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ZT)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ZT)

内容提要 梁武帝本人是一个极好美色的风流皇帝,其子女无论从遗传基因还是生活好尚都受到他的重要影响,形成独特的重色家风,并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又因为梁武帝父子——特别是萧纲萧绎兄弟——在文坛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生活好尚和文学旨趣又大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人,这是宫体诗形成、兴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梁武帝 萧纲 重色家风 宫体诗

作者胡旭,男,1970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上海 200433)

在正文之前,需要说明三个问题。(1)什么是宫体诗?这是一个被学者们争论了很久的问题,如何界定,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宫体诗最招责难的地方在于其创作题材的“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帏之内”(《隋书·经籍志》),这其实也是宫体诗概念的核心所在。本文论述的主要是这一类宫体诗。(2)有些学者认为,综观历史,封建帝王生活糜烂,文人士大夫饮酒狎妓者,何止齐梁? 以此反驳宫体诗是淫糜生活的产物。[1] 这个结论是靠不住的。首先,历代帝王生活淫糜者虽多,但其中能文者毕竟很少,像梁武帝父子这样文风一脉相承的更少。而且能文的帝王大多喜欢宫体类诗文,如魏文帝、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且以亡国者居多。其次,文人士大夫饮酒狎妓者虽多,却究竟不能像能文的统治者那样有力地影响文学创作的风尚。而且,如果与统治者创作旨趣有异,可能还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以梁人而言,吴均、何逊当为典型。(3)宫体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本文只从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丰富宫体诗形成原因的研究,而无意于否定其他研究者的正确观点。

南朝梁代文坛上最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可能是宫体诗的盛行。宫体诗是在太子东宫蔚为大观的,因而不少人将其归罪于萧纲及其周围文人。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梁武帝父子皆为能文之士,周围聚集着众多宫廷文人,这是宫体诗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而梁武帝的家风则是宫体诗形成的土壤或温床。

梁武帝一生崇儒佞佛,始终是以圣人或清教徒的面目出现的,如果说梁武帝是一个极好美色的风流皇帝,定会受到一些质疑,然而梁武帝实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梁武帝的第一个妻子是郗徽,生永兴公主等三女,永元元年(499 年)八月卒于襄阳,年三十二。武帝即位后,追赠为皇后。据说郗皇后醋意是极大的,《南史》载其死后化为毒龙入于后宫井内,不时通梦于梁武帝,导致梁武帝一辈子没敢再立皇后。这个记载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梁武帝没置皇后却是事实。从郗皇后非常强烈的醋意上,至少可以反映出梁武帝并不是多么安分的人。这一点在史书上颇能得到印证。据《通鉴》卷一百四十四载,梁武帝的军队攻下建业后,东昏侯宫中的著名美人几乎全被他据为己有。第一美人潘妃“有国色,衍欲留之,以问侍中领军将军王茂。茂曰:‘亡齐者此物,留之恐遗外议。’乃缢杀于狱”。可见萧衍杀潘妃,实在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至于东昏侯的第二美人余妃,梁武帝就老实不客气地霸占了,而且沉迷于美色中不能自拔,《通鉴》卷一四五云:

梁公纳东宫余妃,颇妨政事,范云以为言,梁公未之从。云与侍中领军将军王茂同入见,云曰:“昔沛公入关,妇女无所幸,此范增所以畏其志大也。今明公始定建康,海内望风,奈何袭乱亡之迹,以女德为累乎?”梁公默然。云即请以余氏赉王茂。梁公贤其意而许之。

这一时期对于梁武帝的创业说来是至关重要的,他也基本上能用理智战胜感情,放弃了两个国色天香的尤物,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美色对梁武帝的巨大吸引力。事实上,梁武帝根本没有放过东昏侯宫中的其他美女,有点姿色的尽入其囊中。《南史·萧综传》云:“初,综母吴淑媛在齐东宫,宠在潘、余之亚。”《梁书·阮修容传》云:“高祖阮修容讳令嬴,本姓石,会稽余姚人也。齐始安王遥光纳焉,遥光败,入东昏宫,建康城平,高祖纳为采女。”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梁武帝好色的一个侧面。但梁武帝有时好色得过了头。《南史·萧宏传》云:“宏爱妾江氏,寝膳不能暂离。上他日送盛馔于江曰:‘当来就汝欢宴。’唯携布衣之旧邱佗卿往,与宏及江大饮。”虽然据史书载,梁武帝是因听说萧宏造铠仗,故意来察看虚实,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要送盛馔给江氏,而且十分暧昧地要与人家“欢宴”。梁武帝是崇儒讲礼之人,却与其弟最宠爱的女人一起推杯换盏,与他一贯标榜的“人君之懿”是极不相称的。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2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梁武帝最喜欢将自己打扮成“清教徒”,其实不过是做给别人看而已。可以欺骗大部分不明真相的臣民,却难以欺骗自己身边的亲人,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好尚。梁武帝的子女中最能继承他这种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的,首推永兴公主,。永兴公主嫁于武帝少时好友殷睿之子殷钧,然不守妇道,极重男色。公主憎恶殷钧形貌短小,与其叔临川王萧宏私通。萧宏其人,《南史》本传称“美须眉,容止可观”,是一个风流美男子。二人彼此为色所迷,竟至于乱伦。曾给梁武帝做过儿子、颇受他爱护的侄儿萧正德,也是一个好色的典型。《南史·萧正德传》载:

正德妹长乐主适陈郡谢氏。正德奸之,烧主第,缚一婢,加玉钏于手,以金宝附身,声云主被烧死,检取婢尸并金玉葬之。仍与主通,呼为柳夫人,生二子焉。日月稍久,风声渐露。后黄门郎张准有一雉媒,正德见而夺之。寻会重云殿为净供,皇储以下莫不毕集。准于众中叱骂曰:“张准雉媒非长乐主,何可略夺!”皇太子恐帝闻之,令武陵王和止之,乃休。及出,送雉媒还之。

