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浑源县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
规 划 意 见
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国新时期的总体要求。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明了中小城市的健康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工作重点,中小城市将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战场,迎来城镇化的新高潮。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强调把县城和重点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集中,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发挥县城和重点镇承接大城市、带动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市和县城,培育县域经济中心,“十二五“期间是山西省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关键时期。大同市在“十二五”期间,将要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战略,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新能源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浑源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人口大县,新时期浑源的发展面临着放宽户籍政策后人口快速聚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要求改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环境品质等一系列新的挑战,也面临着“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浑源在提高城镇化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把健康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作为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乡生态环境,转变城乡产业发展结构,创造城乡健康美好生活环境,实施“四化”山西的重要抓手进行全面的空间引导。
一、城镇化发展规划
1、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山西省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的总体要求,尽快培育具有活力的县域中心城镇是推进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浑源是大同人口第一大县,浑源的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大同都市区的城镇化水平,促进本地居民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家趋势、区域要求、自身发展特点几方面看,浑源都需要加快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强城乡统筹能力。浑源城镇化发展一直以来相对滞后,
其中既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高的原因,也有统计口径的原因。今后随着户籍制度放开,影响统计的一些因素将会消除。同时考虑到今后国家、省市对浑源城镇发展的政策支持,对浑源未来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以目标导向为主。考虑到浑源县正处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预计到2020年与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增速基本持平。
2、城镇化战略
(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施“大县城”战略,带动县域城镇发展。在浑源目前的发展阶段,尽快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市是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大同都市区中心体系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强化中心城市的同时,对于县域发展要采取“大县城”的战略,摒弃传统的城乡分割,等级分割的发展模式,综合发挥各地区的有利优势,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与城乡居民点体系,在中心城市带动下实现联动发展。
(2)培育重点镇,形成新的增长极。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带来的有利条件,选择发展基础好的城镇建设省市两级重点镇,在县域形成多点开花的增长极,促进县域的均衡发展。
(3)分区实施城乡统筹,促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努力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城乡统筹政策。县域中部城乡居民点与产业发展区相对密集,应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中部城乡一体化地区有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大同都市区的建设。
(4)整合村庄,提高中心村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改变村庄数量多、规模小、空间分散的现状;扩大中心村的规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产业发展引导,提高中心村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二、县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1、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浑源现状城镇空间分布形态,结合浑源的资源分布条件、产业发展特征、交通条件的改善状况,规划确定浑源县域的空间结构为:“主副双心、一区两轴”。
(1)主中心:为浑源中心城,是全县发展的重点,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和交通中心,推动县域人口集中、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的核心区。
(2)副中心:为王庄堡镇,是县域南部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的基地,推动南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区。
(3)一区:为以浑源县城为中心,包括蔡村镇等周边村镇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统筹布局区内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4)两轴:为贯穿县域南北和东西的“十”字型城镇发展轴。
南北城镇发展轴:沿S203省道规划县域城镇发展主轴线。以中心城和南部
王庄堡镇为中心,加强沿线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优化旅游景区和交通线路的环境,提高沿线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水平。
东西城镇发展轴:沿S303省道规划县域城镇发展的次轴线。以中心城为核心,加强中部地区人口的集聚,打造县域交通便利、产业发达、依山傍水、生态宜居的中部平川城镇带。
