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
一、比较史学
二、口述史学
三、心态史学
四、社会史学
一、比较史学
(一)比较史学概说
1、定义
比较史学是现代史学中一个主要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派别。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在研究中使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它往往要求跨越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比较史学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历史的发展既表现出某种有序的和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又表现出某种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历史学家选择不同层面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比较史学的功能
1、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历史研究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如中国文化中的外来因素:玉米、翁仲,有翼神兽。 中国文化的西传。
2、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发现人类历史的普遍性。 如部落为国家形成的必经阶段。
3、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揭示历史现象的特殊性 如自1808年禁止奴隶贸易后的半个世纪中,美国奴隶人数自然增长了三倍。只有同大多数新大陆国家奴隶人口并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这一事实才值得注意。
“一个人如果首先没有对法国整体的大致了解,又怎么坑内抓住法国各个地区发展的独特性呢?同样,法国的运动只有放在欧洲这样一个大范围内来观察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法国农村历史特点起因》
4、比较史学有助于为历史研究提出问题
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法国南部也存在过圈地运动。
(1)两个国家有着相似的农业组织形式。
(2)英国圈地运动的诸因素,在法国也可以找到,如庄园主在急剧的通货膨胀期间体会到维持收入的困难,为市场生产谷物以谋取巨大利润的可能性、技术革新的出现。
问题史学:“一份文献如同一个见证人,正像大多数见证人那样,只有面对提问,他们才会予以说明。难点在于提出一份系统的问题清单。而比较给予历史学家这个永久的审判官最珍贵的帮助恰恰就在这里。”
5、历史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检验或修正某种历史认识。
如金币在佛罗伦萨的出现早于威尼斯。
6、历史比较方法为历史的评价提供了尺度。
如农民起义对封建政权的打击。
(三)比较史学的局限性
1、历史比较方法虽然为历史学家认识历史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但它不会自动得出结论。对历史的理解达到何种程度,还要靠研究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对资料的掌握程度。
2、历史比较研究只是研究历史的一个特定的角度,它不能取代其他角度的历史研究。
如中西封建社会的比较。
3、比较研究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4、历史比较有可能流于肤浅的、牵强附会的历史类比。
如中希城邦制比较研究。
(四)比较史学的工作程序
1、确定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以及比较的目标和方向。 2、搜集相关的材料,对比较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3、提出预先的命题或假设。
4、进行综合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各种比较项的异同。 5、验证假设,总结规律,分析原因和影响。
国内比较史学的名家
1、中外古史比较研究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
2、中外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北京大学
二、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概说
1、定义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现代史学中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资料研究历史的流派。
一类是口述史,即由史学家访问而获得的当事人的口述回忆。 另一类是口头传说——通过口头语言已流传了若干代的那些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与描绘。
(二)口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1、口述资料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
口述方法在专业历史学家的应用中取得的一些进展几乎完全归因于传统的书面资料在许多领域未能提供任何信息,而这些领域目前正在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对较近时期的政治史的研究就属于这类论题。
通讯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口述史学存在的必要性。为了能够获得撰写一部传记所需要的证据资料,历史学家必须从这些人物的那些仍然活着的朋友和同事那里收集相关的印象和回忆。
(2)有关最近日常生活的社会史
尤其是工人阶级在家庭和工作场所生活的资料,在过去,这些很少成为同时代人观察或研究的对象。
(3)研究文字出现前社会的历史学。
如非洲历史研究。
在这类研究中,不仅非洲人自身的日常经历无法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还原;而且大部分更正式的历史内容,诸如商业贸易的增加或政治制度的演化,也需要进行大量口述研究。