萧正德和他的妹妹长乐公主的乱伦,在当时已不是什么秘密,皇太子诸人皆知,只不过瞒着梁武帝而已。又如梁武帝的第二子萧综,“每出藩,其母吴淑媛恒随之镇。综年十五,尚裸袒嬉戏于前,昼夜无别,内外咸有秽声”(《南史·萧综传》)。可见其时宫廷内外,到处弥漫着淫荡气息。即便是素以仁德著称的昭明太子,死前的溺水也是“姬人荡舟”所致。简文帝萧纲曾说过“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与当阳公大心书》),然而侯景攻下东宫后,一下子就从中取出数百女妓赏给军士。侯景指责简文帝“珠玉是好,酒色是耽,吐言止于轻薄,赋咏不出《桑中》”(《通鉴》卷一六二),恐怕还并不是夸大其辞,可见简文帝的立身不过是貌似谨重,其实放荡。梁元帝萧绎生活的放荡可能也不亚于乃兄。《南史·萧续传》云:“元帝之临荆州,有宫人李桃儿者,以才慧得进。及还,以李氏行。时行宫户禁重,续具状以闻。元帝泣对使诉于简文,简文和之得止。元帝犹惧,送李氏还荆州。世所谓‘西归内人’者。”

梁武帝的家风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色欲,而梁武帝父子皆为能文之士,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创作。

梁武帝深深地迷恋于南朝民歌中的男欢女爱之作,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模拟创作,因而艳情诗的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如《子夜歌》、《团扇歌》、《上声歌》、《碧玉歌》、《欢闻变歌》、《子夜四时歌》、《河中之水歌》等,兴趣所至,精力所至,几可乱真。如《子夜歌》其一: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

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

巧笑茜两犀,美目扬双蛾。

又如《子夜四时歌·夏歌》其一: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复异。

别时鸟啼户,今晨雪满墀。

过此君不返,但悲绿鬓哀。

梁武帝的这一类诗歌常常被混入民歌,或者说民歌常常混入梁武帝的诗歌,这只能说明二者风格酷似。南朝民歌多艳情,这与梁武帝的生活好尚非常契合。如果追究艳情诗风在梁朝文坛上的蔓延,梁武帝是难辞其咎的。《梁书·徐摛传》载梁武帝曾为宫体诗风的盛行而十分震怒,召徐摛加以责让。这似乎是一对矛盾。骆玉明师认为,梁武帝的发怒与其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并不见得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正不满。[2] 此外,梁武帝此时已进入晚年,心态与青壮年时也有了很大不同,诚如钱钟书先生论唐宋诗之争时所云:“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况佞佛崇儒也让梁武帝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创作的旨趣和情调的变化也是正常的。

然而,必须承认,梁武帝的生活经历和萧纲、萧绎兄弟大不相同,前者自幼生于忧患,前半生迭经政治风波,戎马倥偬,阅历相当丰富,精神境界亦较高,故其爱美色学民歌,深得民歌之精神。后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锦衣玉食,骨脆肤柔,既没有高远的志向,又没有动荡的经历,承平日久,歌吹沸天,越女侍前,齐姬在后。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深受重色家风熏染而又极有文学天赋的纲、绎兄弟而言,创作上的取向是不言而喻的。萧纲的诗作中,那些描写艳情的宫体诗历来是被抨击的焦点,如《咏内人昼眠》: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3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帐,插戾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是写内人昼眠的情形,细致幽微,具体可感,但徒有其表,缺乏神韵。再从作者的着眼点来看,我们看他注意了些什么,“梦笑”二句,犹有可说;“簟文”二句,则实在是一种撩拨;“夫婿”二句,欲盖弥彰,尤显轻佻。难怪闻一多先生说他们“眼角里流露着淫荡”。[3] 又如《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一诗中的“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以及《娼妇离情诗十二韵》中的“斜灯入锦帐,微烟入玉床。六安双玳瑁,八幅两鸳鸯”等诗句,都可以感受到萧纲的目光所向,以及其心中滚动着的情欲。追求色欲走向极端的时候,甚至不管赏玩对象的性别,萧纲的《娈童》堪称代表:

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

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

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

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

袖裁连璧锦,戋织细重花。

揽裤青红出,回头双眄斜。

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

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

足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

很难想象,这里描写的是一个男人。梁代以前,爱好龙阳之趣者也代不乏人,但很少有公开细致的描写。西晋的张翰有一首《周小史诗》,是描写男色的,还有点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一到萧纲时代,同性恋的题材就堂堂正正进入了诗歌,且舒眉展颜,声色大开。用正统文化的目光来审视,把一个男人描写的如此妖冶,很让人觉得恶心,难以接受。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萧纲的文学圈与正统文化背离的程度。但萧纲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其家风终究是一脉相承的,对美色的猎取与赏玩,已经深入其血液,成为其最能触动灵感的精神生活。

梁武帝诸子中,和萧纲性情最为相投、创作旨趣最为相尽的萧绎,亦是宫体诗创作的一方重镇。萧绎有诗123首,其中表现男女情爱的约有50首,下列诗句可以看出萧绎在宫体诗创作方面的个性:

尘镜朝朝掩,寒衾夜夜空。(《闺怨》)

衣香知步近,钏动觉行迟。(《登颜园故阁》)

锦色悬殊众,衣鲜遥出群。(《东名》)

雀钗照轻幌,翠的绕纤腰。(《鸟名》)

香因玉钏动,佩逐金衣移。(《树名》)

汗轻红粉湿,坐久翠愁眉。(《咏歌》)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燕歌行》)

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代旧姬有怨诗》)

