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是不可模仿的 (2011-11-05 14:44:08)
转载
标签:
杂谈
有种说法:二十不狂是庸人,三十犹狂是妄人。这句话颇有深意,少时若被规则拘束,就会思想拘泥、格局打不开。等年岁渐长较多接触社会后,就该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如果还一味膨胀,说明你没有学习和适应能力,便是妄谬了。言辞之下,说明了个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磨合、互补关系。这样的冲突,世代难了,狂,就成为永恒的话题。有关“狂”的历史记述,有种种可爱、可笑、可敬、可悲、可叹的复杂情感与世道人心在里面。
蒲松龄应该是把狂理解到极致的第一人。他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个秀才,家徒四壁,但以狂著称,且饮酒功夫一流。县令闻之,用其所长,找来专门陪酒。一次席间有言语唐突,县令怒,威胁道:“你不知道有灭门县令之说吗?”秀才从容答:“生员无门可灭。”真真无产阶级,无所畏惧!
“关上城门,只此一个”,徐渭徐文长是史上最有资格狂的第一人,只是这狂来得太苦难,非一般人玩得起。徐渭在胡府做幕客时,深受器重,胡宗宪位高权重,为人严厉,人在其前战战兢兢,不敢仰视,只有徐渭,头戴破巾,身穿破衣,昂首阔步,自来自去。据说,一次幕府深夜有要事相商,急等徐渭,他却早醉倒在外面,胡宗宪不但不怪,还赞赏一句“名士当如斯”一笑了之。后胡宗宪萧山大捷,下令取倭寇心下酒,又对着20多颗匪首头颅狂饮,左右皆失色,只有徐渭谈笑自若,把酒助兴。你看徐渭的画与书法,笔笔如操刀,却又凛冽酣畅,把禅的心性狂次与人生审美融二为一,达到化境,将中国的文人画推向了顶峰。
徐渭的苦,也是天下第一,徐为人敏感猜疑,加上早年家庭变故,才高困顿,后来又受胡宗宪案牵连下大狱,精神上的痛愈演愈烈,竟使他在狱中发狂自杀。徐渭的自杀极其惨烈,据其事后叙述,当时似有鬼神附体,他将钉子塞入左耳,然后用头撞地,把铁钉撞入耳内,丝毫不觉痛。还用斧子砍头,把头骨都砍裂了;用利锥把肾囊刺碎。这些残酷极端的自杀方式,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章太炎应该是为狂编出一套“学说”的第一人。章太炎出狱后远走日本,东京留学生开会欢迎他。章在欢迎会上说:“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
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章疯子”由此有据。
民国时期,是文化狂人尽出的时代,这便给民国动荡的画轴上平添了一抹血性。北伐胜利时,傅斯年等在蔡元培家吃饭,酒醉,傅斯年口出狂言: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统统要“郡县之”。蔡元培幽了他一默:“这除非你作大将。”郭沫若和郁达夫编辑《创造》季刊时,销路不好,书店老板待之冷淡,两人很伤感,就跑到街上喝酒,连饮三家酒馆,都没能大醉。郁达夫突然冲向街中间,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作射击状,大呼:“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民国时期的文人,没有最狂只有更狂。曾做过孙中山秘书、且被蒋介石捧为国宝的刘文典更是狂得生猛。刘任安徽大学校长时,因为学运之事,当面骂蒋是新军阀,盛怒的蒋扇了刘一耳光,而刘文典更不示弱,马上回敬蒋一个飞脚,踢中蒋的蛋蛋,疼的蒋介石差点没趴下,但刘文典只被拘了七天。从这点看蒋对文人还是十分客气的。
刘文典自称是庄子的知音,认为这世上只有两个半人真正懂庄子,一个是庄子本人,另一个就是他自己,剩下半个是谁他没说。如此狂傲的刘文典,对陈寅恪却敬重有加,曾对人说他对陈寅恪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而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刘看不起搞文学的,认为文学不算学问。在重庆跑空袭时,有一次刘文典看见沈从文从身边跑过,顿时火起,冲着沈从文大喊:“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在沈从文评教授声称:“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他四毛钱。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呵呵。
