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 七
王绩
仕与隐的传统
儒家一直认为,读书人应该"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当时说士农工商,士地位最高,为什么,因为别的职业只专攻一个,而仕则是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就是说读书,不是专攻一个职业,而是要把治理全国的责任负担起来.这是儒家最高理想.人民的安危苦乐,都是读书人的责任.但有些人读书进了官场之后,只想到升官发财,贪赃枉法,把责任给忘了,这是儒家传统的堕落.一些有品格的读书人进入官场后,看到这种风气,便由仕而隐了.
终南捷径
终南指长安城外很近的一座山,当时很多人去参加科举考试,但你不一定能考上,也许从二十岁考到满头白发都没有希望.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把自已的理想标得很高,生天高谈阔论,好像鄙薄世间一切功名禄位,并且隐居到终南山里.这一隐居就出了名,人们就以为他是高士,而他又没有跑到很远的深山里去,所以京城的皇帝一下子就知道了,马上就请他出来坐官.连试也不用考了.有个卢藏用的人就是这样做的,结果后来真的被请出去做官.做官之后他还自命清高,有一天他跟一个朋友远望终南山,就说,"在这终南山里边隐居的生活确实非常好啊"他朋友就讽刺他说"依我看来,终南山就是做官的一条最快的途径",这就是终南捷径.
王绩和陶渊明一样,是仕而隐,都以种田为生.王绩的哥哥叫王通,号称大儒,被尊为"文中子"世家做官,有田可耕.
王绩是双重隐士,何谓双重,第一个是由仕而隐到家,第二个是天天喝,隐到醉乡里.
醉者神全,道家的思想,如果你是醉的,不在是非善恶这种分别之中挣扎的话,那你的精神就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
王绩爱喝酒,写过>>宣扬"可以全身,杜明塞智"
王国维说周朝之所以了不起,就因为它不只是通过革命推翻了前一个朝代,而且立下了很多可以传世可以长久,利益比较多而坏处比较少的制度.
魏晋之间,玄学盛行.当时一些名士如王弼等人曾给>做过解释,但他们不是用儒家思想,而是用道家思想来解释.
在中国,凡是衰乱的时代,道家思想就会盛行.因为儒家是要讲究对是非善恶的正名的,就是一切我要把它弄出一个基本的原则来.道家呢,则是讲如何保全自已,所以会盛行于乱世.
关于宫体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的传入,大家要学习梵文,所以才注重音律,讲求平仄.这样一来,
很多人就过分注重声音文字等外表的美,而忽略了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在南朝齐梁之间,那时梁朝的几个皇帝像梁武帝,梁元帝,梁简文帝等人都喜欢做诗,宫廷里的文学风气很盛.他们招了一些文学待从之臣,每天陪自已做诗.你想陪皇帝能作出什么好诗来,不过是捡着皇帝爱听什么就说什么,而且皇
帝一天到晚这么快乐,民间疾苦也不知,所以那些诗大多是写歌舞宴乐,漂亮女子之类的,既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没有丰富的感情,只是一味讲求声音文字的雕琢修饰之美,这部分诗被称为"宫体诗"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自号东皋子,皋是指比较低平而且潮湿的地方.
王勃是王绩的侄孙.
对牛弹琴,俞伯牙碎琴谢知音.
王国维论及诗人所写的境界时说"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 而读其诗者"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
读者与作者可以引起感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共同的读书背景.
>李商隐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
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
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
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陶渊明
饮酒诗二十首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 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 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 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 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 千载不相违。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中国有悲秋的传统,"秋士易感"是说有理想的读书人到秋天的时侯很容易伤感,因为他感慨到自已生命的落空.
采薇的典故
采薇可以找三个出处,一出自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悲伤. 二出自"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
三出自史记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那时中国有很多封建小国,其中一个叫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最大的伯夷,最小的叫叔齐,中间还有个老二.国王最喜欢小儿子叔齐,可按照礼法,死后应该传位给老大伯夷.伯夷很孝顺他的父亲,说,既然父亲喜欢叔齐,按礼法是我做,但不是父亲真正的意思,一定会不高兴,为了让父亲高兴,他就逃走了.这样位置当然就要传给叔齐.可叔齐一听,按礼法是我哥哥做国君,如果我做了,就是不义不悌,这不合乎道理,于是也跑了. 后来这哥俩来到周国,姬昌死后,儿子姬发要讨伐纣王.这哥俩一听,就"叩马而谏"跪在武王马前讲,以一个臣子去攻打自已的君主,怎么可以这样呢.武王没听他们,但也没杀他们,觉得他们人不错."扶而去之''
后来武王消灭了纣王,哥俩就耻食周粟.最后来到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不久就饿死了.
