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问题

  摘 要:北宋益州铁钱行用不便是纸币交子产生的直接原因。交子经过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由初期存单性质的凭据演变为市场流通手段,发行制度亦经过了由兑换券向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的变化。官交子产生后,行用范围不断扩大,弥补国家财用不足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终因发行过滥,导致贬值严重,商民嗟怨。   关键词:交子;发行制度;兑换券;信用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5-0059-04      宋朝货币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在金属货币之外产生了纸币。宋朝纸币的名称很多,初期称交子,后称钱引,再后来称关子、会子等。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仅在中国货币史上,而且在世界货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文献的简略,实物的遗缺,所以后人对北宋交子的认识,至今仍有不少疏漏,故有必要对宋朝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一番梳理。      一、交子产生的原因      关于交子的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交子起源于飞钱说。飞钱也称“便换”。《新唐书》卷54《食货志》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大约出现在唐德宗至宪宗年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业务。朱契认为:“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 [1] 。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又称飞子。其后持飞子者不复支钱,转相授受,乃渐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 [2] 256 。《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条有:“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二是交子起源于契券说。五代十国时期,“十国”所铸大多为铅钱、铁钱,属于地方性货币,通常只限于境内流通。史书载,湖南盛产铅铁,楚王马殷用军都判官高郁策,铸铅铁钱,在国内行用。彭信威认为: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王马殷时期(907-930年),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纸垛来交易,这已经具有纸币的性质。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还更厉害。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 [3] 。   三是交子起源于柜坊说。日本学者野开三郎认为,中唐以后,货币经济日益发达,经营货币保管业务的柜坊,渐为社会所需要。其经济信用逐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遂亦愈大。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 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而柜坊之性质,亦由财物保管者,进为票据发行者。柜坊初起于长安,后经五代及宋,渐次波及各地,而尤以益州为甚。此票据的流通及金融机关的发达,乃交子的前提。交子的发达即票据流通的延长,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2] 429 。   四是交子因民间钱少而产生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陈均在《九朝编年纲目备要》 卷7中也持此说, 即交子是因钱荒而产生的。日本学者加藤繁也认为,李顺作乱后,蜀罢铸钱,民间私造交子。   五是交子因钱重行用不便而产生说。北宋初年,益州行用铁钱,因为铁钱重价值小,购买力低下,不便使用,在此情况下出现了纸币交子。文莹在《湘山野录》上卷中最早提出了此说。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卷7《钱币》中说:“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挟持。”此外,脱脱的《宋史・食货志》、费著的《褚币谱》、曾巩的《隆平集》、章如愚的《山堂群书考索》等均持此说,可谓是主流说法 [2] 27。    在上述五种说法中,到底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呢?先来看纸币起源于飞钱说。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由异地汇兑业务而产生的汇票,是在甲地汇款,到乙地取款的信用凭证,它本质上是一种汇兑的工具,还不具备货币的职能。    再来看纸币起源于契券说。五代十国的楚国,因以贱金属铅铁铸钱,体大值小,只得堆成垛,大宗货物的交易换来的是成垛的铅钱或铁钱,为了避免搬运的麻烦,买方便用纸质的契券与卖方交易,契券在谁的手里,钱垛就属于谁。这种契券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但只在大宗贸易时使用,有信用工具的性质,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而纸币起源于柜坊说则较为牵强。唐朝的柜坊在办理钱币保管业务活动中,产生了一种信用工具――书帖,是存款人向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存款人有时自己不去柜坊取款,而是将所有权转让给他人,存款人就使用书帖通知柜坊将款项付给第三人。这种书帖类似于现在的支票,与货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书帖是由存款人开出的,而不是由柜坊开出的票据, 柜坊开出的存款收据并不在市场流通,日本学者野开三郎的说法是有误的。    民间钱少而产生纸币交子的说法也有问题。 按这种说法,太宗淳化四年至五年(993-994年),因为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益州铸钱活动停止,市场上缺少流通手段,有人便发行纸币交子,增加流通手段,以便利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交子一产生就是纯粹的信用货币。而事实上交子开始出现时并不是纯粹的信用货币,而是代用货币,是代替铁钱在市场上行用的纸币。    从交子产生的过程来看, 第五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纸币在四川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四川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发达,但市场上行用的却是体重值小的铁钱。