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

A. 课时安排:二教时。

B. 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作者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

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能力培养目标: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学设想:

一、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

词语,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二、师生互动,展开讨论,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

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些长句,并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第一课时

A.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起源”即生物

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

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二、教师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

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

出版说明;阐明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2.概括内容筛选关键句,体会作者人格魅力。

见课件。

3.补充注释。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

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

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

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

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

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

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

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

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

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输出。

4.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

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

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

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

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5.第七段中“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

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

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请问: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

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解答本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某种生物和邻种分布状态的强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

信息。而“某种生物和邻种”才是重要信息,它们构成了决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

运”和“变异趋向”的关系。

四、教师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

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

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

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A.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

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B.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课教学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二、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

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

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

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

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

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

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句话共有两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中间是个偏正

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②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2.选出对第2段首句复句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转折 因果 转折 因果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转折 并列 递进 因果

3.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

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

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4.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

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

是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

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从文中找出重要语句,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过程如下: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

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

①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③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

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学生回答后归纳:句中“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格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用幻灯或电视屏幕打出对本句的四种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B项。解答本题需要把各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A项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意思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C项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这一改意思大变,“或”表示选择关系,用在本句中和“仅仅”相联系,表示只选其中心,而顿号表示并列关系,用在本句中表示三个方面不可分割,那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D项的错误与A项同样,而程度又甚于A项,就更不对了。

4.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找出一些重要句子试作分析。

七、教后记:

《物种起源》导言

A. 课时安排:二教时。

B. 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作者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

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能力培养目标: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学设想:

一、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

词语,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二、师生互动,展开讨论,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

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些长句,并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第一课时

A.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起源”即生物

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

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二、教师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

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

出版说明;阐明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2.概括内容筛选关键句,体会作者人格魅力。

见课件。

3.补充注释。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

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

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

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

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

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

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

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

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

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输出。

4.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

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

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

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

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5.第七段中“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

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

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请问: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

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解答本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某种生物和邻种分布状态的强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

信息。而“某种生物和邻种”才是重要信息,它们构成了决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

运”和“变异趋向”的关系。

四、教师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

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

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

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A.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

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B.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课教学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二、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

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

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

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

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

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

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句话共有两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中间是个偏正

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②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2.选出对第2段首句复句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转折 因果 转折 因果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转折 并列 递进 因果

3.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

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

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4.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

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

是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

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从文中找出重要语句,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过程如下: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

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

①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③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

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学生回答后归纳:句中“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格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用幻灯或电视屏幕打出对本句的四种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B项。解答本题需要把各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A项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意思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C项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这一改意思大变,“或”表示选择关系,用在本句中和“仅仅”相联系,表示只选其中心,而顿号表示并列关系,用在本句中表示三个方面不可分割,那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D项的错误与A项同样,而程度又甚于A项,就更不对了。

4.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找出一些重要句子试作分析。

七、教后记:


相关内容

  •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 邱龙涛 A. 课时安排:二教时. B. 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作者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能力培养目标: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学设想: 一.本文 ...

  •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
  •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掌握文中的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熟读课文,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筛选 提取重要信息能力. 3.分析修饰限制性词语在说明文中的表达作用,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审慎.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以及坚定信念.坚 ...

  • [物种起源]绪论2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2.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一.自学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与所 ...

  • 地球科学发现的逻辑(六)
  • 地球科学发现的逻辑 (第三讲 第四讲)(第一部分) --地球科学的演化思维 於文辉 2011年11月24日 演化的定义: 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 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演化的主要机制是生物的可 遗传变异,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 自然选择的过程,会使物种的特征被保留或 ...

  •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
  •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 [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导言.序言.绪论,它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由它引出文章,所以写在正文之前.引言也叫绪言.绪论.引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范围,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 ...

  • 所罗门王的魔戒
  • 内容概要 谁能想到,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动物界,利他行为竟然普遍存在,它已经成为动物之间的一种相处方式和生存策略.人类利他主义是一种高尚品德,更是个人.团体.企业乃至国家之间相互合作以求双赢的重要手段.从动物利他行为到人类利他主义,我们可以领悟到"损人如损己,利他即利己"的人生哲 ...

  •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 读 书 笔 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 ...

  •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I共28分 每息2分.14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旋风 旋转 回旋 凯旋 B.宁可 宁静 宁愿 安宁 C.背包 背约 背债 背心 D.颤动 颤抖 颤音 颤悠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史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的自然主义研究
  • 史蒂芬 ● 克莱恩<海上扃舟>的自然主义研究 .刘 丹 摘要:斯蒂芬・克菜恩是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代表之一,是现代美国文学的天才.在左拉.达尔文.斯宾塞等 人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作品明显地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创作风格.本文以艾米勒・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为依据,详细阐述克莱恩短篇小说<海上扁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