可以看出,萧绎很喜欢描写女性的体香轻汗、翠眉怨黛、纤腰玉手以及轻帏罗帐、绣被锦衾等与卧具有关的东西。有人说这种描写是朦朦胧胧的煽情,带有挑逗意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4] 的确,萧绎的诗不象肖纲的诗那样露骨地刻画女人的妖态与淫冶,更多的是暗示与玩味,说得直白些,意淫的色彩更浓。这种情形可能与萧绎的生理缺陷有关。据《南史·后妃下》载,萧绎十分爱恋他的妃子徐昭佩,但徐妃却十分厌恶瞎了一只眼睛的萧绎,“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徐妃不仅这样侮辱萧绎,还与遥光寺的智通和尚、萧绎的随从暨季江、其时的美男子贺徽等人私通。可见萧绎虽贵为皇子,在徐妃的心目中却是毫无分量可言的,这可能是萧绎心中一道永远的痛楚。无疑,萧绎是十分沮丧而自卑的。以萧绎的身份,身边不可能缺少女人,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征服他们,更不代表他能获得他们的爱情。萧纶有一首《戏湘东王诗》云:“湘东有一病,非哑复非聋。相思下只泪,望只有全功。”可见萧绎本来就是一个情种。然而由于身理的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情上的失败,其心态就不免由阴柔变为晦暗了。诗文恰恰是他抒发情感的一个发端,其宫体诗创作所呈现的独特面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梁武帝共有八子,除萧纲、萧绎外,昭明太子萧统、邵陵王萧纶、武陵王萧纪、都有诗歌传世,只要看看他们的诗题,就可以看出其内容取向了。如昭明太子有《有所思》、《三妇艳》、《长相思》、《林下作妓诗》(一作萧纲)、《咏同心莲诗》、《咏弹筝人诗》,萧纶有《东宫见美人诗》、《见姬人诗》等,萧纪《同萧长史看妓》、《晓思诗》、《闺妾寄征人》等。可见,尽管萧氏父子、兄弟之间的创作思想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在重色家风的熏染下,创作题材与价值取向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4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一种文风的形成,与居于文坛领袖地位的统治者的提倡,常常是大有关系的。梁武帝家风中的重色倾向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文学审美趣味,对其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关于宫体诗的形成原因,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形形色色的推理与诠释,然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上有好者,下必甚之”(《隋书·经籍志》)。梁武帝萧衍扬其波于前,纲、绎兄弟淈其泥在后,宫体诗人遂层出不穷,宫体诗的写作成为时尚。

萧纲周围的文人中,可考的主要有徐、庾父子,萧子显,刘孝陵,刘孝仪,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王囿,孔铄,张长公,傅弘,王训,王台卿,徐防,鲍至,纪少瑜等。萧绎其实也属于这个文学圈,他的身边还有几位宫体诗人,如徐君茜、刘缓、鲍泉等。[5] 上述诸人中,孔敬通、申子悦、王囿、孔铄、张长公、傅弘等没有诗作流传,其他人的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可看出是宫体诗风弥漫的产物。我们可以选出几位典型的诗人诗作加以考察。

(1)徐摛和庾肩吾。徐、庾二人可能是萧纲文学集团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文学风格号称“徐庾体”。徐摛于天监八年(509年)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其时萧纲七岁,徐摛三十九岁。在其后的四十余年中,徐摛大部分时间都和萧纲在一起,并于同一年死去。《梁书·徐摛传》云:“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管记,寻带领直。 文 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于中可见徐摛在宫体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惜徐摛只留下五首诗,已难窥其作品全貌,但从萧纲的《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诗》,依然可见一斑。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对其父的诗一首不选,其中当有一些隐情,此处不赘。庾肩吾二十岁时即为晋安王萧纲常侍(其时萧纲只有四岁),其后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和萧纲在一起,只至与萧纲同一年死去。他对女性的描写比较细致,如其《美人看画诗》:“绛树及西施,俱是好容仪。非关能结束,本自细腰肢。镜前难并照,相将看渌池。看妆畏水动,敛袖避风吹。转手齐裾乱,横簪历鬓垂。曲中人来取,谁堪白日移。不分他相识,唯听使君知。”对女子的柔弱窈窕的体态、顾影自怜的神情、羞羞答答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观察之细微、想象之精妙,体现出庾肩吾的日常爱好。庾肩吾比徐摛小了十六岁,却能与其并称“徐庾”,可见他们诗风的相似以及在萧纲文学集团中重要地位。

(2)张率。张率曾于天监初待诏文德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又献《待诏赋》,深得梁武帝赏识,手敕曰:“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卿可谓兼二子于金马矣。”又曾赐率诗云:“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惭古昔,得人今为盛。”可见张率倍受亲重。天监八年(509年),张率为晋安王萧纲云麾中记室,时年三十五岁。随后做萧纲的属官达十年。张率的《日出东南隅行》、《楚王咏》、《白纻歌九首》、《长相思》等诗作宫体色彩很浓,尤以《清凉》为最:“登台待初景,帐殿霭余晨。罗帐夕风济,清气尚波人。长簟良可仰,平莞温未亲。幸愿同枕席,为君横自陈。”

(3)萧子显。萧子显是与萧纲交往比较密切,颇受萧纲赏识,其文学理论强调诗文的“杂以讽谣,轻唇利吻”(《南齐书·文学传论》),与萧纲的文学趣味相表里。其拟古乐府《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行》是这样描写女人的:“光照窗中妇,绝世同阿娇。明镜盘龙刻,簪羽凤凰雕。逶迤梁家髻, 冉弱楚宫腰。”无论描绘还是用典,都有玩弄气息。其《咏苑中游人诗》更为典型:“二月春心动,游望桃花初。回身隐日扇,却步敛风裾。”把女子怀春的情态及狎客淫荡的目光皆活画了出来。萧子显的其他诗作如《春闺思诗》、《春别诗四首》、《桃花曲》、《代美女篇》等都是典型的宫体诗。

(4)刘孝陵。刘孝陵长期为萧纲属官,诗歌创作深受萧纲影响,尽管存诗不多,却是典型的宫体风格。其《应令咏舞》写倡女“举腕嫌衫重,回腰觉态妍。…… 履度开裙褶,鬟转匝衣钿”。可谓色态并举,妖冶异常,而且把欣赏者的趣味描写的淋漓尽致。既然是应太子令之作,当然要迎合太子的心意,符合太子的审美旨趣。刘孝陵的另一首《繁华应令》显然也属这种情形:“可怜周小童,微笑摘兰丛。鲜肤胜粉白,曼脸若桃红。挟弹雕陵下,垂钩莲叶东。脸动飘香榭,衣轻任好风。幸承拂枕选,得奉画堂中。金屏障翠被,蓝帕覆薰笼。本知伤轻薄,含辞羞自通。剪袖恩虽重,残桃爱未终。娥眉讵须嫉,新妆递入宫。”这首诗和前文引述的萧纲的《娈童》如出一辙,皆浓墨重彩、津津有味地描摹男色的风流妩媚。刘孝陵死后,萧纲深为悼惜,他们之间是趣味相投,颇有感情的。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5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5)刘孝仪和刘孝威。孝仪和孝威皆能诗善文,其兄刘孝绰曾谓之“三笔六诗”,“三”即孝仪,“六”指孝威,皆指他们的排行。这两人长期追随萧纲,诗风亦深受萧纲影响。如刘孝仪的《闺怨》:“本无金屋宠,长作玉阶悲。一乖西北丽,宁复城南期。永巷愁无歇,应门闭有时。空劳织素巧,徒为团扇词。匡床终不共,何由横自私。”又如《咏织女》:“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黄昏后,含娇渡浅河。”二诗的共同之处是轻佻,无论是闺中思妇,还是天上仙女,似乎都守不住寂寞,表现出极为浅俗的迫不及待。织女的传说历来是比较美好而庄重的题材,织女的形象十分纯洁,可在刘孝仪的笔下,就显得浮浅而又俗不可耐了。刘孝威的诗更具宫体特色,其《鄀县遇见人织率尔有咏》一诗中是如此毫不掩饰,变本加厉:“独眠真自难,重衾犹觉寒。愈忆凝脂暖,弥想横陈欢。”像这样赤裸裸地直写如潮的情欲,只让人觉得淫荡,而不产生美感。