商人为了携持方便,把铁钱存入成都的商户之处,由商户给存款人开出存款凭证,存款人可随时到商户处取出现钱,“交子”即为交券取钱之意。所以交子最初时只是一种存单,不是货币,更不是强制流通的纸币,并不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起媒介的作用。使交子发生质的变化的,是其由存单转化为铁钱的替代品在市场流通,行使货币职能。交子一旦介入了市场,替代铁钱行使了货币职能,其纸币轻便的优越性和铁钱沉重难用的弊端便更加显现出来,于是欲罢交子已经不再可能,当交子在发行和流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改造交子,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使之真正货币化。      二、私交子向官交子的演变过程      北宋交子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即民办阶段和官办阶段。在这两个大的阶段中,又可分成几个小的时期。   (一)民办阶段   1.自由发行时期。最初的交子是在宋咸平元年(998年)前后,在民间出现的,不过在当时还只是个别和较小范围内的现象。“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①这对商品流通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分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例如,四川铁钱中的小平钱并不比铜钱小,可是其购买力很低,一匹罗卖到2万钱②,有130斤重,商人出货之后携带铁钱实在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益州的商户开办了替行旅商人保管铁钱的业务,即行旅商人把铁钱交给商户暂存,商户给存款人开出收据,并承诺随时可以兑换现钱。开始,交子同普通存款收据无多大差别,由各个商户分散开出,应商民要求,交来多少现钱即开给多少数目的交子,证明存放钱币的数量,待要用钱的时候,便可凭交子到商户处兑现。当时票面金额临时填写,两面都有印记(发行人图章),有密码花押,样式也不统一。发行交子的商户备有铁钱做准备金,兑现时每贯收手续费30文,作为印刷费用的补偿。最初的交子是存单的性质,尚未货币化。但接下来就是“私以交子为市”,即人们自发地把手中的交子参与了市场流通,替代铁钱行使货币的职能。交子的这一属性,最初是民间自发赋予的,它经历了由偶然替代铁钱行用到人们普遍使用交子交易,并视交子为铁钱的过程。

  2.联合发行时期。联合发行时期始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真宗景德初年,由川蜀地方官张咏主持,对前期分散发行、各自为政的混乱状况进行了整顿, 使成都府16家商户主持其事。这16家商户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16家商户以连保的方式发行交子。此时的交子已经有了统一的印制规格和发行制度,16家商户对政府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益州地方政府已经承认交子在益州具有区域性货币的职能。发行交子的商户还开展其他经营活动,如在收割季节,交子户利用发行交子贱价收购米麦,从中可获得很大利润。但是后来发行交子的商户把收进的现钱用来“广置邸店、屋宇、园田、宝货”,或做其他经营,由于经营不善,资财趋于衰落,而发行交子的商户其准备金(铁钱)又不备足。在现钱被挪用、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下,持有交子的人拿来兑现,有时就不能给付,从而发生争执乃至挤兑之事,交子户闭门不出,以至聚众争闹。后来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由于交子户不能给交子的持有者足额兑现,加之假交子也纷纷出笼,“兴行词讼不少”③。发行交子本意是方便贸易流通,可到后来却“奸弊百出,讼狱滋多”④,其存废产生很大的争论。面对交子户与交子持有者的紧张状态,真宗大中祥符末年(1016年),知成都府事寇�到任之后,即诱劝交子户王昌懿等“令收闭交子铺,封印桌,更不出放……其余外县有交子户并皆诉纳,将印单毁弃论”。⑤同时规定成都府今后不再置交子铺。交子的民办阶段宣告结束。   (二)官办阶段    第二阶段是官交子时期。交子最终收归官办,由地方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交子务来印制、发行和管理,最终实现货币化。   1.官办交子建议的提出。私交子停发后,市面上不见了纸币。北宋大中祥符末年(1016年)朝廷把薛田从河东(今山西)派往四川益州担任管理财政的转运使。薛田上任后,了解到前期民间因铁钱笨重而用交子流通交易的情况,于是他将流通领域的情况上奏朝廷, 建议国家设立纸币专门管理机构,变交子发行由私营为官办, 由政府发行交子。《宋朝事实》记录下了他奏请的理由:“川界用铁钱,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一斤,街市买卖至二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自来交子之法,久为民便。今街市并无交子行用。若是交子之法,归于官中,臣等相度欲于益州就系官廨宇,保差京朝官另置一务”。《山西通志・薛田传》 也有记述:“民间以铁钱重,私为券以便交易,谓之交。富家专其事,数至争讼。薛田请置交子务,以权出入。蜀人便之”。身为转运使的薛田力主设置交子务发行交子,方便商民交易流通。可当时益州的知成都府事谏议大夫寇�却奏请废除交子不用。薛田、寇�两位官员意见相驳的奏折上报朝廷后,真宗赵恒的态度是将此事搁置,没有结果。这之后,寇�因故去职离蜀,薛田接任。薛田再次提出自己的纸币发行观点。同时,他和转运使张若谷联名上奏寇�在任期间废除私交子所带来的市场交易不便的各种弊病,再次提出官办交子的主张。    2.官办交子的正式实施。薛、张的联名奏书上报之后,由于寇�已调离益州,官办交子已无反对意见,加之皇帝也由真宗赵恒变为仁宗赵祯。仁宗初理朝政,思想激进、开明。薛、张的“置务行钞”主张很快在天圣元年(1023年)变为现实。这年十一月有诏批准了薛、张的奏请,成立了益州交子务,主持发行纸币的工作,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起,开始进入官办交子阶段。 官交子的宽窄大小及其图案和私交子差别并不大,不同的是官交子上盖有益州交子务铜印,并加盖益州观察使印记。票面金额还是临时填写,不过有一定的等级,起初自1贯到10贯;宝元二年(1039年)改为10贯和5贯,并规定发行额中八成是10贯,二成是5贯。官交子分界发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以二年为一界而换之”。第一次官交子发行额为1 256 340缗,备本钱(铁钱)36万缗,以备兑换,准备金占发行额的28%强,是以铁钱为准备金的兑换券。      三、交子发行制度的演变      北宋交子按其信用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可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纸币,即兑换券;另一种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不能兑换的纸币。在私交子阶段,发行者为交子户,交子户收进现钱,开出交子,为“纳钱请交”,持有交子者可随时到交子户处将交子换成现钱,因此私交子是可兑换纸币。官办初期交子的发行仍然如此,即“纳钱请交”和见交付钱。