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五代十国 (907-979) 唐末, 籓镇之祸, 宦官之乱, 黄巢起义, 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 三国, 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起于朱温代唐,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这一时期是唐代与宋代的过渡阶段,既是唐末军阀混战的延续,又是北宋统一的前奏。

周文矩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句容人(今南京)。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比周昉更加纤丽繁复。 衣纹多作颤笔,独创“战笔”描法;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过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璟,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过,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 上绘山水。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

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显单调,而又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同时,屏风上的人物及周围的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宫中图

此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

周文矩精于画仕女,并说他作仕女时不用颤笔 这一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许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线描熟练而富于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顾闳中,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善于画人物

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据说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当时北方的宋王朝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

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 《韩熙载夜宴图》”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五代山水四家

荆浩 匡庐图

他是水墨山水画演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荆浩的画风后来由关仝、李成和范宽继承,演变成永恒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匡庐图》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征,但是结合了北宋宫廷画院的风格,再现与隐逸主题相关的山水形象,向荆浩这位雄伟风格山水之父致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荆浩的山水画以画面的宏伟其实而著称。宋元人称他的画为“全景山水”。

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他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的瀑布,并把它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

“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

荆浩的这幅《匡庐图》画中的图象效果表明了荆浩这个时期的画家寻求真实自然的动机的富于成果的实践,既是将客观的自然存在与图象再现的相似性尽行尽可能的接近。荆浩通过“墨”的使用将真实的图象的含义表现了出来,文化传统提供的绘画的工具是毛笔,毛笔的吸水和墨色在笔头上因水产生的变化给画家提供了最接近的与自然相似效果的可能性,在朴素的经验方法的指导下,画家开始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结果。翠微深处墨轩楹, ,绝磴悬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

关仝 山溪待渡图

《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气势堂堂;远山迷朦,意境幽深。关仝绘画在取势造意上豪放非凡。此图大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山势直立,占据整图 1/2画面,相当稳定。这种构图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画中常见,而最忌讳的是景物的对称。作者将主体大山布局于画面右上侧,其他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画面的左下侧,取得了均衡变化的效果,稳定中求危势,峻拔中取墩壮,整幅画面丰盈饱满。画中堂堂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用笔刚健有力,显示出山石的坚实质感。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

画山水早年师从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

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他的画风朴素,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的印象,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又形容其画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北方山川俊伟荒寒的景象,令人观之“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董源 潇湘图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

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董源 五代时南唐杰出画家 江西人

《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清代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捐卖给政府,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

巨然 万壑松风图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开元寺僧。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发展,所作“淡墨轻岚”,擅长表现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之景。其画多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多作石块,以破笔焦墨点苔,并于水边点缀随风蒲草,林麓之间,布置以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后人将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对后世影响颇大。存世作品还有《秋山问道》、《层崖丛树》(台北故宫博院藏),《烟浮岫》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等图。

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

徐黄异体

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黄筌 徐熙评论的一种说法。徐熙、黄筌同是花鸟画家。 黄筌事蜀为待诏,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绘宫中异卉珍禽,所作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以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人称“黄家富贵”。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写江湖汀花野竹、花果禽鱼,“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黄荃 珍禽图

徐熙 雪竹图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李成 《读碑窠石图》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此画清初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进入清宫,画上铃有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李成画风的传世名作。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工整严谨,细致稳健

李成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范宽 《溪山行旅图》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米点山水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等传世。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

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南宋山水四家

一、李唐 字 古。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以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向简括,开创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等)

二、刘松年 刘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三、马远 字遥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副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景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重要传世作品有《华灯侍宴图》、

《山径春行图》、《西园雅集图》等。

四、夏圭 字禹玉。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作品《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宋代院体花鸟画

崔白

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

宋徽宗 赵佶

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赵佶自题:“秋劲拒霜

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画内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是宋以降