(6)庾信和徐陵。庾信可能于梁大通元年(527年)进昭明太子东宫侍读,时年十五岁。十九岁时为湘东国常侍,二十岁时为太子萧纲东宫抄撰学士,后虽有所变迁,然屡在东宫任职。庾信的生活好尚和萧纲十分相似,萧纲写过《娈童》,庾信亲自实践,他与萧韶的断袖之欢是见诸正史的。[6] 庾信的诗留下很多,其写于萧梁时期的诗作显示出宫体诗极盛时期的特色,如《和咏舞诗》、《王昭君》、《结客少年场行》《舞媚娘》等,事实上,庾信还把宫体诗风带到了北方,其入北后的《奉和赵王美人春日》、《梦入堂内》、《和赵王看妓》等,都可以划入宫体之列,这与他在北方官高位达、养尊处优的生活是一致的。徐陵于普通四年(523年)为晋安王宁蛮府军事,萧纲为太子后,又随萧纲入东宫,充东宫学士。后又曾出任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徐陵的诗歌和庾信一样,既有家传的因素,又有宫体文学集团的影响,代表作如《乌栖曲》、《杂曲》、《长相思》、《奉和咏舞》、《春情》等,呈现出浓郁的宫体色彩。徐陵在宫体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编辑了宫体诗的集大成之作——《玉台新咏》,使宫体文学成为中古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萧纲、萧绎身边的其他文人大多受到宫体诗风的影响,他们的诗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形。纪少瑜的《咏残灯》:“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唯余一两焰,才得解罗衣。”刘缓的《敬酬刘长使咏名士悦倾城》:“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髻,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这可能都是宫体诗极盛时期的产物,已经预示着其走向的形而下了。

宫体诗风的影响十分广泛,萧梁时期的许多诗人都未能免俗。王僧儒、王训、王台卿等人虽不是萧纲、萧绎的属官,但与萧纲等亦有唱和,诗风非常相似。如王僧儒的《咏宠姬》:“及君高堂还,值妾妍妆罢。曲房褰锦帐,回廊步珠屣。玉钗时可挂,罗襦讵难解。再顾连城易,一笑千金买。”徐勉是其时重臣,人伦表率,其现存诗篇居然有一半以上可以划入宫体诗行列,《采菱曲》、《迎客曲》、《送客曲》、《咏琵琶》等皆很典型。甚至其时佛、道二门中的诗歌创作,也显得含情脉脉,如陶宏景的《寒夜怨》: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孤烟明。寒月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释法云的《三洲诗》亦写相思之情:

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旁流。啼将别共来,长相思。

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旁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

僧正惠偘的《咏独杵捣衣诗》云:

非是无人助,意欲自鸣砧。照月敛孤影,乘风送响音。言捣双丝练,似奏一弦琴。令君闻独杵,知妾有专心。

《玉台新咏》卷八有僧人汤僧济的《咏渫井得金钗》云:

昔为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插,照井还自怜。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于此落,从来不忆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先。此人今不在,此物今空传。

一个僧人,由淘井得到的一支金钗联想到当年戴钗者的旖旎情态,而且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倡家女,我们佩服他的出色想象力的同时,也不能不诧异他的思维走向了。

毫无疑问,其时的宫体诗风已弥漫天下。

后记:拙文写成后,读到曹道衡先生的《论梁武帝与梁代的兴亡》(《齐鲁学刊》2001年第1期),曹先生据《建康实录》卷十八注文和《梁书·后妃传》,考证出梁武帝的第一个妻子郗徽的死因是他纳丁贵嫔为妾所致。这益发坚定了笔者在文中对梁武帝的一些看法。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ZT)

内容提要 梁武帝本人是一个极好美色的风流皇帝,其子女无论从遗传基因还是生活好尚都受到他的重要影响,形成独特的重色家风,并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又因为梁武帝父子——特别是萧纲萧绎兄弟——在文坛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生活好尚和文学旨趣又大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人,这是宫体诗形成、兴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梁武帝 萧纲 重色家风 宫体诗

作者胡旭,男,1970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上海 200433)

在正文之前,需要说明三个问题。(1)什么是宫体诗?这是一个被学者们争论了很久的问题,如何界定,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宫体诗最招责难的地方在于其创作题材的“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帏之内”(《隋书·经籍志》),这其实也是宫体诗概念的核心所在。本文论述的主要是这一类宫体诗。(2)有些学者认为,综观历史,封建帝王生活糜烂,文人士大夫饮酒狎妓者,何止齐梁? 以此反驳宫体诗是淫糜生活的产物。[1] 这个结论是靠不住的。首先,历代帝王生活淫糜者虽多,但其中能文者毕竟很少,像梁武帝父子这样文风一脉相承的更少。而且能文的帝王大多喜欢宫体类诗文,如魏文帝、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且以亡国者居多。其次,文人士大夫饮酒狎妓者虽多,却究竟不能像能文的统治者那样有力地影响文学创作的风尚。而且,如果与统治者创作旨趣有异,可能还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以梁人而言,吴均、何逊当为典型。(3)宫体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本文只从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丰富宫体诗形成原因的研究,而无意于否定其他研究者的正确观点。