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也是一个很家世的人.他字必简,杜审言的远祖是晋朝的杜预.平吴有功被封
为当阳侯.
李白陈子昂都是复古,而杜甫则集大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明朝的胡应麟在中讲过:唐初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是说杜审言是唐初写五律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一位.
杜审言的作品恰好体现了诗歌律化的一个趋势,同时,他对后来的杜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杜甫律诗写得好,他曾跟他的儿子讲过"诗是吾家事"他叫他儿子也做诗,说作诗是我们 家的家事.可见是很尊重他的祖父的.
关于和诗
读四声,指诗歌发展了,不但注重格律,而且成了一种应酬的艺术.中讲
"嘉会寄诗以亲",就是当你有好朋友时,你把你的感情寄托在诗里,表示你们之间亲近.
说和时,可以比较自由,
但是说"酬和"时,就要很严格了,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同一的形式,你用五律,我也用五律,第二个层次,不但形式要相事,韵目也要相同.第三种层次是不但形式一样,韵目相同,而且要求相同的韵字.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揺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古人认为,是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与四时晨昏,而外物的转变会使人内心也受到感动.
李商隐一生很少有机会留在中央政府当官,他一直都是在各地宦游.
中国人常说一个人作诗,就可以从诗中看出你这个人的胸襟,怀抱.品行甚至命运和未来. 南宋后期将近灭亡,所以这时的作品缺乏一种气象,而初唐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经过六朝对四声八病的讲求,经过了南北文化的集大成,诗人们对于自已的语言文字的反省,对于其特美的认识越业越清楚,所以初唐诗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形成了这样一个好的形势.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晋代陆机在中讲: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说,使我常常烦恼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适当的意思来配合所要写的题目;一个是有了好的意思,却不能用文章恰当的把它传达出来.
中国儒家尊重古代,常常以古为美.比如赞美一个人,说你高古,说你的作品大有古意等.
王勃
王勃的诗在艺术性方面表现非常好.所谓艺术性是指你怎么样能够把它说得好,说得美,说得富于感发性.
三秦指:长安在陕西省,陕西在那个时侯叫关中之地.即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是旧日的秦地.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项羽势力最大,成为诸侯的盟主.他灭秦后,就将天下分封给当时起兵的十八个诸侯,而且把旧日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之地.何等的地势呢"关中八百里平原". 五津:指四川省岷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
口.包括"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合称五津.
绝句,四句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律诗,四联也是起承转合的关系.
禅宗故事
一个和尚曾经说,我年轻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我修道后经过一个境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过了这个阶段后,我又回到从前,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佛家禅宗还有这样一个公案;说有两个和尚到河边去玩,看到有人用网捕鱼,而有些鱼入网后又从网里跳出去了.一个和尚说"明兄,俊哉"他说,你看那透网的金鳞真是漂亮,被网住了还能从网上跳出去.可另一个和尚说"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罗网好"头一个和尚说,"明兄,你欠悟在".
偷春格:一般凡是律诗,颔联,颈联应该是对偶的.如果在首联就直接对偶,含联可以放松,这就是偷春.凡是要破坏格律的时侯,一定要想着怎么找回来.
流水对:二句在形式上对偶,可意思上也是上下相承的关系,这样的对偶叫流水对.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很能说明这些.
王勃才活了二十几年,并且性格上是有缺点的.孟子的话讲"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便足以杀其驱而已矣".
王勃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当时小有才,当时王公贵人都想罗织人才,沛王看中了王勃的才华,就把他纳入自已门下做了修撰.那时王公贵人喜欢斗鸡,有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竟写了一篇檄文,来讨伐英王的鸡.他觉得自已会写文,就想卖弄一下.结果皇帝看了不高兴,说这样做会增加两个王子争斗的心.所以王勃就被革职到了虢州做参军.做参军时,有个人叫曹达,又犯了法,找来王勃求保护,王勃觉得自已有办法,就接受了,把他藏了起来.后来他觉得藏不住了.恐怕连累了自已,就暗地里把人杀了.