2、县域城镇职能体系规划
(1)综合型城镇
县城:大同都市区南部经济中心,县域中心城市,晋北旅游服务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主要发展休闲旅游服务、宜居养生、药材和食品加工、商贸流通、特色农产品加工、资源深加工等产业。
王庄堡镇:县域副中心,大同南部门户型小城镇,主要发展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蔡村镇:结合神溪湿地开发发展旅游业。下韩地区主要发展煤电、建材等工业和物流业。
(2)工矿型城镇
黄花滩镇:以煤炭采掘和加工为主的工矿型小城镇,结合地方特色旅游区发展旅游服务。
(3)农贸型城镇
西坊城镇:以农贸为主的小城镇,主要发展粮食和蔬菜瓜果的批发贸易,农牧产品加工业。
沙圪坨镇:县域东部的交通节点,主要发展煤炭物流、农牧产品批发贸易等产业。
千佛岭镇:以黄芪和小杂粮种植及旅游业为主的特色小城镇。
(4)旅游型城镇
大磁窑镇:旅游型小城镇, 主要发展旅游服务、黄芪与小杂粮种植,围绕旅游业发展特色加工业,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城乡统筹策略
以城乡统筹为引领,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文化保护和生态治理全面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提高中心城区对县域的经济带动能力。加快工业区建设,促进周边农村地区人口的非农就业,增强县城和小城镇的支农服务功能。
发挥旅游资源在县域全境分布的优势,以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周边村镇的发展。
推进乡村特色农、牧产业与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与城镇
农贸、加工、物流业形成良性互动。
(2)统筹城乡民生改善
整合优化现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资源,按照中心城市-镇-中心村三级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镇村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统合建设,不断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推进机制创新,在户籍、就业、就学、医疗、社保等方面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差别,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3)统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结合大恒山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投入。不断挖掘整理县域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建设特色民俗村镇,形成历史文化多样,民俗特色浓郁的旅游文化氛围。
(4)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充分发挥京津风沙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生态治理工程的综合带动效应,结合大旅游的发展,动员广大农村居民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加强市场化和产业化引导,探索农村地区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浑源绿色产业的发展。
通过项目带动,实现山林生态区、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区、严重缺水区等地区的生态移民与扩大非农就业相结合。
严格限定煤矿采掘与加工地区范围,明确采煤地区的生态和农牧业补偿机制。
2、城乡统筹布局
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发展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特征,村镇空间分布情况,按照中心镇合适的服务半径,确定县域城乡统筹空间布局。
浑源县域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片区和六个城乡统筹片区。城乡一体化片区为中心城规划区范围,包括永安镇和蔡村镇。
城乡统筹片区包括:王庄堡和千佛岭片、沙圪坨片、黄花滩片、西坊城片、大磁窑片、官儿片。以小城镇为服务和产业发展中心,以中心村为基本公共服务单位和城乡产业联动枢纽,分片区、特色化统筹城乡发展。
2、城乡统筹分片区指引
(1)中心城片
发挥中心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乡镇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促进乡镇的合理布局和中心城镇发展壮大。蔡村镇、下韩乡和南榆林乡合并为蔡村镇,永安镇合并东坊城乡平川区,蔡村镇驻地搬迁至下韩乡。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引导农村地区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城集聚。引导村庄整合归并,加强荆庄等中心村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加强东坊城工业园区对村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中心片区工农业整合
发展水平,带动农村地区黄芪、小杂粮等产业发展,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依托下韩地区的交通优势和发展基础,建设下韩工业园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就业,提高非农化就业水平。蔡村结合神溪湿地开发,重点打造旅游休闲小城镇。
浑河沿岸平川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结合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建设面向大同市的现代化设施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北坡区建设干果经济林并结合东圪坨铺古村落、茂源牧场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许村、蔡村等绿色蔬菜、禽畜生产基地。
加强北坡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遏制沙化蔓延,探索防风固沙与农牧业结合的技术措施,大力实施生态移民。保护神溪湿地生态环境,加固维修神溪、花疃、土桥铺、南榆林、姜家沟水库。提高神溪湿地及周边水库调蓄洪水、平衡流域水量、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中心城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兼顾周边村镇,力争在中部城乡一体化片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王庄堡和千佛岭片(南部综合型经济增长点)
以王庄堡为服务中心,整合汤头温泉、西河口、上桦岭、千佛岭、刁王沟多个景区,进一步完善恒山大景区的建设。结合旅游景区建设王庄堡、龙咀、西河口旅游村镇,提高旅游村镇的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以旅游业带动村镇经济发展,农村居民季节性就业和居住环境改善。
利用千佛岭地区花岗岩矿产资源,建设王庄堡石材产业基地;利用王庄堡交通节点优势,构建王庄堡煤炭、林牧产品物流基地;推进泽青岭风电场、王庄堡地热电厂建设,带动本地农民非农化就业;发展唐河沿岸蔬菜、黄芪种植园区,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修复上桦岭、千佛岭、刁王沟景区及林区生态环境,实施景区生态移民,维护唐河水源涵养地,实现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建设千佛岭110KV 变电站、王庄堡水厂以及其它区域性生活用水净化设施、区域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证农民用水、用电安全,减少农村地区污染物排放污染,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3)沙圪坨片(农副产品物流节点地区)
