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教案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2、熟悉推拿手法学在推拿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掌握推拿手法学与推拿练功学、推拿治疗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2、推拿手法学在推拿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推拿手法学与推拿练功学、推拿治疗学的关系。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学在推拿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2、难点:推拿手法学与推拿练功学、推拿治疗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1、简要回顾推拿手法与推拿练功的关系。
2、以中医的方药为例,导入推拿手法学的概念及在推拿学中的作用。
3、讲解推拿手法学所承担的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4、最后,详细阐述推拿手法学与推拿治疗学的关系,以明确学习推拿手法学的目的。
6、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学的发展简史的主要内容。
2、熟悉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3、掌握历代有关手法学的著作。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的主要内容。
2、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3、历代有关手法学的著作。
教学要点:
1、重点:历代有关手法学的著作。
2、难点: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并提问推拿手法学的概念及任务。
2、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解推拿手法的历代沿革。
3、从横向的角度,讲解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4、最后,强调与推拿手法有关的几部重要推拿著作。
6、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2、熟悉推拿手法学的概念。
3、掌握推拿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2、推拿手法学的概念。
3、推拿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2、难点: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推拿手法学的发展有影响的几部重要著作进行提问。
2、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推拿手法的概念进行讲解。
3、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手法的动作结构及其特点进行阐释。
4、对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从临床应用角度进行阐释。
6、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的命名、分类。
2、熟悉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3、掌握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的命名、分类。
2、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3、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应用。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2、难点: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进行提问。
2、从手法的命名分类的意义,导入手法的命名原则、手法的分类。
3、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推拿手法的治疗机理。导入手法的作用原理。
4、通过导入一案例,启发学生对手法刺激量的思考;然后,讲解推拿手法的补泻及临床刺激量的辩证应用。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主要流派。
2、熟悉推拿手法的施术原则。
3、掌握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体位姿势、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推拿医师的自护。
教学内容:
1、推拿主要流派。
2、推拿手法的施术原则。
3、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体位姿势、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推拿医师的自护。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的施术原则。。
2、难点: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手法的施术原则进行提问。
2、从手法产生的原因,讲解推拿的主要流派。
3、通过导入案例,讲解手法的施术原则、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体位姿势。
4、通过导入一案例,阐述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
5、最后,从手法的力学特点,讲解推拿医师的自护。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软组织类手法的含义。
2、熟悉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3、掌握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软组织类手法的含义。
2、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3、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要点:
1、重点: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难点: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手法的施术原则进行提问。
2、从手法的命名分类,导入软组织类手法的概念。
3、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4、讲解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滚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熟练掌握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教学要点:
1、重点: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难点: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学员正坐,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纵轴线与自身的额状面相垂直。
1.先在米袋上做双手同步定点练习。
2.再做双手前后交叉定点练习。
通过此二步练习主要培养学员定点操作即在治疗穴点上吸定的能力。
3.定点操作基本稳定——即操作时拇指着力点在治疗面上基本吸定后,再做双手同步走线练习,与前后交叉走线练习,双手从米袋的一端慢慢推向另一端,边推边走,紧推慢移,以培养学员沿线操作的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单穴、单手定点练习:可选推百会、推肩井、推心俞、推肾俞、推承山、推足三里等,做单手定点练习。
2.沿人体经络外行线,做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上做单手走线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风府至大椎一线做走线练习。
(2)体位同上,术者用右手沿大杼到膈俞一线做单手走线练习。
(3)受术者俯卧位,术者取坐位,用右手沿肝俞到肾俞一线做走线练习。
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中轴线与桌边相垂直,学员站位取丁字步,右手操作时,右脚在前;左手操作时,左脚在前。上身略向前倾,并稍侧身,自身的额状面与米袋中轴线约呈45°。