腹稿:就是说王勃写文章时不打草稿,有时蒙上被子,像是在睡觉,起来后下笔立成.
骈文:骈字从马,本来是说车子由两匹马或四匹马并排来驾,这叫做"骈"作文章也是一对一对的来写,这样的文章就叫做骈文.
骆宾王
西方文学批评家常常反对中国人以道德标准来衡量文学家.反对所谓的"文以载道"
武则天的故事
杜审言在武帝争位中居于中间派,没有反对谁也没有依附谁
沈佺期宋之问是依附武后的,不但依附武后,还依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骆宾王是反对武则天的,骆宾王的性格与王勃相反,他在道王当下属时,有一次道王下了一道命令,让每一个属官写一篇文章,要能体现出自已的才能,把自已的好处优点都说出来.于是大家纷纷写自已怎么好怎么好.当时只有骆宾王认为这种竞争不好,所以坚持不写.
骆宾王是在武则天时当过小待御史的,还屡次谏劝过武则天,因为不合当时的潮流被贬为临海县的县丞.后来有姓徐的起来讨
伐武则天,骆宾王就参加了,还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失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传说中到了杭州的灵隐寺.后来宋之问被贬很远,路遇杭州时,在灵隐寺里过夜,那天晚上夜色很好,他出来散步时,突然间得了两句诗"鹫岭郁岧X,龙宫锁寂
寥",然后就想不出下面两句,就一边走一边徘徊.这时,过来一个老和尚,问宋之问干什么,等他说明情况后,那老和尚就说"我给你接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认为这诗确实好,第二天去问时,却发现不知去向了,有人说这老和尚就是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西陆指秋天.秋蝉有一个传统意象的.古诗十九首就说过"秋蝉鸣树间"曹植也写道"寒蝉鸣我侧" 南冠是囚犯的代称.
联想到悲哀,孤寂,联想到受迫害.
玄鬓,曹魏时有一个宫女,把头发梳成蝉翼的样子,被称为"蝉鬓"中国古人说到好的头发,常常说是"鬓影
白头吟的出处:有两个,一个是汉乐府的杂曲歌词中有古歌一首"坐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还有一个是西汉卓文君的故事.卓文君本是四川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新寡后回到娘家居住.有一次卓王孙在家宴请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其间司马相如弹奏了一支的曲子.那卓文君早就听过司马的文名,这次偷偷一看,结果发现这个人的人品才华琴艺一切都好,于是半夜跑到司马相如那里.后来两人就结婚了,可是不及,司马相如喜欢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卓文君很悲伤,就写了一首题为的诗.诗中说我本是想跟你白头携老,可没想到现在你对我的感情突然改变了.
陈子昂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无论哪一种押的韵都是平声的.古体诗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杜甫写过"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除了四杰,初唐文坛上还有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
宋之问
度大瘐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晶,不敢怨长沙.
春江花月夜属于律化的七言古诗.
初唐诗人注重声律.
陈之昂是主张复古的,他在著名的一句话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晋朝诗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辛弃疾写陶渊明"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李白也说"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是兴,内心有了感动,用外物来做比喻是比.可是汉儒们解释中的比兴时,却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他们说"兴",就是"见之今美,嫌于媚谀"是说,现在的时代有美好的
政治,而一天到晚的歌功颂德,这样直接来赞美就觉得没有意思,所以为了避嫌疑,就用外物来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说因为看到外界的鸟成双成对,从而联想到人也应该有美好的伴侣;但中国一向比较注重伦理道德,认为不应该谈爱情,于是汉儒就将一篇说成是后妃之德.这还不是说那"窈窕淑女"可以做皇后或可以做皇妃,而是说"后妃"们不妒忌,要替君王选择这样的"叔女"做嫔妃.因为"见之今美,嫌于媚谀"所以就用一个形象在沙洲上嬉戏和鸣的一对关睢鸟来起兴.
那么比呢?他们认为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所以就用比喻来说.如
所以,这个传统影响到诗歌创作与批评方面,人们就认为,如果一首诗只写一个外物的形式而没有讽喻美刺的意思,那就是肤浅.
