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三.四说课稿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仙游县钟山中学黄丽珊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必修3中外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和鉴赏部分小说和戏剧环节的基础序列。因此这一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与戏剧单元的培养兴趣和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开启高中选修部分的小说欣赏中在阅读快感中达成“有创意的阅读”。中外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红楼梦》, 展示的是古代大家庭生活。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认真揣摩语言, 要细细咀嚼品味, 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要联系语境, 想象情景, 欣赏语言之美; 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含蓄之美; 要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

曹雪芹的《红楼梦》, 九年级学过《香菱学诗》, 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只是未系统化。《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 是全书序幕的一部分, 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 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主要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 介绍了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初步展现了贾府的概貌, 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 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 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 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目标】

我设置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 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所见所闻, 介绍典型环境, 认识封建贵族阶级豪奢极耻的生活以及森严的等级、礼仪制度

(3) 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4) 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否能引发对《红楼梦》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

(5) 整体认知小说, 认识小说悲剧的必然性和思想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用直观演示和归纳探究法分析文章要点。

(2)用讨论探究法体验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 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所见所闻, 介绍典型环境, 认识封建贵族阶级豪奢极耻的生活以及森严的等级、礼仪制度

3、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性以及小说悲剧的必然性。

4、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否能引发对《红楼梦》

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难点:

1、品味小说的语言, 体味其言外之意, 欣赏其含蓄之美, 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2、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一)、以读为主、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1、诵读(欣赏小说优美的语言,培养对作品的感性认知能力。);品读(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点评式教学法,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欣赏形象,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把握小说丰厚、深刻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适当引入名著中相关内容的阅读,如诗词,歌曲的欣赏。激发阅读兴趣和快感。营造阅读气氛。

﹙二﹚、直观展示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 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 领会其内涵。

2、合作探究。方法是自由讨论, 课堂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 互相探讨解答, 在老师的点拨下, 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精练法:联系高考的名著阅读题进行练习。

三、说学法

(一)、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如何学习。

二、师生共创, 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 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 创造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本课题共设四课时, 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三课时。具体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课前预习】

1、让学生运用手头的工具书自己解决课文中的有关字词。

2、组织学生收集制作《红楼梦》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利用利用多媒体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并欣赏《红楼梦》的音乐和诗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红楼梦》知多少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2、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红楼梦》的知识卡片,并交流学习。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早已有一些模糊认识的“红楼”知识进行确定的认知。

(2)、系统性地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诗礼簪缨之族——黛玉眼中的贾府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3、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重点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

2、通过课文以及相关材料对宝黛二人的性格进行个性化阐释。

3、初步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贾府的当家少奶奶

1、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并指出其描写方法。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小说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精彩。

五、第三课时教学程序:

标题: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导语设计

这是一部把爱情写到极致的传世经典。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缠绵,哀婉绝伦的爱情故事。那么这两位史上最诗意玲珑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是什么样的情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爱情悲剧发生的根源。

二、人物形象赏析(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进入课文前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衬托。

(一) 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小说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各色人等。同时也通过贾府众生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林妹妹。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众人眼里的黛玉——→病弱不足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标致不凡

(3)宝玉眼里的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病美人(眉毛和眼睛)

注:古人重眉眼,画人物重画眼睛,传神的表达。黛玉的眉眼是独一无二的。黛玉之美在于气质。可联系西施(西施病心而颦)和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

2、思考1:除了外貌之外,,作者同时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黛玉呢? 明确:心理、语言、动作。

思考2:黛玉进贾府, 为什么要“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1)大舅妈留她吃饭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在王夫人那里择座---——→谨小慎微寄人篱下

(3)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自尊心自卑感

(4)对读书的回答

3、探讨:从以上内容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龄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二) 分析贾宝玉的形象

自由讨论: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点评。 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出场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侧面勾勒(第10、11两段)

(1)王夫人语云——→混世魔王

(2)林黛玉听母亲曾言——→叛逆

2、出场后的肖像、语言、行动正面描写。

(1)出场后的肖像描写(第13段)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 ——→独立不羁

3、《西江月》的两首词, 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分析宝玉的形象

反封建厌弃功名利禄独立不羁

4、讨论:谈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小结: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 具有反抗封建束缚, 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 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 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三)、从“宝黛初会”初步探讨宝黛的爱情为何是悲剧结局。

1、欣赏“宝黛初会”影视片段;

2、分小组展开讨论;

论题:“宝黛初会”的种种细节让你觉得他们的爱情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性格?环境? 提示:(1)、宝玉初见黛玉是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眼里的黛玉是外貌与内在兼美的神仙似的妹妹。他的好感是毫不掩饰的。可以为黛玉摔自己的命根子---通灵宝玉。

(2)、黛玉是含蓄的喜出望外。原来宝玉并非母亲和舅母所说的懵懂顽童,混世魔王。而是一见是个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好看的俊美公子。二见是个转盼多情,面若敷粉,唇若施脂,天然一段风骚,泉州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多情公子。宝玉摔玉让黛玉开始了还泪之旅的第一哭。这眼泪是被感动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

(3)、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心灵相通。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绎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祖母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骄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谱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美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

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4)、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之感。

(5)、注意王夫人的“嘱咐”、贾母“外客未见,„”、宝黛的地位家世是否门当户对等等。

3、小组代表陈述观点.