历代皇室重宝。

画如其人,整幅图纤巧富丽,技巧虽高,构思虽巧,却缺少大丈夫气。赵佶在图的右上角题了一首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锦鸡就是雉,按儒家“瑞应”说,它的出现是“圣王”出世的象征。于是这幅花鸟画就有了政治意义。古人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脚下雄健是武;临敌敢斗是勇;见食呼友是仁;按时报晓是信。”赵佶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想要安逸太平,却怎知会有“靖康之难”!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朝元仙仗图》是一幅道教壁画稿本,以卷轴画形式流传至今。原本已流落国外,国内存有一幅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画面描绘道教帝君往谒元始天尊的行列,人物众多,繁而不乱。线条流畅,衣纹稠叠,临风飘扬,似在空中。人物仪态不同,头饰仪仗各异,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

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告诉严嵩:“画中的麻雀这样小怎么能踏满两片瓦?张择端决不会这样大意,一定是个摹品。”严嵩听完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这个传说于清代由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以下变化:

职业画家活跃。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以及贵族范围的约束,扩大了视野,

使得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宫廷绘画兴盛绘画题材风格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绘画史中

是突出的。优秀画家往往各有专长而又兼善其他,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工笔绘画成就突出,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

五代十国 (907-979) 唐末, 籓镇之祸, 宦官之乱, 黄巢起义, 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 三国, 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起于朱温代唐,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这一时期是唐代与宋代的过渡阶段,既是唐末军阀混战的延续,又是北宋统一的前奏。

周文矩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句容人(今南京)。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比周昉更加纤丽繁复。 衣纹多作颤笔,独创“战笔”描法;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过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璟,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过,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 上绘山水。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

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显单调,而又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同时,屏风上的人物及周围的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宫中图

此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

周文矩精于画仕女,并说他作仕女时不用颤笔 这一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许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线描熟练而富于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顾闳中,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善于画人物

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据说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当时北方的宋王朝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

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 《韩熙载夜宴图》”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五代山水四家

荆浩 匡庐图

他是水墨山水画演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荆浩的画风后来由关仝、李成和范宽继承,演变成永恒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匡庐图》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征,但是结合了北宋宫廷画院的风格,再现与隐逸主题相关的山水形象,向荆浩这位雄伟风格山水之父致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荆浩的山水画以画面的宏伟其实而著称。宋元人称他的画为“全景山水”。

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他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的瀑布,并把它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

“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

荆浩的这幅《匡庐图》画中的图象效果表明了荆浩这个时期的画家寻求真实自然的动机的富于成果的实践,既是将客观的自然存在与图象再现的相似性尽行尽可能的接近。荆浩通过“墨”的使用将真实的图象的含义表现了出来,文化传统提供的绘画的工具是毛笔,毛笔的吸水和墨色在笔头上因水产生的变化给画家提供了最接近的与自然相似效果的可能性,在朴素的经验方法的指导下,画家开始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结果。翠微深处墨轩楹, ,绝磴悬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

关仝 山溪待渡图

《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气势堂堂;远山迷朦,意境幽深。关仝绘画在取势造意上豪放非凡。此图大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山势直立,占据整图 1/2画面,相当稳定。这种构图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画中常见,而最忌讳的是景物的对称。作者将主体大山布局于画面右上侧,其他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画面的左下侧,取得了均衡变化的效果,稳定中求危势,峻拔中取墩壮,整幅画面丰盈饱满。画中堂堂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用笔刚健有力,显示出山石的坚实质感。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

画山水早年师从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

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他的画风朴素,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的印象,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宋人认为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又形容其画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北方山川俊伟荒寒的景象,令人观之“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董源 潇湘图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

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董源 五代时南唐杰出画家 江西人

《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清代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捐卖给政府,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

巨然 万壑松风图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开元寺僧。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发展,所作“淡墨轻岚”,擅长表现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之景。其画多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多作石块,以破笔焦墨点苔,并于水边点缀随风蒲草,林麓之间,布置以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后人将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对后世影响颇大。存世作品还有《秋山问道》、《层崖丛树》(台北故宫博院藏),《烟浮岫》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等图。

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

徐黄异体

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黄筌 徐熙评论的一种说法。徐熙、黄筌同是花鸟画家。 黄筌事蜀为待诏,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绘宫中异卉珍禽,所作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以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人称“黄家富贵”。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写江湖汀花野竹、花果禽鱼,“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黄荃 珍禽图