陈之昂标举的"风雅""比兴"就是受这种传统影响,是看到当时文坛只注重形式的浮华工丽,没有内涵.
风雅就是指里和大小的诗篇.国风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民俗与人民的生活,大小雅则美系到当时的政事.而且风雅里有很多寄托的作品.
陈之昂主张追步建安,正始时代的作者.建安的诗风一般说起来也是关心时事,而且有寄托.正始时代,最有名的阮籍和嵇康,嵇康的诗比较直率,阮籍则寄慨遥深.
陈子昂看似复古,但抒发情意是自已新的情意,就是创新了.
陈的主张在唐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韩愈在中写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到了金代,元遗山在其中也写道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子昂是受武则天赏识的.
圣之清者和圣之任者两种态度.圣之清者,就是说我要保存一已的清白,保存我品德的完美.你现在这个国君不好,我不在你手下当官.不能留下一个污点.
圣之任者是说,我清不清白没有关系,管你是什么样的朝廷什么样的国君,我总之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你这个朝廷不好,大家都不出来,那岂不是更不好了.
陈子昂是一个家里很有钱的人,小时侯很受父母溺爱,吃喝玩乐,不爱读书.稍大点,任侠仗义无所不为.十七八岁时,偶然来到一个乡学,在外边听了一会,听人家讲古书里的道理,他就很感动.从此发奋折节读书,把过去那种作风改了.后来就有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陈子昂做官做到右拾遗.什么叫拾遗.遗就是遗失,疏失之处,就要进行谏劝,这是种监察性的官职.杜甫做过左拾遗.
陈子昂上了很多关于国家大事的谏议,他还自请从军,跟随武攸宜去北方与契丹作战.武是
武则天的本家的侄子,没什么真才实学,很昏庸.陈子昂看他做了很多不该做的坏事,就请分给他一万人做前驱.一再进言,被武所厌,最后辞官回家.后来武买通他家乡的县令,
诬告他家的财产不正道,于是就下狱,死在狱中.
陈子昂的诗:力矫当时浮艳之弊,虽不能尽删骈俪,大多朴实畅达.后来的杜甫和白居易极为称道.杜甫在写道: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明月悬"白居易在给他朋友元稹写的一封信中说"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诗二十首,鲍防有诗十五首".还把陈与杜甫并提"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遇,就是遇人知用的意思,你得到一个被人了解,被人欣赏的机会,这就是遇.
感遇兰若生春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
春天从最早的迎春开到最后的荼蘼,一共有二十四番花信.
文质彬彬,文指文辞,外表的形式,质是指真正的本质和内容.文质俱好才是真好.
感遇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是陈之昂带兵打仗时写的.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王国维曾经用叔本华的学生分析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他说,天才所在乎的往往是一咱更高远,更长久的东西.他举了一个例证,说人与昆虫.昆虫有成千上万只复眼,可是只能看见几步之内的东西.在短距离它比你看得清楚得多.而人虽然只有两只眼睛,却能看见高山远海.天才与庸人的区别就在此.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淘渊明也说"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个很不错的诗人,做官做到了宰相.直言敢谏,很有声誉.他受陈子昂的影响.
孟浩然
孟一般跟王维并称,唐代写山水田园的还有韦应物和柳宗元.
孟浩然的生平,他是一个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古代襄阳是一个隐居风气特别盛的一个地方.孟就生在这个地,也是喜欢隐居生活.他是有着这种天性.
孟的好友王士源写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为人"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说他写文"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 说交流"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
李白也写诗赞美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孟浩然后来就出去求仕了.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恐生命落空,二是家贫亲老,三是时代盛世.讲,邦无道,富且贵,耻也,邦有道,贫且贱,耻也.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有一次孟浩然去找
王维,恰好皇上来见,王维把孟藏在床底下,后来王维一想,万一被告知,可是欺君之罪,于是马上向皇帝说,孟浩然来,他知道他本不该来,不敢见您,藏在床底下,玄宗就说,我听过孟浩然,这人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等孟浩然出来之后,玄宗让孟念一首诗给自已听,孟就读了一首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了就不高兴说"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而孟浩然也一直没得到了做官的机会.
孟的朋友很多.一些名诗人都是他朋友.