以沙圪坨镇为中心,统筹吴城乡,杨庄、沙河等地区的发展。整合村庄,集中建设吴城、大窊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建设吴城、沙圪坨北部干果经济林,充分利用吴城的仁用杏产业优势,开发杏林观光旅游区;利用沙圪坨镇交通条件,发展畜牧产品物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加强北坡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遏制沙化蔓延,实施北部丘陵沙化地区生态
移民。充分利用王千庄水库,提高城乡居民供水保障。加强沙圪坨镇的污水和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避免王千庄水库涵养区遭受污染。
(4)西坊城片(平川设施农业-休闲观光一体化地区)
以西坊城镇为中心,统筹裴村乡、驼峰乡和西留乡的发展,建设驼峰、西留、西辛庄、下疃4个中心村,统筹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西坊城片区城镇化进程。
发挥平原地区农业优势,借助浑河水资源条件,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高效蔬菜种植园,建设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促进沿河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利用浑河天然湿地开发天然湿地旅游休闲区,开发凌云口景区,实现农业、流通、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北部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恢复北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加强南部山地生态修复,重点提高凌云口景区的生态容量,促进生态修复、移民安置与村庄整合、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落实浑源热电厂项目,除险加固4座小型水库,建设西坊城集中供水工程,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5)黄花滩片(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矿业发展地区)
重点建设黄花滩片区中心城镇,完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矿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镇区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大仁庄中心村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撤并空心村,加大高地质灾害风险村、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搬迁工作。
继续整合煤矿企业,形成规模集聚优势;合理开发苏家坪、清水沟膨润土矿,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企业规模;开发五峰山景区,融入大恒山景区游线,提高净石旅游村接待能力;北部山区重点发展柴胡、小杂粮等特色绿色农业,加大农村企业的培育,提高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强化矿产开发的生态底线控制和生态补偿要求,加强采矿塌陷区、废弃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王千庄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加强五峰山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结合王千庄水库上游沟渠和水源涵养区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供水保障能力。
(6)大磁窑片(构建景区-村镇一体化的旅游核心区)
以大磁窑镇为中心,统筹青磁窑乡和东坊城乡南部山区的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恒山景区及生态保护地区,实现景区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农村居民就业与农业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转变。建设青瓷窑、破碓臼中心村,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设施等级和规模。
整合悬空寺、天峰岭、落子洼、天赐山、龙盆峪、大川峪、龙山等景区,充
实大恒山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设,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建设大磁窑镇、青磁窑、唐家庄、落子洼、破碓臼旅游服务村镇,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增加景区吸纳和带动农村居民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特色旅游手工艺品及民俗旅游的开发。逐步搬迁片区内的污染性工业企业,关闭煤矿、煤炭转运点。提高黄芪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加大区内悬空寺、恒山庙群、三清殿、古瓷窑等文物遗址保护修复,推进恒山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的挖掘整理,加强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弘扬。
落实天保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多个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龙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生态培育,逐步扩大生态保育区的规模。加强生态移民、村庄归并。建立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生态保护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包括生态修复、种业、林下产业在内的绿色生态产业,打造县域内绿色产业基地。
开发小岭风电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点供水设施、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与旅游线路重合的县乡道路的绿化景观和安全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力争实现与旅游景区的共建共享。
(7)官儿片(生态保护与修复)
以官儿乡为中心,统筹县域西南部片区的发展,建设穆家庄中心村,完善教育、医疗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人口向乡镇、中心村的集聚。修复河流源头区生态环境,推进山区生态育林区、公益林建设。实施山区生态移民,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增强区内居民生态保护的参与意识。
利用林、牧区资源优势推动肉牛、黄芪产业发展,实现绿色经济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合理开发利用花岗岩资源,建立严格的生态影响评价和监督机制,提高对受影响居民的生态补偿标准。
推进清水湾水库建设,保证下游平川区农业灌溉条件。加强大型村庄集中给水、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浑源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关于浑源县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