注:(1)、教师引导参与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系统的综合性评价, 学会理性的评价人物形象。

(2)、有理有据的陈述自己的观点, 激励新见解, 新评价,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讨论期间,多媒体播放歌曲《枉凝眉》

三、小结 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四、课堂巩固练习

1、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 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

②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相关描写,并思考作者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 提示:可从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特别是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祝福》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首篇。本学期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与剧本。小说占60%,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指导思想

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本学期的重点。学生阅读小说并非从高中开始,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小说《孔已己》入手,自主阅读《祝福》并初步掌握、理解小说的情节(这一要求安排在课外进行),课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讨论、探讨,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读懂小说,总结主旨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教学要点是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理解一些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的词语(如“决计”、“肯依”等) 的词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是学会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是把握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鲁迅小说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针眨国民的卑怯性。)

环境描写的作用(略讲环境描写,安排为《荷花淀》的教学重点)

四、教法与学法 1、主要学法与教法 (1)主要学法: A 、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 、对比阅读法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 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来源:www.examda.com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

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问题)

壁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

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

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仙游县钟山中学黄丽珊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必修3中外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和鉴赏部分小说和戏剧环节的基础序列。因此这一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与戏剧单元的培养兴趣和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开启高中选修部分的小说欣赏中在阅读快感中达成“有创意的阅读”。中外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红楼梦》, 展示的是古代大家庭生活。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认真揣摩语言, 要细细咀嚼品味, 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要联系语境, 想象情景, 欣赏语言之美; 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含蓄之美; 要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

曹雪芹的《红楼梦》, 九年级学过《香菱学诗》, 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只是未系统化。《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 是全书序幕的一部分, 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 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主要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 介绍了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初步展现了贾府的概貌, 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 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 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 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目标】

我设置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 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所见所闻, 介绍典型环境, 认识封建贵族阶级豪奢极耻的生活以及森严的等级、礼仪制度

(3) 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4) 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否能引发对《红楼梦》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

(5) 整体认知小说, 认识小说悲剧的必然性和思想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用直观演示和归纳探究法分析文章要点。

(2)用讨论探究法体验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 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所见所闻, 介绍典型环境, 认识封建贵族阶级豪奢极耻的生活以及森严的等级、礼仪制度

3、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性以及小说悲剧的必然性。

4、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否能引发对《红楼梦》

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难点:

1、品味小说的语言, 体味其言外之意, 欣赏其含蓄之美, 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2、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一)、以读为主、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1、诵读(欣赏小说优美的语言,培养对作品的感性认知能力。);品读(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点评式教学法,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欣赏形象,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把握小说丰厚、深刻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适当引入名著中相关内容的阅读,如诗词,歌曲的欣赏。激发阅读兴趣和快感。营造阅读气氛。

﹙二﹚、直观展示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 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法

1、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 领会其内涵。

2、合作探究。方法是自由讨论, 课堂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 互相探讨解答, 在老师的点拨下, 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精练法:联系高考的名著阅读题进行练习。

三、说学法

(一)、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如何学习。

二、师生共创, 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 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 创造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本课题共设四课时, 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三课时。具体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课前预习】

1、让学生运用手头的工具书自己解决课文中的有关字词。

2、组织学生收集制作《红楼梦》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利用利用多媒体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并欣赏《红楼梦》的音乐和诗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红楼梦》知多少

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2、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红楼梦》的知识卡片,并交流学习。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早已有一些模糊认识的“红楼”知识进行确定的认知。

(2)、系统性地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诗礼簪缨之族——黛玉眼中的贾府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3、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重点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

2、通过课文以及相关材料对宝黛二人的性格进行个性化阐释。

3、初步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贾府的当家少奶奶

1、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并指出其描写方法。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小说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精彩。

五、第三课时教学程序:

标题: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导语设计

这是一部把爱情写到极致的传世经典。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缠绵,哀婉绝伦的爱情故事。那么这两位史上最诗意玲珑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是什么样的情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爱情悲剧发生的根源。

二、人物形象赏析(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进入课文前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衬托。

