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东北二人转

  摘 要: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关键词:民间 文化艺术 欢快 喜气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蹦蹦、双玩艺,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1]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柳子腔”、“嗨嗨腔”、“迷子腔”、“二窝子腔”、“胡胡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柳青娘”、“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   从演出的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桑,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   二人转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表演中的“喜、浪、逗”。二人转的“喜”表现在“二人转穿红着绿,高腔本嗓,狂歌劲舞,嬉笑怒骂,铺排渲染,大起大落,见棱见角……其因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二人转的“逗”就是幽默,具有喜剧性。二人转中丑角就是专门为“逗”而设的,丑角的塑造来源于生活,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两个人的表演中专门有一个人搞笑,通过服装、语言、动作制造笑料,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   二人转的“喜、浪、逗”构成了二人转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符号,是关东人特有的文化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质被小品、相声以及模仿秀等领域争相借鉴,并且发展成二人转式的小品、影视作品,成为新世纪艺术文化的奇葩,为世人所瞩目。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1、“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2、“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3、“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4、“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5、“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6、“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让人眼花缭乱吸引眼球。所以说二人转蕴含着艺术价值,接触面极其广泛,是一门为大众喜闻乐见娱乐文化,如同俗话讲“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就是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带来的吸引最好的写照吧!   虽然东北文化火了,二人转逐渐被认可。它火暴热闹、俏皮滑稽,与观众紧密结合,三百年始终不曾退出民众的欣赏视野,不由人不叹服它与时俱进的适应和灵活性。二人转进京,进沪,连连造出票房奇迹,从表面上的受欢迎程度看,是否就能肯定,在终将成熟有序的演出市场中,二人转还能继续一路畅通地“转”下去?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到这种文化消费现象一旦过热,就容易引起我们的“审美疲劳”,那时又该怎样面对?我认为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二人转继续“转”下去。[2]   观众要摆正心态观看二人转。观众的文化水平不同,造整理提供成了艺术欣赏水平不同。助长了不良二人转的发展。所以不光要二人转专家,艺人努力,观众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共同推进二人转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二人转艺术的前途仍是光明的!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和豪放的唱腔征服了广大观众。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评价二人时转曾说:“创作是受地域限制的,接受并不受地域限制。二人转是民间的,而且它与民间保持着更多的联系。”二人转艺术必将突破地域上的限制,走向全国,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 二人转档案 霍长和金芳,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 泥土灵气-东北二人转 曹保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进(1989.08.15),男,籍贯:辽宁鞍山,沈阳师范大学,学历:研究生在读(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关键词:民间 文化艺术 欢快 喜气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蹦蹦、双玩艺,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1]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柳子腔”、“嗨嗨腔”、“迷子腔”、“二窝子腔”、“胡胡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柳青娘”、“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   从演出的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桑,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   二人转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在表演中的“喜、浪、逗”。二人转的“喜”表现在“二人转穿红着绿,高腔本嗓,狂歌劲舞,嬉笑怒骂,铺排渲染,大起大落,见棱见角……其因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二人转的“逗”就是幽默,具有喜剧性。二人转中丑角就是专门为“逗”而设的,丑角的塑造来源于生活,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两个人的表演中专门有一个人搞笑,通过服装、语言、动作制造笑料,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   二人转的“喜、浪、逗”构成了二人转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符号,是关东人特有的文化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质被小品、相声以及模仿秀等领域争相借鉴,并且发展成二人转式的小品、影视作品,成为新世纪艺术文化的奇葩,为世人所瞩目。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1、“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2、“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3、“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4、“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5、“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6、“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让人眼花缭乱吸引眼球。所以说二人转蕴含着艺术价值,接触面极其广泛,是一门为大众喜闻乐见娱乐文化,如同俗话讲“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就是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带来的吸引最好的写照吧!   虽然东北文化火了,二人转逐渐被认可。它火暴热闹、俏皮滑稽,与观众紧密结合,三百年始终不曾退出民众的欣赏视野,不由人不叹服它与时俱进的适应和灵活性。二人转进京,进沪,连连造出票房奇迹,从表面上的受欢迎程度看,是否就能肯定,在终将成熟有序的演出市场中,二人转还能继续一路畅通地“转”下去?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到这种文化消费现象一旦过热,就容易引起我们的“审美疲劳”,那时又该怎样面对?我认为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二人转继续“转”下去。[2]   观众要摆正心态观看二人转。观众的文化水平不同,造整理提供成了艺术欣赏水平不同。助长了不良二人转的发展。所以不光要二人转专家,艺人努力,观众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共同推进二人转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二人转艺术的前途仍是光明的!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和豪放的唱腔征服了广大观众。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评价二人时转曾说:“创作是受地域限制的,接受并不受地域限制。二人转是民间的,而且它与民间保持着更多的联系。”二人转艺术必将突破地域上的限制,走向全国,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 二人转档案 霍长和金芳,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 泥土灵气-东北二人转 曹保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进(1989.08.15),男,籍贯:辽宁鞍山,沈阳师范大学,学历:研究生在读(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内容