规 划 意 见
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国新时期的总体要求。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明了中小城市的健康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工作重点,中小城市将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战场,迎来城镇化的新高潮。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强调把县城和重点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集中,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发挥县城和重点镇承接大城市、带动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市和县城,培育县域经济中心,“十二五“期间是山西省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关键时期。大同市在“十二五”期间,将要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战略,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新能源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浑源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人口大县,新时期浑源的发展面临着放宽户籍政策后人口快速聚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要求改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环境品质等一系列新的挑战,也面临着“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浑源在提高城镇化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把健康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作为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乡生态环境,转变城乡产业发展结构,创造城乡健康美好生活环境,实施“四化”山西的重要抓手进行全面的空间引导。
一、城镇化发展规划
1、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山西省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的总体要求,尽快培育具有活力的县域中心城镇是推进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浑源是大同人口第一大县,浑源的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大同都市区的城镇化水平,促进本地居民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家趋势、区域要求、自身发展特点几方面看,浑源都需要加快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强城乡统筹能力。浑源城镇化发展一直以来相对滞后,
其中既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高的原因,也有统计口径的原因。今后随着户籍制度放开,影响统计的一些因素将会消除。同时考虑到今后国家、省市对浑源城镇发展的政策支持,对浑源未来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以目标导向为主。考虑到浑源县正处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预计到2020年与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增速基本持平。
2、城镇化战略
(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施“大县城”战略,带动县域城镇发展。在浑源目前的发展阶段,尽快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市是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大同都市区中心体系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强化中心城市的同时,对于县域发展要采取“大县城”的战略,摒弃传统的城乡分割,等级分割的发展模式,综合发挥各地区的有利优势,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与城乡居民点体系,在中心城市带动下实现联动发展。
(2)培育重点镇,形成新的增长极。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带来的有利条件,选择发展基础好的城镇建设省市两级重点镇,在县域形成多点开花的增长极,促进县域的均衡发展。
(3)分区实施城乡统筹,促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努力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城乡统筹政策。县域中部城乡居民点与产业发展区相对密集,应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中部城乡一体化地区有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大同都市区的建设。
(4)整合村庄,提高中心村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改变村庄数量多、规模小、空间分散的现状;扩大中心村的规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产业发展引导,提高中心村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二、县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1、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浑源现状城镇空间分布形态,结合浑源的资源分布条件、产业发展特征、交通条件的改善状况,规划确定浑源县域的空间结构为:“主副双心、一区两轴”。
(1)主中心:为浑源中心城,是全县发展的重点,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和交通中心,推动县域人口集中、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的核心区。
(2)副中心:为王庄堡镇,是县域南部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的基地,推动南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区。
(3)一区:为以浑源县城为中心,包括蔡村镇等周边村镇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统筹布局区内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4)两轴:为贯穿县域南北和东西的“十”字型城镇发展轴。
南北城镇发展轴:沿S203省道规划县域城镇发展主轴线。以中心城和南部
王庄堡镇为中心,加强沿线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优化旅游景区和交通线路的环境,提高沿线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水平。
东西城镇发展轴:沿S303省道规划县域城镇发展的次轴线。以中心城为核心,加强中部地区人口的集聚,打造县域交通便利、产业发达、依山傍水、生态宜居的中部平川城镇带。