2、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助于纠正书面资料存在的偏见。
民间对朱元璋的评价
社会史渴望将社会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富人的和有读写能力的人的历史。而社会史学家本能地求助的档案资料都带有机构成见,正是这些机构制作了这些资料。作为结果,劳工史表现出官方公会的,而不是普通工人的特征;住宅史强调的是为出售和出租而建筑的房屋与公厕的改良,而不是房客的生活质量;农业史关注于庄园的管理和农村经济,而不是农庄劳动力的工作状况。书面资料也主要是由成年男子制作的:妇女不属于能够经常写信的有闲阶级,她们写的东西也很少能保存下来;儿童的经历也很少在档案资料中被明确记录。一些在70或80年前发挥显著作用的社会集团,游商、各类无组织的工资劳动者及贫穷的移民群体在传统资料中几乎完全没有记载。这些问题将为口述史提供广阔的天地。
3、口述史能够传达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本质联系。 例如,通过对非常贫穷人群生活史的了解,打零工、周期性饥馑、营养不良、酗酒、旷课旷职和家庭暴力等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百上千人口的整体社会背景,这些能够被生动地予以描绘。
4、口述史学如实地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非洲史研究;有助于打破陈旧的欧洲中心论的史学模式。
5、口述史学还是一种新型的历史教育形式。
如美国学者对史学危机的对策:埃利奥特·威金顿:《狐火》。 原因:一方面,它把以往静态历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活动。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要比单调的静态教学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另一方面,口述研究把学生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再限于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其底层。这样,他们就可以结合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黄应贵的例子:由历史系转到社会学系。
6、它有助于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历史知识。
第一,口述史学的叙述方式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红卫兵拿着带钉子的木板,打马先生的头,
打在头顶上,马先生那时被剃成秃头,鲜血顿时从头顶涌出,血流如注,流的满脸是血,红红的。当时的印象,我至今未能淡忘。” ——《思乡曲——马思聪传》,叶永烈。
第二,口述史学揭示了普通人的历史,能引起普通群众心理上的共鸣。 “尽力去发掘那些生动的细节,并把数以千计的这样的细节串起来,这样他们对历史的描绘就比别人的讲述生动的多。”
《平凡的世界》
(三)口述史学的缺陷
1、口述资料会带来主观性与片面性。
如《撕裂的国家:以色列独立战争口述史》。
(1)口述史学必须十分慎重,避免落入材料叙述者的思维框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把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加以对照。
(2)史料在任何时候也无法取代对历史的解释。
2、口述史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比较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或细小的问题,不太适合研究庞杂的问题。
3、口述资料的调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口述史学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都增加了开展口述史学的困难。
(四)口述史学的工作程序:收集、加工与运用
1、收集资料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全面了解所调查主题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疑难问题,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与研究范围,充分估计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好各种应变措施。
(2)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
在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访每一个了解情况的人。个人谈话是口述史学最主要的调查方式。
在资料很多的问题上,尤其是关于许多人都了解的当代历史问题,可以借用社会学的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法。所谓抽样调查法,就是应用概率原则,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样本,
用以代表总体而加以调查的方法。
(3)掌握巧妙的采访艺术
《历史学的视野》第280页。
(4)树立科学的求实态度。
2、加工资料
(1)用适当的方式把采访内容整理出来,一般内容的史料要整理成文字。
特殊材料特殊处理,如有关音乐史、演说家的磁带,则可以保留磁带,但要加上文字性的说明。
(2)把口述资料进行分类编排。
(3)根据现场的观察对史料的真伪提出初步的判断。
《历史学的视野》第282页第3段。
3、运用资料
(1)首先要符合全面性的要求。
不论是编纂、剪裁口述资料,还是编写口述著作,都应该力求全面,切忌片面。否则口述史学著作的准确性就会受到损害。
如《撕裂的国家:以色列独立战争口述史》
“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以色列的同情者,对我来说,要做到客观公正是绝对不可能的。”
(2)应该注意口述史料的真实性。
如何运用有文献之前社会的口头遗传材料。
非洲口头传说的可贵。
(3)应该了解口述史学的局限性。
三、心态史学
(一)定义