  • 黑土地瑰宝--东北二人转
  • 二人转又叫东北地方戏,最早叫"蹦蹦".它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又吸收百戏杂艺,发展变化而来,有着近三百年历史.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的民间瑰宝,三百多年来,像山花像野草,带有土香野趣,充满乡音乡情,开遍村村寨寨.二人转已被推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称为东北民间语言.文学.表演. ...

  • 生长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二人转
  • 文 鉴艺 生 在 长东北土地黑 上二人转 的 刘洋辽宁省 岭市铁民间艺术团 摘 :要人二 转在 东北是 具最 代有表 性 的地 戏 曲方 .它种来 自 民间 于,至 今经有 已30 0年 的 历史 .它在 东是 北大 秧 的 基础上收 " 吸莲花落" 什 闲 不 等渐演逐而变成的 ...

  •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热播浅议
  •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热播浅议 ――从<乡村爱情>说开去 近几年来,随着韩剧风靡全国之后,紧接着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了新生主力军,迅速刮遍大江南北.从<刘老根>.<马大帅>.<插树岭>.<希望的田野>到<乡村爱情>.<福喜临门 ...

  • 赵本山艺术简介
  • 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蜚声海外,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被观众誉为"红笑星""小品王""土神""东方卓别林""中国笑星"等美誉.艺德高尚,成功不忘家乡,先后为灾区.为家乡希望工程修路 ...

  • 东北"二人转"与物理教学
  • 前两年,我有幸到长春的"刘老根大舞台",欣赏了东北的文化大餐--"二人转"."二人转" 演员各有千秋,每个人身上总有一些让观众惊叹的绝活(俗称特色菜),这些绝活多姿多彩且让人叹为观止,如东北的炖菜般浓烈醇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东 ...

  • 选秀类电视节目策划
  •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选秀类策划书: 吉林之星 策划人:董平 一.策划缘由 纵观今日中国电视荧屏,平民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伴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国内诸多城市电视台均忙不迭的角逐选秀这波热潮,如央视<梦想中国>. 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 ...

  • 二人转简介
  • 二人转简介 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 ...

  • 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 高考作文典型案例:关于小沈阳 一.作文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起2009年央视春晚,恐怕第一个想起的就会是"一夜捧红小沈阳".凭着小品<不差钱>,夺得今年春晚戏曲小品类节目一等奖.从春节到现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无人 ...

  • 吉林省风俗民俗
  • 热情好客,古朴豪放 --浅谈吉林省风俗民俗 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莽莽黑土地,浓浓关东情.美丽富饶的吉林大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吉林各族人民,在这块黑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创造了丰硕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 吉林省在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多方面都各具特色,我只就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