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职体育课教学融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

  摘 要: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高职体育教学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完善培养目标入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建设。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就业能力培养 职业技能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要地位。而一个人要想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因此,通过什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

  一、高职体育课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社会需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壮大,经济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急剧变化,企业的用人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求职者的文凭,而且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如何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培养出就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使之毕业后迅速融入到地方经济市场,是每所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体育课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围绕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才能体现其特色性建设。

  (二)个体需求。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邦先生坚持体育的教育化作用,他始终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通过不同项目能培养锻炼不同的品德、技能、素质特性,对人们的精神、心理、竞争意识等起到不同的影响和作用[1]。

  (三)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生未来职业体能的重要途径。职业体能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四)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各种职业技能人才的基础,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所说的高技能是指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较熟练地运用相关专业技术的能力。美国管理学家彼·杜拉克把“同时也做体力工作”的知识工作者称为技术员,这大致与技能型人才的界定相吻合,这里的“技术”与“体力”两词正说明了体育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3]。体育技能虽与其他专业技能有区别,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很多行业的就业能力离不开较强的运动能力,特殊行业对运动能力也有特殊的要求,很多职业技能既是职业的需要,其本身又是体育运动项目。如建筑行业的爬绳(杆)、攀登(云梯)等技能,警察行业的散打、擒拿(武术)等。体育教学正集健身、健体、实用多种功能于一体。

  (五)调适就业压力,提高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无疑感到从未有过的生理与心理压力,甚至陷入心理误区。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对情绪具有良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使不良的心理得到调适,提高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以及职业体能、就业能力、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高职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中外职业教育长期实践总结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所积累的资源优势,为围绕就业能力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一)国外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式技能培训(MES)”,北美流行的“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德国运行多年的“双元制”等,其课程体系均从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使用可灵活组合的模块式。然而,上述课程也存在着缺点,突出了专业技能培训,对终身教育的重视不够。因此必须建立在终身教育的大框架下,否则很难使劳动者适应职业变换率较高的市场机制。

  (二)国内“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学名为集群式模块化课程(简称KH),是北京市朝阳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确立市场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既借鉴多种国外课程模式,又继承传统课程模式,推出的能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选择需求,适应弹性选课和学分制管理的职教课程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众多中职和部分高职学校实施,在职教界引起广泛反响。其课程体系的特征是:(1)为学生能进入一群相关专业做准备,提供这一职业群中适应的基础专业课程(宽基础);(2)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活模块)。这种模块式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被教育部门认可,逐渐融入职业学校各类课程之中。原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颁布的职业高职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就采用了上述的设置方式。因此,围绕就业能力设计高职体育教学,从上述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具有可行性。

  三、高职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构想

  (一)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上注重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在制定过程中可聘请企业代表参与,选派教学一线教师到相关企业参观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场景,力争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上体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把高职体育课教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细化,具体体现在高职教育人才的知识结构、运动技能、就业能力三大方面。

  (二)学习年限和学时上符合国家要求,对于因为学生职业技能实习而耽误的体育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补充,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建议以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选项课教学。

  (四)在课程设置中增添职业体能素质课和社会能力素质课,以及与就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职工实用体育理论知识课程等。强调在一年级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个性化项目基础上,二年级要根据学生今后从业特点,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规格要求,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五)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价上:考核的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考核应该尽可能与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生涯实际紧密联系;考核指标可以在一般体育知识、技能和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加入职业体能素质、职业实用性理论知识、社会能力素质的考核内容。其中职业身体素质可以模拟工作环境进行评定;职业实用性理论知识可通过让学生写期末总结的办法考核;社会能力素质考核可以通过学生平时参加早锻炼或体育课外活动次数、报名运动会或在运动会上担任裁判等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文献:

  [1]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44-46.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4(7):44-46.

