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

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

陈新民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的进行,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优质高效地达成预定的目标,就需要对影响教学的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最优化的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一种操作方案。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初中文科综合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既能遵循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本课程的具体特点,是摆在每位《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特点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就其课程性质而言,教学设计应注意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文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首先应善于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这方面的素材,除了注意吸收传统人文学科教育中体现民族尊严、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材外,还应该注意吸纳一些对全人类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和思想的教育内容,如教材中提到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为盲人谋利益的事迹”、“马丁·路德·金的人权梦想”、“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等案例,在教学设计中适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更有利于增强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设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空洞的、生硬的说教,而是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典型的事实、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2、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综合课程,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的,该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树立综合课程的意识和观念,注意加强教学内容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拓展,特别是要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融合和渗透,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策略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策略;对教学作形成性评价。[1]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设计,一方面需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作出相应的设计。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观察,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是教学设计首要的、关键的一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要使拟定的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否则,就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导向性的失误。例如,有教师在设计“大众媒体的影响”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然后先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探讨大众媒体的发展历史,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是:“感受大众媒体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很显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现代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现代的各种媒体获得信息,而没有让学生掌握媒体的发展历史。可见,上述教学设计的失误,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导致的。

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能力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维度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即将总的、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以“草原人家”一课为例。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提出的目标是: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就可以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能力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掌握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养成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时,有老师发现,如果简单套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课时目标的表述,较难确定一节课的“过程与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指出,课时目标的拟定不能简单照搬“课程目标”的划分领域,因为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概括以至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课时教学目标“维度”的划分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这是因为学生情况不同,他们的学习程度、学习需要、学习能力是具体的,很难套用一个模式;二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所含的教育、教学的因素及意义各有侧重,难以平均划分。2一般来说,每节课

的课时目标的拟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①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知识;②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或社会问题;③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④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二)了解学情

新课程主张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成功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时,要重点了解学生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直观形象的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史实和概念。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吗?假如你是一名参加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学生,谈谈你对时局的感受?你认为金字塔是由什么人修建的?等等,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表意见,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应对的准备。

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当前教学内容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其内涵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其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预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即让新的学习在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生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指出: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同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这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属于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了大量的有关知识,对历史或社会问题已形成一定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经验推断、个别谈话、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来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设的文科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

师发现,如果仅仅利用教科书的内容,而不开发其它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利用教科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关注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外,还需要关注围绕正文设计的一些辅助部分,像课前提要、图片、地图、阅读资料和练习等,它们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关于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教法的提示。特别是在现行的教科书中,为了突出问题特色,还设计了大量具有争议性的研究、讨论的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次,学会多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很多的,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和乡土资源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资源异军突起,教师们通过一些教学网站,特别是本课程的专业网站“历史与社会教学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有关的课程资源。将以上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可以有效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要注意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众所周知,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注重运用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应重在选取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利用,还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各项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设计课堂活动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活动一般包括: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制作、合作探究等。当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要与教学内容本身存有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文字的发明”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先组织了一个“口耳相传”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总结在无文字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衰减和扭曲现象。设计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是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内容应该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来确定,以便使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真正能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因此,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课堂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例如,“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探究活动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两次航海活动的对比及反思,而如果将郑和船队的布阵情况作为活动的内容,占用大量时间,就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注重其外在表现方式,还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设计出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早期国家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关于早期城市的一系列问题,最后让各组画一幅

城市的想象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这个活动不仅要体现个别学生的美术特长,更重要的是,要在图画中体现出早期城市基本特点的内容,例如有的小组所画的想象图,虽然画技一般,但勾勒出了属于早期城市的一些重要元素,如河流、市场、高大的宫殿等,因而受到老师的表扬。

(五)设计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各学科领域内容的具体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历史领域的内容具有时序性强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和细致的分析,才能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如果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讲授法还应该是历史领域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人文地理领域的内容具有案例性强的特点,因此适合运用范例教学法。以《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中“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学习单元的设计为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某一典型区域为背景,介绍地理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使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就明显地体现了范例教学的基本特点,即由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代社会领域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强的特点,较适合运用探究教学法。以《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每课的内容都采取“课文+专题探究”的组织模式,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探究教学法也就成为这一领域内容的主要教学方法。