但交子由官办之后,交子被政府用于解决财政困难成为可能,一旦交子的发行由“纳钱请交”变为财政发行,政府就可以不设准备金,交子也就由可兑换纸币变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交子从可兑换纸币向不可兑换纸币的变化始自仁宗庆历年间。史载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七年(1047年),因西夏侵扰,西北边防吃紧,前后两次有60万贯交子借支给秦州(支付给入中粮草的商人)。 皇�三年三司使田况曾论及此事:“自天圣元年薛田擘画兴置益州交子至今, 累有臣僚讲求利害,乞行废罢,然以行用既久,卒难改更,兼自秦州两次借却交子六十万贯,并无见钱桩管,只是虚行刷印,发行秦州入中粮草,今来散在民间,转用艰阻,已是坏却元法,为弊至深,转运司虽收积余钱拨还,更五七年未得了当,却勒第十三界书造交子兑换行用,凭虚无信,一至于此。”文彦博也曾奏论:“今因秦州入中粮草,两次支却六十万贯交子,元未有封桩见钱准备向去给还客人,深虑将来一二年间界份欲满,客人将交子赴官,却无钱给还,有误请领,便却坏交子之法,公私受弊,深为不便。”从田况和文彦博的议论中可知,秦州从益州两次借支交子,是“坏却元法”之始,即政府把交子变为财政发行,却没有设置兑付的准备金。而在此之前,交子是严格执行“纳钱请交”制度的。   庆历时交子已有财政发行,但数量并不大,两次财政发行额只有六十万贯。仁宗皇�三年(1051年),又有过从益州借支交子给秦州的情况,数量也有限。交子改以财政发行为主是在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史料记载,当时因西北用兵,政府便把四川交子向西北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在河东设潞州交子务;熙宁四年(1071年)交子行于陕西。史料多有熙宁时期财政发行交子的记载,如熙宁四年正月“赐提举成都府路常平司交子钱二十万缗为青苗本钱”。 同年二月“赐交子十万缗为梓州路常平籴本”。《宋史》食货下三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在交子二十三界未满期间,二十四界已大量发行,支出的渠道并非民间请交而出,而是政府用交子作为财政支出。就是说,熙宁五年,交子增加了一界,而这界交子是因为政府财政支出而发行的。   交子成为不兑换纸币后,如果发行量过大,必然会出现贬值现象。熙宁年间,已有交子贬值的记载,“见今实值,第二十七界交子卖九百六十,茶场司指挥作一贯文支用”。“第二十六界交子卖九百四十,茶场司指挥作九百六十文用。”元�三年苏辙说:“旧日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近岁止卖九百以上”,“蜀中旧使交子,唯茶山交易最为浩繁,今官自卖茶,交子因此价贱。”交子的贬值说明在发行制度上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会用现钱去换取已经贬值的交子,即流通中的交子不是人们“纳钱请交”而出的,而是由财政支出渠道发行的。交子成为不兑换纸币,发行者就不必设置准备金。而政府根据财政需要任意发行纸币,其币值必然难以稳定。史料记载:“绍圣以后,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又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就是说,在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9年)及其以后,交子的财政发行原因不仅是向西部借支,支援战事,而且还有成都财政困难时,用增发交子来弥补。到宋徽宗时(1101-1125年),“自用兵取湟、廓、西宁,籍其法以助边费,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及更界年,新交子一当旧者四。”交子发行和收兑制度的变化,说明它已由可兑换纸币变成了由国家强制流通的纸币,交子的信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子是兑换券时,其信用保证是发行者的准备金;交子成为国家强制流通的不兑换纸币时,其信用基础是国家承认其偿付的合法地位,主要表现在国家在征收税赋时对交子的承认和接受。

  从相关史料不难看出,自北宋熙宁以后,交子不仅发行量巨增,而且完全不设准备金,演变为国家信用支持的纸币。有的教科书和文章把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在杭州设行在会子务,赐左藏钱十万缗为本说成是发行会子的准备金,实为误解。实际上,这十万缗钱只是印造会子的经费,并非是为兑换会子而设立的准备金。南宋时期,包括会子在内的纸币信用实为国家提供。   可见,交子发行制度经过了几个阶段性的变化。第一阶段是“纳钱请交”,包括私交子时期(998-1016年)和官交子初期(1024-1043年)。第二阶段是既有“纳钱请交”,也有财政发行,时间是从庆历四年(1044年)秦州借支交子开始,到元�九年(1093年)。此阶段交子的财政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交子不能按其面额兑换为现钱,出现交子贬值现象。第三阶段是从绍圣元年(1094年)以后,交子基本上演变成了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不兑换纸币。       四、宋朝纸币行用范围的扩大和名称的变化       初时益州交子务发行的官交子,以楮纸印制,分界发行,分界发行的原因一是因为楮纸虽然较为耐用但仍不能长期行用,二是防止伪钞的出现。交子最初是以两年为一界,发行新交子的同时废止并回收旧交子,自熙宁五年(1072年)起,虽仍然是每两年发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限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为自一贯文至十贯文的固定面值。宝元二年(1039年)定为五贯和十贯,熙宁元年(1068年)改为一贯和五百文。官交子发行后,由于准备金充足,发行额又加以控制,所以信誉很好,不仅给商民带来诸多便利,朝廷也获得了发行收入。朝廷看到交子的良好发展前景,于是给予大力支持,到北宋中后期,交子推行的范围逐步扩大。   上已述及,因西夏侵扰,西北边防吃紧,仁宗庆历年间开始有交子借支给秦州, 交子第一次越出了益州地域范围。皇�、熙宁年间因西北用兵,又把益州交子向西北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在河东设潞州交子务;熙宁四年(1071年)交子行于陕西。神宗时,发行了500文和1贯文两种小面额的交子(分别占40%和60%)。    官办交子初期,每界发行额125万余贯(铁钱),折合铜钱不过12.5万余贯,同商品流通、市场的需要量相当,交子的发行量是适中的。由于得到官府的认可,政府的重视,交子不但是市场上公认的流通工具, 而且国家征收税赋均予接纳,社会各界皆乐于使用交子。由于准备金充足,“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而示其称提,使之势常平,而无此重彼轻之弊”。神宗时发行的两种小额交子,加强了小农小工同市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西州之楮币,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铁不如楮便”,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徽宗时进一步把纸币推广于四川以外诸路。 