南朝梁代文坛上最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可能是宫体诗的盛行。宫体诗是在太子东宫蔚为大观的,因而不少人将其归罪于萧纲及其周围文人。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梁武帝父子皆为能文之士,周围聚集着众多宫廷文人,这是宫体诗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而梁武帝的家风则是宫体诗形成的土壤或温床。

梁武帝一生崇儒佞佛,始终是以圣人或清教徒的面目出现的,如果说梁武帝是一个极好美色的风流皇帝,定会受到一些质疑,然而梁武帝实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梁武帝的第一个妻子是郗徽,生永兴公主等三女,永元元年(499 年)八月卒于襄阳,年三十二。武帝即位后,追赠为皇后。据说郗皇后醋意是极大的,《南史》载其死后化为毒龙入于后宫井内,不时通梦于梁武帝,导致梁武帝一辈子没敢再立皇后。这个记载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梁武帝没置皇后却是事实。从郗皇后非常强烈的醋意上,至少可以反映出梁武帝并不是多么安分的人。这一点在史书上颇能得到印证。据《通鉴》卷一百四十四载,梁武帝的军队攻下建业后,东昏侯宫中的著名美人几乎全被他据为己有。第一美人潘妃“有国色,衍欲留之,以问侍中领军将军王茂。茂曰:‘亡齐者此物,留之恐遗外议。’乃缢杀于狱”。可见萧衍杀潘妃,实在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至于东昏侯的第二美人余妃,梁武帝就老实不客气地霸占了,而且沉迷于美色中不能自拔,《通鉴》卷一四五云:

梁公纳东宫余妃,颇妨政事,范云以为言,梁公未之从。云与侍中领军将军王茂同入见,云曰:“昔沛公入关,妇女无所幸,此范增所以畏其志大也。今明公始定建康,海内望风,奈何袭乱亡之迹,以女德为累乎?”梁公默然。云即请以余氏赉王茂。梁公贤其意而许之。

这一时期对于梁武帝的创业说来是至关重要的,他也基本上能用理智战胜感情,放弃了两个国色天香的尤物,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美色对梁武帝的巨大吸引力。事实上,梁武帝根本没有放过东昏侯宫中的其他美女,有点姿色的尽入其囊中。《南史·萧综传》云:“初,综母吴淑媛在齐东宫,宠在潘、余之亚。”《梁书·阮修容传》云:“高祖阮修容讳令嬴,本姓石,会稽余姚人也。齐始安王遥光纳焉,遥光败,入东昏宫,建康城平,高祖纳为采女。”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梁武帝好色的一个侧面。但梁武帝有时好色得过了头。《南史·萧宏传》云:“宏爱妾江氏,寝膳不能暂离。上他日送盛馔于江曰:‘当来就汝欢宴。’唯携布衣之旧邱佗卿往,与宏及江大饮。”虽然据史书载,梁武帝是因听说萧宏造铠仗,故意来察看虚实,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要送盛馔给江氏,而且十分暧昧地要与人家“欢宴”。梁武帝是崇儒讲礼之人,却与其弟最宠爱的女人一起推杯换盏,与他一贯标榜的“人君之懿”是极不相称的。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2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梁武帝最喜欢将自己打扮成“清教徒”,其实不过是做给别人看而已。可以欺骗大部分不明真相的臣民,却难以欺骗自己身边的亲人,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好尚。梁武帝的子女中最能继承他这种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的,首推永兴公主,。永兴公主嫁于武帝少时好友殷睿之子殷钧,然不守妇道,极重男色。公主憎恶殷钧形貌短小,与其叔临川王萧宏私通。萧宏其人,《南史》本传称“美须眉,容止可观”,是一个风流美男子。二人彼此为色所迷,竟至于乱伦。曾给梁武帝做过儿子、颇受他爱护的侄儿萧正德,也是一个好色的典型。《南史·萧正德传》载:

正德妹长乐主适陈郡谢氏。正德奸之,烧主第,缚一婢,加玉钏于手,以金宝附身,声云主被烧死,检取婢尸并金玉葬之。仍与主通,呼为柳夫人,生二子焉。日月稍久,风声渐露。后黄门郎张准有一雉媒,正德见而夺之。寻会重云殿为净供,皇储以下莫不毕集。准于众中叱骂曰:“张准雉媒非长乐主,何可略夺!”皇太子恐帝闻之,令武陵王和止之,乃休。及出,送雉媒还之。

萧正德和他的妹妹长乐公主的乱伦,在当时已不是什么秘密,皇太子诸人皆知,只不过瞒着梁武帝而已。又如梁武帝的第二子萧综,“每出藩,其母吴淑媛恒随之镇。综年十五,尚裸袒嬉戏于前,昼夜无别,内外咸有秽声”(《南史·萧综传》)。可见其时宫廷内外,到处弥漫着淫荡气息。即便是素以仁德著称的昭明太子,死前的溺水也是“姬人荡舟”所致。简文帝萧纲曾说过“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与当阳公大心书》),然而侯景攻下东宫后,一下子就从中取出数百女妓赏给军士。侯景指责简文帝“珠玉是好,酒色是耽,吐言止于轻薄,赋咏不出《桑中》”(《通鉴》卷一六二),恐怕还并不是夸大其辞,可见简文帝的立身不过是貌似谨重,其实放荡。梁元帝萧绎生活的放荡可能也不亚于乃兄。《南史·萧续传》云:“元帝之临荆州,有宫人李桃儿者,以才慧得进。及还,以李氏行。时行宫户禁重,续具状以闻。元帝泣对使诉于简文,简文和之得止。元帝犹惧,送李氏还荆州。世所谓‘西归内人’者。”

梁武帝的家风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色欲,而梁武帝父子皆为能文之士,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创作。

梁武帝深深地迷恋于南朝民歌中的男欢女爱之作,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模拟创作,因而艳情诗的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如《子夜歌》、《团扇歌》、《上声歌》、《碧玉歌》、《欢闻变歌》、《子夜四时歌》、《河中之水歌》等,兴趣所至,精力所至,几可乱真。如《子夜歌》其一: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

