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法等。

课型设计:新授课、活动课

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然后请第一小组展示有关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 已识2000余字, 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 “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包括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在内的几件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2、代表作是什么? 3、商周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毫无问题地回答出商朝和四羊方尊,但是特点恐怕概括不全。教师应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请本组同学加以介绍。

2、古蜀国青铜文明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商朝的统治区域,然后提问:商朝时期四川地区是不是商朝的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那么,这里的先民创造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神秘的古蜀国文化。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国青铜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蜀国青铜器与商朝青铜器有何不同?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独特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古蜀国人的相貌特征、社会生活特点。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教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约有( )。

A .3100年 B .3600年 C .2500年 D .110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尧舜禹时代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2.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B .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 .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二、双项选择题

1.商周的文字是( )

A .象形文字 B .楔形文字 C .甲骨文 D .金文

2.南朝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的代表是( )

A .司母戊鼎 B .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C .四羊方尊 D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此器皿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个朝代的青铜艺术?

②为什么说它是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

答案:

一、1.C 2.C

二、1.CD 2. AC

三、①它是商朝的四羊方尊。②因其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法等。

课型设计:新授课、活动课

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然后请第一小组展示有关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 已识2000余字, 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 “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包括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在内的几件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2、代表作是什么? 3、商周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毫无问题地回答出商朝和四羊方尊,但是特点恐怕概括不全。教师应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请本组同学加以介绍。

2、古蜀国青铜文明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商朝的统治区域,然后提问:商朝时期四川地区是不是商朝的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那么,这里的先民创造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神秘的古蜀国文化。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国青铜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蜀国青铜器与商朝青铜器有何不同?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独特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古蜀国人的相貌特征、社会生活特点。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教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约有( )。

A .3100年 B .3600年 C .2500年 D .110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尧舜禹时代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2.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B .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 .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二、双项选择题

1.商周的文字是( )

A .象形文字 B .楔形文字 C .甲骨文 D .金文

2.南朝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的代表是( )

A .司母戊鼎 B .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C .四羊方尊 D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此器皿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个朝代的青铜艺术?

②为什么说它是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

答案:

一、1.C 2.C

二、1.CD 2. AC

三、①它是商朝的四羊方尊。②因其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


相关内容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 ...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导学案
  •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概述甲骨文.金文的发展过程,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的高超,知道我国的青铜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 龟甲 和 ...

  •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2016版)
  • 目录 第1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2 第2课 氏族村落 ..................... ...

  • 5.1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上)
  • 第1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大致了解青铜铸造工艺的过程.在想象.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划分青铜器种类.认识并欣赏部分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赏析内容. (二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基础知识点: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3.夏朝的国家机构有政府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 ...

  • 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导学案
  • 遮放镇户拉中学导学案主备人:黄定武 备课组长签名: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 执行时间: 课题:第5课 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分辨甲骨文和金文的区别,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二.自研自探(10分钟) ...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元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2.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北京人. (1) 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 体质特征: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 ...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单 元 计 划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 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 ...

  •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