崇宁二年(1103年)京西路(今洛阳)行用交子;崇宁四年(1105年)政府把交子更名为钱引,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 但是币值却由稳定向不稳定逆转,其原因是朝廷蔡京集团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 发行额陡增,大观元年(1107年)“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 两界并用则逾40倍,结果造成交子贬值75%。    南宋时铜钱不足,以印发纸币为出路。纸币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纸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最初发行的是“关子”。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今浙江金华)屯兵,交通不便,召商人以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茶引等。绍兴五年(1135年),都督张浚的部将王彦为知荆州,“时军储不继, 彦乃仿川钱引法造交子,行于荆南境内。”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关子又行于淮西、淮东和湖广三路。    南宋的另一纸币是会子,先在临安行用,后推广到其他地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钱端礼知临安府,收会子为官营,初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地区,纳税和交易都可使用。面额最初以1贯为1会,后来增发200文、300文及500文三种,“三年立为一界,界以一千万贯为额”。会子由行在会子库发行,故称“行在会子”,以区别于地方性纸币;又因主要流通于东南地区,故又称“东南会子”。此后因宋金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巨大,会子越发越多,导致贬值严重。朝廷虽采取称提之术及用新会折价收兑旧会子等办法,但终未达到预期目的。    另外,南宋还先后发行过几种地区性的纸币,在当地各自流通。如“河池银会子”,是绍兴七年(1137年)川陕宣抚副使在河池发行的,以白银为单位的纸币,分一钱、半钱两种。“铁钱会子”,行于兴元府、金洋等州(今陕西安康),以铁钱作准备金。“淮交”, 即两淮交子, 是专门行使于两淮地区的纸币,面额有200文、300文、500文、1贯四种。“湖会”,即湖广会子,行使于京西、湖北路,面额有500文和1贯两种。由于纸币具有地方性,“川自川、淮自淮、湖自湖而使,后来或废或用,号令反复,民听疑惑”。加之发行额过滥,贬值严重,因而商民嗟怨。   后来会子越发越滥, 流通数量越来越多, 至开禧年间(1205-1207年),会子改为三界并行,总流通量达到近7000万贯,第十三界会子更是发行4700万贯,会子因此大为贬值。嘉定年间(1208-1224年)经过多次称提平抑后,会子的价值才有所回升,达到在京1贯值钱700,地方半之的水平。随后南宋的财政日益恶化,绍定五年(1232年)流通量竟达到了二亿二千九百多万贯, 会子的滥发与贬值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境地。理宗亲政后虽然采取了一些称提的措施使会子币值有所稳定,但是此时的南宋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家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滥发会子以救一时之需,饮鸩止渴的后果是滥发的会子变得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价值。   为了挽救几近崩溃的纸币,南宋在景定五年(1264年)决定发行“铜钱关子”,是年十月,停用十七界会子,限一月内换成第十八界会子, 然后宣布按一比三的比值使用铜钱关子。因为铜钱关子虽然号称以铜钱为本, 但是并无相应的准备金,依然是一种无本虚钞,所以它的发行未能改变南宋纸币恶性贬值的局面。在关子发行十余年后,急剧贬值的纸币随着南宋的灭亡一起走进了历史。      参考文献:   [1]朱契. 中国信用货币发展史[M]. 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14.   [2]刘厚滋. 宋金以来之钞币[A]. 中德学志(第六卷),1944.   [3]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高聪明.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5]高英民,张金乾. 中国古代钱币略说[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6]叶世昌. 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千家驹,郭彦岗. 中国货币演变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吴慧. 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戴志强.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J].中国钱币,2006(3).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摘 要:北宋益州铁钱行用不便是纸币交子产生的直接原因。交子经过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由初期存单性质的凭据演变为市场流通手段,发行制度亦经过了由兑换券向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的变化。官交子产生后,行用范围不断扩大,弥补国家财用不足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终因发行过滥,导致贬值严重,商民嗟怨。   关键词:交子;发行制度;兑换券;信用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5-0059-04      宋朝货币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在金属货币之外产生了纸币。宋朝纸币的名称很多,初期称交子,后称钱引,再后来称关子、会子等。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仅在中国货币史上,而且在世界货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文献的简略,实物的遗缺,所以后人对北宋交子的认识,至今仍有不少疏漏,故有必要对宋朝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一番梳理。      一、交子产生的原因      关于交子的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交子起源于飞钱说。飞钱也称“便换”。《新唐书》卷54《食货志》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大约出现在唐德宗至宪宗年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业务。朱契认为:“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 [1] 。