徐熙 雪竹图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李成 《读碑窠石图》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此画清初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进入清宫,画上铃有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李成画风的传世名作。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工整严谨,细致稳健

李成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范宽 《溪山行旅图》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米点山水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等传世。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

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南宋山水四家

一、李唐 字 古。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以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向简括,开创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等)

二、刘松年 刘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三、马远 字遥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副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景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重要传世作品有《华灯侍宴图》、

《山径春行图》、《西园雅集图》等。

四、夏圭 字禹玉。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作品《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宋代院体花鸟画

崔白

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

宋徽宗 赵佶

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赵佶自题:“秋劲拒霜

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画内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是宋以降

历代皇室重宝。

画如其人,整幅图纤巧富丽,技巧虽高,构思虽巧,却缺少大丈夫气。赵佶在图的右上角题了一首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锦鸡就是雉,按儒家“瑞应”说,它的出现是“圣王”出世的象征。于是这幅花鸟画就有了政治意义。古人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脚下雄健是武;临敌敢斗是勇;见食呼友是仁;按时报晓是信。”赵佶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想要安逸太平,却怎知会有“靖康之难”!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朝元仙仗图》是一幅道教壁画稿本,以卷轴画形式流传至今。原本已流落国外,国内存有一幅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画面描绘道教帝君往谒元始天尊的行列,人物众多,繁而不乱。线条流畅,衣纹稠叠,临风飘扬,似在空中。人物仪态不同,头饰仪仗各异,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

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告诉严嵩:“画中的麻雀这样小怎么能踏满两片瓦?张择端决不会这样大意,一定是个摹品。”严嵩听完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这个传说于清代由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以下变化:

职业画家活跃。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以及贵族范围的约束,扩大了视野,

使得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宫廷绘画兴盛绘画题材风格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绘画史中

是突出的。优秀画家往往各有专长而又兼善其他,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工笔绘画成就突出,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


相关内容

  • 6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 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复习思考题 1. 五代两宋有哪些知名宫廷画家?各有什么代表作品? 答案:(1) (西蜀) :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黄筌,代表 作品<写生珍禽图>,代表作品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2)五代(南唐):顾闳中,代表作品<韩熙载 ...

  • 浅析隋唐到明清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
  • 作业题目:<浅析唐宋到明清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 学 院: 艺术与服装学院 专业班级: 环设1402班 谢振男(1410540207) 时 间: 2016年 12月1日 浅析唐宋到明清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 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创造 ...

  •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不论是早期的壁画,还是后起的卷轴画和版画,基本上是在民族的上壤中产生和发展的.近现代的绘画艺术,则有于西方绘画的影响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以外,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新兴版画等新的画种 ...

  • 中国美术史笔记 口诀_
  • 第一章 原始美术 (一)原始陶器艺术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彩陶代表 ...

  • 中国白描发展史
  • 线描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线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古代瓶画.壁画.帛画等. 传统中国画的线描称为白描或白画,特指用毛笔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画法,多用于人物.花鸟.这种纯粹的毛笔墨线画法,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用笔与书法相通,"运墨而五 ...

  •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
  •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 一.填空题: 1.油画的正式传入也在(20世纪初). 2.在南齐时期, 画家(谢赫)就提出了"六法"理论,其具体内容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3.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贵族大墓都随葬有大量玉器,其中最重要 ...

  • 第二节花鸟画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花鸟画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美术园地,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表达思想的深刻性而一枝独秀.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史前石器时代.自那时起,当人类尝试着用与劳动工具.宗教祭仪混沌不分的史前准艺术形式记录自己所见所感之时,便同时也在当时的"艺术"中开始表现自 ...

  •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1
  •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 石器 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 舞蹈纹彩陶盆 >,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 红山文化女神庙 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 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 ...

  • 宋代山水画家的林泉之乐摭谈
  • 美术史论Art History 身与物化心悟自然 --宋代山水画家的林泉之乐摭谈 易善炳 中图分类号:J1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5)04-0021-04 摘要:宋代山水画中描 绘的林泉之象具有深刻的文 化含义.如果单从表面是很 难看出与其他时代的山水画 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