2、县域城镇职能体系规划
(1)综合型城镇
县城:大同都市区南部经济中心,县域中心城市,晋北旅游服务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主要发展休闲旅游服务、宜居养生、药材和食品加工、商贸流通、特色农产品加工、资源深加工等产业。
王庄堡镇:县域副中心,大同南部门户型小城镇,主要发展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蔡村镇:结合神溪湿地开发发展旅游业。下韩地区主要发展煤电、建材等工业和物流业。
(2)工矿型城镇
黄花滩镇:以煤炭采掘和加工为主的工矿型小城镇,结合地方特色旅游区发展旅游服务。
(3)农贸型城镇
西坊城镇:以农贸为主的小城镇,主要发展粮食和蔬菜瓜果的批发贸易,农牧产品加工业。
沙圪坨镇:县域东部的交通节点,主要发展煤炭物流、农牧产品批发贸易等产业。
千佛岭镇:以黄芪和小杂粮种植及旅游业为主的特色小城镇。
(4)旅游型城镇
大磁窑镇:旅游型小城镇, 主要发展旅游服务、黄芪与小杂粮种植,围绕旅游业发展特色加工业,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城乡统筹策略
以城乡统筹为引领,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文化保护和生态治理全面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提高中心城区对县域的经济带动能力。加快工业区建设,促进周边农村地区人口的非农就业,增强县城和小城镇的支农服务功能。
发挥旅游资源在县域全境分布的优势,以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周边村镇的发展。
推进乡村特色农、牧产业与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与城镇
农贸、加工、物流业形成良性互动。
(2)统筹城乡民生改善
整合优化现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资源,按照中心城市-镇-中心村三级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镇村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统合建设,不断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推进机制创新,在户籍、就业、就学、医疗、社保等方面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差别,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3)统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结合大恒山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投入。不断挖掘整理县域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建设特色民俗村镇,形成历史文化多样,民俗特色浓郁的旅游文化氛围。
(4)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充分发挥京津风沙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生态治理工程的综合带动效应,结合大旅游的发展,动员广大农村居民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加强市场化和产业化引导,探索农村地区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浑源绿色产业的发展。
通过项目带动,实现山林生态区、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区、严重缺水区等地区的生态移民与扩大非农就业相结合。
严格限定煤矿采掘与加工地区范围,明确采煤地区的生态和农牧业补偿机制。
2、城乡统筹布局
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发展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特征,村镇空间分布情况,按照中心镇合适的服务半径,确定县域城乡统筹空间布局。
浑源县域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片区和六个城乡统筹片区。城乡一体化片区为中心城规划区范围,包括永安镇和蔡村镇。
城乡统筹片区包括:王庄堡和千佛岭片、沙圪坨片、黄花滩片、西坊城片、大磁窑片、官儿片。以小城镇为服务和产业发展中心,以中心村为基本公共服务单位和城乡产业联动枢纽,分片区、特色化统筹城乡发展。
2、城乡统筹分片区指引
(1)中心城片
发挥中心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乡镇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促进乡镇的合理布局和中心城镇发展壮大。蔡村镇、下韩乡和南榆林乡合并为蔡村镇,永安镇合并东坊城乡平川区,蔡村镇驻地搬迁至下韩乡。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引导农村地区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城集聚。引导村庄整合归并,加强荆庄等中心村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加强东坊城工业园区对村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中心片区工农业整合
发展水平,带动农村地区黄芪、小杂粮等产业发展,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依托下韩地区的交通优势和发展基础,建设下韩工业园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就业,提高非农化就业水平。蔡村结合神溪湿地开发,重点打造旅游休闲小城镇。
浑河沿岸平川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结合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建设面向大同市的现代化设施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北坡区建设干果经济林并结合东圪坨铺古村落、茂源牧场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许村、蔡村等绿色蔬菜、禽畜生产基地。
加强北坡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遏制沙化蔓延,探索防风固沙与农牧业结合的技术措施,大力实施生态移民。保护神溪湿地生态环境,加固维修神溪、花疃、土桥铺、南榆林、姜家沟水库。提高神溪湿地及周边水库调蓄洪水、平衡流域水量、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中心城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兼顾周边村镇,力争在中部城乡一体化片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王庄堡和千佛岭片(南部综合型经济增长点)
以王庄堡为服务中心,整合汤头温泉、西河口、上桦岭、千佛岭、刁王沟多个景区,进一步完善恒山大景区的建设。结合旅游景区建设王庄堡、龙咀、西河口旅游村镇,提高旅游村镇的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以旅游业带动村镇经济发展,农村居民季节性就业和居住环境改善。
利用千佛岭地区花岗岩矿产资源,建设王庄堡石材产业基地;利用王庄堡交通节点优势,构建王庄堡煤炭、林牧产品物流基地;推进泽青岭风电场、王庄堡地热电厂建设,带动本地农民非农化就业;发展唐河沿岸蔬菜、黄芪种植园区,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修复上桦岭、千佛岭、刁王沟景区及林区生态环境,实施景区生态移民,维护唐河水源涵养地,实现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建设千佛岭110KV 变电站、王庄堡水厂以及其它区域性生活用水净化设施、区域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证农民用水、用电安全,减少农村地区污染物排放污染,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3)沙圪坨片(农副产品物流节点地区)