唐诗故事 七
王绩
仕与隐的传统
儒家一直认为,读书人应该"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当时说士农工商,士地位最高,为什么,因为别的职业只专攻一个,而仕则是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就是说读书,不是专攻一个职业,而是要把治理全国的责任负担起来.这是儒家最高理想.人民的安危苦乐,都是读书人的责任.但有些人读书进了官场之后,只想到升官发财,贪赃枉法,把责任给忘了,这是儒家传统的堕落.一些有品格的读书人进入官场后,看到这种风气,便由仕而隐了.
终南捷径
终南指长安城外很近的一座山,当时很多人去参加科举考试,但你不一定能考上,也许从二十岁考到满头白发都没有希望.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把自已的理想标得很高,生天高谈阔论,好像鄙薄世间一切功名禄位,并且隐居到终南山里.这一隐居就出了名,人们就以为他是高士,而他又没有跑到很远的深山里去,所以京城的皇帝一下子就知道了,马上就请他出来坐官.连试也不用考了.有个卢藏用的人就是这样做的,结果后来真的被请出去做官.做官之后他还自命清高,有一天他跟一个朋友远望终南山,就说,"在这终南山里边隐居的生活确实非常好啊"他朋友就讽刺他说"依我看来,终南山就是做官的一条最快的途径",这就是终南捷径.
王绩和陶渊明一样,是仕而隐,都以种田为生.王绩的哥哥叫王通,号称大儒,被尊为"文中子"世家做官,有田可耕.
王绩是双重隐士,何谓双重,第一个是由仕而隐到家,第二个是天天喝,隐到醉乡里.
醉者神全,道家的思想,如果你是醉的,不在是非善恶这种分别之中挣扎的话,那你的精神就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
王绩爱喝酒,写过>>宣扬"可以全身,杜明塞智"
王国维说周朝之所以了不起,就因为它不只是通过革命推翻了前一个朝代,而且立下了很多可以传世可以长久,利益比较多而坏处比较少的制度.
魏晋之间,玄学盛行.当时一些名士如王弼等人曾给>做过解释,但他们不是用儒家思想,而是用道家思想来解释.
在中国,凡是衰乱的时代,道家思想就会盛行.因为儒家是要讲究对是非善恶的正名的,就是一切我要把它弄出一个基本的原则来.道家呢,则是讲如何保全自已,所以会盛行于乱世.
关于宫体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的传入,大家要学习梵文,所以才注重音律,讲求平仄.这样一来,
很多人就过分注重声音文字等外表的美,而忽略了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在南朝齐梁之间,那时梁朝的几个皇帝像梁武帝,梁元帝,梁简文帝等人都喜欢做诗,宫廷里的文学风气很盛.他们招了一些文学待从之臣,每天陪自已做诗.你想陪皇帝能作出什么好诗来,不过是捡着皇帝爱听什么就说什么,而且皇
帝一天到晚这么快乐,民间疾苦也不知,所以那些诗大多是写歌舞宴乐,漂亮女子之类的,既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没有丰富的感情,只是一味讲求声音文字的雕琢修饰之美,这部分诗被称为"宫体诗"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自号东皋子,皋是指比较低平而且潮湿的地方.
王勃是王绩的侄孙.
对牛弹琴,俞伯牙碎琴谢知音.
王国维论及诗人所写的境界时说"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 而读其诗者"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
读者与作者可以引起感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共同的读书背景.
>李商隐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
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
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
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陶渊明
饮酒诗二十首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 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 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 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 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 千载不相违。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中国有悲秋的传统,"秋士易感"是说有理想的读书人到秋天的时侯很容易伤感,因为他感慨到自已生命的落空.
采薇的典故
采薇可以找三个出处,一出自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悲伤. 二出自"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
三出自史记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那时中国有很多封建小国,其中一个叫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最大的伯夷,最小的叫叔齐,中间还有个老二.国王最喜欢小儿子叔齐,可按照礼法,死后应该传位给老大伯夷.伯夷很孝顺他的父亲,说,既然父亲喜欢叔齐,按礼法是我做,但不是父亲真正的意思,一定会不高兴,为了让父亲高兴,他就逃走了.这样位置当然就要传给叔齐.可叔齐一听,按礼法是我哥哥做国君,如果我做了,就是不义不悌,这不合乎道理,于是也跑了. 后来这哥俩来到周国,姬昌死后,儿子姬发要讨伐纣王.这哥俩一听,就"叩马而谏"跪在武王马前讲,以一个臣子去攻打自已的君主,怎么可以这样呢.武王没听他们,但也没杀他们,觉得他们人不错."扶而去之''
后来武王消灭了纣王,哥俩就耻食周粟.最后来到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不久就饿死了.
