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 –选修6

1.2 环境问题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现象、原因、结果的讨论,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使学生掌握对地理现象的调查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环境的变化。

2.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协调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

[教学难点] 根据所得到的环境问题信息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文字、图片、影像等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环境问题是学生平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遇到的问题。请你说说,你生活的环境中存在有哪些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

【板书】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说明自己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

【教师总结】凡是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都称为环境问题。

【启发提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由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

【思考活动】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

(3)地震破坏引的水体污染„„„„„„„„„( )

(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

(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 „„„„„„„( )

【学生回答】(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原生环境问题)

(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次生环境问题)

(3)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原生环境问题)

(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次生环境问题) (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 )

(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次生环境问题)

【承转】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

【教师讲述】不是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讨论】哪些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哪些属于生态破坏?

【学生回答】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枵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环境问题。如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过渡提问】当今社会中,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呢?

【板书】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学生回答】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不协调而引起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 5~7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②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影响;③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是: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阅读课本第5页的阅读材料,说明工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工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增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

不利影响: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产生的“三废”污染了环境。

【读图思考】读图1-2,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

(1)“图l—2世界人口l804—1999年增长示意”说明了什么问题?

(2)它将产生哪些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后果?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世界人口呈高速增长趋势,每增加l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迅速减少。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二是环境污染加剧。

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对工农业生产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土地的占用、对其他各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和消费中排放的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多。因此,随着人口增加,资源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渐加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任务也更艰巨。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并且后者更重要。

【承转提问】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产生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科学技术进步不但为人类带来文明,也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如随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废旧物资的增加等等,对环境的破坏力都随之增强。如:猎捕工具的改进,导致大量动物资源濒临灭绝;淘汰的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承转】阅读课本第6页阅读材料“电子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

【讨论】回想自己身边所遇到的环境问题,请你说说还有哪些因素也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有哪些危害表现?

【实践活动】调查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都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也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板书】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师讲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污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1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 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世界有哪三大酸雨危害区?

3. 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世界上有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引申思考】①全球气候变暖,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外,还可能产生哪些危害?

②为什么欧洲、北美洲和我国的南方成为世界上三大酸雨区?

【点拨】第①题全球变暖的危害可启发学生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变化,气候要素变化等方面考虑;

第②题可提示学生从酸性气体的排放、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考虑

【板书】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教师讲述】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讨论】讨论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学生回答】

【过渡】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也是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就属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阅读】阅读课本第13页阅读材料“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归纳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实践活动】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竟答

根据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利用活动卡——因果关系卡片,反映这些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深入了解其规律,通过竟答活动,促进对环境和环境保护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活动方式:

(1)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将混合好的卡片均分给各组。

(2)各组阅读、讨论卡片内容,然后各持一卡准备应答。

(3)各组依次宣读本组“现象卡”。每宣读一张“现象卡”,其他各组成员(有时是本组成员)应立即找出相应“结果卡”、“原固卡”及“实例卡”并宣读。(注意,通常每一现象卡含有2-3张相同“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

(4)各组将“现象卡”宣读完毕后,若还有“实例卡”则继续按组依次宣读,使各组的“实例卡”与相应的“原因卡”吻合。

(5)待各组“现象卡”宣读完毕后,按照其每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重新分组,各组重新宣读该套“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讨论它们的因果关系和防治措施。

计分方法:

各组起始分100分,答对加加分,若不能正确地持相应“结果卡”、“厚因卡”及“实例卡”应答,则倒扣10分。抢答结束,统计各组的积分,对该班活动的优胜者给予奖励。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或自然因素

次生环境问题——资源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②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影响

③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 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 –选修6

1.2 环境问题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方法。

2.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现象、原因、结果的讨论,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使学生掌握对地理现象的调查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环境的变化。

2.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3.通过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环境问题的调查,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协调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

[教学难点] 根据所得到的环境问题信息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文字、图片、影像等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环境问题是学生平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遇到的问题。请你说说,你生活的环境中存在有哪些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

【板书】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说明自己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

【教师总结】凡是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都称为环境问题。

【启发提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由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

【思考活动】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

(3)地震破坏引的水体污染„„„„„„„„„( )

(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

(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 „„„„„„„( )

【学生回答】(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原生环境问题)

(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次生环境问题)

(3)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原生环境问题)

(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次生环境问题) (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 )

(5)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次生环境问题)

【承转】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

【教师讲述】不是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讨论】哪些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哪些属于生态破坏?