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又称飞子。其后持飞子者不复支钱,转相授受,乃渐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 [2] 256 。《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条有:“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二是交子起源于契券说。五代十国时期,“十国”所铸大多为铅钱、铁钱,属于地方性货币,通常只限于境内流通。史书载,湖南盛产铅铁,楚王马殷用军都判官高郁策,铸铅铁钱,在国内行用。彭信威认为: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王马殷时期(907-930年),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纸垛来交易,这已经具有纸币的性质。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还更厉害。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 [3] 。   三是交子起源于柜坊说。日本学者野开三郎认为,中唐以后,货币经济日益发达,经营货币保管业务的柜坊,渐为社会所需要。其经济信用逐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遂亦愈大。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 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而柜坊之性质,亦由财物保管者,进为票据发行者。柜坊初起于长安,后经五代及宋,渐次波及各地,而尤以益州为甚。此票据的流通及金融机关的发达,乃交子的前提。交子的发达即票据流通的延长,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2] 429 。   四是交子因民间钱少而产生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陈均在《九朝编年纲目备要》 卷7中也持此说, 即交子是因钱荒而产生的。日本学者加藤繁也认为,李顺作乱后,蜀罢铸钱,民间私造交子。   五是交子因钱重行用不便而产生说。北宋初年,益州行用铁钱,因为铁钱重价值小,购买力低下,不便使用,在此情况下出现了纸币交子。文莹在《湘山野录》上卷中最早提出了此说。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卷7《钱币》中说:“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挟持。”此外,脱脱的《宋史・食货志》、费著的《褚币谱》、曾巩的《隆平集》、章如愚的《山堂群书考索》等均持此说,可谓是主流说法 [2] 27。    在上述五种说法中,到底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呢?先来看纸币起源于飞钱说。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由异地汇兑业务而产生的汇票,是在甲地汇款,到乙地取款的信用凭证,它本质上是一种汇兑的工具,还不具备货币的职能。    再来看纸币起源于契券说。五代十国的楚国,因以贱金属铅铁铸钱,体大值小,只得堆成垛,大宗货物的交易换来的是成垛的铅钱或铁钱,为了避免搬运的麻烦,买方便用纸质的契券与卖方交易,契券在谁的手里,钱垛就属于谁。这种契券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但只在大宗贸易时使用,有信用工具的性质,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而纸币起源于柜坊说则较为牵强。唐朝的柜坊在办理钱币保管业务活动中,产生了一种信用工具――书帖,是存款人向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存款人有时自己不去柜坊取款,而是将所有权转让给他人,存款人就使用书帖通知柜坊将款项付给第三人。这种书帖类似于现在的支票,与货币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书帖是由存款人开出的,而不是由柜坊开出的票据, 柜坊开出的存款收据并不在市场流通,日本学者野开三郎的说法是有误的。    民间钱少而产生纸币交子的说法也有问题。 按这种说法,太宗淳化四年至五年(993-994年),因为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益州铸钱活动停止,市场上缺少流通手段,有人便发行纸币交子,增加流通手段,以便利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交子一产生就是纯粹的信用货币。而事实上交子开始出现时并不是纯粹的信用货币,而是代用货币,是代替铁钱在市场上行用的纸币。    从交子产生的过程来看, 第五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纸币在四川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四川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发达,但市场上行用的却是体重值小的铁钱。商人为了携持方便,把铁钱存入成都的商户之处,由商户给存款人开出存款凭证,存款人可随时到商户处取出现钱,“交子”即为交券取钱之意。所以交子最初时只是一种存单,不是货币,更不是强制流通的纸币,并不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起媒介的作用。使交子发生质的变化的,是其由存单转化为铁钱的替代品在市场流通,行使货币职能。交子一旦介入了市场,替代铁钱行使了货币职能,其纸币轻便的优越性和铁钱沉重难用的弊端便更加显现出来,于是欲罢交子已经不再可能,当交子在发行和流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改造交子,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使之真正货币化。      二、私交子向官交子的演变过程      北宋交子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即民办阶段和官办阶段。在这两个大的阶段中,又可分成几个小的时期。   (一)民办阶段   1.自由发行时期。最初的交子是在宋咸平元年(998年)前后,在民间出现的,不过在当时还只是个别和较小范围内的现象。“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①这对商品流通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分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例如,四川铁钱中的小平钱并不比铜钱小,可是其购买力很低,一匹罗卖到2万钱②,有130斤重,商人出货之后携带铁钱实在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益州的商户开办了替行旅商人保管铁钱的业务,即行旅商人把铁钱交给商户暂存,商户给存款人开出收据,并承诺随时可以兑换现钱。开始,交子同普通存款收据无多大差别,由各个商户分散开出,应商民要求,交来多少现钱即开给多少数目的交子,证明存放钱币的数量,待要用钱的时候,便可凭交子到商户处兑现。当时票面金额临时填写,两面都有印记(发行人图章),有密码花押,样式也不统一。发行交子的商户备有铁钱做准备金,兑现时每贯收手续费30文,作为印刷费用的补偿。最初的交子是存单的性质,尚未货币化。但接下来就是“私以交子为市”,即人们自发地把手中的交子参与了市场流通,替代铁钱行使货币的职能。交子的这一属性,最初是民间自发赋予的,它经历了由偶然替代铁钱行用到人们普遍使用交子交易,并视交子为铁钱的过程。