心态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上人们群体心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新兴史学分支。
(二)心态史学与心理史学的区别
1、研究内容不同
心态史学一般研究历史上社会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和意识,这种观念和意识在民间世代相传,不会因为政权的更迭而发生突变,因此,它不同于官方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最具稳定性的部分。
如《白鹿原》中的乡规乡约。
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围要大得多,它可以研究人类群体也可以研究个人,可以研究心态也可以研究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行为;而心态史学完全不研究个人,一般也不涉及心态以外的领域。
2、研究手段不同
心态史学家主要采用常规的史学方法进行叙述、分析和解释,很少使用心理学的理论,而心理史学的主要特征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作为研究手段。
3、起源和发展的不同。
心态史学起源于法国,以年鉴学派为中心,是新史学要求扩大历史研究范围的结果,并在法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心理史学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和跨学科研究的结果,发端于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发展中心则在美国。
(三)心态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年鉴学派第一代:
布洛赫:《国王的触摸》
费弗尔:《马丁·路德:一种命运》、《拉伯雷的宗教: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
年鉴学派第二代:杜比、芒德鲁
年鉴学派第三代:勒高夫
例证:《教会的时间与商人的时间》
(四)心态史学的贡献与不足
1、贡献
深化和扩大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史学过分注重“无人历史”的倾向,使人的精神活动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1)扩大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如死亡史研究。
(2)发掘出大量以前不受重视的史料。
如法庭审判记录、遗嘱、礼仪和习俗等,从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遗嘱的大量采用,使计量方法研究人类精神领域成为可能。
如伏维尔借助计量方法对1770年左右普罗旺斯地区遗嘱的计量分析所产生的心
态史观点:人们的宗教观念和社会准则发生了变化。
(3)心态史学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科技物质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
(4)心态史学的叙事方式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2、不足
(1)片面突出和夸大心态在历史上的作用。
(2)心态史学家过于强调人类心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变化和差异,或只承认长期的变化不承认短期的变化。
(3)缺少对心态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有些概念十分模糊。 (4)“碎化”现象严重,关注的问题日趋微观,急需宏观的视角和对人类整体的关怀。
四、社会史学
(一)什么是社会史
1、不同类别的社会史观。
《史学引论》第298、299页。
2、社会史的特点
(1)注重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从社会的角度去看人类的全部历史。 (2)突出普通人特别是社会下层在历史上的作用。
(3)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借用。
(二)社会史的领域
1、家庭史
(1)家庭人口史,主要涉及出生率、死亡率、婚姻等问题,以人口调查资料和教区记录为依据。
(2)家庭社会史,研究历史上家庭组织和结构的演变、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3)家庭经济史,研究家庭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职能以及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4)人的成长阶段史,研究人一生的不同阶段。
(5)家庭与宗教关系研究,如加尔文教对西方家庭的影响。
(6)家庭现代化研究,主要探讨传统家庭如何向现代家庭过渡。
《家庭史》。
2、新妇女史
(1)在研究对象上,由传统的上层妇女转向普通妇女。 (2)在研究观点上,妇女从传统的被动的被压迫者变成了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的力量,主流社会的男人价值观被妇女自己的价值观所取代。
(3)在研究范围上,当代妇女史几乎无所不包,妇女的性、婚外恋、劳动与收入、卫生、与战争的关系等都成为研究课题。 (4)在研究方法上,妇女史日益向人类学和社会学靠拢,许多著作融入了计量分析。
《甄嬛传》
3、劳工史
传统的研究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寻找各种物质因素来证明社会变迁和劳工在社会变迁中的位置。
文化主义:强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
新劳工史:注重从底层反映劳工群体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通过对各种偶发冲突事件的个案分析说明工人阶级意识的来源。
4、城市史的突破
(1)研究对象更加细化,涉及移民、黑人、贫民窟、市政服务、社会福利、城市规划、建筑和住宅、污染与环境、教会、暴力与犯罪等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2)理论思考和研究内容日趋深入。
(3)研究方法得到更新。社会科学中的计量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模式分析方法已成为城市史学家治学的主要手段。