  [3]张桂兰.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摘 要: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在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高职体育教学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完善培养目标入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建设。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就业能力培养 职业技能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要地位。而一个人要想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因此,通过什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

  一、高职体育课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社会需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壮大,经济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急剧变化,企业的用人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求职者的文凭,而且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如何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培养出就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使之毕业后迅速融入到地方经济市场,是每所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体育课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围绕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才能体现其特色性建设。

  (二)个体需求。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邦先生坚持体育的教育化作用,他始终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通过不同项目能培养锻炼不同的品德、技能、素质特性,对人们的精神、心理、竞争意识等起到不同的影响和作用[1]。

  (三)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高职生未来职业体能的重要途径。职业体能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四)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各种职业技能人才的基础,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所说的高技能是指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较熟练地运用相关专业技术的能力。美国管理学家彼·杜拉克把“同时也做体力工作”的知识工作者称为技术员,这大致与技能型人才的界定相吻合,这里的“技术”与“体力”两词正说明了体育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3]。体育技能虽与其他专业技能有区别,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很多行业的就业能力离不开较强的运动能力,特殊行业对运动能力也有特殊的要求,很多职业技能既是职业的需要,其本身又是体育运动项目。如建筑行业的爬绳(杆)、攀登(云梯)等技能,警察行业的散打、擒拿(武术)等。体育教学正集健身、健体、实用多种功能于一体。

  (五)调适就业压力,提高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无疑感到从未有过的生理与心理压力,甚至陷入心理误区。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对情绪具有良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使不良的心理得到调适,提高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以及职业体能、就业能力、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高职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中外职业教育长期实践总结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所积累的资源优势,为围绕就业能力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一)国外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式技能培训(MES)”,北美流行的“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德国运行多年的“双元制”等,其课程体系均从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使用可灵活组合的模块式。然而,上述课程也存在着缺点,突出了专业技能培训,对终身教育的重视不够。因此必须建立在终身教育的大框架下,否则很难使劳动者适应职业变换率较高的市场机制。

  (二)国内“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学名为集群式模块化课程(简称KH),是北京市朝阳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确立市场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既借鉴多种国外课程模式,又继承传统课程模式,推出的能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选择需求,适应弹性选课和学分制管理的职教课程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众多中职和部分高职学校实施,在职教界引起广泛反响。其课程体系的特征是:(1)为学生能进入一群相关专业做准备,提供这一职业群中适应的基础专业课程(宽基础);(2)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活模块)。这种模块式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被教育部门认可,逐渐融入职业学校各类课程之中。原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颁布的职业高职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就采用了上述的设置方式。因此,围绕就业能力设计高职体育教学,从上述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具有可行性。

  三、高职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构想

  (一)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上注重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在制定过程中可聘请企业代表参与,选派教学一线教师到相关企业参观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场景,力争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上体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把高职体育课教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细化,具体体现在高职教育人才的知识结构、运动技能、就业能力三大方面。

  (二)学习年限和学时上符合国家要求,对于因为学生职业技能实习而耽误的体育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补充,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建议以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选项课教学。

  (四)在课程设置中增添职业体能素质课和社会能力素质课,以及与就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职工实用体育理论知识课程等。强调在一年级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个性化项目基础上,二年级要根据学生今后从业特点,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规格要求,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五)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价上:考核的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考核应该尽可能与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生涯实际紧密联系;考核指标可以在一般体育知识、技能和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加入职业体能素质、职业实用性理论知识、社会能力素质的考核内容。其中职业身体素质可以模拟工作环境进行评定;职业实用性理论知识可通过让学生写期末总结的办法考核;社会能力素质考核可以通过学生平时参加早锻炼或体育课外活动次数、报名运动会或在运动会上担任裁判等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文献:

  [1]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44-46.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4(7):44-46.

  [3]张桂兰.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

  • 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培养 终生体育的习惯的要求.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 办学品位,强化办学特色,从而确立了特色体育项目--篮球运动为我校的特色教育内容. 为此,特制订 ...

  • 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意见
  • 关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专业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 ...

  •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专家支招高职文化建设 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如何建设学校与企业融合的高职文化"?与会各高职院校代表见仁见智.总体来看, 大家都期待着实现三个"对接". 高职文化对接当地区域文化 职业教育是推动 ...

  • 浅析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 摘要:ISO9000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自从1987年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广泛性的应用以及科学性受到了教育行业的管理借鉴与参考,以其为理论基础成功构建了具有教学特色的质量指标以及管理模式.ISO9000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作为提高教学保障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之一,成为会计教学改革思路中基础性的理论概念 ...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CG0773382017CG0773992017CG[1** ...

  • 培养高职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途径的研究
  •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形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高职学生的首次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价值关系的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 ...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

  • 思政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 ...

  •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研究
  •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处于由研发向应用转型的阶段,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包括动力系统.产品规划.开发设计等环节的人才,掌握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研究方向.掌握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的方法和作用.积极开展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