  2.联合发行时期。联合发行时期始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真宗景德初年,由川蜀地方官张咏主持,对前期分散发行、各自为政的混乱状况进行了整顿, 使成都府16家商户主持其事。这16家商户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16家商户以连保的方式发行交子。此时的交子已经有了统一的印制规格和发行制度,16家商户对政府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益州地方政府已经承认交子在益州具有区域性货币的职能。发行交子的商户还开展其他经营活动,如在收割季节,交子户利用发行交子贱价收购米麦,从中可获得很大利润。但是后来发行交子的商户把收进的现钱用来“广置邸店、屋宇、园田、宝货”,或做其他经营,由于经营不善,资财趋于衰落,而发行交子的商户其准备金(铁钱)又不备足。在现钱被挪用、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下,持有交子的人拿来兑现,有时就不能给付,从而发生争执乃至挤兑之事,交子户闭门不出,以至聚众争闹。后来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由于交子户不能给交子的持有者足额兑现,加之假交子也纷纷出笼,“兴行词讼不少”③。发行交子本意是方便贸易流通,可到后来却“奸弊百出,讼狱滋多”④,其存废产生很大的争论。面对交子户与交子持有者的紧张状态,真宗大中祥符末年(1016年),知成都府事寇�到任之后,即诱劝交子户王昌懿等“令收闭交子铺,封印桌,更不出放……其余外县有交子户并皆诉纳,将印单毁弃论”。⑤同时规定成都府今后不再置交子铺。交子的民办阶段宣告结束。   (二)官办阶段    第二阶段是官交子时期。交子最终收归官办,由地方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交子务来印制、发行和管理,最终实现货币化。   1.官办交子建议的提出。私交子停发后,市面上不见了纸币。北宋大中祥符末年(1016年)朝廷把薛田从河东(今山西)派往四川益州担任管理财政的转运使。薛田上任后,了解到前期民间因铁钱笨重而用交子流通交易的情况,于是他将流通领域的情况上奏朝廷, 建议国家设立纸币专门管理机构,变交子发行由私营为官办, 由政府发行交子。《宋朝事实》记录下了他奏请的理由:“川界用铁钱,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一斤,街市买卖至二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自来交子之法,久为民便。今街市并无交子行用。若是交子之法,归于官中,臣等相度欲于益州就系官廨宇,保差京朝官另置一务”。《山西通志・薛田传》 也有记述:“民间以铁钱重,私为券以便交易,谓之交。富家专其事,数至争讼。薛田请置交子务,以权出入。蜀人便之”。身为转运使的薛田力主设置交子务发行交子,方便商民交易流通。可当时益州的知成都府事谏议大夫寇�却奏请废除交子不用。薛田、寇�两位官员意见相驳的奏折上报朝廷后,真宗赵恒的态度是将此事搁置,没有结果。这之后,寇�因故去职离蜀,薛田接任。薛田再次提出自己的纸币发行观点。同时,他和转运使张若谷联名上奏寇�在任期间废除私交子所带来的市场交易不便的各种弊病,再次提出官办交子的主张。    2.官办交子的正式实施。薛、张的联名奏书上报之后,由于寇�已调离益州,官办交子已无反对意见,加之皇帝也由真宗赵恒变为仁宗赵祯。仁宗初理朝政,思想激进、开明。薛、张的“置务行钞”主张很快在天圣元年(1023年)变为现实。这年十一月有诏批准了薛、张的奏请,成立了益州交子务,主持发行纸币的工作,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起,开始进入官办交子阶段。 官交子的宽窄大小及其图案和私交子差别并不大,不同的是官交子上盖有益州交子务铜印,并加盖益州观察使印记。票面金额还是临时填写,不过有一定的等级,起初自1贯到10贯;宝元二年(1039年)改为10贯和5贯,并规定发行额中八成是10贯,二成是5贯。官交子分界发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以二年为一界而换之”。第一次官交子发行额为1 256 340缗,备本钱(铁钱)36万缗,以备兑换,准备金占发行额的28%强,是以铁钱为准备金的兑换券。      三、交子发行制度的演变      北宋交子按其信用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可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纸币,即兑换券;另一种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不能兑换的纸币。在私交子阶段,发行者为交子户,交子户收进现钱,开出交子,为“纳钱请交”,持有交子者可随时到交子户处将交子换成现钱,因此私交子是可兑换纸币。官办初期交子的发行仍然如此,即“纳钱请交”和见交付钱。但交子由官办之后,交子被政府用于解决财政困难成为可能,一旦交子的发行由“纳钱请交”变为财政发行,政府就可以不设准备金,交子也就由可兑换纸币变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交子从可兑换纸币向不可兑换纸币的变化始自仁宗庆历年间。史载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七年(1047年),因西夏侵扰,西北边防吃紧,前后两次有60万贯交子借支给秦州(支付给入中粮草的商人)。 皇�三年三司使田况曾论及此事:“自天圣元年薛田擘画兴置益州交子至今, 累有臣僚讲求利害,乞行废罢,然以行用既久,卒难改更,兼自秦州两次借却交子六十万贯,并无见钱桩管,只是虚行刷印,发行秦州入中粮草,今来散在民间,转用艰阻,已是坏却元法,为弊至深,转运司虽收积余钱拨还,更五七年未得了当,却勒第十三界书造交子兑换行用,凭虚无信,一至于此。”文彦博也曾奏论:“今因秦州入中粮草,两次支却六十万贯交子,元未有封桩见钱准备向去给还客人,深虑将来一二年间界份欲满,客人将交子赴官,却无钱给还,有误请领,便却坏交子之法,公私受弊,深为不便。”从田况和文彦博的议论中可知,秦州从益州两次借支交子,是“坏却元法”之始,即政府把交子变为财政发行,却没有设置兑付的准备金。而在此之前,交子是严格执行“纳钱请交”制度的。   庆历时交子已有财政发行,但数量并不大,两次财政发行额只有六十万贯。仁宗皇�三年(1051年),又有过从益州借支交子给秦州的情况,数量也有限。交子改以财政发行为主是在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史料记载,当时因西北用兵,政府便把四川交子向西北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在河东设潞州交子务;熙宁四年(1071年)交子行于陕西。史料多有熙宁时期财政发行交子的记载,如熙宁四年正月“赐提举成都府路常平司交子钱二十万缗为青苗本钱”。 同年二月“赐交子十万缗为梓州路常平籴本”。《宋史》食货下三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在交子二十三界未满期间,二十四界已大量发行,支出的渠道并非民间请交而出,而是政府用交子作为财政支出。