5、中国社会史研究
补充:民国时期社会史颇有市场,与社会学、人类学的传入
有关。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李安宅:《与之社会学的研究》。
(三)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社会史学的研究课题有越来越细小的趋势,给人以琐碎、繁杂的感觉。
2、社会史学过多地依赖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自身的理论概括严重不足,这就使史家在与其他学科对话中处于劣势。
3、社会史有片面排斥政治史的倾向,不利于历史研究的提高。
(四)社会史研究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例如,确定两汉时期婚姻史为研究对象。
2、根据研究对象广泛收集史料,并达到详尽占有的程度。制出统计数据和资料长编。同时,对史料进行详细、审慎的核查与考订。 例如,在两汉婚姻史这个论题中,应分门别类搜集史料,并编制出《两汉皇室婚姻状况表》、《两汉贵族、官吏、平民婚姻状况表》、《两汉人口初婚年龄表》,以便进行量的分析。对似是而非的史料,还应该做认真考察。
3、对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用社会学的区分方法,分门别类,
列出研究细题,依次进行研究。
如两汉婚姻史可以列出下列几个细题:
(1)婚姻结构中的等级性(即婚嫁等级状况)。
(2)婚姻状况的地域构成(即婚嫁双方的空间范围)。 (3)婚龄(主要考察男女初婚年龄,并兼及再婚年龄上限)。 (4)婚仪(成婚前后的各种仪式)。
(5)婚姻行为中的多层次消费(不同阶层用于婚嫁的各项支出)。
(6)原始婚姻习俗的遗留
保留在封建时代的原始婚姻习俗,存留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消失过程和途径。
(7)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考察男子及女子在婚姻形态中的主次关系)。
(8)婚姻控制:社会习惯与婚律(舆论道德功用,婚姻法律法规)。
(9)婚姻离轨:社会波动与婚姻波动(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的相关程度,婚姻关系波动的诸原因)。
4、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细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可能的前提下设置出恰当的模型
例如,有学者认为,汉代婚姻结构中不存在等级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十分明显。等级性的社会现象之一,是经济地位相近。如时人王充说:“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社会表现之二,是政治与社会地位的相近。无论是皇族、贵族、官吏、中小地主及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阶层,大都呈现出这种情形。如按照汉制规定,与公主结婚者必须是列侯。《风俗通义》中则收录了屠家女子与卖饼家男子相与为婚的实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之处。
(1)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如两个二千石官吏家庭缔结婚姻,在政治地位上双方接近;在经济地位上双方家庭的收入及财产总量亦大致相仿;由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的。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单独起作用,主要是在中、小地主(无官秩)、商贾以及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中。 (2)婚姻缔结时的等级性与统治阶级中普遍盛行的联姻交织在一起。而联姻之风对于封建婚姻登记制起了强化作用。
金屋藏娇
(3)汉代婚姻等级状况呈现出愈来愈严格的趋势。 从上层人物看,史书记载的汉代帝后妃子共75人,其中,西汉皇帝后妃出身微贱者占西汉后妃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六,东汉出身微贱的后妃只占这一时期后妃总数的百分之十七。从贵族、官吏、平民的婚姻个案380余件来看,不符合婚姻等级状况的在西汉和东汉分别是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三。这一
变化也反映在人们对婚姻等级强化的心理迁移上。
(4)从社会动态角度把握,汉代婚姻关系缔结时的等级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没有在时间上紧接其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严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颇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士庶之分极严;在士族中,大姓与小姓也有明显区分。 究其原因,首先是汉与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基本构成的差异。后者的门阀等级制度已经达到空前凝固的程度。其次,汉人择偶的某些心态定向对汉代等级婚姻状况产生了某些破坏作用。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美谈。
不过,汉代婚姻等级制的逐渐加强,预示着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婚姻等级制的出现。
这样,就从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把握了汉代社会结构中婚姻等级状况。
(5)在分别研究各细目之后,从总体上宏观综合考察各细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彼此联系,以保证研究的总体性与科学性。 如在汉代婚姻形态的专题中,应当把等级性、地域构成、婚龄、多参差消费、原始婚俗的遗留与消失、男子和妇女的不同地位、婚姻控制、婚姻离轨和婚姻思想观念与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切忌把它们看做孤立封闭系统。
参考书