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

巧笑茜两犀,美目扬双蛾。

又如《子夜四时歌·夏歌》其一: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复异。

别时鸟啼户,今晨雪满墀。

过此君不返,但悲绿鬓哀。

梁武帝的这一类诗歌常常被混入民歌,或者说民歌常常混入梁武帝的诗歌,这只能说明二者风格酷似。南朝民歌多艳情,这与梁武帝的生活好尚非常契合。如果追究艳情诗风在梁朝文坛上的蔓延,梁武帝是难辞其咎的。《梁书·徐摛传》载梁武帝曾为宫体诗风的盛行而十分震怒,召徐摛加以责让。这似乎是一对矛盾。骆玉明师认为,梁武帝的发怒与其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并不见得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正不满。[2] 此外,梁武帝此时已进入晚年,心态与青壮年时也有了很大不同,诚如钱钟书先生论唐宋诗之争时所云:“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况佞佛崇儒也让梁武帝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创作的旨趣和情调的变化也是正常的。

然而,必须承认,梁武帝的生活经历和萧纲、萧绎兄弟大不相同,前者自幼生于忧患,前半生迭经政治风波,戎马倥偬,阅历相当丰富,精神境界亦较高,故其爱美色学民歌,深得民歌之精神。后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锦衣玉食,骨脆肤柔,既没有高远的志向,又没有动荡的经历,承平日久,歌吹沸天,越女侍前,齐姬在后。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深受重色家风熏染而又极有文学天赋的纲、绎兄弟而言,创作上的取向是不言而喻的。萧纲的诗作中,那些描写艳情的宫体诗历来是被抨击的焦点,如《咏内人昼眠》: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3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帐,插戾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这是写内人昼眠的情形,细致幽微,具体可感,但徒有其表,缺乏神韵。再从作者的着眼点来看,我们看他注意了些什么,“梦笑”二句,犹有可说;“簟文”二句,则实在是一种撩拨;“夫婿”二句,欲盖弥彰,尤显轻佻。难怪闻一多先生说他们“眼角里流露着淫荡”。[3] 又如《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一诗中的“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以及《娼妇离情诗十二韵》中的“斜灯入锦帐,微烟入玉床。六安双玳瑁,八幅两鸳鸯”等诗句,都可以感受到萧纲的目光所向,以及其心中滚动着的情欲。追求色欲走向极端的时候,甚至不管赏玩对象的性别,萧纲的《娈童》堪称代表:

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

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

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

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

袖裁连璧锦,戋织细重花。

揽裤青红出,回头双眄斜。

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

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

足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

很难想象,这里描写的是一个男人。梁代以前,爱好龙阳之趣者也代不乏人,但很少有公开细致的描写。西晋的张翰有一首《周小史诗》,是描写男色的,还有点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一到萧纲时代,同性恋的题材就堂堂正正进入了诗歌,且舒眉展颜,声色大开。用正统文化的目光来审视,把一个男人描写的如此妖冶,很让人觉得恶心,难以接受。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萧纲的文学圈与正统文化背离的程度。但萧纲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其家风终究是一脉相承的,对美色的猎取与赏玩,已经深入其血液,成为其最能触动灵感的精神生活。

梁武帝诸子中,和萧纲性情最为相投、创作旨趣最为相尽的萧绎,亦是宫体诗创作的一方重镇。萧绎有诗123首,其中表现男女情爱的约有50首,下列诗句可以看出萧绎在宫体诗创作方面的个性:

尘镜朝朝掩,寒衾夜夜空。(《闺怨》)

衣香知步近,钏动觉行迟。(《登颜园故阁》)

锦色悬殊众,衣鲜遥出群。(《东名》)

雀钗照轻幌,翠的绕纤腰。(《鸟名》)

香因玉钏动,佩逐金衣移。(《树名》)

汗轻红粉湿,坐久翠愁眉。(《咏歌》)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燕歌行》)

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代旧姬有怨诗》)

可以看出,萧绎很喜欢描写女性的体香轻汗、翠眉怨黛、纤腰玉手以及轻帏罗帐、绣被锦衾等与卧具有关的东西。有人说这种描写是朦朦胧胧的煽情,带有挑逗意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4] 的确,萧绎的诗不象肖纲的诗那样露骨地刻画女人的妖态与淫冶,更多的是暗示与玩味,说得直白些,意淫的色彩更浓。这种情形可能与萧绎的生理缺陷有关。据《南史·后妃下》载,萧绎十分爱恋他的妃子徐昭佩,但徐妃却十分厌恶瞎了一只眼睛的萧绎,“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徐妃不仅这样侮辱萧绎,还与遥光寺的智通和尚、萧绎的随从暨季江、其时的美男子贺徽等人私通。可见萧绎虽贵为皇子,在徐妃的心目中却是毫无分量可言的,这可能是萧绎心中一道永远的痛楚。无疑,萧绎是十分沮丧而自卑的。以萧绎的身份,身边不可能缺少女人,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征服他们,更不代表他能获得他们的爱情。萧纶有一首《戏湘东王诗》云:“湘东有一病,非哑复非聋。相思下只泪,望只有全功。”可见萧绎本来就是一个情种。然而由于身理的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情上的失败,其心态就不免由阴柔变为晦暗了。诗文恰恰是他抒发情感的一个发端,其宫体诗创作所呈现的独特面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梁武帝共有八子,除萧纲、萧绎外,昭明太子萧统、邵陵王萧纶、武陵王萧纪、都有诗歌传世,只要看看他们的诗题,就可以看出其内容取向了。如昭明太子有《有所思》、《三妇艳》、《长相思》、《林下作妓诗》(一作萧纲)、《咏同心莲诗》、《咏弹筝人诗》,萧纶有《东宫见美人诗》、《见姬人诗》等,萧纪《同萧长史看妓》、《晓思诗》、《闺妾寄征人》等。可见,尽管萧氏父子、兄弟之间的创作思想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在重色家风的熏染下,创作题材与价值取向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4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一种文风的形成,与居于文坛领袖地位的统治者的提倡,常常是大有关系的。梁武帝家风中的重色倾向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文学审美趣味,对其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关于宫体诗的形成原因,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形形色色的推理与诠释,然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上有好者,下必甚之”(《隋书·经籍志》)。梁武帝萧衍扬其波于前,纲、绎兄弟淈其泥在后,宫体诗人遂层出不穷,宫体诗的写作成为时尚。