1.定点操作练习:先将一手小鱼际肌肌腹的中点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中段的下端,此时,术手第五掌骨尺侧的长轴与米袋中轴线的相交角在35-45°之间,然后,按照本法动作结构与操作要领的要求反
复练习,直至熟练为止。
手法在初练时,一手持续3分钟,双手反复交替练习,以后可逐渐加大训练量,最后可达到每手持续操作15分钟。
2.走线操作练习:在定点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本阶段的练习,术者一手按上法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下端,然后沿此线一边滚一边慢慢地向下方移动,返回到米袋的下端,如此,在米袋的两端反复往返滚走练习,双手交替。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定点、单手练习:可选择肩井、脾胃俞、肾俞、大肠俞、环中、殷门、承山、伏兔、足三里等穴点作单手定点练习。
2.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或相关经穴的联线上做本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其左侧巨骨、肩井、曲垣、大杼、风门直至膈俞一线,作单手单向滚法练习,左手联系市,应在其右侧的上述路线上进行。
(2)受术者俯卧,术者位于其左侧,用右手沿其左侧肝俞至大肠俞一线,由上向下边滚边走。然后,再由下而上从大肠俞边滚边走,回到肝俞,如此反复往返练习。
在此路线上,也可自上向下时,用右手操作,返回时换用左手,做左右手交替走线练习。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熟悉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了解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要点:
1、重点:摩法、擦法、平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难点:、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滚法的操作要领进行提问。
2、从运动学特征,讲解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讲解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4、简要介绍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熟悉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了解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3、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要点:
1、重点:摩法、擦法、平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难点:、扫散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⑴指摩法定位练习:先以单手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再以双手同步作定位指摩法练习。
⑵掌摩法定位练习:以单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双手交替练习。
⑶摩法移动练习:以上定位练习基本熟练后,以指摩法或掌摩法,由米袋的一端向另一端,作缓慢环形抚摩移动,使运动线路呈螺旋形。先作单手移动练习,再作双手交替或同步移动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是据人体的各部位形态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面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单手或双手作指摩法(也可用中、无名指指面着力),摩额部(印堂、阳白、太阳等)、面颊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
⑵胸胁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指摩法,摩中府、膻中、期门、大包等;术者用掌摩法,摩胸、胁肋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该部位也可配合一指禅推法,作推摩法练习。
⑶腹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
①摩腹:术者用掌摩法,以脐为中心,沿结肠的体表投影,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 ②摩中脘: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摩中脘及其周围。
③摩神阙、气海、关元:术者以指摩或掌摩法,摩神阙、气海、关元及其周围。
④腰骶部练习: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摩法,摩腰骶部,着力稍重。
⑸膏摩法练习:受术者取相应体位和部位。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配合使用推拿介质操作。
【技能训练】
本法也分为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取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上。
⑴指擦法练习:术者以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先以单手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指擦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屈伸,往返距离宜短。双手交替练习。
⑵大鱼际擦法练习:先将米袋挤折成圆弧面形状,术者掌指关节微屈,大小鱼际自然内收成虚掌,以大鱼际和掌根部位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练习。
⑶小鱼际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腕部挺直,立掌,以掌部尺侧小鱼际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⑷掌根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以全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根据部位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擦鼻、耳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双手中指指面,分别放于鼻部两侧,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鼻部发红、发热为度;术者以双手示、中指指面分别置于耳前,双手无名指于耳后,在耳前、后,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耳部透热为度。
⑵擦上肢: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擦手掌、腕部、前臂、上臂和肩部,以透热为度。 ⑶擦肩背、腰骶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背部、背腰部、腰骶部;术者以小鱼际擦法或掌擦法,在背部督脉和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作上下方向的擦法,着重在肩背(大椎、至阳、风门、肺俞、心俞等)、背腰部(脊中、命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志室等);术者以小鱼际擦法,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擦腰骶部(腰阳关、大肠俞、膀胱俞、秩边、八髎 等)。均以热感深透为度。
⑷擦下肢:受术者仰卧或俯卧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或掌擦法,擦下肢的前面(髀关、伏兔、足三里等)、外侧(风市、膝阳关等)、后面(殷门、委中、承山等)、足部(涌泉),以透热为度。 ⑸擦胸部、腹部: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胸部,由锁骨下缘移至季肋处,女性仅作由天突至膻中的指擦法;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腹部。均以透热为度。
⑹擦胁肋:受术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分别在两侧胁肋处,作与肋间隙方向相同的斜向掌擦法,以透热为度。
【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面上。