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也是一个很家世的人.他字必简,杜审言的远祖是晋朝的杜预.平吴有功被封
为当阳侯.
李白陈子昂都是复古,而杜甫则集大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明朝的胡应麟在中讲过:唐初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是说杜审言是唐初写五律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一位.
杜审言的作品恰好体现了诗歌律化的一个趋势,同时,他对后来的杜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杜甫律诗写得好,他曾跟他的儿子讲过"诗是吾家事"他叫他儿子也做诗,说作诗是我们 家的家事.可见是很尊重他的祖父的.
关于和诗
读四声,指诗歌发展了,不但注重格律,而且成了一种应酬的艺术.中讲
"嘉会寄诗以亲",就是当你有好朋友时,你把你的感情寄托在诗里,表示你们之间亲近.
说和时,可以比较自由,
但是说"酬和"时,就要很严格了,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同一的形式,你用五律,我也用五律,第二个层次,不但形式要相事,韵目也要相同.第三种层次是不但形式一样,韵目相同,而且要求相同的韵字.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揺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古人认为,是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与四时晨昏,而外物的转变会使人内心也受到感动.
李商隐一生很少有机会留在中央政府当官,他一直都是在各地宦游.
中国人常说一个人作诗,就可以从诗中看出你这个人的胸襟,怀抱.品行甚至命运和未来. 南宋后期将近灭亡,所以这时的作品缺乏一种气象,而初唐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经过六朝对四声八病的讲求,经过了南北文化的集大成,诗人们对于自已的语言文字的反省,对于其特美的认识越业越清楚,所以初唐诗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形成了这样一个好的形势.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晋代陆机在中讲: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说,使我常常烦恼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适当的意思来配合所要写的题目;一个是有了好的意思,却不能用文章恰当的把它传达出来.
中国儒家尊重古代,常常以古为美.比如赞美一个人,说你高古,说你的作品大有古意等.
王勃
王勃的诗在艺术性方面表现非常好.所谓艺术性是指你怎么样能够把它说得好,说得美,说得富于感发性.
三秦指:长安在陕西省,陕西在那个时侯叫关中之地.即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是旧日的秦地.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项羽势力最大,成为诸侯的盟主.他灭秦后,就将天下分封给当时起兵的十八个诸侯,而且把旧日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之地.何等的地势呢"关中八百里平原". 五津:指四川省岷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
口.包括"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合称五津.
绝句,四句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律诗,四联也是起承转合的关系.
禅宗故事
一个和尚曾经说,我年轻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我修道后经过一个境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过了这个阶段后,我又回到从前,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佛家禅宗还有这样一个公案;说有两个和尚到河边去玩,看到有人用网捕鱼,而有些鱼入网后又从网里跳出去了.一个和尚说"明兄,俊哉"他说,你看那透网的金鳞真是漂亮,被网住了还能从网上跳出去.可另一个和尚说"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罗网好"头一个和尚说,"明兄,你欠悟在".
偷春格:一般凡是律诗,颔联,颈联应该是对偶的.如果在首联就直接对偶,含联可以放松,这就是偷春.凡是要破坏格律的时侯,一定要想着怎么找回来.
流水对:二句在形式上对偶,可意思上也是上下相承的关系,这样的对偶叫流水对.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很能说明这些.
王勃才活了二十几年,并且性格上是有缺点的.孟子的话讲"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便足以杀其驱而已矣".
王勃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当时小有才,当时王公贵人都想罗织人才,沛王看中了王勃的才华,就把他纳入自已门下做了修撰.那时王公贵人喜欢斗鸡,有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竟写了一篇檄文,来讨伐英王的鸡.他觉得自已会写文,就想卖弄一下.结果皇帝看了不高兴,说这样做会增加两个王子争斗的心.所以王勃就被革职到了虢州做参军.做参军时,有个人叫曹达,又犯了法,找来王勃求保护,王勃觉得自已有办法,就接受了,把他藏了起来.后来他觉得藏不住了.恐怕连累了自已,就暗地里把人杀了.