就是说,熙宁五年,交子增加了一界,而这界交子是因为政府财政支出而发行的。   交子成为不兑换纸币后,如果发行量过大,必然会出现贬值现象。熙宁年间,已有交子贬值的记载,“见今实值,第二十七界交子卖九百六十,茶场司指挥作一贯文支用”。“第二十六界交子卖九百四十,茶场司指挥作九百六十文用。”元�三年苏辙说:“旧日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近岁止卖九百以上”,“蜀中旧使交子,唯茶山交易最为浩繁,今官自卖茶,交子因此价贱。”交子的贬值说明在发行制度上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会用现钱去换取已经贬值的交子,即流通中的交子不是人们“纳钱请交”而出的,而是由财政支出渠道发行的。交子成为不兑换纸币,发行者就不必设置准备金。而政府根据财政需要任意发行纸币,其币值必然难以稳定。史料记载:“绍圣以后,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又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就是说,在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9年)及其以后,交子的财政发行原因不仅是向西部借支,支援战事,而且还有成都财政困难时,用增发交子来弥补。到宋徽宗时(1101-1125年),“自用兵取湟、廓、西宁,籍其法以助边费,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及更界年,新交子一当旧者四。”交子发行和收兑制度的变化,说明它已由可兑换纸币变成了由国家强制流通的纸币,交子的信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子是兑换券时,其信用保证是发行者的准备金;交子成为国家强制流通的不兑换纸币时,其信用基础是国家承认其偿付的合法地位,主要表现在国家在征收税赋时对交子的承认和接受。

  从相关史料不难看出,自北宋熙宁以后,交子不仅发行量巨增,而且完全不设准备金,演变为国家信用支持的纸币。有的教科书和文章把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在杭州设行在会子务,赐左藏钱十万缗为本说成是发行会子的准备金,实为误解。实际上,这十万缗钱只是印造会子的经费,并非是为兑换会子而设立的准备金。南宋时期,包括会子在内的纸币信用实为国家提供。   可见,交子发行制度经过了几个阶段性的变化。第一阶段是“纳钱请交”,包括私交子时期(998-1016年)和官交子初期(1024-1043年)。第二阶段是既有“纳钱请交”,也有财政发行,时间是从庆历四年(1044年)秦州借支交子开始,到元�九年(1093年)。此阶段交子的财政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交子不能按其面额兑换为现钱,出现交子贬值现象。第三阶段是从绍圣元年(1094年)以后,交子基本上演变成了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不兑换纸币。       四、宋朝纸币行用范围的扩大和名称的变化       初时益州交子务发行的官交子,以楮纸印制,分界发行,分界发行的原因一是因为楮纸虽然较为耐用但仍不能长期行用,二是防止伪钞的出现。交子最初是以两年为一界,发行新交子的同时废止并回收旧交子,自熙宁五年(1072年)起,虽仍然是每两年发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限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为自一贯文至十贯文的固定面值。宝元二年(1039年)定为五贯和十贯,熙宁元年(1068年)改为一贯和五百文。官交子发行后,由于准备金充足,发行额又加以控制,所以信誉很好,不仅给商民带来诸多便利,朝廷也获得了发行收入。朝廷看到交子的良好发展前景,于是给予大力支持,到北宋中后期,交子推行的范围逐步扩大。   上已述及,因西夏侵扰,西北边防吃紧,仁宗庆历年间开始有交子借支给秦州, 交子第一次越出了益州地域范围。皇�、熙宁年间因西北用兵,又把益州交子向西北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在河东设潞州交子务;熙宁四年(1071年)交子行于陕西。神宗时,发行了500文和1贯文两种小面额的交子(分别占40%和60%)。    官办交子初期,每界发行额125万余贯(铁钱),折合铜钱不过12.5万余贯,同商品流通、市场的需要量相当,交子的发行量是适中的。由于得到官府的认可,政府的重视,交子不但是市场上公认的流通工具, 而且国家征收税赋均予接纳,社会各界皆乐于使用交子。由于准备金充足,“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而示其称提,使之势常平,而无此重彼轻之弊”。神宗时发行的两种小额交子,加强了小农小工同市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西州之楮币,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铁不如楮便”,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徽宗时进一步把纸币推广于四川以外诸路。 崇宁二年(1103年)京西路(今洛阳)行用交子;崇宁四年(1105年)政府把交子更名为钱引,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 但是币值却由稳定向不稳定逆转,其原因是朝廷蔡京集团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 发行额陡增,大观元年(1107年)“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 两界并用则逾40倍,结果造成交子贬值75%。    南宋时铜钱不足,以印发纸币为出路。纸币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纸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最初发行的是“关子”。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今浙江金华)屯兵,交通不便,召商人以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茶引等。绍兴五年(1135年),都督张浚的部将王彦为知荆州,“时军储不继, 彦乃仿川钱引法造交子,行于荆南境内。”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关子又行于淮西、淮东和湖广三路。    南宋的另一纸币是会子,先在临安行用,后推广到其他地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钱端礼知临安府,收会子为官营,初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地区,纳税和交易都可使用。面额最初以1贯为1会,后来增发200文、300文及500文三种,“三年立为一界,界以一千万贯为额”。会子由行在会子库发行,故称“行在会子”,以区别于地方性纸币;又因主要流通于东南地区,故又称“东南会子”。此后因宋金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巨大,会子越发越多,导致贬值严重。朝廷虽采取称提之术及用新会折价收兑旧会子等办法,但终未达到预期目的。    另外,南宋还先后发行过几种地区性的纸币,在当地各自流通。