《推拿手法学》教案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2、熟悉推拿手法学在推拿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掌握推拿手法学与推拿练功学、推拿治疗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2、推拿手法学在推拿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推拿手法学与推拿练功学、推拿治疗学的关系。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学在推拿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2、难点:推拿手法学与推拿练功学、推拿治疗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1、简要回顾推拿手法与推拿练功的关系。
2、以中医的方药为例,导入推拿手法学的概念及在推拿学中的作用。
3、讲解推拿手法学所承担的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4、最后,详细阐述推拿手法学与推拿治疗学的关系,以明确学习推拿手法学的目的。
6、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学的发展简史的主要内容。
2、熟悉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3、掌握历代有关手法学的著作。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的主要内容。
2、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3、历代有关手法学的著作。
教学要点:
1、重点:历代有关手法学的著作。
2、难点: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并提问推拿手法学的概念及任务。
2、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解推拿手法的历代沿革。
3、从横向的角度,讲解历代对推拿手法学的贡献。
4、最后,强调与推拿手法有关的几部重要推拿著作。
6、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2、熟悉推拿手法学的概念。
3、掌握推拿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2、推拿手法学的概念。
3、推拿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
2、难点: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推拿手法学的发展有影响的几部重要著作进行提问。
2、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推拿手法的概念进行讲解。
3、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手法的动作结构及其特点进行阐释。
4、对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从临床应用角度进行阐释。
6、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手法的命名、分类。
2、熟悉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3、掌握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推拿手法的命名、分类。
2、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3、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应用。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2、难点: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手法技能的基本要求进行提问。
2、从手法的命名分类的意义,导入手法的命名原则、手法的分类。
3、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推拿手法的治疗机理。导入手法的作用原理。
4、通过导入一案例,启发学生对手法刺激量的思考;然后,讲解推拿手法的补泻及临床刺激量的辩证应用。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推拿主要流派。
2、熟悉推拿手法的施术原则。
3、掌握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体位姿势、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推拿医师的自护。
教学内容:
1、推拿主要流派。
2、推拿手法的施术原则。
3、推拿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体位姿势、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推拿医师的自护。 教学要点:
1、重点:推拿手法的施术原则。。
2、难点: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手法的施术原则进行提问。
2、从手法产生的原因,讲解推拿的主要流派。
3、通过导入案例,讲解手法的施术原则、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体位姿势。
4、通过导入一案例,阐述手法反应与处理方法、推拿介质的应用
5、最后,从手法的力学特点,讲解推拿医师的自护。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了解软组织类手法的含义。
2、熟悉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3、掌握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软组织类手法的含义。
2、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3、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要点:
1、重点: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难点: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手法的施术原则进行提问。
2、从手法的命名分类,导入软组织类手法的概念。
3、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
4、讲解滚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滚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熟练掌握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教学要点:
1、重点: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难点: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滚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学员正坐,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纵轴线与自身的额状面相垂直。
1.先在米袋上做双手同步定点练习。
2.再做双手前后交叉定点练习。
通过此二步练习主要培养学员定点操作即在治疗穴点上吸定的能力。
3.定点操作基本稳定——即操作时拇指着力点在治疗面上基本吸定后,再做双手同步走线练习,与前后交叉走线练习,双手从米袋的一端慢慢推向另一端,边推边走,紧推慢移,以培养学员沿线操作的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单穴、单手定点练习:可选推百会、推肩井、推心俞、推肾俞、推承山、推足三里等,做单手定点练习。
2.沿人体经络外行线,做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上做单手走线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风府至大椎一线做走线练习。
(2)体位同上,术者用右手沿大杼到膈俞一线做单手走线练习。
(3)受术者俯卧位,术者取坐位,用右手沿肝俞到肾俞一线做走线练习。
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第一阶段——米袋练习
将米袋平放在桌上,使其中轴线与桌边相垂直,学员站位取丁字步,右手操作时,右脚在前;左手操作时,左脚在前。上身略向前倾,并稍侧身,自身的额状面与米袋中轴线约呈45°。
1.定点操作练习:先将一手小鱼际肌肌腹的中点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中段的下端,此时,术手第五掌骨尺侧的长轴与米袋中轴线的相交角在35-45°之间,然后,按照本法动作结构与操作要领的要求反
