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石钟山游记为何苏轼的最好?

丁启阵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是高度不过40米、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的一座小山。但是由于地扼长江鄱阳湖水路交通要冲,形势陡峭,发声如钟鼓,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仰望,登临观赏,吟诗作赋。单是我所经眼的专门写石钟山的游记,就有五篇之多:宋代两篇,作者为苏轼、周必大;明代两篇,作者为罗洪先、章潢;清代一篇,作者为周准。因为写的是同一个对象,题目又是差不多的,因此可以将它们看作是跨越时空的同题作文比赛。虽然有“文无第一”的老话,但是,老话也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这五篇文章读上两三遍,稍作比较,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异与优劣。苏轼的石钟山游记,是五篇文章中写作时间最早、名气最大的一篇。苏轼这一篇文章,胜在气势宏大,神采飞扬。因为对石钟山名字来历有怀疑,于月明之夜跟儿子苏迈一道,坐小船,亲临绝壁之下进行考察,这是气势;实地考察之后,有所发现,便“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同时为“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感到惋惜,意气奋发,傲视古今,这也是气势。深夜舟中看山,“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这是文采;风起浪涌,跟中空多窍的山石相吞吐,发出钟鼓之声,苏轼当即援引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进行形容,这也是文采。周必大的石钟山记,胜在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乾道丁亥十月十七日,予泛舟至湖口县”。开篇即交代时间,缘起。到了石钟山,约何人同游,寻访何人,得何人招待,一路之上,远眺庐山景物,近观庙宇胜迹,所见所闻,有问有答。貌似平淡,但实际上,暗含奇崛:卒章显志,“命名者,初不若是之拙也”,对山僧叩击山石得钟鼓之声以证石山得名之由,表示认同,而对苏东坡的说法委婉地表示了异议。文中引杨杰(字次公)对联,“浊浪自分清浪影,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石钟山前几块石头“绝奇巧而不宏,全类假山”,景物如画,令人印象深刻。罗洪先的游记,卑之无甚高论,语言又多四字成句,叠床架屋,全然不讲抑扬张弛之道,冬烘陋儒之气扑面而来。将其置于苏轼、周必大游记之旁,只有一种作用:益显苏周见解不凡,文笔有力。章潢分两日游览北、南钟山,其游记详细描写两山所见景物情状,最后指出,苏轼所写石钟山,可能只是港口稍南之景,并未真正游览过南北钟山。从写实角度衡量,章文全面详细,文字亦明显优于罗洪先游记,可补苏轼、周必大文章所未及处。周准南游经过石钟山下,“爱其怪伟参错,若奔若堕”,加上当日天空作美,“落霞四照,紫翠交映”,于是“赏玩不能去,遂经宿焉”。周准的游记,直抒性情,文字省净,大有“后出转精”写出优秀作品的意思。奈何接下去的,不过是僧人叩击岩石、作者默坐思索苏轼所言两个了无新意的情节。总而言之,这是一篇虎头蛇尾的文字。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问一位蜀国老兵,自己跟诸葛亮相比,谁更了不起。这位蜀国老兵从容答道:“诸葛先生生前,我并不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但是,自从他病死之后,尤其是跟某些人相比,我就觉得他实在是了不起的人物。”从前只读过苏东坡的石钟山游记,觉得文章是不错,但也没觉得它有多好。而现在,读过他之后的几篇同题文章,尤其是明清时期三个文人的文章之后,这才发现:苏东坡这篇立论未免有张狂之嫌的文章,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一般文人所望尘莫及的。