1、彭卫、孟庆顺《历史学的视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三联书店,2003年。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
一、比较史学
二、口述史学
三、心态史学
四、社会史学
一、比较史学
(一)比较史学概说
1、定义
比较史学是现代史学中一个主要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派别。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在研究中使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它往往要求跨越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比较史学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历史的发展既表现出某种有序的和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又表现出某种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历史学家选择不同层面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比较史学的功能
1、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历史研究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如中国文化中的外来因素:玉米、翁仲,有翼神兽。 中国文化的西传。
2、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发现人类历史的普遍性。 如部落为国家形成的必经阶段。
3、历史比较方法有助于揭示历史现象的特殊性 如自1808年禁止奴隶贸易后的半个世纪中,美国奴隶人数自然增长了三倍。只有同大多数新大陆国家奴隶人口并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这一事实才值得注意。
“一个人如果首先没有对法国整体的大致了解,又怎么坑内抓住法国各个地区发展的独特性呢?同样,法国的运动只有放在欧洲这样一个大范围内来观察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法国农村历史特点起因》
4、比较史学有助于为历史研究提出问题
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法国南部也存在过圈地运动。
(1)两个国家有着相似的农业组织形式。
(2)英国圈地运动的诸因素,在法国也可以找到,如庄园主在急剧的通货膨胀期间体会到维持收入的困难,为市场生产谷物以谋取巨大利润的可能性、技术革新的出现。
问题史学:“一份文献如同一个见证人,正像大多数见证人那样,只有面对提问,他们才会予以说明。难点在于提出一份系统的问题清单。而比较给予历史学家这个永久的审判官最珍贵的帮助恰恰就在这里。”
5、历史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检验或修正某种历史认识。
如金币在佛罗伦萨的出现早于威尼斯。
6、历史比较方法为历史的评价提供了尺度。
如农民起义对封建政权的打击。
(三)比较史学的局限性
1、历史比较方法虽然为历史学家认识历史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但它不会自动得出结论。对历史的理解达到何种程度,还要靠研究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对资料的掌握程度。
2、历史比较研究只是研究历史的一个特定的角度,它不能取代其他角度的历史研究。
如中西封建社会的比较。
3、比较研究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4、历史比较有可能流于肤浅的、牵强附会的历史类比。
如中希城邦制比较研究。
(四)比较史学的工作程序
1、确定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以及比较的目标和方向。 2、搜集相关的材料,对比较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3、提出预先的命题或假设。
4、进行综合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各种比较项的异同。 5、验证假设,总结规律,分析原因和影响。
国内比较史学的名家
1、中外古史比较研究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
2、中外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北京大学
二、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概说
1、定义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现代史学中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资料研究历史的流派。
一类是口述史,即由史学家访问而获得的当事人的口述回忆。 另一类是口头传说——通过口头语言已流传了若干代的那些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与描绘。
(二)口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1、口述资料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
口述方法在专业历史学家的应用中取得的一些进展几乎完全归因于传统的书面资料在许多领域未能提供任何信息,而这些领域目前正在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对较近时期的政治史的研究就属于这类论题。
通讯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口述史学存在的必要性。为了能够获得撰写一部传记所需要的证据资料,历史学家必须从这些人物的那些仍然活着的朋友和同事那里收集相关的印象和回忆。
(2)有关最近日常生活的社会史
尤其是工人阶级在家庭和工作场所生活的资料,在过去,这些很少成为同时代人观察或研究的对象。
(3)研究文字出现前社会的历史学。
如非洲历史研究。