复练习,直至熟练为止。
手法在初练时,一手持续3分钟,双手反复交替练习,以后可逐渐加大训练量,最后可达到每手持续操作15分钟。
2.走线操作练习:在定点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本阶段的练习,术者一手按上法按放在米袋中轴线下端,然后沿此线一边滚一边慢慢地向下方移动,返回到米袋的下端,如此,在米袋的两端反复往返滚走练习,双手交替。
第二阶段——人体练习
1.人体定点、单手练习:可选择肩井、脾胃俞、肾俞、大肠俞、环中、殷门、承山、伏兔、足三里等穴点作单手定点练习。
2.单手走线练习:可选择在人体经络外行线的某段路线或相关经穴的联线上做本练习。如:
(1)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侧后方,取站位,用右手沿其左侧巨骨、肩井、曲垣、大杼、风门直至膈俞一线,作单手单向滚法练习,左手联系市,应在其右侧的上述路线上进行。
(2)受术者俯卧,术者位于其左侧,用右手沿其左侧肝俞至大肠俞一线,由上向下边滚边走。然后,再由下而上从大肠俞边滚边走,回到肝俞,如此反复往返练习。
在此路线上,也可自上向下时,用右手操作,返回时换用左手,做左右手交替走线练习。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熟悉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了解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要点:
1、重点:摩法、擦法、平推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难点:、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3学时
1、简要回顾上单元的内容;对软组织类手法的施术原则、滚法的操作要领进行提问。
2、从运动学特征,讲解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讲解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4、简要介绍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小结及思考题: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提出所要思考的问题。
体会:
教 案 内 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2、熟悉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3、了解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规范、要领、力学特点、适用部位、作用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1、摩法、擦法、平推法、扫散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搓法、摩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3、运法、指推法、钩法的操作常规练习。
教学要点:
1、重点:摩法、擦法、平推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2、难点:、扫散法的操作规范练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2学时
【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⑴指摩法定位练习:先以单手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再以双手同步作定位指摩法练习。
⑵掌摩法定位练习:以单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定位环形抚摩。双手交替练习。
⑶摩法移动练习:以上定位练习基本熟练后,以指摩法或掌摩法,由米袋的一端向另一端,作缓慢环形抚摩移动,使运动线路呈螺旋形。先作单手移动练习,再作双手交替或同步移动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是据人体的各部位形态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面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单手或双手作指摩法(也可用中、无名指指面着力),摩额部(印堂、阳白、太阳等)、面颊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
⑵胸胁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指摩法,摩中府、膻中、期门、大包等;术者用掌摩法,摩胸、胁肋部,作定位或移动练习。该部位也可配合一指禅推法,作推摩法练习。
⑶腹部练习:受术者仰卧位。
①摩腹:术者用掌摩法,以脐为中心,沿结肠的体表投影,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 ②摩中脘: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摩中脘及其周围。
③摩神阙、气海、关元:术者以指摩或掌摩法,摩神阙、气海、关元及其周围。
④腰骶部练习: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摩法,摩腰骶部,着力稍重。
⑸膏摩法练习:受术者取相应体位和部位。术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配合使用推拿介质操作。
【技能训练】
本法也分为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取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上。
⑴指擦法练习:术者以示、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先以单手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指擦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屈伸,往返距离宜短。双手交替练习。
⑵大鱼际擦法练习:先将米袋挤折成圆弧面形状,术者掌指关节微屈,大小鱼际自然内收成虚掌,以大鱼际和掌根部位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练习。
⑶小鱼际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腕部挺直,立掌,以掌部尺侧小鱼际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⑷掌根擦法练习:术者四指并拢,以全手掌面着力,在米袋上作直线往返擦法,双手交替或同步练习。
2.第二阶段
人体练习,根据部位特征和治疗作用,进行分部位练习。
⑴擦鼻、耳部:受术者仰卧位。术者以双手中指指面,分别放于鼻部两侧,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鼻部发红、发热为度;术者以双手示、中指指面分别置于耳前,双手无名指于耳后,在耳前、后,作上下方向指擦法,以耳部透热为度。
⑵擦上肢: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擦手掌、腕部、前臂、上臂和肩部,以透热为度。 ⑶擦肩背、腰骶部: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背部、背腰部、腰骶部;术者以小鱼际擦法或掌擦法,在背部督脉和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作上下方向的擦法,着重在肩背(大椎、至阳、风门、肺俞、心俞等)、背腰部(脊中、命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志室等);术者以小鱼际擦法,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擦腰骶部(腰阳关、大肠俞、膀胱俞、秩边、八髎 等)。均以热感深透为度。
⑷擦下肢:受术者仰卧或俯卧位。术者以大鱼际擦法或掌擦法,擦下肢的前面(髀关、伏兔、足三里等)、外侧(风市、膝阳关等)、后面(殷门、委中、承山等)、足部(涌泉),以透热为度。 ⑸擦胸部、腹部: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上胸部,由锁骨下缘移至季肋处,女性仅作由天突至膻中的指擦法;术者以掌擦法,向左右方向,横擦腹部。均以透热为度。
⑹擦胁肋:受术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分别在两侧胁肋处,作与肋间隙方向相同的斜向掌擦法,以透热为度。
【技能训练】
本法分米袋练习和人体练习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米袋练习,术者端坐或站立位,米袋置于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