就是这个猖介的刘文典,却在建国50年代的大批判中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自毁声誉,诋毁自己。不仅向旧识、学生、同仁低头,而且向政府低头,并承认“与女艺人周旋”及“一肚子黄色东西”等莫须有罪状。即便这样,仍没有得到社会和热血青年们的宽大,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一批再批,最终因患肺癌而突发脑溢血死亡。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民国狂人,终究没有扛过毛燃起的时代烈火。不知他在弥留之际是否意识到,当年正是蒋介石的宽容,才成就了他的恃才傲物。而他所选择的新社会,给予他的只有毁灭。
这些人往往被称为“狂士”“狂生”之类。“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亚文化,一种官场文化外的精神逃逸所。士即知识分子,有知识就可以狂一点。但在社会的底层阶层中,狂基本是个贬义词。如果有人个性张扬,快意恩仇,事做得漂亮,不叫狂,冠之以“侠”。
即使思想有点保守主义色彩的孔老夫子,对狂也有相当的理解和宽容。《论语》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所谓狂,指一种狂傲张扬的人生态度,一种入世的态度;所谓狷,指一种耿介不合群的人生态度,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态度。狂、狷之间有共性,都是取个性第一的立场。但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前者采取了张扬之态,后者采取了自守之势。
孔子生于乱世,对礼崩乐坏很是痛苦。因此他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有规矩点,能有人出来为世立则,协调万事万物。他的最高人格理想是中庸,即一种具有协调的品格和能力。孔子最不喜欢的品格是乡愿,一种趋炎附势与媚俗的品格,称之为德之贼。在无法做到中庸时,孔子宁肯选择狂狷,甚至视之为第二人格: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至于说到学禅人的狂,“狂者胸次,赤手搏龙蛇”,则是游戏三昧,自有一种人生审美底色在其中,正所谓“禅师的脾气大,法师的架子大”,却是俗世的眼光不能看穿的了。
当今中国也是狂人辈出,但对当代的狂与狂人,我有几点告诫:“狂”是不可模仿的。狂,只有作为原生态才可能有价值,模仿者一般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社会对“狂”要有较大的宽容度,因为这可能是社会突破既有格局的生机所在。其次,“狂”最好是少数人的专利,不要出现举世若狂的局面。因为,举世若狂的危险性和灾难性太大,如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举世若狂之时,对常规的坚守,就成为拯救内心的稀有品格了
狂”是不可模仿的 (2011-11-05 14:44:08)
转载
标签:
杂谈
有种说法:二十不狂是庸人,三十犹狂是妄人。这句话颇有深意,少时若被规则拘束,就会思想拘泥、格局打不开。等年岁渐长较多接触社会后,就该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如果还一味膨胀,说明你没有学习和适应能力,便是妄谬了。言辞之下,说明了个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磨合、互补关系。这样的冲突,世代难了,狂,就成为永恒的话题。有关“狂”的历史记述,有种种可爱、可笑、可敬、可悲、可叹的复杂情感与世道人心在里面。
蒲松龄应该是把狂理解到极致的第一人。他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个秀才,家徒四壁,但以狂著称,且饮酒功夫一流。县令闻之,用其所长,找来专门陪酒。一次席间有言语唐突,县令怒,威胁道:“你不知道有灭门县令之说吗?”秀才从容答:“生员无门可灭。”真真无产阶级,无所畏惧!