在这类研究中,不仅非洲人自身的日常经历无法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还原;而且大部分更正式的历史内容,诸如商业贸易的增加或政治制度的演化,也需要进行大量口述研究。
2、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助于纠正书面资料存在的偏见。
民间对朱元璋的评价
社会史渴望将社会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富人的和有读写能力的人的历史。而社会史学家本能地求助的档案资料都带有机构成见,正是这些机构制作了这些资料。作为结果,劳工史表现出官方公会的,而不是普通工人的特征;住宅史强调的是为出售和出租而建筑的房屋与公厕的改良,而不是房客的生活质量;农业史关注于庄园的管理和农村经济,而不是农庄劳动力的工作状况。书面资料也主要是由成年男子制作的:妇女不属于能够经常写信的有闲阶级,她们写的东西也很少能保存下来;儿童的经历也很少在档案资料中被明确记录。一些在70或80年前发挥显著作用的社会集团,游商、各类无组织的工资劳动者及贫穷的移民群体在传统资料中几乎完全没有记载。这些问题将为口述史提供广阔的天地。
3、口述史能够传达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本质联系。 例如,通过对非常贫穷人群生活史的了解,打零工、周期性饥馑、营养不良、酗酒、旷课旷职和家庭暴力等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百上千人口的整体社会背景,这些能够被生动地予以描绘。
4、口述史学如实地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非洲史研究;有助于打破陈旧的欧洲中心论的史学模式。
5、口述史学还是一种新型的历史教育形式。
如美国学者对史学危机的对策:埃利奥特·威金顿:《狐火》。 原因:一方面,它把以往静态历史教学变为一种动态活动。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要比单调的静态教学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另一方面,口述研究把学生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再限于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其底层。这样,他们就可以结合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黄应贵的例子:由历史系转到社会学系。
6、它有助于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历史知识。
第一,口述史学的叙述方式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红卫兵拿着带钉子的木板,打马先生的头,
打在头顶上,马先生那时被剃成秃头,鲜血顿时从头顶涌出,血流如注,流的满脸是血,红红的。当时的印象,我至今未能淡忘。” ——《思乡曲——马思聪传》,叶永烈。
第二,口述史学揭示了普通人的历史,能引起普通群众心理上的共鸣。 “尽力去发掘那些生动的细节,并把数以千计的这样的细节串起来,这样他们对历史的描绘就比别人的讲述生动的多。”
《平凡的世界》
(三)口述史学的缺陷
1、口述资料会带来主观性与片面性。
如《撕裂的国家:以色列独立战争口述史》。
(1)口述史学必须十分慎重,避免落入材料叙述者的思维框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把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加以对照。
(2)史料在任何时候也无法取代对历史的解释。
2、口述史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比较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或细小的问题,不太适合研究庞杂的问题。
3、口述资料的调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口述史学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都增加了开展口述史学的困难。
(四)口述史学的工作程序:收集、加工与运用
1、收集资料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全面了解所调查主题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疑难问题,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与研究范围,充分估计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好各种应变措施。
(2)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
在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访每一个了解情况的人。个人谈话是口述史学最主要的调查方式。
在资料很多的问题上,尤其是关于许多人都了解的当代历史问题,可以借用社会学的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法。所谓抽样调查法,就是应用概率原则,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样本,
用以代表总体而加以调查的方法。
(3)掌握巧妙的采访艺术
《历史学的视野》第280页。
(4)树立科学的求实态度。
2、加工资料
(1)用适当的方式把采访内容整理出来,一般内容的史料要整理成文字。
特殊材料特殊处理,如有关音乐史、演说家的磁带,则可以保留磁带,但要加上文字性的说明。
(2)把口述资料进行分类编排。
(3)根据现场的观察对史料的真伪提出初步的判断。
《历史学的视野》第282页第3段。
3、运用资料
(1)首先要符合全面性的要求。
不论是编纂、剪裁口述资料,还是编写口述著作,都应该力求全面,切忌片面。否则口述史学著作的准确性就会受到损害。
如《撕裂的国家:以色列独立战争口述史》
“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以色列的同情者,对我来说,要做到客观公正是绝对不可能的。”
(2)应该注意口述史料的真实性。
如何运用有文献之前社会的口头遗传材料。
非洲口头传说的可贵。
(3)应该了解口述史学的局限性。
三、心态史学
(一)定义
心态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上人们群体心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新兴史学分支。
