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

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

西三条胡同鲁迅纪念馆

800年古都风华,燕京城闾巷交错。如今,人们已经很难说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2011年1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加大政府投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使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播。

一缕炊烟,一抹轻尘,长街里传来欢声阵阵,深巷中飘来酒香徐徐。这真是一处神奇的所在,它既有亲切的生活气息,又有悠远的历史风情。它,就是北京的胡同。寻常巷陌可领人生百态,街边路口何必曾经相识。人们常问,了解北京、走进北京文化的路究竟在哪儿?也许,它就在人们脚下,就是这一条条盛满了故事的北京胡同……

一条胡同 一段历史

“这可是一条将近1000岁的老胡同啦。”81岁的张奶奶语气发颤地说。

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据了解,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

张奶奶打小就在这片儿长大,她对三庙街胡同绝不仅仅是熟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眷恋。“每天,我都要来回走上几趟。”这位耄耋老人微笑着说,胡同里面既安静又安全,不像外面吵得慌。只要在胡同里转悠,就像在自个儿家里一样。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陈光中表示,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欢胡同,首先就因为与高楼大厦相比,胡同之间的宽度较小,不会形成涡流,所以非常舒适宜居。另一方面,就是胡同里邻里相熟,院落间紧密相连,天然形成了一种既热闹又和谐的人文氛围。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这句话看似比较夸张,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一书的统计,当时北京城就有胡同2000多条。到了20世纪40年代,《北京地名志》中记载的北京胡同已达3200条。而在1986年的《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当中,北京胡同的总数已经超过6100条。

其实,在北京,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脉络。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

第[1][2][3]页

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

西三条胡同鲁迅纪念馆

800年古都风华,燕京城闾巷交错。如今,人们已经很难说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2011年1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加大政府投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使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播。

一缕炊烟,一抹轻尘,长街里传来欢声阵阵,深巷中飘来酒香徐徐。这真是一处神奇的所在,它既有亲切的生活气息,又有悠远的历史风情。它,就是北京的胡同。寻常巷陌可领人生百态,街边路口何必曾经相识。人们常问,了解北京、走进北京文化的路究竟在哪儿?也许,它就在人们脚下,就是这一条条盛满了故事的北京胡同……

一条胡同 一段历史

“这可是一条将近1000岁的老胡同啦。”81岁的张奶奶语气发颤地说。

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据了解,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

张奶奶打小就在这片儿长大,她对三庙街胡同绝不仅仅是熟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眷恋。“每天,我都要来回走上几趟。”这位耄耋老人微笑着说,胡同里面既安静又安全,不像外面吵得慌。只要在胡同里转悠,就像在自个儿家里一样。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陈光中表示,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欢胡同,首先就因为与高楼大厦相比,胡同之间的宽度较小,不会形成涡流,所以非常舒适宜居。另一方面,就是胡同里邻里相熟,院落间紧密相连,天然形成了一种既热闹又和谐的人文氛围。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这句话看似比较夸张,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一书的统计,当时北京城就有胡同2000多条。到了20世纪40年代,《北京地名志》中记载的北京胡同已达3200条。而在1986年的《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当中,北京胡同的总数已经超过6100条。

其实,在北京,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脉络。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

第[1][2][3]页


相关内容

  •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1]
  • "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 "胡同"词源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对"胡同"一词的解释多与蒙古语有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 胡同是浩特的谐音: 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 ...

  • 聚焦┃留住老地名,留住我们的文化记忆
  • 核心提示:老地名的消失,绝非是从城市行政区划图上轻巧删除那么简单,随之而去的还有它所承载的地名文化.历史和故事. 老地名的消失,绝非是从城市行政区划图上轻巧删除那么简单,随之而去的还有它所承载的地名文化.历史和故事. 2月1日正式施行的<大连市地名管理若干规定>,在审议期间就得到了广泛的 ...

  • 老北京的小胡同
  •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执教者:上师大附属高桥实验中学 黄莉雅  1 .通过学习课文辅以照片.音频,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借由朗读.检索.圈划.批注等方法确认作者所写的<老北京的小胡同>的 "交响乐"和对于儿时玩乐的回忆. 2.根据书本上批注的关键词能 ...

  • 物之记忆--寻找老北京的生活之二:名人及会馆,宣南文化博物馆
  • 宣南士人文化兴起于明代,盛于清朝.清初实行旗民分治,京师南城遂为汉人聚居之地.科举之盛,各省试子云集宣南.康(熙)乾(隆)之世,增设博学鸿词科,广揽汉族知识分子编修史书,辑释典籍,直至大规模纂修<四库全书>,天下鸿儒学士奔走京师,客居宣南.在通达仕途之余,形成了广博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结社唱 ...

  • 中轴线上的名人遗迹
  • 中轴线上的名人遗迹 --以梅兰芳的足迹为线索 摘要 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北京,北京已经在主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世界主动探求.什么才是北京的根?无疑是中轴线.怎样才能让北京的外国留学生抓住北京的根本,这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如何让留学生抓住北 ...

  • 体味南锣鼓巷的胡同文化[36P]
  • 南鼓锣巷是隐匿于北京城中普通的一条街,是北京最为古老的胡同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 和其他老北京的胡同一样,白天在现代都市梦境中找寻找着真实的自己,夜晚却演绎着这个城市里动人的另一面. 色的屋檐下,曾经走过一些什么样的人?这里的地板上,承载过哪样的风云际会?故事业已逝去,徒留几多唏嘘-- 由于时 ...

  • 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 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文化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 ...

  • 从老北京地名儿变迁看地名文化的演变特点
  • [摘要]地名是社会管理的产物,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既包含着鲜活的民俗民风,又体现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地名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运动轨迹.本文从老北京地名儿的变迁着眼,展现了北京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揭示了地名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文明与落后.富足与贫穷.前进 ...

  • 京城·老北京传统文化
  • "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北京人在老奶奶轻声慢语的童谣中咿牙学语,一代又一代. 出生于北京的我,对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是一种保留,也是一种变化,保留和变化围绕着老北京手艺人手里的绝活儿传承到今天.....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