当然,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每节课教学方法的设计,还需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学生状况作出灵活、谨慎的选择,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六)设计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指教师实施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和物质手段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教具、教科书等,也包括现代媒体,如实物投影、CD-ROM、DVD、计算机、互联网、双向视/音频等。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媒体的选用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容量大、呈现快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运用时,千万“不能完全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课件内容的呈现也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 [3]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在课件中多设计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余地,为师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佳效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经济性原则。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提出,媒体的选择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即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应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可见,价格昂贵、构造复杂的媒体不等于教学效果

就好,有了电脑并不意味着要扔掉书本。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曾郑重指出:“虽说书籍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但它在教学中仍保留着中心地位;它辅助教师上课,同时又能使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独立自

[4]主的能力,它仍是最便于使用和最经济实惠的载体。”因此,《历史与社会》教

师在选用教学媒体时,也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最经济、最实用教学媒体。

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它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效及其发挥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体,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运用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运用,是对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实践检验,也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过程。在教学设计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还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找出设计中的不足,特别是要关注如此设计是否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他人分享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总是有某些不足的,只有学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使一个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普适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2.

[2] 叶小兵.目标的表述[J].历史教学,2006(10):67.

[3]温红彦.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现象分析[N].人民日报,2005-02-03(13).

[4]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5.

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

陈新民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的进行,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优质高效地达成预定的目标,就需要对影响教学的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最优化的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一种操作方案。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初中文科综合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既能遵循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本课程的具体特点,是摆在每位《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特点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就其课程性质而言,教学设计应注意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文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首先应善于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这方面的素材,除了注意吸收传统人文学科教育中体现民族尊严、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材外,还应该注意吸纳一些对全人类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和思想的教育内容,如教材中提到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为盲人谋利益的事迹”、“马丁·路德·金的人权梦想”、“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等案例,在教学设计中适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更有利于增强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设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空洞的、生硬的说教,而是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典型的事实、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2、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综合课程,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的,该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树立综合课程的意识和观念,注意加强教学内容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拓展,特别是要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融合和渗透,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策略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策略;对教学作形成性评价。[1]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设计,一方面需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作出相应的设计。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观察,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是教学设计首要的、关键的一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要使拟定的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否则,就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导向性的失误。例如,有教师在设计“大众媒体的影响”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然后先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探讨大众媒体的发展历史,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是:“感受大众媒体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很显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现代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现代的各种媒体获得信息,而没有让学生掌握媒体的发展历史。可见,上述教学设计的失误,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导致的。

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能力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维度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即将总的、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以“草原人家”一课为例。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提出的目标是: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就可以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能力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掌握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养成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时,有老师发现,如果简单套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课时目标的表述,较难确定一节课的“过程与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指出,课时目标的拟定不能简单照搬“课程目标”的划分领域,因为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概括以至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课时教学目标“维度”的划分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这是因为学生情况不同,他们的学习程度、学习需要、学习能力是具体的,很难套用一个模式;二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所含的教育、教学的因素及意义各有侧重,难以平均划分。2一般来说,每节课

的课时目标的拟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①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知识;②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或社会问题;③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④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二)了解学情

新课程主张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成功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时,要重点了解学生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直观形象的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史实和概念。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吗?假如你是一名参加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学生,谈谈你对时局的感受?你认为金字塔是由什么人修建的?等等,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表意见,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应对的准备。

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当前教学内容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其内涵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其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预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即让新的学习在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生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指出: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同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这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属于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了大量的有关知识,对历史或社会问题已形成一定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经验推断、个别谈话、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来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设的文科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

师发现,如果仅仅利用教科书的内容,而不开发其它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利用教科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关注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外,还需要关注围绕正文设计的一些辅助部分,像课前提要、图片、地图、阅读资料和练习等,它们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关于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教法的提示。特别是在现行的教科书中,为了突出问题特色,还设计了大量具有争议性的研究、讨论的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次,学会多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很多的,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和乡土资源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资源异军突起,教师们通过一些教学网站,特别是本课程的专业网站“历史与社会教学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有关的课程资源。将以上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可以有效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要注意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众所周知,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注重运用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应重在选取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利用,还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各项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设计课堂活动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活动一般包括: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制作、合作探究等。当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要与教学内容本身存有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文字的发明”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先组织了一个“口耳相传”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总结在无文字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衰减和扭曲现象。设计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是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内容应该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来确定,以便使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真正能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因此,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课堂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例如,“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探究活动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两次航海活动的对比及反思,而如果将郑和船队的布阵情况作为活动的内容,占用大量时间,就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注重其外在表现方式,还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设计出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早期国家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关于早期城市的一系列问题,最后让各组画一幅