(二)心态史学与心理史学的区别
1、研究内容不同
心态史学一般研究历史上社会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和意识,这种观念和意识在民间世代相传,不会因为政权的更迭而发生突变,因此,它不同于官方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最具稳定性的部分。
如《白鹿原》中的乡规乡约。
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围要大得多,它可以研究人类群体也可以研究个人,可以研究心态也可以研究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行为;而心态史学完全不研究个人,一般也不涉及心态以外的领域。
2、研究手段不同
心态史学家主要采用常规的史学方法进行叙述、分析和解释,很少使用心理学的理论,而心理史学的主要特征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作为研究手段。
3、起源和发展的不同。
心态史学起源于法国,以年鉴学派为中心,是新史学要求扩大历史研究范围的结果,并在法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心理史学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和跨学科研究的结果,发端于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发展中心则在美国。
(三)心态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年鉴学派第一代:
布洛赫:《国王的触摸》
费弗尔:《马丁·路德:一种命运》、《拉伯雷的宗教: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
年鉴学派第二代:杜比、芒德鲁
年鉴学派第三代:勒高夫
例证:《教会的时间与商人的时间》
(四)心态史学的贡献与不足
1、贡献
深化和扩大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史学过分注重“无人历史”的倾向,使人的精神活动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1)扩大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如死亡史研究。
(2)发掘出大量以前不受重视的史料。
如法庭审判记录、遗嘱、礼仪和习俗等,从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遗嘱的大量采用,使计量方法研究人类精神领域成为可能。
如伏维尔借助计量方法对1770年左右普罗旺斯地区遗嘱的计量分析所产生的心
态史观点:人们的宗教观念和社会准则发生了变化。
(3)心态史学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科技物质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
(4)心态史学的叙事方式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2、不足
(1)片面突出和夸大心态在历史上的作用。
(2)心态史学家过于强调人类心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变化和差异,或只承认长期的变化不承认短期的变化。
(3)缺少对心态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有些概念十分模糊。 (4)“碎化”现象严重,关注的问题日趋微观,急需宏观的视角和对人类整体的关怀。
四、社会史学
(一)什么是社会史
1、不同类别的社会史观。
《史学引论》第298、299页。
2、社会史的特点
(1)注重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从社会的角度去看人类的全部历史。 (2)突出普通人特别是社会下层在历史上的作用。
(3)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借用。
(二)社会史的领域
1、家庭史
(1)家庭人口史,主要涉及出生率、死亡率、婚姻等问题,以人口调查资料和教区记录为依据。
(2)家庭社会史,研究历史上家庭组织和结构的演变、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3)家庭经济史,研究家庭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职能以及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4)人的成长阶段史,研究人一生的不同阶段。
(5)家庭与宗教关系研究,如加尔文教对西方家庭的影响。
(6)家庭现代化研究,主要探讨传统家庭如何向现代家庭过渡。
《家庭史》。
2、新妇女史
(1)在研究对象上,由传统的上层妇女转向普通妇女。 (2)在研究观点上,妇女从传统的被动的被压迫者变成了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的力量,主流社会的男人价值观被妇女自己的价值观所取代。
(3)在研究范围上,当代妇女史几乎无所不包,妇女的性、婚外恋、劳动与收入、卫生、与战争的关系等都成为研究课题。 (4)在研究方法上,妇女史日益向人类学和社会学靠拢,许多著作融入了计量分析。
《甄嬛传》
3、劳工史
传统的研究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寻找各种物质因素来证明社会变迁和劳工在社会变迁中的位置。
文化主义:强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
新劳工史:注重从底层反映劳工群体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通过对各种偶发冲突事件的个案分析说明工人阶级意识的来源。
4、城市史的突破
(1)研究对象更加细化,涉及移民、黑人、贫民窟、市政服务、社会福利、城市规划、建筑和住宅、污染与环境、教会、暴力与犯罪等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2)理论思考和研究内容日趋深入。
(3)研究方法得到更新。社会科学中的计量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模式分析方法已成为城市史学家治学的主要手段。