丁启阵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是高度不过40米、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的一座小山。但是由于地扼长江鄱阳湖水路交通要冲,形势陡峭,发声如钟鼓,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仰望,登临观赏,吟诗作赋。单是我所经眼的专门写石钟山的游记,就有五篇之多:宋代两篇,作者为苏轼、周必大;明代两篇,作者为罗洪先、章潢;清代一篇,作者为周准。因为写的是同一个对象,题目又是差不多的,因此可以将它们看作是跨越时空的同题作文比赛。虽然有“文无第一”的老话,但是,老话也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这五篇文章读上两三遍,稍作比较,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异与优劣。苏轼的石钟山游记,是五篇文章中写作时间最早、名气最大的一篇。苏轼这一篇文章,胜在气势宏大,神采飞扬。因为对石钟山名字来历有怀疑,于月明之夜跟儿子苏迈一道,坐小船,亲临绝壁之下进行考察,这是气势;实地考察之后,有所发现,便“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同时为“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感到惋惜,意气奋发,傲视古今,这也是气势。深夜舟中看山,“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这是文采;风起浪涌,跟中空多窍的山石相吞吐,发出钟鼓之声,苏轼当即援引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进行形容,这也是文采。周必大的石钟山记,胜在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乾道丁亥十月十七日,予泛舟至湖口县”。开篇即交代时间,缘起。到了石钟山,约何人同游,寻访何人,得何人招待,一路之上,远眺庐山景物,近观庙宇胜迹,所见所闻,有问有答。貌似平淡,但实际上,暗含奇崛:卒章显志,“命名者,初不若是之拙也”,对山僧叩击山石得钟鼓之声以证石山得名之由,表示认同,而对苏东坡的说法委婉地表示了异议。文中引杨杰(字次公)对联,“浊浪自分清浪影,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石钟山前几块石头“绝奇巧而不宏,全类假山”,景物如画,令人印象深刻。罗洪先的游记,卑之无甚高论,语言又多四字成句,叠床架屋,全然不讲抑扬张弛之道,冬烘陋儒之气扑面而来。将其置于苏轼、周必大游记之旁,只有一种作用:益显苏周见解不凡,文笔有力。章潢分两日游览北、南钟山,其游记详细描写两山所见景物情状,最后指出,苏轼所写石钟山,可能只是港口稍南之景,并未真正游览过南北钟山。从写实角度衡量,章文全面详细,文字亦明显优于罗洪先游记,可补苏轼、周必大文章所未及处。周准南游经过石钟山下,“爱其怪伟参错,若奔若堕”,加上当日天空作美,“落霞四照,紫翠交映”,于是“赏玩不能去,遂经宿焉”。周准的游记,直抒性情,文字省净,大有“后出转精”写出优秀作品的意思。奈何接下去的,不过是僧人叩击岩石、作者默坐思索苏轼所言两个了无新意的情节。总而言之,这是一篇虎头蛇尾的文字。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问一位蜀国老兵,自己跟诸葛亮相比,谁更了不起。这位蜀国老兵从容答道:“诸葛先生生前,我并不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但是,自从他病死之后,尤其是跟某些人相比,我就觉得他实在是了不起的人物。”从前只读过苏东坡的石钟山游记,觉得文章是不错,但也没觉得它有多好。而现在,读过他之后的几篇同题文章,尤其是明清时期三个文人的文章之后,这才发现:苏东坡这篇立论未免有张狂之嫌的文章,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一般文人所望尘莫及的。


相关内容

  • 2012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 2012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 (一)诗歌 一条线索: 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 两大传统: 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 ..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 ...

  •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 精华版<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必备!不但帮助加深记忆,更值得细细品味.语言和文化不分家,本文值得汉语老师收藏.专辑共五篇,本文是第四篇,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对外汉语北京]阅读①~⑤篇. "中国文化要略④" 第一章 简论第二章 地理状况第三章 历史发展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 ...

  • 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
  • 201203考试批次 <唐宋古文研究>大作业 学生姓名 王丽 鹏 学号 [1**********]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本 学习中心 邢台柏乡奥 年级层次 专升 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 发展和继承 论文摘要:到了唐宋,中国古代散文才真正辉煌.此时文风大变,各体齐备,名家辈 ...

  • [历代经典古文名篇]在线阅读
  • <历代经典古文名篇> 精选古代著名文言文篇章,包括初高中文言文大全.古文观止.名家名作等经典文言文的赏析和翻译. 立即开始阅读 目 录 [先秦] 1. 曹刿论战 2. 宫之奇谏假道 3. 子鱼论战 4. 烛之武退秦师 5. 邵工谏厉王弭谤 6. 赵宣子论比与党 7. 吴子使札来聘 8.  ...

  • 中学古代游记类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古代游记类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作者:张匀献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年第11期 [摘 要] 中学语文中对古代游记类散文有很多的讲解,本文对中学古代游记散文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介绍,并对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研读, ...

  •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生平
  •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生平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 ...

  • 唐宋八大家
  • 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 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 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 , 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 ...

  • 石钟山记教案
  •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 ...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 --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陆蓉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苏轼不仅是个文豪.诗人.书画家.思想家,还是个崇尚个性,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喜好旅游,美食.艺术.健身等,这些都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找到踪迹.关键词:苏轼生活情趣[中图分类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