“关上城门,只此一个”,徐渭徐文长是史上最有资格狂的第一人,只是这狂来得太苦难,非一般人玩得起。徐渭在胡府做幕客时,深受器重,胡宗宪位高权重,为人严厉,人在其前战战兢兢,不敢仰视,只有徐渭,头戴破巾,身穿破衣,昂首阔步,自来自去。据说,一次幕府深夜有要事相商,急等徐渭,他却早醉倒在外面,胡宗宪不但不怪,还赞赏一句“名士当如斯”一笑了之。后胡宗宪萧山大捷,下令取倭寇心下酒,又对着20多颗匪首头颅狂饮,左右皆失色,只有徐渭谈笑自若,把酒助兴。你看徐渭的画与书法,笔笔如操刀,却又凛冽酣畅,把禅的心性狂次与人生审美融二为一,达到化境,将中国的文人画推向了顶峰。
徐渭的苦,也是天下第一,徐为人敏感猜疑,加上早年家庭变故,才高困顿,后来又受胡宗宪案牵连下大狱,精神上的痛愈演愈烈,竟使他在狱中发狂自杀。徐渭的自杀极其惨烈,据其事后叙述,当时似有鬼神附体,他将钉子塞入左耳,然后用头撞地,把铁钉撞入耳内,丝毫不觉痛。还用斧子砍头,把头骨都砍裂了;用利锥把肾囊刺碎。这些残酷极端的自杀方式,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章太炎应该是为狂编出一套“学说”的第一人。章太炎出狱后远走日本,东京留学生开会欢迎他。章在欢迎会上说:“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
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章疯子”由此有据。
民国时期,是文化狂人尽出的时代,这便给民国动荡的画轴上平添了一抹血性。北伐胜利时,傅斯年等在蔡元培家吃饭,酒醉,傅斯年口出狂言: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统统要“郡县之”。蔡元培幽了他一默:“这除非你作大将。”郭沫若和郁达夫编辑《创造》季刊时,销路不好,书店老板待之冷淡,两人很伤感,就跑到街上喝酒,连饮三家酒馆,都没能大醉。郁达夫突然冲向街中间,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作射击状,大呼:“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民国时期的文人,没有最狂只有更狂。曾做过孙中山秘书、且被蒋介石捧为国宝的刘文典更是狂得生猛。刘任安徽大学校长时,因为学运之事,当面骂蒋是新军阀,盛怒的蒋扇了刘一耳光,而刘文典更不示弱,马上回敬蒋一个飞脚,踢中蒋的蛋蛋,疼的蒋介石差点没趴下,但刘文典只被拘了七天。从这点看蒋对文人还是十分客气的。
刘文典自称是庄子的知音,认为这世上只有两个半人真正懂庄子,一个是庄子本人,另一个就是他自己,剩下半个是谁他没说。如此狂傲的刘文典,对陈寅恪却敬重有加,曾对人说他对陈寅恪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而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刘看不起搞文学的,认为文学不算学问。在重庆跑空袭时,有一次刘文典看见沈从文从身边跑过,顿时火起,冲着沈从文大喊:“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在沈从文评教授声称:“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他四毛钱。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呵呵。
就是这个猖介的刘文典,却在建国50年代的大批判中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自毁声誉,诋毁自己。不仅向旧识、学生、同仁低头,而且向政府低头,并承认“与女艺人周旋”及“一肚子黄色东西”等莫须有罪状。即便这样,仍没有得到社会和热血青年们的宽大,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一批再批,最终因患肺癌而突发脑溢血死亡。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民国狂人,终究没有扛过毛燃起的时代烈火。不知他在弥留之际是否意识到,当年正是蒋介石的宽容,才成就了他的恃才傲物。而他所选择的新社会,给予他的只有毁灭。
这些人往往被称为“狂士”“狂生”之类。“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亚文化,一种官场文化外的精神逃逸所。士即知识分子,有知识就可以狂一点。但在社会的底层阶层中,狂基本是个贬义词。如果有人个性张扬,快意恩仇,事做得漂亮,不叫狂,冠之以“侠”。
即使思想有点保守主义色彩的孔老夫子,对狂也有相当的理解和宽容。《论语》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所谓狂,指一种狂傲张扬的人生态度,一种入世的态度;所谓狷,指一种耿介不合群的人生态度,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态度。狂、狷之间有共性,都是取个性第一的立场。但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前者采取了张扬之态,后者采取了自守之势。
孔子生于乱世,对礼崩乐坏很是痛苦。因此他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有规矩点,能有人出来为世立则,协调万事万物。他的最高人格理想是中庸,即一种具有协调的品格和能力。孔子最不喜欢的品格是乡愿,一种趋炎附势与媚俗的品格,称之为德之贼。在无法做到中庸时,孔子宁肯选择狂狷,甚至视之为第二人格: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至于说到学禅人的狂,“狂者胸次,赤手搏龙蛇”,则是游戏三昧,自有一种人生审美底色在其中,正所谓“禅师的脾气大,法师的架子大”,却是俗世的眼光不能看穿的了。
当今中国也是狂人辈出,但对当代的狂与狂人,我有几点告诫:“狂”是不可模仿的。狂,只有作为原生态才可能有价值,模仿者一般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社会对“狂”要有较大的宽容度,因为这可能是社会突破既有格局的生机所在。其次,“狂”最好是少数人的专利,不要出现举世若狂的局面。因为,举世若狂的危险性和灾难性太大,如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举世若狂之时,对常规的坚守,就成为拯救内心的稀有品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