【学生回答】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枵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环境问题。如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过渡提问】当今社会中,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呢?

【板书】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学生回答】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不协调而引起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 5~7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②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影响;③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是: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阅读课本第5页的阅读材料,说明工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工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增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

不利影响: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产生的“三废”污染了环境。

【读图思考】读图1-2,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

(1)“图l—2世界人口l804—1999年增长示意”说明了什么问题?

(2)它将产生哪些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后果?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世界人口呈高速增长趋势,每增加l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迅速减少。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二是环境污染加剧。

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对工农业生产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对土地的占用、对其他各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和消费中排放的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多。因此,随着人口增加,资源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渐加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任务也更艰巨。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并且后者更重要。

【承转提问】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产生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科学技术进步不但为人类带来文明,也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如随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废旧物资的增加等等,对环境的破坏力都随之增强。如:猎捕工具的改进,导致大量动物资源濒临灭绝;淘汰的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承转】阅读课本第6页阅读材料“电子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

【讨论】回想自己身边所遇到的环境问题,请你说说还有哪些因素也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有哪些危害表现?

【实践活动】调查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都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也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板书】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师讲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污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1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 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世界有哪三大酸雨危害区?

3. 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世界上有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引申思考】①全球气候变暖,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外,还可能产生哪些危害?

②为什么欧洲、北美洲和我国的南方成为世界上三大酸雨区?

【点拨】第①题全球变暖的危害可启发学生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变化,气候要素变化等方面考虑;

第②题可提示学生从酸性气体的排放、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考虑

【板书】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教师讲述】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讨论】讨论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学生回答】

【过渡】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也是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就属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板书】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阅读】阅读课本第13页阅读材料“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归纳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实践活动】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竟答

根据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利用活动卡——因果关系卡片,反映这些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深入了解其规律,通过竟答活动,促进对环境和环境保护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活动方式:

(1)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将混合好的卡片均分给各组。

(2)各组阅读、讨论卡片内容,然后各持一卡准备应答。

(3)各组依次宣读本组“现象卡”。每宣读一张“现象卡”,其他各组成员(有时是本组成员)应立即找出相应“结果卡”、“原固卡”及“实例卡”并宣读。(注意,通常每一现象卡含有2-3张相同“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

(4)各组将“现象卡”宣读完毕后,若还有“实例卡”则继续按组依次宣读,使各组的“实例卡”与相应的“原因卡”吻合。

(5)待各组“现象卡”宣读完毕后,按照其每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重新分组,各组重新宣读该套“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讨论它们的因果关系和防治措施。

计分方法:

各组起始分100分,答对加加分,若不能正确地持相应“结果卡”、“厚因卡”及“实例卡”应答,则倒扣10分。抢答结束,统计各组的积分,对该班活动的优胜者给予奖励。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或自然因素

次生环境问题——资源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②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影响

③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的主要表现 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相关内容

  • 沪教版五年级下自然教案
  • 自然学科教案 执教老师: 五年级 班 - 1 - - 2 - 自然学科教案 执教老师: 五 年级 班 - 3 - - 4 - 自然学科教案 执教老师: 五年级 班 - 5 - - 6 - 自然学科教案 执教老师: 五年级 班 - 7 - - 8 - 自然学科教案 执教老师: 五年级 班 - 9 - ...

  • 教案教案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1. 学习 ...

  •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传承精神走进兵团先进人物走进石河子时代先锋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兵团精神石河子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自然地理历史概况著名人物红色旅游石河子历史今日石城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绿色环保卫生教育交通安全应急处理防空 ...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教案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 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城市垃... 点击:811 查阅全文... 高中地理<当代环 ...

  • 幼儿园教案大全(活动课教案)
  • 20 --20 年度 学期 幼儿园教案大全 教 师: 科 目: 学 校: 目 录 1.节约粮食 2.我不是故意的(习惯养成教案) 3.快乐不倒翁 4.小水滴旅行记(科学) 5.树木过冬(社会实践学习活动) 6.独自睡觉好 7.小青蛙跳荷叶 8.小熊砍树 9.地球妈妈的"渴"望 1 ...

  • 如何编写教案
  • 如何编写教案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制定的施教方案,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有序的组合,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蓝图,是教师备课的综合记录,也是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章法. 一 编写教 ...

  • 三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封面+计划+教案000
  • 益民中心学校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组教材紧扣 "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 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 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 单元内容 现 ...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 ...

  • 1.2015下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ok
  • 博才金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 ...

  •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韵云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