城市的想象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这个活动不仅要体现个别学生的美术特长,更重要的是,要在图画中体现出早期城市基本特点的内容,例如有的小组所画的想象图,虽然画技一般,但勾勒出了属于早期城市的一些重要元素,如河流、市场、高大的宫殿等,因而受到老师的表扬。

(五)设计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各学科领域内容的具体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历史领域的内容具有时序性强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和细致的分析,才能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如果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讲授法还应该是历史领域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人文地理领域的内容具有案例性强的特点,因此适合运用范例教学法。以《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中“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学习单元的设计为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某一典型区域为背景,介绍地理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使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就明显地体现了范例教学的基本特点,即由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代社会领域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强的特点,较适合运用探究教学法。以《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每课的内容都采取“课文+专题探究”的组织模式,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探究教学法也就成为这一领域内容的主要教学方法。

当然,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每节课教学方法的设计,还需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学生状况作出灵活、谨慎的选择,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六)设计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指教师实施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和物质手段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教具、教科书等,也包括现代媒体,如实物投影、CD-ROM、DVD、计算机、互联网、双向视/音频等。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媒体的选用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容量大、呈现快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运用时,千万“不能完全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课件内容的呈现也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 [3]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在课件中多设计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余地,为师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佳效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经济性原则。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提出,媒体的选择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即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应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可见,价格昂贵、构造复杂的媒体不等于教学效果

就好,有了电脑并不意味着要扔掉书本。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曾郑重指出:“虽说书籍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但它在教学中仍保留着中心地位;它辅助教师上课,同时又能使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独立自

[4]主的能力,它仍是最便于使用和最经济实惠的载体。”因此,《历史与社会》教

师在选用教学媒体时,也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最经济、最实用教学媒体。

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它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效及其发挥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体,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运用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运用,是对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实践检验,也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过程。在教学设计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还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找出设计中的不足,特别是要关注如此设计是否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他人分享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总是有某些不足的,只有学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使一个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普适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2.

[2] 叶小兵.目标的表述[J].历史教学,2006(10):67.

[3]温红彦.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现象分析[N].人民日报,2005-02-03(13).

[4]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5.


相关内容

  • 第八单元综合探究八[认识不同类型的资料]教学设计
  • 第八单元综合探究八<认识不同类型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 1-4-4 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 1-4-5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各自的意义和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 解读:本课标隶属于主题 ...

  •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 "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1.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表明新课 ...

  • 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 日照市教育学会2013年度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指南>说明: 1.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本<指南>为课题立项工作服务,促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题. 2.课题指南项目不等同于课题名称,应用和落实的过程应是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的过程. 3.课题指南仅为学校和广 ...

  • 山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整理
  • 山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三个单元:一闪一水一圣人:心中有祖国: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本册教学内容通过对有关祖国的国土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国情等的呈现,帮助学生初步地.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对当今社会 ...

  • 初中[历史与社会]文本深度解读的策略
  • 基础学科 B as i c D i sc i pl i nes 初中<历史与社会>文本深度解读的策略 黄蕈军 (浙江省富阳市万市中学浙江 富阳311406) 摘要加强教材文本的解读.深刻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根本.然而,目前在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对本文解读欠缺 ...

  • 旅游文本的文化翻译策略_以宁波市旅游外宣资料为例
  • 外语教学 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6月下 总第139期 旅游文本的文化翻译策略 --以宁波市旅游外宣资料为例 卢晓娜 杨廷君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文本翻译中有必要重视文化因素的处理.当今译界对文化翻译策略基本形成两派观点,即异化和归化, ...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总结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总结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 ...

  • 平原一中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 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一. 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 "教师小课题研究",也叫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贴近 ...

  • 党章党规进高职高专[概论]课堂路径与教学策略
  • 摘 要:梳理党章党规与<概论>的主线,研究学习路径和教学策略,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做到热爱党拥护党. 关键词:党章党规:进高职高专:概论课堂:路径与策略 党章党规进课堂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首先,学习领会党章党规,查找与教材的结合点.其次,把党章党规重要内容与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