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一项艰巨任务,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愿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化解好民族矛盾、排除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障碍,是应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局面。当前,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和习惯势力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上的。但核心问题是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实现各民族、区域之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我们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实现民族、区域之间团结的最佳选择。 一、找准自身的位置、端正执政理念是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 (一)领导干部要明确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政的党,共产党人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党的干部和领导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谁违背了这一宗旨就会失信于民,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确“权力就是责任”这一实质,破除“当官发财”的思想。要把执政的目的和奋斗目标定位在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代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手段,决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是抬高自己身份的砝码。一切工作必须向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树立正确的领导观。明确“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官本位”的思想作怪,在工作中不比能力、不比贡献,只比官位、重官轻民,群众观念差,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甚至凌驾到群众之上,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与群众离心离德,更谈不上团结群众了。当权者应该把掌权看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才能取得群众的信服。 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岗位就是奉献”的思想,破除为政绩“作秀”,搞所谓“形象工程”的做法。一个领导干部要在任职期间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力戒摆花架子的形式主义,真心实意的接受群众的监督,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就会为群众认可,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四是掌握正确的执政方法。养成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习惯,克服执政中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党中央对各级领导明确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就是告诫掌权者不要违背执政理念、执政规律,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愿望出发,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民主执政就是要决策民主化,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执政之道;依法执政就是符合依法治国的方略。要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的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的官员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有效地克服掌权者“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营造一个 “公正”、“公平”处理问题的社会环境,这样政府对群众才会有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党的干部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要提升领导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使领导成为群众依靠的对象,团结的核心,行为的榜样,心目中的偶像,就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选准突破口,发展边疆经济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民族团结要有物质基础作保障,充分发展经济是执政兴国的中心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振兴边疆经济,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技师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研究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科技含量。 (一)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民族地区可以说地大物博、得天独厚,是内地和沿海地区无法相比的。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区情、县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利条件,弄清不利因素,研究扬长避短的策略,把长处发挥出来,把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限度。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使其发展的速度趋于合理。 (二)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产品的丰厚是个综合因素。但说到底,人才是关键。要把发展计划、开发的项目、设计的产品变成现实,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人才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级领导有造就人才的战略。要转变观念,要有“引世界之资,揽全球之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胆识,敢于给人才以优厚的待遇,打破平均主义思想观念,以情感、待遇和方法留住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创建宽松的发展环境 首先,各项规定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情况,要成为发展经济、完成任务的保障;其次,让外来人能按自己的习惯方式生活,给予适当照顾。让其积极性、创 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献力。 三、抓住问题的实质,处理好各类矛盾是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虚心学习民族理论,认真贯彻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下处理好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首先,要处理好各种敌对势力的矛盾。我们在接待外部人员、处理外部事务,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时不仅要有经济的思考,而且要有政治的思考。为此,我们要随时看清方向,揭穿其政治图谋;外部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台独分裂分子都在蠢蠢欲动,对此要保持应用的警惕性,防止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走偏了方向。 其次,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面展开,各类矛盾凸显出来,各种利益交错复杂起来。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有的还会激化酿成事端,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阴影。处理时既要把握住政策规定,又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分清责任为重点,以不伤害群众利益为实质。 再次,要摆正情、理、法的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讲究方法,讲究原则,方法不同效果不同,要做到合情合理又合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限人;在这方面,牛玉儒、张文泉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得到群众信任和赞扬。 四、找准切入点,开展宣传教育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一切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转变人的思想。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就要开展宣传教育,让群众理解接受,才会自觉行动起来。目前,要着重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宣传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宣传扩大改革开放、振兴民族经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宣传教育内容做到“三个适应” 一是适应群众的觉悟程度。二是适应群众的思想需要。三是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要讲清形势,摆正小单位在大环境中的位置,提高群众的觉悟,并在客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宣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宣传的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总之要做到三个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做到宣传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总之,要扩大宣传面,让群众知道理解,形成群众共识,就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大力挖掘宣传资源,打造民族的文化品牌 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都积累和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和涌现出很多先进文化代表人物,要充分利用起来,为今天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服务。如内蒙古自治区利用汉代王昭君出塞和新的历史事件,创造出了“昭君文化节”,这样做既纪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又激发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起到其他宣传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典型示范,抓好基层党的建设是民族团结的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群众,群众的团结靠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基层党组织不仅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同时也是进行宣传教育传播思想和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团结的组织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党支部工作的力度决定群众团结的程度。所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民族团结的关键问题。 (一)基层党支部应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是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二是干部的核心作用。三是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在群众心目中“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做到“拨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树立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党员要成为做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商品经济时代,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党员要学会化解各种矛盾,俗话说“浇花浇根,帮人帮心”,党员做群众的知心朋友,群众敢讲真话,讲实话,信服你这个党员,各种矛盾就会化解在基层,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困难,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 (三)抓住开展工作的有利时机 目前,正在全国各条战线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满怀信心的开展好教育活动,使党组织在教育活动中发展完善和创新,以更好的承担起历史使命。