5、中国社会史研究
补充:民国时期社会史颇有市场,与社会学、人类学的传入
有关。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李安宅:《与之社会学的研究》。
(三)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社会史学的研究课题有越来越细小的趋势,给人以琐碎、繁杂的感觉。
2、社会史学过多地依赖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自身的理论概括严重不足,这就使史家在与其他学科对话中处于劣势。
3、社会史有片面排斥政治史的倾向,不利于历史研究的提高。
(四)社会史研究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例如,确定两汉时期婚姻史为研究对象。
2、根据研究对象广泛收集史料,并达到详尽占有的程度。制出统计数据和资料长编。同时,对史料进行详细、审慎的核查与考订。 例如,在两汉婚姻史这个论题中,应分门别类搜集史料,并编制出《两汉皇室婚姻状况表》、《两汉贵族、官吏、平民婚姻状况表》、《两汉人口初婚年龄表》,以便进行量的分析。对似是而非的史料,还应该做认真考察。
3、对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用社会学的区分方法,分门别类,
列出研究细题,依次进行研究。
如两汉婚姻史可以列出下列几个细题:
(1)婚姻结构中的等级性(即婚嫁等级状况)。
(2)婚姻状况的地域构成(即婚嫁双方的空间范围)。 (3)婚龄(主要考察男女初婚年龄,并兼及再婚年龄上限)。 (4)婚仪(成婚前后的各种仪式)。
(5)婚姻行为中的多层次消费(不同阶层用于婚嫁的各项支出)。
(6)原始婚姻习俗的遗留
保留在封建时代的原始婚姻习俗,存留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消失过程和途径。
(7)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考察男子及女子在婚姻形态中的主次关系)。
(8)婚姻控制:社会习惯与婚律(舆论道德功用,婚姻法律法规)。
(9)婚姻离轨:社会波动与婚姻波动(社会形态和婚姻形态的相关程度,婚姻关系波动的诸原因)。
4、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细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可能的前提下设置出恰当的模型
例如,有学者认为,汉代婚姻结构中不存在等级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状况十分明显。等级性的社会现象之一,是经济地位相近。如时人王充说:“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社会表现之二,是政治与社会地位的相近。无论是皇族、贵族、官吏、中小地主及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阶层,大都呈现出这种情形。如按照汉制规定,与公主结婚者必须是列侯。《风俗通义》中则收录了屠家女子与卖饼家男子相与为婚的实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之处。
(1)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如两个二千石官吏家庭缔结婚姻,在政治地位上双方接近;在经济地位上双方家庭的收入及财产总量亦大致相仿;由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的。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单独起作用,主要是在中、小地主(无官秩)、商贾以及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中。 (2)婚姻缔结时的等级性与统治阶级中普遍盛行的联姻交织在一起。而联姻之风对于封建婚姻登记制起了强化作用。
金屋藏娇
(3)汉代婚姻等级状况呈现出愈来愈严格的趋势。 从上层人物看,史书记载的汉代帝后妃子共75人,其中,西汉皇帝后妃出身微贱者占西汉后妃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六,东汉出身微贱的后妃只占这一时期后妃总数的百分之十七。从贵族、官吏、平民的婚姻个案380余件来看,不符合婚姻等级状况的在西汉和东汉分别是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三。这一
变化也反映在人们对婚姻等级强化的心理迁移上。
(4)从社会动态角度把握,汉代婚姻关系缔结时的等级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没有在时间上紧接其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严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颇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士庶之分极严;在士族中,大姓与小姓也有明显区分。 究其原因,首先是汉与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基本构成的差异。后者的门阀等级制度已经达到空前凝固的程度。其次,汉人择偶的某些心态定向对汉代等级婚姻状况产生了某些破坏作用。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美谈。
不过,汉代婚姻等级制的逐渐加强,预示着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婚姻等级制的出现。
这样,就从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把握了汉代社会结构中婚姻等级状况。
(5)在分别研究各细目之后,从总体上宏观综合考察各细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彼此联系,以保证研究的总体性与科学性。 如在汉代婚姻形态的专题中,应当把等级性、地域构成、婚龄、多参差消费、原始婚俗的遗留与消失、男子和妇女的不同地位、婚姻控制、婚姻离轨和婚姻思想观念与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切忌把它们看做孤立封闭系统。
参考书
1、彭卫、孟庆顺《历史学的视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三联书店,2003年。