腹稿:就是说王勃写文章时不打草稿,有时蒙上被子,像是在睡觉,起来后下笔立成.
骈文:骈字从马,本来是说车子由两匹马或四匹马并排来驾,这叫做"骈"作文章也是一对一对的来写,这样的文章就叫做骈文.
骆宾王
西方文学批评家常常反对中国人以道德标准来衡量文学家.反对所谓的"文以载道"
武则天的故事
杜审言在武帝争位中居于中间派,没有反对谁也没有依附谁
沈佺期宋之问是依附武后的,不但依附武后,还依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骆宾王是反对武则天的,骆宾王的性格与王勃相反,他在道王当下属时,有一次道王下了一道命令,让每一个属官写一篇文章,要能体现出自已的才能,把自已的好处优点都说出来.于是大家纷纷写自已怎么好怎么好.当时只有骆宾王认为这种竞争不好,所以坚持不写.
骆宾王是在武则天时当过小待御史的,还屡次谏劝过武则天,因为不合当时的潮流被贬为临海县的县丞.后来有姓徐的起来讨
伐武则天,骆宾王就参加了,还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徐失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传说中到了杭州的灵隐寺.后来宋之问被贬很远,路遇杭州时,在灵隐寺里过夜,那天晚上夜色很好,他出来散步时,突然间得了两句诗"鹫岭郁岧X,龙宫锁寂
寥",然后就想不出下面两句,就一边走一边徘徊.这时,过来一个老和尚,问宋之问干什么,等他说明情况后,那老和尚就说"我给你接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认为这诗确实好,第二天去问时,却发现不知去向了,有人说这老和尚就是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西陆指秋天.秋蝉有一个传统意象的.古诗十九首就说过"秋蝉鸣树间"曹植也写道"寒蝉鸣我侧" 南冠是囚犯的代称.
联想到悲哀,孤寂,联想到受迫害.
玄鬓,曹魏时有一个宫女,把头发梳成蝉翼的样子,被称为"蝉鬓"中国古人说到好的头发,常常说是"鬓影
白头吟的出处:有两个,一个是汉乐府的杂曲歌词中有古歌一首"坐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还有一个是西汉卓文君的故事.卓文君本是四川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新寡后回到娘家居住.有一次卓王孙在家宴请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其间司马相如弹奏了一支的曲子.那卓文君早就听过司马的文名,这次偷偷一看,结果发现这个人的人品才华琴艺一切都好,于是半夜跑到司马相如那里.后来两人就结婚了,可是不及,司马相如喜欢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卓文君很悲伤,就写了一首题为的诗.诗中说我本是想跟你白头携老,可没想到现在你对我的感情突然改变了.
陈子昂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无论哪一种押的韵都是平声的.古体诗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杜甫写过"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除了四杰,初唐文坛上还有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
宋之问
度大瘐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晶,不敢怨长沙.
春江花月夜属于律化的七言古诗.
初唐诗人注重声律.
陈之昂是主张复古的,他在著名的一句话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晋朝诗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辛弃疾写陶渊明"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李白也说"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是兴,内心有了感动,用外物来做比喻是比.可是汉儒们解释中的比兴时,却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他们说"兴",就是"见之今美,嫌于媚谀"是说,现在的时代有美好的
政治,而一天到晚的歌功颂德,这样直接来赞美就觉得没有意思,所以为了避嫌疑,就用外物来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说因为看到外界的鸟成双成对,从而联想到人也应该有美好的伴侣;但中国一向比较注重伦理道德,认为不应该谈爱情,于是汉儒就将一篇说成是后妃之德.这还不是说那"窈窕淑女"可以做皇后或可以做皇妃,而是说"后妃"们不妒忌,要替君王选择这样的"叔女"做嫔妃.因为"见之今美,嫌于媚谀"所以就用一个形象在沙洲上嬉戏和鸣的一对关睢鸟来起兴.
那么比呢?他们认为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所以就用比喻来说.如
所以,这个传统影响到诗歌创作与批评方面,人们就认为,如果一首诗只写一个外物的形式而没有讽喻美刺的意思,那就是肤浅.