如“河池银会子”,是绍兴七年(1137年)川陕宣抚副使在河池发行的,以白银为单位的纸币,分一钱、半钱两种。“铁钱会子”,行于兴元府、金洋等州(今陕西安康),以铁钱作准备金。“淮交”, 即两淮交子, 是专门行使于两淮地区的纸币,面额有200文、300文、500文、1贯四种。“湖会”,即湖广会子,行使于京西、湖北路,面额有500文和1贯两种。由于纸币具有地方性,“川自川、淮自淮、湖自湖而使,后来或废或用,号令反复,民听疑惑”。加之发行额过滥,贬值严重,因而商民嗟怨。   后来会子越发越滥, 流通数量越来越多, 至开禧年间(1205-1207年),会子改为三界并行,总流通量达到近7000万贯,第十三界会子更是发行4700万贯,会子因此大为贬值。嘉定年间(1208-1224年)经过多次称提平抑后,会子的价值才有所回升,达到在京1贯值钱700,地方半之的水平。随后南宋的财政日益恶化,绍定五年(1232年)流通量竟达到了二亿二千九百多万贯, 会子的滥发与贬值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境地。理宗亲政后虽然采取了一些称提的措施使会子币值有所稳定,但是此时的南宋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家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滥发会子以救一时之需,饮鸩止渴的后果是滥发的会子变得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价值。   为了挽救几近崩溃的纸币,南宋在景定五年(1264年)决定发行“铜钱关子”,是年十月,停用十七界会子,限一月内换成第十八界会子, 然后宣布按一比三的比值使用铜钱关子。因为铜钱关子虽然号称以铜钱为本, 但是并无相应的准备金,依然是一种无本虚钞,所以它的发行未能改变南宋纸币恶性贬值的局面。在关子发行十余年后,急剧贬值的纸币随着南宋的灭亡一起走进了历史。      参考文献:   [1]朱契. 中国信用货币发展史[M]. 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14.   [2]刘厚滋. 宋金以来之钞币[A]. 中德学志(第六卷),1944.   [3]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高聪明.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5]高英民,张金乾. 中国古代钱币略说[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6]叶世昌. 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千家驹,郭彦岗. 中国货币演变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吴慧. 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戴志强.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J].中国钱币,2006(3).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相关内容

  • 10.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 第16课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编制:胡成花 审核:赵承东 秦探星 文海霞 朱鹏 [学习目标] 1. 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 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 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宋朝时南方在农业.手 ...

  •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 ...

  •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 ...

  •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宋的探究
  • 探究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普遍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清之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定义为:明中叶以来,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劳动身份的雇工,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quo ...

  •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 教学设计单 问题导读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关键问题] 内容较多,如何理清知识脉络 [学法提示] 讲解法.图解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三次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第一次:从东汉未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为南移奠定了基础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0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0-11课综合复习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30小题共60分.注意:将选择题答案填入题后的答题栏内,否则不得分) 1.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 ...

  •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 ...

  •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五代
  •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五代.辽.宋.夏.金.元史 第五专题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1.<宋代商业史研究>说:"在此期间,以从唐代以来诸个别资本相互竞争中发达起来的信用习惯行为背景,纸币直接地由于在四川使用铁钱不便 ...

  •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 七下历史 1------12 课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答案第1课 1. 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589 年 2.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 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