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明.徐渭
虽然只是围棋的初步入门,单这学期围棋带给我的不仅只是了解了围棋而已。回顾这一学期,从最基本的棋具到围棋的气,再到死活的知识进而到对杀的技巧。围棋的世界就这样缓缓的展开在眼前。棋者,奕也,亦艺也。博弈之术是经典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一种调剂生活的消遣游戏,还能够影响大众的生活品味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棋与琴、书、画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足见它是一种已自成体系并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形态。第四章的对杀技巧中可以窥得围棋的一点精髓,就是围棋不能孤立和单一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从全盘局势和趋向的高度和广度上去考虑各块棋的关联以及它们之间蕴含着的通过某种不可预测的转变来影响整个棋局的可能。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作“坐稳”、“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围棋已经在理论上、地位上、棋艺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士中广为流传,这不能说是巧合!而是在那样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必然产物,并且与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并且以此为发端,在三者的影响下,向后一直传延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说起围棋棋手中,个人最喜欢李昌镐。自1992年韩国17岁的天才李昌镐夺冠东洋证券杯以来,已获得了17个世界个人赛冠军,令数代强豪折腰,对于每一个立志成就霸业的棋士来说,李昌镐的存在,就像太平洋海战中所罗门群岛那条埋葬盟军战舰的“铁底海峡”,每与之对垒,就要面对汹涌的激流,无尽的深渊。
中国已故棋评家赵之云在评述李昌镐的棋风时,说:“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李昌镐其人其艺已浑然一体,在他的棋中,表现出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般说,李昌镐的棋风朴实无华,是一种本身不出错并耐心等待对方出错的„后发制人‟的棋。他有极强的实力,但又不轻易动武。他的思路,看来与古代军事家„先为己之不胜,以待敌之可胜‟是一脉相承。当然,棋要下得„几无破绽‟,难度极高。如果一名棋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与长距离作战的耐力,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对李昌镐来说,这一切他早已具备。”
李昌镐的棋风,李昌镐的世界观,之所以在围棋上会有这样特别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围棋的特点所造成的。围棋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逞强好胜之道。中国早在南北朝时代的围棋“九品”,将“斗力”放在较低的第七品;将“用智”,放在中间的第五品。虽然在最前面的四品“入神”、“坐照”、“具体”、“通幽”,都比较抽象,但强调要有一种境界,有一种“不战而曲人之兵”的居高临下的势能,在最高的境界中,一切全部变成了平易,返朴归真。一般来说,朴实无华的棋手,是最难对付的。
围棋这种小小的博弈游戏,已经被众多的人喜爱,并依照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赋予了围棋各种意义,它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围棋的影子,到处都有参悟的玄机。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人生如棋,有进有退;棋如人生,胜负寻常。闲敲棋子中,一局千载。
“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明.徐渭
虽然只是围棋的初步入门,单这学期围棋带给我的不仅只是了解了围棋而已。回顾这一学期,从最基本的棋具到围棋的气,再到死活的知识进而到对杀的技巧。围棋的世界就这样缓缓的展开在眼前。棋者,奕也,亦艺也。博弈之术是经典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一种调剂生活的消遣游戏,还能够影响大众的生活品味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棋与琴、书、画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足见它是一种已自成体系并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形态。第四章的对杀技巧中可以窥得围棋的一点精髓,就是围棋不能孤立和单一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从全盘局势和趋向的高度和广度上去考虑各块棋的关联以及它们之间蕴含着的通过某种不可预测的转变来影响整个棋局的可能。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作“坐稳”、“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围棋已经在理论上、地位上、棋艺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士中广为流传,这不能说是巧合!而是在那样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必然产物,并且与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并且以此为发端,在三者的影响下,向后一直传延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说起围棋棋手中,个人最喜欢李昌镐。自1992年韩国17岁的天才李昌镐夺冠东洋证券杯以来,已获得了17个世界个人赛冠军,令数代强豪折腰,对于每一个立志成就霸业的棋士来说,李昌镐的存在,就像太平洋海战中所罗门群岛那条埋葬盟军战舰的“铁底海峡”,每与之对垒,就要面对汹涌的激流,无尽的深渊。
中国已故棋评家赵之云在评述李昌镐的棋风时,说:“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李昌镐其人其艺已浑然一体,在他的棋中,表现出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般说,李昌镐的棋风朴实无华,是一种本身不出错并耐心等待对方出错的„后发制人‟的棋。他有极强的实力,但又不轻易动武。他的思路,看来与古代军事家„先为己之不胜,以待敌之可胜‟是一脉相承。当然,棋要下得„几无破绽‟,难度极高。如果一名棋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与长距离作战的耐力,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但对李昌镐来说,这一切他早已具备。”
李昌镐的棋风,李昌镐的世界观,之所以在围棋上会有这样特别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围棋的特点所造成的。围棋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逞强好胜之道。中国早在南北朝时代的围棋“九品”,将“斗力”放在较低的第七品;将“用智”,放在中间的第五品。虽然在最前面的四品“入神”、“坐照”、“具体”、“通幽”,都比较抽象,但强调要有一种境界,有一种“不战而曲人之兵”的居高临下的势能,在最高的境界中,一切全部变成了平易,返朴归真。一般来说,朴实无华的棋手,是最难对付的。
围棋这种小小的博弈游戏,已经被众多的人喜爱,并依照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赋予了围棋各种意义,它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围棋的影子,到处都有参悟的玄机。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算法、治国方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人生如棋,有进有退;棋如人生,胜负寻常。闲敲棋子中,一局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