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教育对策

  【摘要】本文在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认为应以预防心理问题为首要任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随时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时代的主宰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不断成长,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靠自身能力解决的问题。这些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然而,一直以来,高校教育一直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就业做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来抓,却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分析   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是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调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我们努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一般来说,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以下简称;心理健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段,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和快乐。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即使也会有消极情绪的体验,但是积极的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做好自我调节,尽量让积极的情绪成为主角。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树立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就要为之努力奋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和磨练,大学生要将之视为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较之于中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际关系除了同学老师、家长外还可能会涉及到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能妥善处理好与不同人群的关系,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体所认同。   5、正确的自我意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 、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良好的基本满意的态度,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适度的行为反应   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激,亦不迟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等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能适时调整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使之与现实协调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标准简单地判断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一般来讲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都非常好,但是近年来各项关于青少年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人们的身体出现问题时,其心理一般也会变得十分消极,办事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对身体锻炼和身体健康要足够重视,努力使自己身体心理状态俱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讲的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郁闷消沉的心境会压抑着你的心情,使你觉得郁郁寡欢。长此以往,人会变得悲观,心理健康便无从谈起。   在人现实的生活中,社会文化因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一是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客观强制性与个体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二是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弥散性与个体自我生成的自发性。个体生命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个体的社会文化性与生俱来,伴随着生命的始终。   二、当前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预防心理问题是首要任务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新生入学后除了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还要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管理者一旦发现学生有困难(包括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等)应及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下战胜自己的困难,树立信心。   2、与学生直接接触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在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在充分了解到影响某个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后,可以通过面对面咨询、电话、书信等形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克服心理障碍,解决问题。例如在帮助失恋的大学生走出困境时,就可以以多次面对面聊天的方式引导他们从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开始,使他们认清“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出失恋的泥淖。   3、做好随时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备   即使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做好随时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备。有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令老师和学生们措手不及。例如学生的家庭突然遭到变故,或是学生的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等。当这类情况发生后,首先是不能慌张,在及时处理好相关事宜后应马上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个方面给当事人提供支持,并发动可以发动的最大社会资源给当事人提供帮助。   发挥班级干部的团结带头作用,适时安抚心里受伤的同学,尽最大努力把当事人受到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三、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除了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外,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也要切实有效地把此项工作做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努力成为有幸福感的学生,为自己今后信服健康地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吕冬丽(198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

  【摘要】本文在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认为应以预防心理问题为首要任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随时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时代的主宰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不断成长,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靠自身能力解决的问题。这些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然而,一直以来,高校教育一直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就业做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来抓,却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分析   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是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调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我们努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一般来说,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以下简称;心理健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段,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稳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和快乐。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进取,即使也会有消极情绪的体验,但是积极的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做好自我调节,尽量让积极的情绪成为主角。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树立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就要为之努力奋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和磨练,大学生要将之视为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较之于中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际关系除了同学老师、家长外还可能会涉及到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能妥善处理好与不同人群的关系,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体所认同。   5、正确的自我意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 、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良好的基本满意的态度,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适度的行为反应   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激,亦不迟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等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能适时调整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使之与现实协调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标准简单地判断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一般来讲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都非常好,但是近年来各项关于青少年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人们的身体出现问题时,其心理一般也会变得十分消极,办事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对身体锻炼和身体健康要足够重视,努力使自己身体心理状态俱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讲的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郁闷消沉的心境会压抑着你的心情,使你觉得郁郁寡欢。长此以往,人会变得悲观,心理健康便无从谈起。   在人现实的生活中,社会文化因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一是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客观强制性与个体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二是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弥散性与个体自我生成的自发性。个体生命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个体的社会文化性与生俱来,伴随着生命的始终。   二、当前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预防心理问题是首要任务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新生入学后除了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还要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管理者一旦发现学生有困难(包括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等)应及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下战胜自己的困难,树立信心。   2、与学生直接接触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在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在充分了解到影响某个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后,可以通过面对面咨询、电话、书信等形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克服心理障碍,解决问题。例如在帮助失恋的大学生走出困境时,就可以以多次面对面聊天的方式引导他们从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开始,使他们认清“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出失恋的泥淖。   3、做好随时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备   即使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做好随时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准备。有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令老师和学生们措手不及。例如学生的家庭突然遭到变故,或是学生的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等。当这类情况发生后,首先是不能慌张,在及时处理好相关事宜后应马上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个方面给当事人提供支持,并发动可以发动的最大社会资源给当事人提供帮助。   发挥班级干部的团结带头作用,适时安抚心里受伤的同学,尽最大努力把当事人受到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三、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除了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外,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也要切实有效地把此项工作做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努力成为有幸福感的学生,为自己今后信服健康地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吕冬丽(198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


相关内容

  •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更是把健康教育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而在广大的教育战线,尤其是农村学校,健康教育更多的只是"嘴上功夫",现状堪忧,对策亟待加强.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 ...

  • 初中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 [摘 要]厌学是目前初中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影响个体发展.本文首先总结了初中生厌学的行为表现,然后从学生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对初中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初中生"厌学& ...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作者:杨晓岚 张月 来源:<学园>2014年第22期 [摘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文章概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 ...

  • 一.小学语文学科
  • 小学各学科科研课题题目参考 (一)校本教研 1.语文素养与教学艺术同步提高的实践研究 2.语文教研组活动新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3.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4.建立校内语文教学协作组的研究 5.建立校内骨干教师教学沙龙的实践 6.提高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7.备课质量评价的新探索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 ...

  • 师范类(专升本)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 师范类(专升本)专业论文参考选题(新) 说明:学生可从以下题目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方向或自己的工作经验自拟题目,论文题目必须与当前就读专业密切相关,并经指导教师认可. 一.教育理论 1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思想.学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 试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3 ...

  • 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 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姓名: 赵 辉 单位:长武县芋元完全小学 摘 要:根据对陕西农村小学体育的实际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基本需求,通过个人访谈法.查阅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式对长武县相公镇6所乡村小学的调查表明,长武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 ...

  •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

  • 小学语文学科_3
  • (一)新课程实施 1.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2.课程意识的全面体现和落实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颖作业设计 4.防止低年级识字回生的研究 5.扩大阅读量与增加学习负担的辩证关系 6.综合性与学科性贯通的综合研究 7.基础落实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 9.小学语文课堂评价 ...

  •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
  • 摘 要:当前,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加,跟随他们进城的未成年子女形成了一个庞大群体.本文从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民工子女是作为劳动力转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