以沙圪坨镇为中心,统筹吴城乡,杨庄、沙河等地区的发展。整合村庄,集中建设吴城、大窊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建设吴城、沙圪坨北部干果经济林,充分利用吴城的仁用杏产业优势,开发杏林观光旅游区;利用沙圪坨镇交通条件,发展畜牧产品物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加强北坡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遏制沙化蔓延,实施北部丘陵沙化地区生态
移民。充分利用王千庄水库,提高城乡居民供水保障。加强沙圪坨镇的污水和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避免王千庄水库涵养区遭受污染。
(4)西坊城片(平川设施农业-休闲观光一体化地区)
以西坊城镇为中心,统筹裴村乡、驼峰乡和西留乡的发展,建设驼峰、西留、西辛庄、下疃4个中心村,统筹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西坊城片区城镇化进程。
发挥平原地区农业优势,借助浑河水资源条件,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高效蔬菜种植园,建设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促进沿河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利用浑河天然湿地开发天然湿地旅游休闲区,开发凌云口景区,实现农业、流通、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北部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恢复北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加强南部山地生态修复,重点提高凌云口景区的生态容量,促进生态修复、移民安置与村庄整合、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落实浑源热电厂项目,除险加固4座小型水库,建设西坊城集中供水工程,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5)黄花滩片(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矿业发展地区)
重点建设黄花滩片区中心城镇,完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矿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镇区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大仁庄中心村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撤并空心村,加大高地质灾害风险村、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搬迁工作。
继续整合煤矿企业,形成规模集聚优势;合理开发苏家坪、清水沟膨润土矿,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企业规模;开发五峰山景区,融入大恒山景区游线,提高净石旅游村接待能力;北部山区重点发展柴胡、小杂粮等特色绿色农业,加大农村企业的培育,提高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强化矿产开发的生态底线控制和生态补偿要求,加强采矿塌陷区、废弃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王千庄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加强五峰山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结合王千庄水库上游沟渠和水源涵养区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供水保障能力。
(6)大磁窑片(构建景区-村镇一体化的旅游核心区)
以大磁窑镇为中心,统筹青磁窑乡和东坊城乡南部山区的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恒山景区及生态保护地区,实现景区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农村居民就业与农业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转变。建设青瓷窑、破碓臼中心村,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设施等级和规模。
整合悬空寺、天峰岭、落子洼、天赐山、龙盆峪、大川峪、龙山等景区,充
实大恒山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设,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建设大磁窑镇、青磁窑、唐家庄、落子洼、破碓臼旅游服务村镇,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增加景区吸纳和带动农村居民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特色旅游手工艺品及民俗旅游的开发。逐步搬迁片区内的污染性工业企业,关闭煤矿、煤炭转运点。提高黄芪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加大区内悬空寺、恒山庙群、三清殿、古瓷窑等文物遗址保护修复,推进恒山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的挖掘整理,加强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弘扬。
落实天保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多个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龙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生态培育,逐步扩大生态保育区的规模。加强生态移民、村庄归并。建立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生态保护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包括生态修复、种业、林下产业在内的绿色生态产业,打造县域内绿色产业基地。
开发小岭风电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点供水设施、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与旅游线路重合的县乡道路的绿化景观和安全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力争实现与旅游景区的共建共享。
(7)官儿片(生态保护与修复)
以官儿乡为中心,统筹县域西南部片区的发展,建设穆家庄中心村,完善教育、医疗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人口向乡镇、中心村的集聚。修复河流源头区生态环境,推进山区生态育林区、公益林建设。实施山区生态移民,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增强区内居民生态保护的参与意识。
利用林、牧区资源优势推动肉牛、黄芪产业发展,实现绿色经济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合理开发利用花岗岩资源,建立严格的生态影响评价和监督机制,提高对受影响居民的生态补偿标准。
推进清水湾水库建设,保证下游平川区农业灌溉条件。加强大型村庄集中给水、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浑源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