萧纲周围的文人中,可考的主要有徐、庾父子,萧子显,刘孝陵,刘孝仪,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王囿,孔铄,张长公,傅弘,王训,王台卿,徐防,鲍至,纪少瑜等。萧绎其实也属于这个文学圈,他的身边还有几位宫体诗人,如徐君茜、刘缓、鲍泉等。[5] 上述诸人中,孔敬通、申子悦、王囿、孔铄、张长公、傅弘等没有诗作流传,其他人的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可看出是宫体诗风弥漫的产物。我们可以选出几位典型的诗人诗作加以考察。

(1)徐摛和庾肩吾。徐、庾二人可能是萧纲文学集团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文学风格号称“徐庾体”。徐摛于天监八年(509年)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其时萧纲七岁,徐摛三十九岁。在其后的四十余年中,徐摛大部分时间都和萧纲在一起,并于同一年死去。《梁书·徐摛传》云:“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管记,寻带领直。 文 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于中可见徐摛在宫体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惜徐摛只留下五首诗,已难窥其作品全貌,但从萧纲的《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诗》,依然可见一斑。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对其父的诗一首不选,其中当有一些隐情,此处不赘。庾肩吾二十岁时即为晋安王萧纲常侍(其时萧纲只有四岁),其后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和萧纲在一起,只至与萧纲同一年死去。他对女性的描写比较细致,如其《美人看画诗》:“绛树及西施,俱是好容仪。非关能结束,本自细腰肢。镜前难并照,相将看渌池。看妆畏水动,敛袖避风吹。转手齐裾乱,横簪历鬓垂。曲中人来取,谁堪白日移。不分他相识,唯听使君知。”对女子的柔弱窈窕的体态、顾影自怜的神情、羞羞答答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观察之细微、想象之精妙,体现出庾肩吾的日常爱好。庾肩吾比徐摛小了十六岁,却能与其并称“徐庾”,可见他们诗风的相似以及在萧纲文学集团中重要地位。

(2)张率。张率曾于天监初待诏文德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又献《待诏赋》,深得梁武帝赏识,手敕曰:“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卿可谓兼二子于金马矣。”又曾赐率诗云:“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惭古昔,得人今为盛。”可见张率倍受亲重。天监八年(509年),张率为晋安王萧纲云麾中记室,时年三十五岁。随后做萧纲的属官达十年。张率的《日出东南隅行》、《楚王咏》、《白纻歌九首》、《长相思》等诗作宫体色彩很浓,尤以《清凉》为最:“登台待初景,帐殿霭余晨。罗帐夕风济,清气尚波人。长簟良可仰,平莞温未亲。幸愿同枕席,为君横自陈。”

(3)萧子显。萧子显是与萧纲交往比较密切,颇受萧纲赏识,其文学理论强调诗文的“杂以讽谣,轻唇利吻”(《南齐书·文学传论》),与萧纲的文学趣味相表里。其拟古乐府《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行》是这样描写女人的:“光照窗中妇,绝世同阿娇。明镜盘龙刻,簪羽凤凰雕。逶迤梁家髻, 冉弱楚宫腰。”无论描绘还是用典,都有玩弄气息。其《咏苑中游人诗》更为典型:“二月春心动,游望桃花初。回身隐日扇,却步敛风裾。”把女子怀春的情态及狎客淫荡的目光皆活画了出来。萧子显的其他诗作如《春闺思诗》、《春别诗四首》、《桃花曲》、《代美女篇》等都是典型的宫体诗。

(4)刘孝陵。刘孝陵长期为萧纲属官,诗歌创作深受萧纲影响,尽管存诗不多,却是典型的宫体风格。其《应令咏舞》写倡女“举腕嫌衫重,回腰觉态妍。…… 履度开裙褶,鬟转匝衣钿”。可谓色态并举,妖冶异常,而且把欣赏者的趣味描写的淋漓尽致。既然是应太子令之作,当然要迎合太子的心意,符合太子的审美旨趣。刘孝陵的另一首《繁华应令》显然也属这种情形:“可怜周小童,微笑摘兰丛。鲜肤胜粉白,曼脸若桃红。挟弹雕陵下,垂钩莲叶东。脸动飘香榭,衣轻任好风。幸承拂枕选,得奉画堂中。金屏障翠被,蓝帕覆薰笼。本知伤轻薄,含辞羞自通。剪袖恩虽重,残桃爱未终。娥眉讵须嫉,新妆递入宫。”这首诗和前文引述的萧纲的《娈童》如出一辙,皆浓墨重彩、津津有味地描摹男色的风流妩媚。刘孝陵死后,萧纲深为悼惜,他们之间是趣味相投,颇有感情的。

作者: 219.231.150.*  2006-7-15 03:47   回复此发言

--------------------------------------------------------------------------------

5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5)刘孝仪和刘孝威。孝仪和孝威皆能诗善文,其兄刘孝绰曾谓之“三笔六诗”,“三”即孝仪,“六”指孝威,皆指他们的排行。这两人长期追随萧纲,诗风亦深受萧纲影响。如刘孝仪的《闺怨》:“本无金屋宠,长作玉阶悲。一乖西北丽,宁复城南期。永巷愁无歇,应门闭有时。空劳织素巧,徒为团扇词。匡床终不共,何由横自私。”又如《咏织女》:“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黄昏后,含娇渡浅河。”二诗的共同之处是轻佻,无论是闺中思妇,还是天上仙女,似乎都守不住寂寞,表现出极为浅俗的迫不及待。织女的传说历来是比较美好而庄重的题材,织女的形象十分纯洁,可在刘孝仪的笔下,就显得浮浅而又俗不可耐了。刘孝威的诗更具宫体特色,其《鄀县遇见人织率尔有咏》一诗中是如此毫不掩饰,变本加厉:“独眠真自难,重衾犹觉寒。愈忆凝脂暖,弥想横陈欢。”像这样赤裸裸地直写如潮的情欲,只让人觉得淫荡,而不产生美感。

