方案”:科技馆有三种参观门票,成人票每人每张20元,学生票每人每张10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每张15元。学校要组织25名教师和205名学生去参观。请为学校设计一个花钱最少的购票方案。课后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他们在相互交流、不断调整方案的基础上,得出让5名学生和25名老师去买团体票的最优方案。应用性实践作业的训练,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的做法是让传统的课外作业单一的、机械的模仿练习,转变成灵活的、自主的探究学习。在作业领域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展示个性。给学生一片发展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