陈之昂标举的"风雅""比兴"就是受这种传统影响,是看到当时文坛只注重形式的浮华工丽,没有内涵.
风雅就是指里和大小的诗篇.国风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民俗与人民的生活,大小雅则美系到当时的政事.而且风雅里有很多寄托的作品.
陈之昂主张追步建安,正始时代的作者.建安的诗风一般说起来也是关心时事,而且有寄托.正始时代,最有名的阮籍和嵇康,嵇康的诗比较直率,阮籍则寄慨遥深.
陈子昂看似复古,但抒发情意是自已新的情意,就是创新了.
陈的主张在唐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韩愈在中写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到了金代,元遗山在其中也写道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子昂是受武则天赏识的.
圣之清者和圣之任者两种态度.圣之清者,就是说我要保存一已的清白,保存我品德的完美.你现在这个国君不好,我不在你手下当官.不能留下一个污点.
圣之任者是说,我清不清白没有关系,管你是什么样的朝廷什么样的国君,我总之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你这个朝廷不好,大家都不出来,那岂不是更不好了.
陈子昂是一个家里很有钱的人,小时侯很受父母溺爱,吃喝玩乐,不爱读书.稍大点,任侠仗义无所不为.十七八岁时,偶然来到一个乡学,在外边听了一会,听人家讲古书里的道理,他就很感动.从此发奋折节读书,把过去那种作风改了.后来就有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陈子昂做官做到右拾遗.什么叫拾遗.遗就是遗失,疏失之处,就要进行谏劝,这是种监察性的官职.杜甫做过左拾遗.
陈子昂上了很多关于国家大事的谏议,他还自请从军,跟随武攸宜去北方与契丹作战.武是
武则天的本家的侄子,没什么真才实学,很昏庸.陈子昂看他做了很多不该做的坏事,就请分给他一万人做前驱.一再进言,被武所厌,最后辞官回家.后来武买通他家乡的县令,
诬告他家的财产不正道,于是就下狱,死在狱中.
陈子昂的诗:力矫当时浮艳之弊,虽不能尽删骈俪,大多朴实畅达.后来的杜甫和白居易极为称道.杜甫在写道: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明月悬"白居易在给他朋友元稹写的一封信中说"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诗二十首,鲍防有诗十五首".还把陈与杜甫并提"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遇,就是遇人知用的意思,你得到一个被人了解,被人欣赏的机会,这就是遇.
感遇兰若生春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
春天从最早的迎春开到最后的荼蘼,一共有二十四番花信.
文质彬彬,文指文辞,外表的形式,质是指真正的本质和内容.文质俱好才是真好.
感遇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是陈之昂带兵打仗时写的.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王国维曾经用叔本华的学生分析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他说,天才所在乎的往往是一咱更高远,更长久的东西.他举了一个例证,说人与昆虫.昆虫有成千上万只复眼,可是只能看见几步之内的东西.在短距离它比你看得清楚得多.而人虽然只有两只眼睛,却能看见高山远海.天才与庸人的区别就在此.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淘渊明也说"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个很不错的诗人,做官做到了宰相.直言敢谏,很有声誉.他受陈子昂的影响.
孟浩然
孟一般跟王维并称,唐代写山水田园的还有韦应物和柳宗元.
孟浩然的生平,他是一个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古代襄阳是一个隐居风气特别盛的一个地方.孟就生在这个地,也是喜欢隐居生活.他是有着这种天性.
孟的好友王士源写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为人"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说他写文"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 说交流"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
李白也写诗赞美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孟浩然后来就出去求仕了.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恐生命落空,二是家贫亲老,三是时代盛世.讲,邦无道,富且贵,耻也,邦有道,贫且贱,耻也.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有一次孟浩然去找
王维,恰好皇上来见,王维把孟藏在床底下,后来王维一想,万一被告知,可是欺君之罪,于是马上向皇帝说,孟浩然来,他知道他本不该来,不敢见您,藏在床底下,玄宗就说,我听过孟浩然,这人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等孟浩然出来之后,玄宗让孟念一首诗给自已听,孟就读了一首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了就不高兴说"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而孟浩然也一直没得到了做官的机会.
孟的朋友很多.一些名诗人都是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