(6)庾信和徐陵。庾信可能于梁大通元年(527年)进昭明太子东宫侍读,时年十五岁。十九岁时为湘东国常侍,二十岁时为太子萧纲东宫抄撰学士,后虽有所变迁,然屡在东宫任职。庾信的生活好尚和萧纲十分相似,萧纲写过《娈童》,庾信亲自实践,他与萧韶的断袖之欢是见诸正史的。[6] 庾信的诗留下很多,其写于萧梁时期的诗作显示出宫体诗极盛时期的特色,如《和咏舞诗》、《王昭君》、《结客少年场行》《舞媚娘》等,事实上,庾信还把宫体诗风带到了北方,其入北后的《奉和赵王美人春日》、《梦入堂内》、《和赵王看妓》等,都可以划入宫体之列,这与他在北方官高位达、养尊处优的生活是一致的。徐陵于普通四年(523年)为晋安王宁蛮府军事,萧纲为太子后,又随萧纲入东宫,充东宫学士。后又曾出任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徐陵的诗歌和庾信一样,既有家传的因素,又有宫体文学集团的影响,代表作如《乌栖曲》、《杂曲》、《长相思》、《奉和咏舞》、《春情》等,呈现出浓郁的宫体色彩。徐陵在宫体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编辑了宫体诗的集大成之作——《玉台新咏》,使宫体文学成为中古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萧纲、萧绎身边的其他文人大多受到宫体诗风的影响,他们的诗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形。纪少瑜的《咏残灯》:“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唯余一两焰,才得解罗衣。”刘缓的《敬酬刘长使咏名士悦倾城》:“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髻,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这可能都是宫体诗极盛时期的产物,已经预示着其走向的形而下了。

宫体诗风的影响十分广泛,萧梁时期的许多诗人都未能免俗。王僧儒、王训、王台卿等人虽不是萧纲、萧绎的属官,但与萧纲等亦有唱和,诗风非常相似。如王僧儒的《咏宠姬》:“及君高堂还,值妾妍妆罢。曲房褰锦帐,回廊步珠屣。玉钗时可挂,罗襦讵难解。再顾连城易,一笑千金买。”徐勉是其时重臣,人伦表率,其现存诗篇居然有一半以上可以划入宫体诗行列,《采菱曲》、《迎客曲》、《送客曲》、《咏琵琶》等皆很典型。甚至其时佛、道二门中的诗歌创作,也显得含情脉脉,如陶宏景的《寒夜怨》: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孤烟明。寒月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释法云的《三洲诗》亦写相思之情:

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旁流。啼将别共来,长相思。

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旁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

僧正惠偘的《咏独杵捣衣诗》云:

非是无人助,意欲自鸣砧。照月敛孤影,乘风送响音。言捣双丝练,似奏一弦琴。令君闻独杵,知妾有专心。

《玉台新咏》卷八有僧人汤僧济的《咏渫井得金钗》云:

昔为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插,照井还自怜。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于此落,从来不忆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先。此人今不在,此物今空传。

一个僧人,由淘井得到的一支金钗联想到当年戴钗者的旖旎情态,而且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倡家女,我们佩服他的出色想象力的同时,也不能不诧异他的思维走向了。

毫无疑问,其时的宫体诗风已弥漫天下。

后记:拙文写成后,读到曹道衡先生的《论梁武帝与梁代的兴亡》(《齐鲁学刊》2001年第1期),曹先生据《建康实录》卷十八注文和《梁书·后妃传》,考证出梁武帝的第一个妻子郗徽的死因是他纳丁贵嫔为妾所致。这益发坚定了笔者在文中对梁武帝的一些看法。


相关内容

  • 七绝圣手王昌龄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 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 圣手, 七绝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约公元698- 757年),字少伯,长安(今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进士.王昌龄不护细行,仕途曲折,先后做过汜水尉,校书郎.一生遭受贬谪,先谪岭南,又贬江宁,为江宁丞,再贬龙标尉.但他诗名很大,和李白.王维.王之涣.高适.岑参.孟浩然.杜甫 ...

  • 陶潜 闲情赋并序赏析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 陶潜, 赏析 闲情赋并序                                   陶潜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用作静清赋.检逸词而宗澹泊.始者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义乎 余夫何瑰 ...

  • 谢朓的创作实践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 谢朓的创作实践 谢朓(464- 499年)字玄晖,亦出生于陈郡谢氏,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曾祖以下累仕晋宋两朝,家世颇为显赫.宋元嘉二十二年,伯父谢综卷入所谓范烨谋反一案,与二伯父谢约同被处死,朓父因尚主免于一死,但流放广州达十年之久,从此时起,谢家遂家道中落.谢朓自幼有好学而文章清丽的美名,但父辈的 ...

  •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提纲
  • 国学的概念与入门 一.含混的"国学":国学热.国学乱 (一)形形色色的"国学" 各色国学大师.老师.专家,如易经教育老师杨德武,国学企管专家谭小芳,国学应用专家翟鸿燊,国学教育老师邓卫东,国学企管专家乾泉,国学教育专家徐闯. 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 ...

  •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好家风好家训带来好校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好的家教家风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近日,岔河小学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国家情怀"主题活动. 此次活动目的是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 首届国学春晚节目亮点,传承家书.家规.家训.家风,点开即看!
  •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联合主办的"首届国学春晚"即将于2017年2月11日晚播出.本次国学春晚将以国风和畅命名,通过家书.家规.家训.家风几个板块表现家国文化. 节目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南山枰为大家整理这些节目(每个链接都可直接点开欣赏)中的亮点 ...

  • 国学经典选读(省)
  • 国学经典选读01-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问答题 1. <尚书正义>的作者是( ) ∙ ∙ ∙ ∙ 2. 杨伯峻 孔颖达 孙星衍 朱熹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 )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 ∙ ∙ ∙ 3. 经 史 子 集 ...

  • 国学基础知识
  • 国学基础知识 让厚重的国学变得生动,让灿烂的文化变得鲜活 史学·典籍 1.史书是何时才独立成一类的? 是不是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一部分,习惯上也称" 乙部" .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大多具有史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史书只是六艺的附庸,直到隋代才独立出来.大 ...

  • 2016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2期
  • 2016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22期(摘录) 江西传承好家风弘扬新风尚 近年来,江西省文明办把家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传承好家风,弘扬新风尚. 一.抓顶层设计.2013年起,把家风建设工作纳入省文明委重点工作.2015年,印发<家风建设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