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共产党员如果都能做到让群众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危险面前能豁得出来,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就会形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一项艰巨任务,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愿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化解好民族矛盾、排除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障碍,是应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局面。当前,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和习惯势力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上的。但核心问题是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实现各民族、区域之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我们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实现民族、区域之间团结的最佳选择。 一、找准自身的位置、端正执政理念是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 (一)领导干部要明确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执政的党,共产党人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党的干部和领导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谁违背了这一宗旨就会失信于民,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确“权力就是责任”这一实质,破除“当官发财”的思想。要把执政的目的和奋斗目标定位在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代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手段,决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是抬高自己身份的砝码。一切工作必须向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树立正确的领导观。明确“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官本位”的思想作怪,在工作中不比能力、不比贡献,只比官位、重官轻民,群众观念差,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甚至凌驾到群众之上,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与群众离心离德,更谈不上团结群众了。当权者应该把掌权看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才能取得群众的信服。 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岗位就是奉献”的思想,破除为政绩“作秀”,搞所谓“形象工程”的做法。一个领导干部要在任职期间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力戒摆花架子的形式主义,真心实意的接受群众的监督,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就会为群众认可,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四是掌握正确的执政方法。养成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习惯,克服执政中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党中央对各级领导明确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就是告诫掌权者不要违背执政理念、执政规律,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愿望出发,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民主执政就是要决策民主化,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执政之道;依法执政就是符合依法治国的方略。要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的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的官员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有效地克服掌权者“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营造一个 “公正”、“公平”处理问题的社会环境,这样政府对群众才会有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党的干部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要提升领导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使领导成为群众依靠的对象,团结的核心,行为的榜样,心目中的偶像,就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选准突破口,发展边疆经济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民族团结要有物质基础作保障,充分发展经济是执政兴国的中心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振兴边疆经济,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技师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研究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科技含量。 (一)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民族地区可以说地大物博、得天独厚,是内地和沿海地区无法相比的。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区情、县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利条件,弄清不利因素,研究扬长避短的策略,把长处发挥出来,把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限度。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使其发展的速度趋于合理。 (二)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产品的丰厚是个综合因素。但说到底,人才是关键。要把发展计划、开发的项目、设计的产品变成现实,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人才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级领导有造就人才的战略。要转变观念,要有“引世界之资,揽全球之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胆识,敢于给人才以优厚的待遇,打破平均主义思想观念,以情感、待遇和方法留住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创建宽松的发展环境 首先,各项规定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情况,要成为发展经济、完成任务的保障;其次,让外来人能按自己的习惯方式生活,给予适当照顾。让其积极性、创 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献力。 三、抓住问题的实质,处理好各类矛盾是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虚心学习民族理论,认真贯彻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下处理好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首先,要处理好各种敌对势力的矛盾。我们在接待外部人员、处理外部事务,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时不仅要有经济的思考,而且要有政治的思考。为此,我们要随时看清方向,揭穿其政治图谋;外部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台独分裂分子都在蠢蠢欲动,对此要保持应用的警惕性,防止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走偏了方向。 其次,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面展开,各类矛盾凸显出来,各种利益交错复杂起来。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有的还会激化酿成事端,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阴影。处理时既要把握住政策规定,又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分清责任为重点,以不伤害群众利益为实质。 再次,要摆正情、理、法的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讲究方法,讲究原则,方法不同效果不同,要做到合情合理又合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限人;在这方面,牛玉儒、张文泉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得到群众信任和赞扬。 四、找准切入点,开展宣传教育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一切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转变人的思想。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就要开展宣传教育,让群众理解接受,才会自觉行动起来。目前,要着重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宣传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宣传扩大改革开放、振兴民族经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宣传教育内容做到“三个适应” 一是适应群众的觉悟程度。二是适应群众的思想需要。三是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要讲清形势,摆正小单位在大环境中的位置,提高群众的觉悟,并在客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宣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宣传的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总之要做到三个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做到宣传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总之,要扩大宣传面,让群众知道理解,形成群众共识,就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大力挖掘宣传资源,打造民族的文化品牌 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都积累和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和涌现出很多先进文化代表人物,要充分利用起来,为今天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服务。如内蒙古自治区利用汉代王昭君出塞和新的历史事件,创造出了“昭君文化节”,这样做既纪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又激发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起到其他宣传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典型示范,抓好基层党的建设是民族团结的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群众,群众的团结靠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基层党组织不仅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同时也是进行宣传教育传播思想和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团结的组织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党支部工作的力度决定群众团结的程度。所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民族团结的关键问题。 (一)基层党支部应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是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二是干部的核心作用。三是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在群众心目中“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做到“拨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树立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党员要成为做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商品经济时代,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党员要学会化解各种矛盾,俗话说“浇花浇根,帮人帮心”,党员做群众的知心朋友,群众敢讲真话,讲实话,信服你这个党员,各种矛盾就会化解在基层,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困难,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 (三)抓住开展工作的有利时机 目前,正在全国各条战线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满怀信心的开展好教育活动,使党组织在教育活动中发展完善和创新,以更好的承担起历史使命。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共产党员如果都能做到让群众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危险面前能豁得出来,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