(一) 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小说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各色人等。同时也通过贾府众生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林妹妹。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众人眼里的黛玉——→病弱不足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标致不凡

(3)宝玉眼里的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病美人(眉毛和眼睛)

注:古人重眉眼,画人物重画眼睛,传神的表达。黛玉的眉眼是独一无二的。黛玉之美在于气质。可联系西施(西施病心而颦)和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

2、思考1:除了外貌之外,,作者同时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黛玉呢? 明确:心理、语言、动作。

思考2:黛玉进贾府, 为什么要“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1)大舅妈留她吃饭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在王夫人那里择座---——→谨小慎微寄人篱下

(3)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自尊心自卑感

(4)对读书的回答

3、探讨:从以上内容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龄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二) 分析贾宝玉的形象

自由讨论: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点评。 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出场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侧面勾勒(第10、11两段)

(1)王夫人语云——→混世魔王

(2)林黛玉听母亲曾言——→叛逆

2、出场后的肖像、语言、行动正面描写。

(1)出场后的肖像描写(第13段)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 ——→独立不羁

3、《西江月》的两首词, 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分析宝玉的形象

反封建厌弃功名利禄独立不羁

4、讨论:谈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小结: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 具有反抗封建束缚, 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 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 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三)、从“宝黛初会”初步探讨宝黛的爱情为何是悲剧结局。

1、欣赏“宝黛初会”影视片段;

2、分小组展开讨论;

论题:“宝黛初会”的种种细节让你觉得他们的爱情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性格?环境? 提示:(1)、宝玉初见黛玉是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眼里的黛玉是外貌与内在兼美的神仙似的妹妹。他的好感是毫不掩饰的。可以为黛玉摔自己的命根子---通灵宝玉。

(2)、黛玉是含蓄的喜出望外。原来宝玉并非母亲和舅母所说的懵懂顽童,混世魔王。而是一见是个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好看的俊美公子。二见是个转盼多情,面若敷粉,唇若施脂,天然一段风骚,泉州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多情公子。宝玉摔玉让黛玉开始了还泪之旅的第一哭。这眼泪是被感动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

(3)、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心灵相通。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绎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祖母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骄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谱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美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

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4)、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之感。

(5)、注意王夫人的“嘱咐”、贾母“外客未见,„”、宝黛的地位家世是否门当户对等等。

3、小组代表陈述观点.

注:(1)、教师引导参与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系统的综合性评价, 学会理性的评价人物形象。

(2)、有理有据的陈述自己的观点, 激励新见解, 新评价,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讨论期间,多媒体播放歌曲《枉凝眉》

三、小结 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四、课堂巩固练习

1、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 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

②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相关描写,并思考作者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 提示:可从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特别是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祝福》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首篇。本学期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与剧本。小说占60%,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指导思想

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本学期的重点。学生阅读小说并非从高中开始,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小说《孔已己》入手,自主阅读《祝福》并初步掌握、理解小说的情节(这一要求安排在课外进行),课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讨论、探讨,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读懂小说,总结主旨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教学要点是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理解一些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的词语(如“决计”、“肯依”等) 的词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是学会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是把握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鲁迅小说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针眨国民的卑怯性。)

环境描写的作用(略讲环境描写,安排为《荷花淀》的教学重点)

四、教法与学法 1、主要学法与教法 (1)主要学法: A 、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 、对比阅读法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 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来源:www.examda.com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

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问题)

壁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

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

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相关内容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

  • 高一物理必修2进度表及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对学生基本情况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接触了物理必修一的知识与物理思想,对学习物理的认知还不够.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完成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 ...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名师辅导视频在线播放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名师辅导视频 名称:高一地理(必修一)名师辅导 分类:高一课程 观看人数:14692 TAG: 时间:2014/7/4 17:52:41 收藏: 更多 1: 优酷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3讲地球的自转运动 第4讲地球的公转运动 第5讲地球上四季的形成 第6 ...

  •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程
  • 全集 评分: 0.81(很差)分 视频类型: 人气:32291次点播 更新时间:2015-03-06 19:16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程详情 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1)1-1立体几何--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免费)科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1 ...

  •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的说明
  •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的说明 2007年6月30日 第一个问题:学制和教学时间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1周. 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一)周教学时间 1 ...

  •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 张新传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 ...

  • 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方法总结
  • 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方法总 结 时间飞逝,转眼间新高一的孩子们将迎来第一个期末考试,那如何对化学必修1知识进行有效复习呢?化学必修1涉及到化学实验.化学计量及化学计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元素及其化合物四部分重点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高效全面地开展期末复习也有助于接下来必修与选修内容的 ...

  •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工作计划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必修1)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 ...

  • 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
  • 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下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